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山:威瑟灵 (一个早期西医对待偏方,个案,和草药的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威瑟灵 (一个早期西医对待偏方,个案,和草药的故事)

作者:苦丁山

 

(一)月光社

 

人会因为不同的疾病死亡。哪些疾病死人最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答案:在人类知道微生物能让人生病之前,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是主要死因。科赫和巴斯德发现微生物能导致大量人类疾病之后,人类改进了生活方式,大大减少了微生物感染机会,加上抗生素的发明,那以后在现代医学(“西医”)普及的国家里,感染性疾病不再是主要健康威胁。这个进步导致了人类寿命的延长,而长寿的直接结果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患上老年性疾病,比如癌症和中风。于是这些老年性疾病成为今天人类的主要死因。
 
但是有个病可以算是例外,就是心脏病。心脏病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类主要死因之一,只不过人类学会对付微生物之前,心脏病常常跟微生物感染有关,比如链球菌感染导致免疫系统交叉反应,继而导致的风湿性心脏病。而感染性疾病控制下来的今天,心脏病就主要是因为动脉硬化了。
 
现在的心脏病,主要是动脉硬化导致血管梗塞,这种情况一旦出问题,就是心肌梗死,所以容易导致猝死。
 
以前的心脏病,比如风湿性心脏病,是个慢慢发展的过程。慢慢发展的结果就是心脏泵血能力逐渐降低,供血不足,结果就出现各种衰弱。那时候心脏病死人,往往不是猝死,而是因为这种供血不足导致的全身各种器官功能逐渐衰败,人就给耗死了。
 
这种病,从希波克拉底时代开始,就一直没有靠得住的治疗方法(当然民间总是流传着各种“立见奇效”的古方,但是那些“奇效”的记载都是一些聊斋风格的小段子,读起来故事性强,用到病人身上却是肯定要失望的)。
 
治疗心衰能有真正见效的药物,而且能有可靠的用药剂量和方法,是在一篇叫做《论洋地黄》的论文发表之后。
 
写这篇论文的人叫做威廉-威瑟灵,是个英国人。
 
1741年,咱这儿的乾隆6年,威瑟灵在英国什罗普郡的威灵顿出生。他是个独子。从这点看应该说他命大。因为那时候婴儿死亡率超过三分之一。当时保证血脉流传的唯一策略就是尽量多生孩子。通常生十个孩子能活五、六个。史书没说威瑟灵他爸妈一共生了多少个,但我们能肯定的就是他是有幸活到成年的那个。
 
威瑟灵能写出那篇文章,跟他家世有关。他老爸本来就是个药师(apothecary)。他从17岁开始跟老爸学习做药师。这让他对当时的药物相当熟悉。而且,那时候英国的药师跟现在药房的药剂师不一样。那种药师有点像中国的医士,等级不如医生,但是在日常诊断治疗中,他们能做很多医生能做的事。老百姓如果没钱看医生,去看个药师也能解决很多问题。
 
然后,威瑟灵有个舅舅是医生。舅舅看威瑟灵做药师很不错,有发展成医师的潜质,就鼓励他到医学院正式学医。于是威瑟灵21岁那年去苏格兰的爱丁堡医学院学医了。
 
那时在英国学医没现在这么可怕。现在在欧美学医,8年能毕业算超天才。那时候学医,4年就可以毕业,所以威瑟灵25岁就开始行医。
 
但是有个插曲必须提到。威瑟灵能发现洋地黄的治疗价值,主要不是因为他在医学院学过医。那时从医学院毕业的人可多了。但是别人没捕捉到这个机会。
 
威瑟灵能捕捉这个机会,是因为他精通植物学。
 
他精通植物学,是因为,他是一个多情种子。
 
多情的对象叫做海莲娜-库克。
 
海莲娜其实本来是来找威瑟灵瞧病的。但是显然海莲娜的人品有点啥东西能让威瑟灵来电。他就想追海莲娜。
 
他听说海莲娜喜欢研究植物,给各种植物画插图。
 
威瑟灵知道了海莲娜的这个爱好,就自告奋勇,收集各种植物来给海莲娜做标本。忙乎了四年之后,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海莲娜成了威瑟灵太太。第二,威瑟灵成了植物学大拿。
 
这个“大拿”不是说他能在酒席上说出七、八种花的名字,或是在朋友圈里教人用什么神草壮阳。他做的不是猎奇,而是系统研究。系统研究的意思就是,四年之后,1776年,也就是美国闹独立的那一年,他把所有英国能找到的植物都编辑到一本书里出版了,按当时的习惯,这本书的名字特别长,叫做《大不列颠自然生长的植物分类全集》。
 
这书是不是一个二把刀的拼凑之作?
 
不是的。在当时,这本植物志是英文著作里的第一部完整的植物志。完整,说明了它的严谨。然后,第一部,也就是说威瑟灵没什么前人的著作做借鉴,啥都得靠自己写。就这样,这书仍然成了英国植物志的标杆。威瑟灵在世的时候,这本书四次再版,每次都有更多的增补。威瑟灵去世之后,他儿子继承这项工作,对书的内容继续增补。他儿子去世了,这部书仍不断再版,一直到一百年之后才有更好的著作取而代之。
 
1776年这部书出版的时候,连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都十分赞赏。那时林奈刚刚拟定他的那套科学分类方案不久,熟悉的人还不多。威瑟灵在植物学上属于半路出家而且基本上靠自学,却能准确运用了林奈分类法,在某些领域还对林奈分类法做了扩充。
 
