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餐由大公司赞助,食物丰盛精美,而高潮就是每人一只大龙虾。大龙虾被烹制得通体红亮,精神焕发,放在银光闪闪的金属盘子里,一盘一只,由服务生端着鱼贯而来。小峰看看整个餐厅里有近200人,那200只龙虾仿佛200个孪生兄弟,一般的模样,一般的大小,趴在盘子里,一样的健康,一样的神采奕奕,它们形成了一条闪着红光的龙虾的河流,像流水流入沟渠沿着餐厅通道流淌,在通道的路口分开,流向每一张餐桌。当龙虾摆到桌上时,刘满江说:你们看呀,它们的眼睛是多么的炯炯有神啊!小峰看见龙虾的肢体没有出现一点僵硬的迹象,仍然显得威严而仪表堂堂。餐厅的气氛更加热烈,大家立刻开始大吃龙虾,先把龙虾的脑袋揪下来,小峰,丁妍和陈非都是把脑袋扔在一边,然后开始卸下龙虾的被甲,拨出那块儿巨大一体的虾肉,用刀把洁白而富于弹性的肉身切成块儿,用叉子叉着送进嘴里大嚼,刘满江则是揪下虾头,掰开,双手捧起来,贪婪地把里面橘红色的虾脑一吸而尽,然后才凶狠地扑向已经没有了脑袋的龙虾的身体。很快每个人的盘子里都一片狼藉,不可一世的龙虾转眼丢盔卸甲,肢体残缺不全。而这时,小峰突然听到刘满江一边吃着虾肉,一边讲起了他当年一个人在伦敦留学的经历。于是,他停下来,低着头看着自己的盘子,不再吃了,只用叉子小心地拨弄着虾肉,假装在吃,但不弄出一点声响,同时,竖起耳朵偷偷地听对面刘满江的讲述,生怕漏掉一句话。而这会儿,对面的刘满江也一直低着头,从没有抬起来哪怕一下儿,看一看小峰或者其他的那两个人,只是看他的盘子,一边流着口水大吃龙虾,一边一味自顾自地唠唠叨叨,不像是在自言自语,但也不知道他是在对谁说话。
刘满江说,那时周末他经常一个人在伦敦城里游荡。大部分时间里是用双脚不停地走,很少做公交车,从一大早一直走到天黑,走得精疲力尽。伦敦城过于复杂,他买了一张很大很详尽的伦敦地图。但这张地图却带给他了一种更奇怪的感觉。刘满江说,和今天的旅行完全不同,今天无论你要去哪里,google一下,或者在车上设定GPS,还可以直接打开iphone,然后你就能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没有悬念。今天是一个不会再迷路的时代。而在当时,他手中拿的是一张像天书一样复杂的地图,(因为这是一个异国的城市,而那上面写的都是异国的文字,甚至连地图的颜色和中国的感觉都不同,仍然是一种异国的感觉,)比眼前看到的伦敦更复杂,结果常常是他既迷失在了一座城市里,又迷失在了一张地图中。现在,他离开了伦敦,来到美国住在芝加哥。他已经成了家,有了孩子,习惯了海外的生活。在这里,他再也不会迷路了。但他仍然保留着当年那张现在已经破旧的伦敦地图。他总感觉有另一个自己永久地留在了这张地图里,永远也走不出来。是有一个曾经的他自己就丢失在了这张由无数方块和线条聚集成的地图里,出不来了。在这张地图里,他总是会看到一条曲折的线。那是后来熟悉了,他就经常先去海德公园,然后,穿过公园,走到西敏寺,在那里他会呆上很久,那时,他想触摸遍那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从西敏寺出来后,有时他接着往下走,走过大本钟,但他不去看那座钟,而是还要往下走,走过西敏寺桥,左转,沿着泰晤士河,一直走到伦敦眼,去看那只巨大的徐徐转动的摩天轮。刘满江说,有时他也会花钱买一张票,那张票对于当年正在读书的他来说是昂贵的,像一次血拼,然后,就一个人坐上那架号称世界上最大最浪漫的摩天轮,慢慢地升到空中,俯览伦敦,刘满江说,有一次他甚至是在夜晚坐上去的。夜晚摩天轮会亮起蓝色的灯,变成一只巨大的蓝光环。而那时整个伦敦城的灯火也燃烧起来了,在下面,斑斑点点,灯火聚成一簇一簇,一片一片,遍布大地,直到天边,燃烧着,摇曳着……
*
晚餐结束后,大部分第一次来的都约着出去看风景;其他一些人去酒吧跳舞。小峰看见刘满江在向丁妍要联系地址。等他走后,才找到丁妍问她是否想去酒吧坐坐?丁妍说:
“好啊!”
