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红析蔡经济政策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平台执行长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教授

      中评社香港7月28日电(记者 秦正阳)陆客观光团火烧车事故于7月19日发生后,蔡英文一直未能前往吊唁,而她在最新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时表示,希望台湾的观光客来源是多元的,会持续强化对于其他来源观光客的争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平台执行长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教授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蔡英文在应对陆客遇难事件上的表现和态度令人心寒,折射出她想要“脱中”的心理,此次陆客遇难将会给台湾观光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

      蔡英文应对事故态度及表现令人心寒

      中评社记者:在刚刚发生的陆客观光团火烧车事故发生后,蔡英文并未亲自吊唁,她处理此事的态度与其他台湾政治人物相比,似乎态度相对冷淡。蔡英文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也说希望未来台湾的观光客来源是多元的。您认为此次陆客观光团火烧车事故的发生,以及蔡英文处理此事的态度,会对未来台湾旅游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唐永红:从大的方面来说,蔡英文当局一直在努力“脱中”,降低对大陆的依赖程度。她在应对陆客遇难事件上的表现和态度,实际上折射出她内心的理念,就是要“脱中”、降低对大陆的依赖程度,包括她提出的“新南向政策”等所谓国际经济空间拓展计划,也是一脉相承的。

      蔡英文当然可以讲台湾的观光客来源应该是多元的,但在多元的客源中还有一个成分的问题,实际上根据统计数据的显示,每年已经约有400万陆客来台湾观光,是所有观光客来源中的第一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扩展其他国家的观光客来源是否能在短时间内填补流失的陆客部分,是一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就陆客入台的意愿层面来讲,自从预期蔡英文胜选以来,两岸关系的氛围就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前期陆客在台湾,虽然对台湾提振民生经济带来新发展机会,但并没有得到感恩,反而被批评陆客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我们已经听到台湾的很多负面的声音。再加上这几年开放陆客观光以来,发生了10多次的车祸,造成了数百人的人员伤亡,而且好像看起来陆客在台湾出事故的概率是相当高的,有可能是排在首位的。所有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我想将来赴台观光的陆客将会大幅度缩减,此前一段时间的缩减已经比较明显了,据说有30%的缩减。

      此次陆客观光团火烧车事故发生后,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应对态度及表现,恐怕会让很多大陆观光客心寒。包括我们看到台湾的一些负面宣传,比如有些人说陆客不来台湾就更好了,这种负面的宣传对于大陆人民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预期在最近一段时期,陆客入台数量将会有进一步明显下降。这对于未来台湾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有相当大的冲击。

      之前已经听说他们的景点的观光人数、酒店的入住率等等,已经下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包括一些观光大巴都已经被闲置。这样台湾旅游业的发展,在大陆观光客减少,其他地区来源的观光客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将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实际上,台湾对其他地区来的观光客的开放已经有很多年了,并不是说现在才要开放,因此想要通过增加其他地区的观光客,来补充陆客的减少可能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台湾的旅游业必将会受到客人减少所带来的相当大的冲击,也不仅是旅游业,与旅游相关的其他行业所受到的冲击也会慢慢显现出来。

      兑现 “地动山摇”具有政治、法理、道义和舆论的制高点

      中评社记者:蔡英文认为如果中国大陆在经济上对台湾施压的话,也要想象自己所付出的代价,您认为大陆方面是否真的有可能对台实施经济压制?

      唐永红:从台湾当局方面来看,蔡英文很清楚的地知道她无法跟中国大陆就两岸是否同属一个国家达成共识,但与中国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持不同的立场的话,又会影响到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以及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这些她大概都会有所预期,所以她会主动地在受采访时作出这样的表述。

      而从大陆方面来看,习总书记很早以前就提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他在“习马会”上也坚定地强调了“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础,警告和平发展、合作交流的成果可能“得而复失”。

      从蔡英文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时的论述逻辑来看,其实她已经以台湾民意为借口拒绝了“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也就单方面改变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两岸现状。这意味着当前没有了两岸和平稳定发展、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兑现此前讲过的“地动山摇”是具有政治、法理、道义和舆论的制高点的。大陆完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反制台湾当局,包括经济上的手段。根据台湾与大陆在两岸关系性质定位的分歧及大陆自身立场来看,将来大陆很可能会调整对台政策。

      经济上对台施压的代价 大陆可以承受

      中评社记者:如果大陆在经济上对台施压,大陆自身是否会面临如蔡英文所说的代价?