这部植物志让威瑟灵在国际上成为知名人物,瑞士皇室画家卡尔-布莱达专程到伯明翰威瑟灵家里,给威瑟灵画了那幅流传至今的肖像画(就是维基百科威瑟灵词条里的那幅)。
 
一个当医生的,横里杀出来玩一把就写出个名动世界的植物志,如果那时有网络,应该就已经有很多人说他有才。但是威瑟灵本事还没打住。这些国际知名科学家,大都是一专多能,可能是因为没给什么考试制度或是升学率给榨干了脑汁吧,他们除了本行学问出色,还能有闲暇涉猎多个学科。威瑟灵也一样,除了医学和植物学,他还精通化学和矿物学。然后,似乎他还觉得时间有富余,业余时间还玩草地保龄球,吹笛子和风笛,参加读诗会,另外他还兼职编辑一本气象学杂志。
 
对了,他还参加演出过莎士比亚戏剧。
 
您如果觉得会吹笛子或是演出莎士比亚剧算不得什么经历,那么咱看看威瑟灵的另一个经历:他是月光社成员。
 
月光社是啥?
 
就是几个朋友约好了,每个月,最接近满月的那个星期天,大家到某个会员的家里聚会,喝茶聊天。
 
(选满月天聚会是因为,晚上9点散会大家回家的时候,道路相对明亮。那时候还没有110,但是盗匪很多。摸黑走道风险太高。)
 
您可能觉得这不稀罕。咱隔壁王大妈也常到朋友家聚会聊天。这都值得说?
 
聚会聊天本身没啥特别。但是如果聚会的人有点特别,那么他们聊天的内容可能也就比较不一样。
 
这个月光社,说起来可以跟晋初的竹林七贤做个类比。只不过月光社的人聚会的时候不是饮酒赋诗,而是喝茶谈科技。
 
月光社会员都有谁呢?
 
都是英国精英。
 
精英这个词现在如今的天朝稍微有点馊,但是我这儿说月光社社员是精英,真不带贬义。要知道,威瑟灵生活的年代,不是寻常年代。人类历史进程有几个时候,是人才辈出的转折点时代。威瑟灵的时代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那时发生过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那时出现过一大批巨擘级别的名人,包括莫扎特,贝多芬,伏尔泰,富兰克林,潘恩,华盛顿,皮特(24岁任英国首相),拉瓦锡,林奈等等。威瑟灵是医生,那么我们看看医学界。那时的医学界知名人物有琴纳(发明牛痘接种),亨特(现代外科之父),帕雷(让外科从酷刑变成合乎人道的治疗技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伯明翰出现月光社这样的精英会,并不让人觉得很意外。
 
月光社前后有过几十个人(不过同时在社的从来没有超过14人),每个人都值得单独写一篇小传。当时牵引英国工业革命的科学课题,在月光社里都能找到对应的专家,包括电力,光学,天文学,机械,水力,化学,冶金,医学,地理,声学,热力学,玻璃制造,陶瓷制作,仪器制造。从这个内涵来看,“月光社”(Lunar society)这个名字其实有点太过风雅。但是这个不能怪月光社社员。实际上,“月光社”这名字本来就不是他们自己起的。他们从来没说过这个词。他们甚至都不认为自己是个什么组织。他们就是一帮懂科学知识的人,交了朋友就常常聚会而已。“月光社”这个名字,是后来人家看这帮人老这么聚会,听说谈话的内容还特别高端,城里的人十个倒有八个半听不懂他们说的是啥。大家觉得这么高端的一帮人,必然是个神秘组织。加上他们总在月圆时分聚会,于是就管他们叫做“月光社”了。其实就他们的活动内容来说,给他们叫个“科学研讨会”大概更能说明问题。如果他们身份感足够浓烈,也可以把自己叫做“伯明翰精英会所”。不过似乎这帮人的身份意识都有点逊,终究没能产生这么高尚的名字。
 
咱是说威瑟灵的故事,那么月光社里别人的故事咱就不多说了,就简单提几个月光社成员的名字吧:英国大企业家马修-博尔顿(这人可以说是英国的卡耐基),英国陶圣维奇伍德,英国钢铁大王威尔金森,让蒸汽机成为真正的重工业引擎的瓦特,发现氧气的普利司特雷,英国名医爱拉斯姆斯-达尔文。另外,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访问会员。
 
这个就是威瑟灵跻身其中的月光社。
 
这个背景可以让我们对威瑟灵的才华有所了解。不过,威瑟灵加入月光社,是个被动事件,是人家把他拽进去的。
 
威瑟灵的个性,后人是这么总结的:耐心,冷静,诚实,友善,略显保守。
 
保守的人容易低调。威瑟灵就很低调,刚出道行医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要闯荡江湖建立什么丰功伟业,更没想过加入月光社。他就是在自己家乡附近一个叫斯塔佛的小镇上找了个医院当医生。上任没多久就遇到海莲娜来找自己看病,然后就发生了那段浪漫故事。
 
威瑟灵和海莲娜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女孩出生没几天就夭折了(在那时婴儿夭折很普遍,自己是医生也不能幸免)。第二第三个孩子活了下来。现在威瑟灵就有了一个新课题:养家。
 
威瑟灵在斯塔佛这个小医院的年薪不到100英镑。这收入养活夫妻俩都吃力,添了两个孩子就更是入不敷出。
 
也是他运气好,关键时候出现一个跳龙门的机会。
 
机会来自伯明翰。伯明翰位于英国中部,是英国第二(仅次于伦敦)繁华的都市。1775年,伯明翰市医院出现一个空缺。知名医生威廉-斯莫尔去世了。
 
(顺便说一句,这位斯莫尔也是月光社社员。)
 
然后,伯明翰附近一个小城叫里奇菲尔德,城里有个医生叫爱拉斯姆斯-达尔文。您如果看他名字觉着眼熟的话您是对的,因为他有个孙子叫查尔斯-达尔文,就是写《物种起源》的那位。史书说爱拉斯姆斯给威瑟灵捎信,说伯明翰缺人呢,要不您到那儿当医生吧?
 