*
到了酒吧,丁妍说只想坐一坐喝杯酒。小峰有点不解,她为什么不跳舞呢?以她的年纪和她性格应该爱跳舞才对啊。不过这倒让小峰松了口气。路上他一直在担心。因为自己不会蹦迪,怕出丑。很小时不兴跳舞。那时跳舞是资产阶级,是流氓。这种观念在小时候似乎自然而然,好像从来就是这样。所以后来当他知道了伟大领袖在延安时就经常抱着女战士跳舞时,感觉是相当震惊的;小学时跳过表现崇高理想的集体舞,让他又紧张又激动,又期待,因为能拉拉女孩子的手了;大学时流行跳交谊舞,特正规特高雅,特美,国标,拉丁;后来在英国,遇到的80后都蹦迪,而且蹦得都特棒,听他跳国标都笑了,说,那多流氓啊,不认识的男人女人就抱在一起,也不安全呐,那只适合心平气和的老年人跳。这让小峰一下子觉得老了,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叫别人叔叔、阿姨,那一瞬间心头闪过一丝恐惧和悲哀,感叹了一下时间真快。然后他又想自己还年轻。于是,小峰对着镜子练习过一段时间的蹦迪。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像是一个机器人,特僵硬,也就是说再也不像是个大学生了,更不用说是中学生了,走在街上还行,但一蹦迪就露馅了。
*
在吧台丁妍要了一杯J&B。小峰有点儿惊讶:你也喝威士忌。丁妍没有回答,只是矜持地笑了笑。小峰要了一杯Jack Daniel's,同时告诉丁妍自己是在英国读博士时才开始喝威士忌的。他喜欢英国的Black Label,口感平和绵长,像英国绅士;但在美国最流行的是Jack Daniel's,这个更冲,是美国牛仔。丁妍问那JB是什么,小峰说就是小清新。这天晚上,小峰的话很多,丁妍的话不多,但也不少,两人聊得很愉快。酒水是免费的,一切由公司赞助。两人端着酒杯坐进小角落里。酒吧里放着舞曲,不少人在跳舞,随着音乐富于节奏的重复地扭屁股,甩头,挥手。舞池里灯光转动,忽明忽暗,音乐的声音却并不太大。两个人坐在角落里聊天正好可以放开声音说话。小峰一坐下来,先谈起自己对人类进化一直很感兴趣,可他又偏偏不能相信进化论。哦,丁妍笑着,含混地说了一句:现在不相信进化论的生物学家可不多。你了解达尔文吗?丁妍的语声柔和,不似白天。小峰现在十分亢奋,浑身是劲,大声说:了解一些。丁妍又说:他是个奇才。进化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伟大。小峰仍然大喊着:但进化论还只是一个假说。他摇摇头:我不能相信,除非有足够的证明。丁妍不再和他争论,笑笑说:我觉得你很特别。然后,就开始靠进沙发里喝酒。小峰听到丁妍说他很特别感觉超好,也靠进沙发里喝酒。同时,感觉夜晚的丁妍坐在酒吧里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时精力旺盛,有些咄咄逼人;但在夜晚是温柔的。那么就是有两个丁妍了。就像《大话西游》中的青霞和紫霞。他记得青霞到夜晚就变成紫霞,是凶狠的。但也可能记忆不准,是夜晚的青霞是凶狠的。他想回去后再看一遍《大话西游》,然后又想到好像西游记中,有一回是猪八戒变成了美人但喝醉了就露出原形。于是想象着丁妍一会儿喝醉了也变成了猪八戒。这样又仿佛看见舞池中跳舞的人都变成了群魔乱舞,一个个牛头,马面,狐狸的嘴巴,猪鼻子,老鼠的胡须,每个人衣冠楚楚,但都拖着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于是,嘿嘿笑两声。丁妍问小峰笑什么?小峰说,看到他们跳舞想到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里牛魔王成亲的那段。丁妍说:1万年,小峰说:对1万年。又说比进化论更让他难以理解的是生命的起源,简直是无法理解。你想想单细胞如何能进化出细胞膜?所有的生命都要有膜结构,可怎么可能依靠随机运动或者突变产生出一整套调控合成细胞膜的系统呢?你需要同时出现一套合成脂代谢的蛋白的基因出现在DNA中,还要有编码运输组装的蛋白的碱基,还要有在细胞分裂时将膜一分为二的蛋白,所有这些都要同时出现在DNA中,那怎么可能呢?说到这小峰几乎要陷入某种极其远古的遐想里。他说:所以后来克里克认为最初的生命物质来源于外太空。可是,这时小蜂眯起了眼: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在外太空,最初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真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事件。宇宙中产生出生命,无法理解!而且,小峰进一步说,他相信在整个宇宙中,生命是唯一的。这时,丁妍说:可是有很多人坚信宇宙中还会有其他的生命和外星智慧。想一想仅仅在银河系就有1000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啊。所以,很多人相信宇宙中有许多生命,其实很热闹。小峰点点头,但再一次说,他坚信在整个宇宙中生命是唯一的,而且只有一次。