      唐永红:这要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相互依赖的时代,如果大陆对台湾进行经济压制也会对自身造成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蔡英文所讲的大陆自身也要付出代价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要注意到相互依赖是有不对称性的。在我看来台湾更依赖于两岸经贸交流合作,而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对大陆的影响就不是那么大。所以当大陆对台政策进行调整的时候,对台湾的冲击远远超过对大陆的冲击,这种冲击大陆是可以承受的,但台湾是不堪承受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进行施压的措施对于双方都会有影响,但关键要看对方能不能够承受的问题。从反制是否有效的角度来看,虽然说反制会对自身造成影响,但只要自己所受到的影响比较小,是可以承受的,而对方所受到的影响比较大,是难以承受的,那么这种反制就是有效的。

      其次,中国大陆很可能会压制台湾经济活动的国际空间,使台湾国际空间的拓展更加困难。台湾的国际经济空间对台湾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但大陆相对付出的代价就不会很大。比如台湾新南向政策所涉及的国家都是中国大陆的邦交国,他们在和台湾进行公权力层面的经济合作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会考虑大陆的感受及意愿。毕竟他们在中国大陆的利益远远超过在台湾的利益。因此从政治角度来讲,台湾想要扩展它的国际空间是有困难的。而对大陆来说,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就可以实现对台湾的施压。

      中评社记者:蔡英文尤其提到周围国家会观察中国大陆对台的动作,并认为大陆对台施压会影响中国成为区域内受尊重的国家,您如何看待蔡英文的这番讲话?您看来她做出如此判断的依据何在?

      唐永红:蔡英文这番话的含义与中国威胁论是一脉相承的,她说自己作为领导人不能违背民意接受九二共识,民主社会需要按照民意来办事。她认为大陆要求台湾接受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不仅是大陆不尊重台湾社会民意的表现,也会影响到中国大陆在周边国家的形象,周边国家会认为大陆是不尊重民意的政权,这和目前所流行的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是一致的。

      实际上,中国大陆反制台湾与中国威胁论及中国大陆的崛起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众所周知2008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就是“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也是被大陆民众及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的。

      目前蔡英文拒不接受“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实际上是单方面地改变两岸关系的现状,相应地就必须承担改变现状所必需的代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台湾单方面拒绝接受“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大陆因此采取反制台湾的措施,这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中国大陆的国际形象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是树立了言出必行的大国威信。因为之前中国大陆已经向全世界讲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合作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也是众所周知的。

      两岸经济互补性降低 但仍有合作空间

      中评社记者:蔡英文认为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互补性在降低,竞争性加强,双方日益成为竞争对手,请问您认为蔡英文的判断是否正确?或存在哪些问题?

      唐永红:总体而言蔡英文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现在两岸都是市场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首要法则,竞争也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中国大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已经日益成长起来,先前台湾的很多产业大陆是不能做的,那时候两岸经济的互补性看起来好像比较高。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过后,很多事情两岸双方都可以做,就意味着双方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些年来,两岸经济竞争性的确在加强,互补性的确在有所降低。

      但是这和两岸是否需要合作,是否有合作的空间是两回事。经常有两个层面的问题被大家所忽视,或者说是两个盲点:第一,相互竞争的领域并不是不能有合作。就像水平分工、产业内贸易,就是既是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体现。你能做我也能做的事情,比如说手机,台湾有HTC,大陆有华为、小米等,虽然双方都生产手机,说明在这个领域是有竞争性的,但双方之间依然可以有贸易,有相当大的互补性。

      这里,互补、合作的空间就在于主观与客观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在客观方面,虽然同样是手机,但手机本身有差异性,就像大陆的小米手机和台湾的华硕、HTC本身就存在差异性。