爱拉斯姆斯怎么想到威瑟灵的?没看到记载。不过咱知道威瑟灵的舅舅就在里奇菲尔德当医生。有可能是威瑟灵到那儿看望舅舅。那时的里奇菲尔德,全城也就三千多人口,跟威瑟灵身份相当的就更没几个,走街上看到绅士打扮的人,估计认识不认识都会停下来唠个嗑。然后,爱拉斯姆斯跟威瑟灵都是医生,同行之间有机会的时候讨论一下疑难病案是常有的事。我猜想这两人大概就是这么认识的吧。或许聚会期间,威瑟灵在跟医学同行的交谈里展示了一些实力,结果伯明翰那家医院出现空缺的时候,爱拉斯姆斯就想到了威瑟灵。
 
有趣的是,爱拉斯姆斯想到威瑟灵,并不仅仅是因为威瑟灵的医学功底。他同时看重的是威瑟灵广博的知识,包括哲学思考能力。他给威瑟灵的信里提到:“我觉得您的哲学品味会让您与博尔顿(月光社领袖)成为朋友。博尔顿和斯莫尔之间的友谊就是这样的一种类型。”
 
(二)民间偏方
 
爱拉斯姆斯没看错人。威瑟灵去应聘,顺利得到聘用。然后,根据Peck TW的传记,他到伯明翰没多久就成为“英国最忙碌的医生”。这句话或许有点走笔太猛,但是也算折射了大家对威瑟灵的好印象。当时大家对威瑟灵的评价是“博学多才,广受爱戴”。
 
为什么广受爱戴,可能不需要找太多的故事。咱看一个小镜头应该基本就明白这个意思:威瑟灵每天安排一段时间,专门给穷人看病。每天看十位。这个时段是义诊时段。就是说,他给这些穷人看病,是不收费的。这么积累下来,他每年免费诊治的穷人都有几千人。即使他42岁上患了肺结核,仍然一直坚持着这个免费时段。
 
注意一点:他可不是闲得没事要这么打发时间。别忘了有人说他是“英国最忙碌的医生”。而且,除了门诊,他还需要频繁乘马车出诊看病人,一年行程近一万公里。
 
那时候的马车没有减震气缸和弹簧。那时候的路面都是凌乱的车辙和各种碎石。所以那时候“有车一族”只不过是比步行速度快,论舒适,那还不如走路。腰椎不好的人最好别坐车。
 
因为无可否认的业绩,威瑟灵在伯明翰市医院的年薪很快增加到近2000英镑。这是简爱当家庭教师的年薪的12倍,养活太太和两个孩子不再是问题。
 
每天的工作已经够忙碌,但是一个意外的机遇,让威瑟灵多了一个研究课题。他大概也没想到,这个课题后来让他花费了整整十年时间去做研究。
 
这个课题就是洋地黄。
 
事情的起源是一个民间偏方。
 
1775年,刚到伯明翰不久的威瑟灵,每个星期都回一趟斯塔佛。一次在回斯塔佛的路上,有人请他顺路诊视一位病人。病人有明显水肿。威瑟灵看了病人之后,说这种水肿目前我们没有什么特效药,这病人可能病情很快要恶化。
 
下个星期,他照例回斯塔佛,然后顺道去探视这位病人,发现病人的水肿消退了,病情恢复得相当不错。威瑟灵大为诧异,心想这样的水肿我看过很多了。即使有个别能自己好转的,也不可能这么快啊。他就问病人怎么恢复的。病人说,我找本地的一位乡下老太太,喝了她的一种偏方煎的药汤。
 
自古以来民间偏方成千上万。但是正规医生都知道那些偏方的有效率不会高于安慰剂。可是这次不一样。这个病人的情况威瑟灵自己了解,她的疾病不是安慰剂能够解决的。如果用了什么偏方能让她的水肿消退,那么这个偏方是确实真的有生物活性。“生物活性”的意思就是就是:这药能改变人体生理功能。
 
这让威瑟灵产生了兴趣。他询问了细节,比如服这种药会有什么感觉,症状有什么变化。那位病人告诉他,服药之后曾经出现剧烈呕吐腹泻。
 
这肯定不是安慰剂能产生的效果。于是威瑟灵决定去检验一下这个偏方。
 
威瑟灵没说他怎么得到偏方的。不过,那个用偏方治病的乡下老太太是什罗普郡人,那么威瑟灵可以算是老太太的同乡。加上威瑟灵为人和善,又是知识丰富的专业医生,或许是因为这些因素,他得到了老太太的合作。老太太把“秘不外传”的配方告诉了威瑟灵。
 
老太太的方子包含有20多种成分,吃个药就是喝一锅汤。这个是民间经验方子的普遍现象。民间郎中传统的做法就是抓一大堆草木石头一块熬,如果碰巧某个组合喝进去之后病情好转,就把整套配方作为有效偏方记录下来成为秘方。为了跟徒弟有个合理解释,通常把这种一大堆物体混煮一锅的做法叫做君臣佐使。这种说法的学理很流畅,但是并不帮助识别真正的有效成分——真正有效的药物都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成分就够。古人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无法鉴定出这种关键成分,所以就只能稀里糊涂的把整套东西代代相传。这样的偏方,即使其中确实夹带某种有效成分,也意味着患者要同时吃进去很多垃圾成分。
 
威瑟灵是训练有素的医生,又精通药物学、化学和矿物学,加上他编撰植物志得到的植物学知识,根据服药之后出现的呕吐腹泻和多尿这些反应,他当时就判断出这个偏方的20多种成分里,真正有效的成分仅仅是洋地黄一种,其他的都是多余的。
 