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一小段短暂的沉默,各自靠在沙发里饮酒。然后,小峰开始讲起了他在中学的一次朝圣之旅。那是在初中,小峰上的是市重点,学校里有一间图书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很小,只是两间连通的教室,但在当时就已经很气派了。一天中午,小峰来这里看书,尽管是市重点但来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少,因为学生的主要时间都坐在教室里看教材和辅导教材,而图书馆里的书大部分都属于闲书,学校并不鼓励学生去图书馆看书。平时小峰也不常来,偶尔到这儿翻一翻杂志。但那天小峰偶然间在倾斜的开放书架上看到一本讲一个神父的书,可能是这个“神父”或者“修士”的名称吸引了他,封面上画着一个穿黑袍戴眼镜的西方男人则更大大强化了这种神秘感。于是,在这个中午他就取下这本放在开放书架上由一根可掀起的金属杆压着的书,坐在书架旁这间只有他一个人的安静的图书馆里闷头看了起来。书中讲的是1854年,在今天捷克布鲁诺一座属于奥古斯丁教派修道院的花园里,一个神父种了十年的豌豆,从而发现了生命的秘密——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开创了一个学科的故事。当然了,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孟德尔的故事。但在当时,小峰对于生物学,生命科学和DNA一无所知,因为要到高中才会上生物学,所以在当时孟德尔的故事,对于小峰的冲击之大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可是,就在小峰全神贯注被这本书吸引目不转睛地在读时,身旁突然响起一个老女人的冷酷的声音,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峰说他当时差点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因为图书馆里太安静了,他印象中这里是一个人也没有的。小峰抬起头一看是看管图书馆的老太太,可能是一个以前的老教师或者更可能是退下来的教导主任,她正板着脸站在小峰身旁,那天她也穿了一身黑色的衣服,戴着黑框眼镜,她的身体本来就长得粗大,而小峰又是坐着的,于是她就显得异常高大。老太太脸色铁青,目光严厉,对他说,图书馆里不许吃零食,实际上是在厉声质问或者呵斥他:你难道不知道图书馆里不许吃零食的吗?这里怎么能吃零食?看书时是不许吃任何东西的!原来,小峰的妈妈为了给儿子补血,每天会在小峰的兜里塞上一小把山东老家带来的带着红衣的生花生米,让他有空就嚼几粒吃。而那天小峰开始时是边看边吃,到了后来花生拿在手里就已经忘记吃了。小峰描述那个老女人的声音听起来冷冰冰的,毫无感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厌恶。她的样子像西方故事中的女巫,但接着那个老女人的脸又突然变了,变得很慈爱,像变成了另一个人,用手抚摸着小峰的脑袋,语重心长地给小峰解释,诸如吃零食会弄脏书本的,食物的渣渣掉到地上会招来蚂蚁的,看书时要专心怎么能一边看一边吃东西呢,对胃也会不好的,……,种种道理。小峰坐在座位中不住点头,但心里厌烦透了。他说他感觉那个老女人的声音和表情,无论是严厉时还是温和时,都非常虚假。最后,老女人的神态和声音又突然变成威严,像救世主似的从高空俯视着小峰对小峰说,这一次她原谅了他,但以后不许再把零食带进图书馆。那话语是不容置疑的。她问小峰听到了没有?小峰点点头,然后又说听到了。因为他知道如果仅仅点头而不回答是会惹得老女人不高兴的。老女人走后,他又在那里坐了一会儿,可是一个字也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匆匆起身灰溜溜地溜走了。第二天中午,小峰又来到图书馆,坐在昨天同样的位子上继续阅读那本书。但不知道他是把昨天的事情都抛到脑后完全忘光了,还是在潜意识里就想激怒那个老女人,这次他竟然在看书时又从兜里摸出妈妈放的花生米一边读那本书一边大嚼起来。结果,老女人这一回真的被激怒了。她不许小峰再进入这个图书馆,并且让他立刻就在现在马上就离开这里。可是当小峰要走时,她又叫住小峰记下了他的名字和班级,她让小峰明天写一份书面检查送给她,不然她就要去找他的班主任。小峰向丁妍说:我们那时上学就是这样。学校生活是由塑造、监视和惩罚构成,学生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定和禁忌中。生活中每一件事仿佛都是生死攸关,但又都非常虚假。孟德尔的故事于是噶然而止了,但却给小峰带来了持久的撞击,以至于后来当他知道了孟德尔故事的全部后,就立刻下决心长大要做一名生物学家,而且是要做像孟德尔一样的伟大的生物家。像“孟德尔一样的伟大的生物学家”意味着什么呢?孤独,寂寞,不为世人理解,远离世俗生活,超越他的时代。但现在看来这一切又是多么的可笑。小峰说道。为什么呢?丁妍不解地问。那时打动小峰的正是孟德尔的故事里那种悲剧色彩,但那是一个成功的悲剧。所以,关键是成功。可是,这时丁妍仍然不解,说:孟德尔的成功对于孟德尔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啊。因为,孟德尔在死前一直默默无闻,而且他已经很久都不再做科研了。那些荣耀和热闹都是身后事了。他什么也不知道。小峰没有接丁妍的话,而是继续说了下去:很多时候生活是一场快乐而悲哀的闹剧。是无聊的快乐,没有结果的终结,是一场泯灭,曲终人散,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满地垃圾。丁妍也不再争论,她靠进沙发里,伸出手抚摸小峰的后背,让他平静。
