民国时代大部分靠传统农业的地方就是个穷字。
几千年来传统的生产技术没有多少提高。没有战乱清朝人口增加以后每个人摊到的地越来越少,不仅没有资本积累工业化的条件,而且日子越过越差。
我的老家是个交通方便的平原地方,从清末开始就有洋行的买办到乡下来给农民教种棉花的技术(比种粮食强得多),不算穷地方。我家算小康人家,跟穷户的区别是:冬天有两套棉袄,一薄一厚。初冬的时候穿薄的,冬天换厚的,再冷就两件套着穿。穷些的就只有一件了。那时候可是没有毛衣什么的。父亲是老大,家里供上学到省城,要不是日本人来了大概就是个乡村教师,大学是不敢想的。这么个人家,到了土改的时候,居然成了富农。。。
记得后来那些亲戚们到城里来找父亲,要帮着找工作什么的,说是老家每个人就一两亩地,没法活。
改善人民(大部分是农民)生活,要靠工业化,不是什么学大寨知青下乡土里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