这是从传统偏方里筛选有效成分的重要一步。不过,找出有效成分是一回事,如何正确的使用是另一回事。药能治病,是因为它有能力改变人体内的生理代谢过程。这种能力,用好了能治病,用错了会伤身。所以,威瑟灵的下一个任务是探索正确的用药方法,包括适应症,给药形式,剂量,疗程,副作用的处理等等。
 
在威瑟灵之前,也不是没有医生用过洋地黄,但是用法凌乱,显然是因为没有识别出得当的适应症。其中或许有过成功的案例,就是说,碰巧用对了,用在了心衰病人身上,就像那个老太太的案例,但是不管成功与否,都没有留下文献记录。这不奇怪,老太太和她的前辈们一样,都没有详细记录病案的习惯。没办法,民间草医绝大多数都是这个习惯,知识积累即兴化,缺乏系统科研的态度,就是说,不会想到做严格的对比观察和详尽记录,大多都是一句“xxx于辰时面南服之,有奇效”之类的华彩描写就完事。(如果治疗失败当然就更不会记录了。)
 
所以,威瑟灵差不多是从零开始研究洋地黄的药性。
 
他谨慎的从小量开始,逐步增加,观察药物反应。他详细记录每一个病人的反应,包括正面的疗效和负面的毒性反应。
 
初步试用发现,用药达到一定量之后,病人会出现大量排尿,而其他的症状,比如浮肿、呼吸困难,也在这个时候减轻。根据这个,威瑟灵认为洋地黄能解决浮肿,是因为它有利尿作用。
 
利尿可以排出体内多余水分,于是减轻水肿,这说起来顺理成章——虽然威瑟灵的这个看法并不正确。
 
人体发生水肿,可以有很多原因。比较容易想到的原因之一是肾脏不能及时排尿,所以体内水分积压。
 
但是有一种情况也可以发生水肿,这就是心力衰竭。
 
为什么心力衰竭会造成水肿?
 
心脏的功能是泵血。心室每次收缩,会把血液从心室里挤出去,推送到身体各个部分。血液到了目的地,氧气会被细胞吸收。氧气吸收掉了,血液就顺着静脉回到心脏。然后被送到肺脏去重新充氧。充好了氧气再返回心脏,就可以重新被推送出去了。
 
注意这里的一个步骤:返回心脏。
 
如果是心脏有病,收缩力虚弱,不能及时把心室里的血推送出去,送不出去的血堵在心室里,那会出现什么情况?
 
那样的话,身体各处返回的血液就不能及时进入心室。大量血液给堵在静脉里,结果就是身体各部血液壅塞。
 
壅塞的血液造成高压,高压导致血浆从血管里渗透出来,在细胞之间的空隙里聚集,于是就出现了身体水肿。
 
这种心脏收缩无力的情况,医学上就叫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能导致身体水肿,就是这个原理。
 
在威瑟灵那个年代,虽然哈维已经发现血液是在心脏推动下周身循环,但如果循环不畅会导致水肿这一点,当时大家还不知道。那个时候,连听诊器都还没被发明,更没有什么仪器可以观察记录人体生理活动。在这样原始的条件下,威瑟灵当时不可能清晰认识到心脏与水肿之间的关系。
 
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和洋地黄对心肌的作用原理,需要在一个多世纪之后,病理组织学和心电图学产生了,人们才了解到,洋地黄里面的有效成分(地高辛)能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浓度变化,于是可以增强收缩力。也知道了心脏泵血能力不足时,人是会出现水肿的。
 
我们现在知道,洋地黄之所以能解决水肿,并不是因为它能利尿。实际上,病人病情好转的时候那种大量排尿,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洋地黄能增加心肌细胞收缩力,于是恢复心脏泵血能力,这就使心力衰竭得到缓解。心力衰竭解决了,才会出现大量排尿。
 
为什么心衰解决了会出现大量排尿?因为心衰的时候,肾脏要不就是缺血(心脏不能有效输送血液),要不就是淤血(心脏不能及时排空,导致静脉回流壅塞)。这两种情况都能导致肾功能失常。肾功能失常的结果不是阳痿,而是不能有效制造尿液,结果是病人排尿减少,浮肿更严重。心功能一旦恢复,肾脏供血增加,淤血缓解,就能恢复正常排尿功能。所以这时候病人会出现大量排尿。
 
威瑟灵不知道水肿是由心力衰竭引起,他怎么可能判断适应症和用药方法?
 
还是有可能的。知道内在机理固然可以让我们更有效的寻找治疗方法,但在不了解内在机理的情况下,靠观察外部表现也还是可以摸索出很多规律的。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需要借助这种方法探索临床治疗方案。威瑟灵用的也是这样的方法,就是筛选不同类型的水肿病人,分别用洋地黄治疗,然后观察疗效和其他反应,从中总结出规律。这样就可以知道哪些类型的水肿病人用洋地黄治疗有效。靠这样的系统观察探索,威瑟灵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水肿都能用洋地黄治疗。如果是高张力腹水(比如由肝硬化引起的那种腹水),或是非对称水肿(可能是静脉炎引起),这样的水肿用洋地黄不会有效。如果病人除了水肿,还有脉博微弱或断续,面色苍白,嘴唇紫绀,皮肤冷,腹部肿大松软,肢体水肿,手指凹陷性水肿,那么用洋地黄治疗就能看到“利尿”效果,于是会有好的疗效。
 
熟悉医学临床的人就会知道,后面这一组症状,都是可以由心衰引起的。正是因为这些症状的本源是心力衰竭,所以用洋地黄能改善病情。威瑟灵当时并不知道隐藏在水肿后面的心衰根源,但是他借助系统的分类筛选,凭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这个规律,这就是他超越当时医学水平的地方。
 