      另外,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消费偏好也有差异性。不同的消费者喜欢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手机,更不必说还存在高中低端的不同需求。所以,即便在竞争性领域中,依然有互补、合作的空间。

      另外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是产业经济的发展是动态性的。但是我们经常以静态的角度认为自己的产业结构是一成不变的,希望在一成不变的基础上长期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每一个经济体的产业都是动态调整的,是在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技术及消费方面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加以转型升级调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即便后发展的一方迎头赶上,只要先进的一方不断推陈出新,双方依然存在垂直分工的互补性空间,也就可以相应地减少产业同构引致的竞争。而且后有追兵的竞争压力,正是自身进步与创新的动力。

      所以应以一种竞合的观点来看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即便大陆逐步发展起来带来一定竞争性,对台湾也并不完全是坏事,竞争压力可以转换成为进步与创新的动力。事实上,如果没有竞争,也基本上就没有了竞争力。

      再有,台湾所面临的不只是两岸之间的竞争,也面临着来自全球诸多经济体的竞争。事实上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每个经济体的竞争对手都是多元的。但蔡英文只在一个特定的阶段,特定的产业结构下面,来观察到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大陆。

      其实蔡英文提出互补性降低,竞争性加强,双方日益成为竞争对手的引申的含义就是要拓展其国际经济合作空间,包括新南向政策。作为活跃的经济体面向全世界合作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不能因为和大陆这边竞争性加强了,就选择离开了,恐怕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如果以这种认知来面对全球化的市场是会四处碰壁的,不论台湾和任何一个经济体合作,若不主动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对方一旦成长起来,都会出现互补性降低、竞争性增强的问题。所以这里有很多认知上的盲点需要去处理。

      蔡英文称有沟通管道 是在混淆视听

      中评社记者:蔡英文称虽然两岸的官方沟通机制停摆,但仍有其他各层面的沟通机制。您觉得她的判断准确吗?
 
      唐永红:在马英九时代,两岸在官方层面有海协会对海基会、国台办对陆委会的沟通机制,另外还有国共两党及两岸智库的沟通机制。但在台湾新当局上台后,5月21号大陆就已经宣布停止官方沟通机制,民间的沟通机制虽然官方无法干涉,但有官方背景的智库间的沟通机制也已经停止了,只有一些纯粹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于官方沟通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此我对蔡英文的表述感到非常困惑,她一直讲“沟通,沟通,再沟通”,她这样讲就是表明自己与大陆有沟通管道,只是需要加强沟通的力度。而事实上,蔡英文根本没有任何能够与大陆官方进行沟通的管道,又何谈“沟通,沟通,再沟通”,她这样讲也许是为了混淆视听,让台湾社会放心,她能够“维持现状”。但这样做,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危及她的政治信用。

      官方沟通机制停摆 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缺乏政策动力

      中评社记者:两岸官方沟通机制的停摆会对未来两岸经贸交流造成怎样的影响?

      唐永红:两岸官方沟通机制停摆后就不再可能有经贸谈判,也不再可能签订任何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今后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缺乏政策动力,将会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多年来,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多是市场自发的情况下运转,两岸官方没能够充分地合作来支持两岸经济合作潜力的充分发挥。

      过去八年来两岸基于九二共识开启了两岸制度化的合作交流,但两岸公权力合作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才刚刚起步,包括陆客入台、陆资入台、ECFA等才刚刚走了一小步。而现在民进党上台后,拒不接受两岸同属一个国家这个推进两岸合作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两岸就无法继续签订合作协议,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也因此进入停滞期,而一旦既有的23项合作交流协议也被废除,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会步入衰退期,因为失去了政策层面的支持。

      另外一个影响是,两岸经贸交流中总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需要及时的解决,但现在由于沟通机制停摆后,摩擦和矛盾就无法及时处理。这不仅会影响到两岸之间经济关系问题的处理,甚至会影响到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再有,两岸官方沟通层面的合作机制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话,让两岸在规划各自经济体的发展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竞争状态的出现。现在两岸官方沟通机制停摆之后,双方通过对话来规避竞争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