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

方言控、文字控、音乐控、影视控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故乡,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 关于故乡的作品,用一个较为“文艺范”的词来形容可以是“恒河沙数”,也可以是“满坑满谷”。

 

说到故乡,我的感性认识实在有限,因为我出生在海外,十二岁之前住过三个国家,四个城市,却不曾踏足家乡一步。第一次回乡,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暑假,回家乡住了大约一个月。由于年纪小,只顾玩,对家乡谈不上有什么深层次的感悟,只是记住了奶奶瘦削的身躯和深情的目光。另外一段难忘的记忆就是牛高马大的青年汉子称呼我为“叔公”,使我对“辈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在学龄前就有很多机会接触文字、图画、电影、戏剧。正如前面提到,关于故乡的作品数不胜数,我也就通过别人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理性认识。怀念故乡的诗句,最直白的无过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至于“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则反映了即使是一代枭雄,也有着生命中深深的无奈。无论正面描写或者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怀念故乡的作品终归离不开那里的人情景物。有人怀念前门的大碗茶,有人追忆家乡的麻辣烫;有人常想起村头一起爬树掏鸟窝的二牛,有人忘不掉篱笆墙那一边的小芳。这种种的思念怀想演化成乡愁,以各种形式展现的这种情绪,再激荡出一圈一圈的涟漪。

 

故乡究竟是什么?词典解释得很简单:出生的地方。如果严格依照词义来理解,可能会产生歧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若有人因为逃荒远离家乡,或者受指派千里为官,然后在外地娶妻生子,那么这些人的子嗣,应该以父亲的原籍为故乡还是以出生地为故乡呢?近代人的理解有了变化,记得有一首很出名的歌曲这样唱道: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样的说法好像更为合理,但是与现实也还是有差别。譬如一个人出生在东北松花江畔,后来当兵南下,后半辈子都在南方生活。那样一来,出生的地方和“养”他的地方并不一致,也还是不够准确。也许由于上述那些“灰色地带”,便有了另外一种说法,譬如东坡居士的《定风波》里头就有“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妙句。不过,这个句子却是脱胎自王定国的歌姬宇文柔奴。

 

时人对于故乡,也有不同角度的解读。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第二故乡》这首歌,一下子就被它的歌词吸引住了。这首歌里处处是对比,一开始就唱到“没见到爹娘,却让我湿了眼眶;不是我家乡,却总是温暖衷肠。”;铭记兄弟姐妹手足情长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第二故乡的无限遐想。因为作者在那里“放飞过懵懂的向往”,是他“生命依恋的诗行”。所以,作者“心头有份祝福”,要融化那里风霜;梦里许多眷恋,都与这个“第二故乡”有关。词作者的创作手记里有这样的语句:相对于第一故乡的第二故乡,或是我们初出茅庐打拼、学习、求艺、打工之人生转折点,或是因故流落、停泊、休养生息、韬光养晦之所,或是几天、几月,亦或是三年五载、十年八春、须臾半生之地。这里没有父母亲人、有的只是三五知音、七八友朋、一二手足,当人生行至婉约黄昏回首时,才觉第二故乡在自己心中的份量已经远远逾越出生地之重。

 

《第二故乡》这首歌,既是作者的心声,也可以说是为把心安在“第二故乡”的人们所写。说到这首歌,不得不提它的合作者们。词作者是许冬子,在安徽阜阳工作。相对于其他几位合作者,他是一位专业的音乐人,既写词,也作曲。前不久介绍过的儿歌《山花花,山果果》就是他一手包办了词和曲的创作。许冬子是安徽人,在本乡本土工作,按理说不应该产生出“第二故乡”的情绪。但是,凭籍着创作人敏锐的观察力,他对于那些“初出茅庐打拼、学习、求艺、打工”而不得不“流落、停泊、休养生息、韬光养晦”于异域他乡的人群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所以才能写出他们的心声。至于曲的作者“文心曲”(也许是笔名?),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高级软件工程师,他在博客里这样介绍自己: IT精英/网络才子蜚声海外/作词/作曲/配器/编曲/伴奏/写诗/赋文/唱歌。我并不认识这位曲谱的作者,无法断定他是不是一个IT精英,但是从他的网志里确实看到他所创作的不少音乐作品,甚至包括了一部八十集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当然那些都是过往的成就,我们还是来看看这首《第二故乡》的曲调吧。传统的中国通俗歌曲旋律,采用 AB 二段曲式,流畅自然,基调积极向上,有对亲情的眷恋却不哀伤。歌者“微雨”,更为歌友们熟知的网名是“如苏”,她的个人资料不多,只知道她在网络公司工作,不是专业歌手,现居美国。她的声音干净明亮,吐字清晰,情绪饱满,对歌曲的理解和演绎尤胜某些专业歌手。不可忽略的是这首歌曲的伴奏,琴声如水银泻地,把整首曲子烘托渲染得非常丰满。据了解,这位伴奏者有一个笔名“画梦”,是一位化学博士,在美国一家化学研究中心工作,音乐是他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他担任过大学管弦乐队的指挥,也做过唱片公司歌曲专辑的主创。他既能够在音乐节上演奏笛子,也可以担任弦乐四重奏的大提琴手,同时还是乐队的键盘手......

 

通过对《第二故乡》合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组合里的人对“第二故乡”都有很深的体验和感想,所以才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还有一点与传统大异其趣的特色,那就是互联网特色。四位合作者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或城市,其间还有时差影响交流,他们是通过互联网把这首歌一步步串起来,提供了一首完整的作品。互联网的诞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量网络歌曲和网络歌手的出现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个群体之中,当然有部分商业化的操作,却也有一些纯粹出于爱好而参与到创作、演唱之中的“发烧友”。这首《第二故乡》的作曲者“文心曲”曾经对撰写“参赛歌曲”发表过他的见解,他说:我们是把参赛当成顺带的路标,获奖只是捡到的钱包,写出好歌才是我们上路的目标。

 

我想,如果能够有更多创作人以热爱音乐为出发点,在商业团队以及政治团体的主导之外,发挥各自的特长和特点进行创作,演唱,必将带来更多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带有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

歌曲链接:http://xlkezhan.com/forum/index.php?page=1&id=21588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