另外,威瑟灵也注意到使用洋地黄之后,病人脉搏减慢,有时候慢到警戒水平。这让他猜测到洋地黄可能对心脏有药理作用。他后来在他的第九篇(也就是最后一篇)专题论文里这么写过:洋地黄对心脏的动力有某种作用,这种作用强于任何已知的药物。这种作用可能是对人体有益的。
 
可惜这时候威瑟灵因为多年肺结核的消耗,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羸弱,没能朝这个方向继续研究。而他去世之后,当时的其他医生没有重视他的这个提示。不然的话,后人或许能提前几十年就发现,洋地黄的作用不是利尿而是强心。
 
除了鉴定洋地黄治疗的适应症,威瑟灵要做的另一件事情是探索对洋地黄毒性的处理办法。
 
根据贡献偏方的老太太的说法,用洋地黄之后都会出现呕吐腹泻。但是威瑟灵发现,这些毒性反应,可以通过精确的控制剂量来解决:先逐渐增量,一旦出现恶心、腹泻或是脉搏明显减慢,这就是这个病人的中毒剂量(每个病人的体质不同,中毒剂量也不同,所以要为每个具体的病人分别探索中毒剂量),此时可以暂停给药,等恶心腹泻消失之后,用低于这个中毒剂量的份量继续给药,就可以在不导致恶心腹泻反应的前提下达到“利尿”效果,解决其他症状。
 
科学研究的发现是令人振奋的,但是做科学研究的过程总是繁琐枯涩的。讲究风度潇洒的名士做不了科学研究,因为,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有缜密的观察,要做大量的笔记,记录一切观察到的现象——不管你当时认为这个现象是不是有关联。威瑟灵在《论洋地黄》里收录了大量的记录。我们可以简略看几条比较重要的记录:
 
  • 如果大量重复给药,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眩晕,视野模糊,视物呈黄绿色,尿多,脉博缓慢,可慢达每分35次,伴随冷汗,抽搐,虚脱,可威胁生命。
  • 如果小剂量起步,逐渐加大剂量,在刚刚看到副作用苗头的时候就不再增加,那么后面的几个小时里都不会出现新症状。只要没有出现肾、胃肠、脉博或是结肠症状,就可以维持此剂量,每天两次给药。如果有上述症状就停止继续给药。如此则不会出现副作用,而疗效则颇令人满意。
  • 洋地黄并不总是有利尿效果,但是洋地黄确实比其他药物利尿作用更强(这个是威瑟灵对洋地黄药理作用的误解。洋地黄能产生“利尿”的表现,是因为它的强心作用。如果用在心衰导致的水肿,心衰缓解之后会出现“利尿”反应。如果用在不是心衰导致的水肿,也就不会出现“利尿”反应了。)。
  • 洋地黄并非对各种浮肿都有作用(威瑟灵没能从病理学上区别心衰导致的水肿和其他原因导致的水肿,但是他从临床观察总结出一组适应症,排除了由囊肿、肝硬化或是静脉堵塞导致的那些水肿。后来近两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他对洋地黄适应症的这些判断是相当准确的)。
  • 如果剂量恰当,用法正确,洋地黄是安全有效的,跟海葱或是其他用来治疗水肿的药物比,副作用其实更小(为了能有把握的写下这句话,威瑟灵耗费了10年时间做观察研究)。
  • 洋地黄可能对心脏运动有影响力,一种从未见于其他药物的影响力,一种可能极有治疗价值的影响力(这是威瑟灵晚年做出的观察。他还没能明确意识到洋地黄对心肌纤维的作用,但是一些临床征象还是让他有所感觉)。

 

(三)洋地黄

 

那个年代还没有企业化的制药业。威瑟灵这样的医生,只是研究方法上受过科学训练,但是到了临床操作上,他们也要做跟草医一样的工作:自己配药。

 
所以,威瑟灵就像个给飞机轮胎打气的工程师:从高尚研究到底层杂活一锅端。他围着一堆锅碗杵臼转,仔细研究了洋地黄炮制方式,去掉了传统用法里的民科和迷信成分,靠严谨的临床观察来探索最佳制药方法。起初他按民间用法用煎汤,后来发现叶子磨碎直接内服,效果比煎汤更好,显然高温煎熬会部分破坏有效药物成分。后来他还发现,干叶磨粉比鲜叶效果强五倍。他在《论洋地黄》里对制作粉末的方法给了很详细的描述:
 
“用洋地黄干叶制成的粉末更为安全。叶子应该在花苞将要开花的时候采集,叶柄和脉络去掉。叶片晒干或烤干。干透的叶子能揉成翠绿的粉末,重量大约是叶片原重的五分之一弱。我给成年病人的量是每天两次,每次三格令(约200毫克)”
 
威瑟灵没有什么国家研发经费让他挥霍。他是自己掏钱做研究,而且,他不可能全脱产研究洋地黄。他的正常工作是给病人看病,所以他每天要看普通门诊,要看给穷人开设的免费门诊,要出诊,然后在病人里筛选出适合试用洋地黄的水肿病人,一个又一个尝试用药。为了找到最佳适应症,最佳用量,和最佳的控制毒性反应的方法,威瑟灵探索了整整10年。
 
后人对他等待10年才发表研究结果有点不理解。从后来发表出来的资料我们知道,这10年里他有过上百次治疗成功的案例。如果是个急于成名的浮躁郎中,这10年里满可以号称自己发现了上百个“服之有奇效”的偏方了。
 
但是威瑟灵10年不写洋地黄。他只是不断地寻找更多的适合用药对象,继续尝试洋地黄。
 
从各种迹象推断,威瑟灵应该是为了安全。他总是觉得自己的研究还不完整,担心如果自己得出的结论不够精确,别人学习使用洋地黄的时候,可能就会用法不当,那可能会对病人有害。所以他还想继续研究,想积累更多的经验。
 
