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北京的四合院。它不是那种老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儿。 这个四合院是由四座灰砖灰瓦结构的“L”型苏式三层楼房围起来形成的一个长方形院落。 每座楼有三个门洞, “L”型拐角的门洞里有九个单元,其它两个门洞里各有六个单元。三个门洞的单元加到一起,每座楼有二十一个单元。我们那个四合院里一共住着八十四户人家。按照今除了把角楼门里的房子略有不同外,每个单元的房间格局都是一样的:并排挨着的两个十二平米左右面积的正方型房间的一侧由一个不到两米宽的走廊连接;走廊的一端是厨房,另一端是厕所;厨房外侧有个门,们在是个四,五平米大的水泥凉台;走廊的另一端是厕所,厕所里有个洗脸池,有个冲水马桶,有个水磨石的洗澡池。
那年月院里大多数人家都没有属于自己家的家具,即便个别家有最多也不过是有不多的几件小家具。家具都是父母工作单位按需发配的。所谓按需,也就是按人口多少分配几张木板床,再分配个学习写字用的三屉桌,吃饭用的方桌,几把方凳,几把椅子,一两个衣柜。房子的面积不大,家具也很简单,而且各家都大同小异,但记忆里我有个很温暖的家。在这个称为家的单元房里我住了将近十八个春秋,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和快乐的十八年,是在父母和三个姐姐身边的十八年,是我住的时间最长的家。那个院儿里的小孩儿是我的发小儿。
我们的四合院坐落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南面,小时候它的周围都是菜地。后来院北面建了有色金属设计院,东面建了一大片铁道部的宿舍楼,铁道部的宿舍基本上也是几座楼围在一起形成一个一个的四合院。有色金属设计院额宿舍建在了我们院的南面。院儿西面一直是菜地,1964年在那片菜地上建起了一座中学 - 玉渊潭中学。孩子们都叫它玉中。我有六年是在玉中度过的。
。。。。有空儿就写点儿, 写哪儿算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