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第二部《西风烈:西周篇》(三)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口头表扬当然是不够的,舜赐给弃一块封地叫“邰”,舜做的其实是无本买卖,弃和族人本来就住在邰。《生民》说“即有邰家室”,这说明弃是和母亲住在一起的,因为他母亲姜原便是“有邰氏女”。舜所要做的只是口头上宣布一下,不掏一文钱,相反弃得缴纳税收,当天子果然爽得紧。除了宣布封地外,舜还赐给弃荣誉称号“后稷”,再赐姓姬氏(“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司马迁再次犯了技术错误,姬是姓,而不是氏,上古之世,姓与氏是分开的,弃的氏应该是“有邰氏”。战国之后,姓与氏才慢慢混为一谈,司马迁很明显沿用了当时的社会习惯用语,“黎民”的误用也是同样的原因。

总之,后稷在尧、舜、禹三代声誉鹊起,深受人民爱戴,当个帝王绰绰有余,只是阴错阳差没当上,只好千年之后由其后人来弥补那份遗憾。《周本纪》为后稷总结道:“ 历史悠久,三朝不倒翁,美名传天下”,翻译成文言文是这样的“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弃的兄弟契也不遑多让,《殷本纪》如是说“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两兄弟的盖棺诵词几乎一模一样,真是绝代双骄啊,后世再也找不出这样一对无比牛叉的龙兄虎弟了。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窋承继香火(“后稷卒,子不窋立”),这之间有个过不去的时间鸿沟。大禹到相至少有四十年,尧驾崩到大禹登基有五十年,尧据说活了一百一十六岁,假设弃和尧一样都有长寿基因,也活了一百多岁,就算弃在百岁高龄生下不窋,不窋立的时候也有一百岁了。当然这跟商候冥和王亥“父子”比起来又小巫见大巫了,亥老一百一十八岁还能搞出“一个平肋有易女引发的血案”。我们可以拿契的后代做个比较,契的儿子是昭明,昭明的儿子是相土,相土和不窋都是夏朝废帝相也即寒浞当政时的人物,相土做契的孙子已经很勉强了:他爷爷必须在七老八十时生下他爹,他爹又要在七老八十是生下他,才能确保他有机会以清醒的头脑在夏后相时代发明马车。

针对百来年的时间差,有种自作聪明的解释,说“后稷卒,子不窋立”里的后稷不是弃,而是指弃的后代,弃的后代都叫后稷—农官的官名,就像工师被称为共工一样。乍一听言之有理,可是前面写了一大堆弃成长为后稷的经历,读者津津有味地看着,突然发现“后稷”换角了,这么写文章是要被人骂死的。我如果看到有人这么吊儿郎当地写东西,一定会慈眉善目地对作者说“你站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其实原因没有那么复杂,上古史的资料本就不多,后稷与不窋之间有断代很正常,用不着大费周章解释得貌似天衣无缝。

《山海经·大荒西经》则说“稷之弟为台玺,生叔均”,后稷居然还有一个叫做台玺的弟弟,看来帝喾有“小五”,台玺的儿子叔均那便是后稷的侄子了。《海内经》则说“稷之孙曰叔均”,我被《山海经》弄晕了,为了不晕,我只好不计较它到底说了啥。

不窋在夏朝继续担任农师之职,可惜他生不逢时,居然和后羿、寒浞两个乱臣贼子共处一朝,日子不好过。不窋忠于夏后相,于是被寒浞撵走。不窋当时的处境肯定相当危险,否则他不可能带着一家人奔赴西北戎狄之地,路途遥远不说,还很凶险,这说明寒浞比戎狄凶险,不窋才两害相权取其轻。

不窋是个术有专攻的人才,他教会了只会放牧的戎狄农耕技术,戎狄人接纳了他们一家人。不窋和他的儿子们在那好远的地方,遇见好多好姑娘,于是繁衍生息下来。少康复兴夏朝后,召回不窋,但他的儿孙们仍然留在“边疆”,戎狄之地成了不窋的第二故乡。

不窋无意中扮演了民族调和者的角色,其影响深远得出人意料。西戎、北狄一直是五帝和夏初的重大边患,动不动跑过来打秋风,风一样来,风一样去,很难搞。可是自不窋之后,整个夏朝和戎狄相安无事,履癸(桀)在位第六年,歧踵戎还主动来宾成为臣属国。甚至一直到殷商初期,戎狄和中原的仍然互动良好,太戊时代,西戎派遣使者前来文化交流。不窋可谓功德无量,这个一身农业技术的人,凭一己之力减少了无数血光之灾,我郑重提名不窋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