威瑟灵本是好意,不过,他的这个慢节奏,一度导致了一个发明权的争议。
 
1776年,爱拉斯姆斯,就是给威瑟灵提供消息,告诉他伯明翰医院有空缺的那个医生,达尔文的爷爷,在治疗一个水肿病人的时候,用尽了他所知道的各种药物都没能见效。他就来找威瑟灵咨询。当时是威瑟灵研究洋地黄疗效的第二年。威瑟灵根据自己初步摸索到的研究心得,建议使用洋地黄,并且提供了详细指导。爱拉斯姆斯按指导用药之后,病人病情出现戏剧性的好转。爱拉斯姆斯学到了这招,后来就多次把洋地黄用到他自己的病人身上。
 
三年之后,爱拉斯姆斯的小儿子,在爱丁堡医学院学医到了最后阶段,在准备博士论文。这期间,为了做研究,他需要解剖尸体。那时候塞麦尔维斯还没出生,世人(包括医生)还不知道接触病人尸体可能导致感染。爱拉斯姆斯的儿子在解剖尸体的时候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结果被细菌感染,博士学位还没拿到就去世了。
 
爱拉斯姆斯大概出于对儿子的怀念,写了一篇论文,把他自己用洋地黄治疗病人的几个案例归功于这个儿子,并且在文章里声称,是他的这个儿子首先发现了洋地黄的这个治疗作用。
 
威瑟灵注意到了爱拉斯姆斯的这个不光彩的做法。威瑟灵为人低调,但也不能容忍剽窃。他立即发表声明了一项声明澄清事实。你儿子意外死亡咱同情,但是事实归事实。不能因为你有父子感情做旗帜就捣浆糊。如果要对簿公堂,洋地黄研究的原始记录我都有。
 
爱拉斯姆斯没提起诉讼,但是也没有道歉。不论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都没有道歉。所以从那以后威瑟灵跟爱拉斯姆斯关系就破裂了。
 
这个不能说威瑟灵心胸狭隘。虽然爱拉斯姆斯有提供消息让威瑟灵找到新工作的功劳,可是功劳再大也没理由窃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吧。爱拉斯姆斯在别的方面还是不错的,医术在当时也算得高明,但是这件事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
 
奇怪的是,即使出现过这样的剽窃风波,威瑟灵还是不急于发表研究结果。在剽窃风波之后,他继续闷头研究了六年的洋地黄。
 
他当然不是为了像民间草医那样,隐藏“偏方”,秘不示人。不然他不会把这个研究告诉过爱拉斯姆斯和其他的同行,而且是详尽的告诉他们用法和用量。他跟其他医生研讨洋地黄用法的通信,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论洋地黄》里,有据可查的。
 
能这么沉得住气的人,未必是说毫不在乎名望或是业绩,但肯定是更在乎知识的准确和病人的安全。用高大上的词儿说话,也可以说是把真理看得比虚名要重。虽然都知道早发表早成名的道理,但是如果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性没有完全的把握,他就还是不肯轻率发表。
 
急功近利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按威瑟灵的计划,他似乎还想研究得更久一些,但是有些时局的变化让他改变了主意。
 
因为,虽然他没有正式发表文章讨论自己试用洋地黄的事,消息还是慢慢传开了。伯明翰,甚至伦敦,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尝试用洋地黄。但是很多人没有像他这样小心谨慎的探索恰当用法,而是根据口口相传的一些零散知识,相当盲目地使用洋地黄。结果呢,不是把洋地黄用于不适合的病例,就是用量不当造成中毒。
 
另外还有一些人,因为看到洋地黄有毒性,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四处奔走呼吁,坚决抵制洋地黄,认为这样的毒药绝对不可以用在病人身上。
 
看到这些乱象,威瑟灵终于发现,自己对洋地黄的研究,已经是个不得不说的故事了。
 
1785年,威瑟灵发表了《论洋地黄》。这是一篇207页的论文,你完全可以把它叫做一本书。书里详细记载了10年里他在163个病人身上试用洋地黄的研究资料和结论。这里面有他自己的病人,也有一些是别的医生治疗无效,送来请他会诊的。163个病例的病史和治疗过程都有详细记录,报告了研究过程之后,又总结了洋地黄的用药指南,包括适应症,药物炮制,安全用量,毒性处理等等。书里还收录了跟其他医生探讨如何使用洋地黄的通信。
 
这本论文书出版之后大受欢迎,反响非常热烈,冲击波迅速播散到欧洲其他国家,连大西洋对岸的美国都很快听到了消息。1785年末,《论洋地黄》发表才几个月,新罕布什尔州朴茨茅斯一个叫做霍尔-杰克逊的医生,在他的学术文章里就已经提到了洋地黄(别忘了那时没有电脑网络。那时连电话都没有。那时候信件是靠跨洋帆船来递送的)。然后,1786年初,他写信给威瑟灵,请求威瑟灵寄一些洋地黄种子。他说根据他在英国旅行观察到的气候特征,他觉得他可以在朴茨茅斯种洋地黄。威瑟灵八个月之后回信(没办法。那时候的邮轮就是这么慢),寄给他种子,并且详尽的指导了用药方法。杰克逊成为美洲大陆最早用洋地黄治疗心衰浮肿的医生。而且,他按照威瑟灵的要求,把威瑟灵的用药指南转发给了美国各州的医生们——在威瑟灵这样的医生看来,发现了一种有效药物,就应该尽快传播给所有的医生,这样才能够拯救更多的病人。
 
