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去同学家玩,一个不留神学会了包粽子。回家以后告诉父母,从那以后每一年的端午节只要我在家,我就是那个包粽子的。老爸一般头一天就把准备好的一大捆粽叶泡在大洗衣盆里,第二天又把江米泡起来。我家用的馅儿不费事,就是买来的北京果脯,一般是山楂条,老爸的最爱。
自己包粽子好吃在可以多放果脯。买来的粽子往往江米占大多数,中间就那么可怜的一点点馅儿,不过瘾。有时还得蘸糖才吃的下去,不然就是白口吃糯米饭嘛!老爸每次把一切都准备停当了就过来请我这个大厨出场,让我坐在小板凳上舒舒服服地干活。包出够煮一锅的粽子后他就去煮粽子,一般我们至少要煮两锅,留着以后两天接着吃。
开始我们是把江米泡几个小时,包好粽子后用大锅煮很久才熟。后来有经验了,又发现我们更喜欢吃硬一点的粽子。于是我就简化程序,江米不泡了,洗一洗就直接用。这样包好的粽子即便不那么紧,江米膨胀以后也会使粽子变紧。包好后用高压锅煮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就好了。我包粽子的时候我妈没少跟我学,大概是不想让我一人拿住全家,决定他们每年是否有粽子吃。但她一直就没学会,一包就散。去年回国我又包了很多粽子,我妈再次一步步地学,最终还是放弃了。煮好后放进冻箱,他们正经吃了好一阵子。我包的是那种所谓尖角粽,就是上面一个等边三角形,下面一个长一点的尖。看到有名的台湾粽子都是又大又难看的拧了一把的长方体,我还是颇自豪的!我自己从未包过粽子,只在父母家给父母包过。
由粽子又想到元宵。父母都是南方人,吃不惯北京店里卖的那种摇出来的元宵。顺便说一句,我小时候就喜欢看他们摇元宵,一个大簸箕里面放了一小堆切成小方块儿的元宵馅儿,然后浸到水里把馅儿沾湿。另一个人放一大勺子面粉,拿簸箕的就来回使劲摇,沾了面粉的馅儿变大变白了。然后再把它们沾湿。就这样周而复始一次次摇出了大小一致的元宵。我家包元宵是我妈的活,馅儿一般是黑芝麻。但因为这活一看就会,我就开始参与并放自己喜欢的馅儿。我用的最多的是一种半圆形的散装巧克力,每个元宵里放一颗,多出来的就直接吃掉了。
现在的节日吃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食物里的亲情,友情和那久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