有个现象,说起来让人哭笑不得:在威瑟灵总结出科学使用洋地黄的方法之前,洋地黄的使用很凌乱,那是因为古人没有真正了解洋地黄的功效。威瑟灵总结出洋地黄的适应症,展现了它的疗效之后,却再次出现了对洋地黄的滥用。这次不是因为不知道洋地黄的作用,而是夸大了它的作用。
 
为什么?因为,那个年代,真正的有效药不多,在这一的大背景下,冷不丁出现一个有明确疗效的药物,医学界免不得有点欣喜过度,于是有不少医生把洋地黄滥用在一些不相干的疾病上,包括发烧,偏头痛,癫痫,谵妄性痉挛,或是当作精神错乱病人的抑制剂。
 
这真不能怪威瑟灵。威瑟灵在论文中很详尽的讲解了关于使用洋地黄应该知道的所有知识。他也警告读者,他治疗的病例都是重症,其他治疗方法已经无效,于是可以考虑使用洋地黄。洋地黄效果显著,但是洋地黄确实有毒性,所以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不要随意把洋地黄推广到一般病例上。为了防止滥用,他《论洋地黄》结论部分曾经刻意警告说:不要对此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认真听课,把洋地黄的应用随意扩大化,包括爱拉斯姆斯。
 
爱拉斯姆斯从威瑟灵那里学会使用洋地黄之后,作为与威瑟灵齐名的医生,他可能打算挖掘出洋地黄的其他用途。如果成功,这个可以给他上次试图剽窃的不光彩行为找回一点面子。或许在这种动机驱使下,他有点过于轻率,凭一些不确定的迹象就认为洋地黄可以治疗耗竭病——就是结核病。那时候大家还不知道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导致。然后,因为结核杆菌感染的地方并不固定,所以症状可以多种多样。因为这种变异性,那时候医生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症状是由同一个原因引起的。他们能总结出来的就是这些病人的体质都在慢慢耗竭,最后人就给耗干了。所以那时候把这个病叫做耗竭病。中国古代的“痨病”,命名机理跟”耗竭病“大致相当,都是因为不明内部原理,于是从外在表现上来描述疾病。
 
威瑟灵是一直在质疑爱拉斯姆斯这个洋地黄可以治疗耗竭病的说法。威瑟灵对洋地黄了如指掌。而耗竭病(结核病)在那时候非常普遍。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开端,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密集的居住环境导致这种传染病迅速播散,在威瑟灵的年代,伦敦每5个人就有一个患结核病。所以威瑟灵肯定尝试过用洋地黄治疗结核病,然后会知道洋地黄对结核病是无效的。何况,威瑟灵自己就有结核病。他在1783年(发表《论洋地黄》的前两年)开始出现咯血,他自己给自己做了诊断:肺结核。如果说在这之前他对洋地黄治疗结核病的功效还没有下最后结论,这时候他肯定会自己身上做实验。而实验的结果只能是“无效”二字。
 
但爱拉斯姆斯也是很有名气的医生。有名气的人说话,很多人都会不去查证就直接相信(所以,您如果是名人,恳请您说话留神,尤其事关科学的时候,一定要有坚实的依据才好发表言论)。所以后来很长时间里,很多英国医生都听信爱拉斯姆斯,跟着用洋地黄治疗结核病。这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洋地黄能强心,能调节心律,但是对任何细菌都没有剿灭能力,更别说是一般抗生素难以杀灭的结核杆菌。
 
《论洋地黄》把洋地黄的功效和使用方法里里外外都说透了。后人的两百年里,几乎没谁能对洋地黄的使用做任何补充。很多年之后,有一些医生对洋地黄的使用做过一些回顾性质的讨论,但基本只是加强一下对威瑟灵观点的支持吧。
 
法国医生让-布埃劳德是这样的人之一。
 
现代医学成熟之前,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是风湿热。布埃劳德是最早描述急性风湿热的人。他在心脏病方面是当时的大拿。1835年,威瑟灵发表《论洋地黄》半个世纪之后,布埃劳德根据威瑟灵的研究结果,也写了一篇关于洋地黄的论文。在论文里,他用几乎是诗歌一样热烈的词句赞美洋地黄。另外,作为心脏病大拿,他注意到洋地黄除了能缓解全身性水肿,还能能调节心律,控制房颤导致的心律失常。不过那时心电图学还没出现,所以他也还是没能意识到洋地黄其实是作用于心肌而不是肾脏。但这个不影响他对洋地黄的钟爱。为了推介洋地黄,他跟听诊器发明人雷纳克发生过激烈争辩,因为雷纳克反对使用洋地黄(别奇怪。谁都不是完人。雷纳克发明听诊器可以说功德无量,但是他仍然会因为对洋地黄的毒性过于担心而站到了洋地黄的对立面)。
 
布埃劳德赞美洋地黄的时候,他的措辞是:“洋地黄就是心脏疾病的鸦片”,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不像是赞美倒像是污蔑。
 
但是在布埃劳德那个年代,这句话确实是赞美。
 
因为,从希波克拉底开始,一直到威瑟灵的年代,不论东方西方,各种传统药物,其实绝大多数都没有临床价值。它们能进入古代医书,主要是因为古人还没有掌握对比观察的验证方法,于是被疾病的自愈性和安慰剂现象误导,把很多疾病自然缓解的情况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归功于那些碰巧正在使用的草药。当然,这些传统药物里,有一部分确实有某种生物活性,机遇好的时候,能表现出一点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但是它里面的生物活性成分的有效浓度实在太低,低得失去了临床意义,比如南瓜里的南瓜多糖有轻微的降糖功能。可是要想用它降糖,您每天吃半斤多(300克)南瓜,也只能让血糖浓度降低5%——而您吃下去的这半斤多南瓜,导致的血糖增高却远不止5%
 
这是说总体局面。但是呢,这些传统药物里,有一种药是有实实在在的药物活性的,这就是鸦片。
 
现在因为鸦片成瘾导致的健康危害和社会危害,我们把鸦片作为毒品严厉禁止。但是在极度缺乏有效药物的古代,鸦片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药物。那时候没有麻醉药,所以手术就靠鸦片止痛。一些导致剧烈疼痛的疾病,比如肠梗阻,癫痫,脑瘤,癌症晚期,也只有鸦片能暂时缓解疼痛。医疗方案的制定,从来都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能治病的药物都会改变某种人体生理过程。改变生理过程必然会有副作用。所以决定一种药物是不是值得使用,就是看用药的获益是不是明显大于副作用带来的伤害。在19世纪以前,鸦片作为唯一有效的止痛药,它对病人的益处是大于害处的,所以那时候鸦片是堂堂正正的处方药,而且可以说是圣药——因为那时候它几乎是唯一的用上去肯定见效的药物。现在我们有了更安全的止痛药,鸦片才不再作为首选药物(但是鸦片的衍生物吗啡仍然是合法药物。对于心绞痛或是晚期癌性疼痛,我们还是需要考虑这种强力的止痛药物。当然,这必须是在严格的医疗条件下有控制的使用。)
 
另一个对威瑟灵的观点有所订正的人是英国医生劳德-布伦顿。1874年,《论洋地黄》发表89年之后,布伦顿重新整理了关于洋地黄的各种说法,那时候医学界对心脏的功能了解得更多一些了,所以布伦顿能在威瑟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能指出洋地黄真正的适应症是心脏病。这是个进步,能帮助后人比较明确的意识到,洋地黄治疗的水肿,是跟心脏疾病有关的水肿。这种知识有助于筛选恰当的适应症。不过,在谈到洋地黄用药原则的时候,布伦顿并没有什么超出威瑟灵的地方。他基本只是重新表述了一下威瑟灵已经说过的那些知识。当然这不是说他只起到了拾人牙慧的作用。他是发明用亚硝酸异戊酯治疗心绞痛的人。这药是心脏病的救命金丹之一。到现在,150年过去,亚硝酸异戊酯仍然是控制心绞痛的一线药物。有这样的心脏病方家来印证威瑟灵的知识,还是很有意义的。
 
威瑟灵42岁患了肺结核,常年气短。但他继续看门诊,包括每天专门安排的一段免费给穷人看病的时段,也继续出诊。51岁的时候,肺结核加剧,结核扩展到胸膜,而且咯血越来越严重,体质严重下降,无法继续行医。那时候没有抗生素,那时科赫还没出生,所以世人不知道结核病是细菌导致。那时对于这种逐渐把人消耗至死的疾病,唯一的治疗就是休养。伯明翰气候寒冷,对体质虚弱的人来说,伯明翰不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威瑟灵从医院辞职,到相对暖和的葡萄牙去避寒。可是威瑟灵的结核病已经很严重,没有抗生素,单靠温暖和休息,没法让病情逆转。更窝心的是,他第二次去葡萄牙避寒的时候,路上还遇到海盗追赶,大受一番惊吓,虽然不至于直接造成心身崩溃,但是这种紧张恐惧,即使是正常人,经历一场都很伤精神,更别说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奄奄一息的人了。
 
1796年,威瑟灵健康已经极度衰弱,不断咯血,却还是坚持自己动笔修订他的那本植物志的第三版。
 
1799年,威瑟灵死于肺结核,享年58岁。
 
这大致就是威瑟灵和洋地黄的故事了。在他那个年代,医学界没有精密度化学分析仪器,没有电子仪器能观察记录人体指征,没有病理学,没有细菌学,所以那时候人们对疾病原理的认识仍然很模糊。那时候诊断基本就是根据病史、身体检查所得到的有限信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威瑟灵做研究所能倚靠的,就只有缜密的临床观察和严格的对比检验过程。
 
有个悖论值得说一下:这种落后的历史条件,固然限制了威瑟灵的研究手段;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历史条件,让威瑟灵能有机会发现洋地黄。因为,那个时候,医学研究能力总体来说都不发达,所以民间偏方里还有一些隐藏的珍珠可以让他发现。在药物学研究能力爆速增长的今天,高通量筛选设备一天可以检验10万种化学成分。各国的传统偏方,早就已经被竭力寻找新药源的制药公司彻底检验过了。有效的部分都已经提炼成现代药物。还停留在民间的都是无效方剂。如果你能看到它“有效”,那只有两种可能:不是因为碰上了疾病自愈的好时机,就是因为“诚则灵”的心理作用诱导出来的安慰剂效果。
 
当时的这种新旧医疗体系过渡局面,给了威瑟灵发现珍珠的机会。但话说回来,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耐心和严谨,去耗费十年研究一种药物的。威瑟灵的才干加上他的认真,让他能从粗糙的民间偏方里淘拣出洋地黄这种有效成分,并且总结出科学用药的方法。他总结出来的这套洋地黄治疗原则,在后来的两百多年里几乎就没有任何改变。直到几十年前,医生们基本还是按照他奠定的原则用药。那时候给病人开过洋地黄的医生都由衷钦佩威瑟灵。因为,你如果到药典里查一下,就会发现,能持续使用两百年的药,真的没几种(说的是现代科学药物。那些等同安慰剂的传统“药物”咱这里不讨论)。现在我们有了更安全的强心药,但威瑟灵的发现,仍然是医学史里重要的篇章。他所采用的验证药效的方法,一直是药物研究的经典范例。正是这样的研究方法,让后来的医学研究具备了科学面貌,从而走进实证医学的范畴。
 
---
转自苦丁山博客
 
题目后括号中的内容为转者所加。
 
威瑟灵(一):月光社
威瑟灵(二):民间偏方
威瑟灵(三):洋地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