自从小峰被从图书馆赶出来后,那本书中所描写的孟德尔的修道院就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里。那是一座石头砌成的修道院,内部晦暗有些压抑,冬天潮湿而阴冷,但花园幽静,在夏天,那里阳光明媚。花园里还有一座暖房,孟德尔把在外面完成的实验,在暖房里都重复了一遍。
当丁妍的手拍到小峰的后背时。小峰感到无比的慰藉。童年创伤啊,我之所以学生物学是因为受到了童年创伤。小峰自嘲又自怜地说。没想到丁妍听后突然嘿嘿笑起来,笑过她给小峰讲了一个喂奶的故事。
她说,以前她们实验室有一个女博士后,自己第一次生小孩时非常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养。于是,她就做research。她看了很多书,还做笔记。(丁妍笑了,小峰听着没有笑。)后来孩子出生后她得了产后焦虑症。她想自己给孩子喂奶,但不久奶水不够,于是只好用奶瓶。可是她看到的书上都说,如果孩子一开始是母乳喂养,就很难再改奶瓶。孩子会拒绝奶嘴儿。书中分析了很多孩子之所以会拒绝奶嘴儿的原因,而且指出当孩子拒绝奶嘴儿时千万不要强行给孩子喂奶,那样会造成孩子心理的童年创伤。书中于是又有根有据地分析了为什么会造成心理创伤,都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会在今后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果真,当她要给孩子用奶瓶时,孩子衔着奶嘴儿哭闹不停。这样,她的产后焦虑症,可能还有产后忧郁症就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她不停地哭泣,一提到孩子,泪就哗哗地流,无法自制。后来实验室里一位打扫卫生的阿姨知道了这件事,就告诉她那是孩子奶不够吃,你把奶嘴儿剪大孩子够吃了就不闹了。而结果就是这样的。她把奶嘴儿的开口剪大孩子立刻就大吃了起来不再吵闹。后来丁妍来到现在这个实验室。正巧实验室里又有一个女博士怀孕。孩子生下来后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结果她把方法告诉她,当天晚上那个女博士激动地打来电话,说孩子吃奶很好。以至于她以为丁妍一定是生过小孩的呢。丁妍讲完再次哈哈大笑。
小峰也笑了。笑过之后他又接着对比起梵·高和孟德尔。他说,两个人都是凭着兴趣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情,没有人让他们这样做,没有人请孟德尔研究一下豆子的遗传规律,也没有人花钱买梵·高画的画。但孟德尔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不相信上帝,却去做了神父。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生活,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欺骗,但这样就可以一生衣食无忧了。没有科学家因为研究科学而流落街头,甚至丢了性命。拉瓦锡、费马还有爱因斯坦,都有很好的工作。伽利略、哥白尼都为了保住性命对教会做过违心的事说过违心的话。科学家都很善于生存。而艺术家往往是通过毁灭自己来创造艺术,艺术家是疯狂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世界毁灭,那么毁灭世界的一定不是艺术家,而注定是科学家。讲完之后,小峰停下来开始喝酒,丁妍显然被他讲的吸引了。而小峰感觉丁妍今夜的样子仿佛有些疲惫。
过了一会他又话锋一转,说,然而这些并不是孟德尔的故事的全部。真正让他吃惊的是在他出国后,有一天读到了一篇小文章,读后相当震撼。作者的名字他已经忘记了,可能当时看的时候根本没有在意,但是,作者写那篇文章显然是严肃的,有根有据,而他的文章完全颠覆了小峰对于孟德尔的崇拜,(或者说对于孟德尔故事的解读,如果要用中性一些的说法。)文章的作者分析了孟德尔的数据,指出孟德尔全部的数据都几乎是完美的,那不像是实验数据而像是理论数据。为此,作者还亲自重复了几个孟德尔的实验,把自己的数据和孟德尔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孟德尔数据造假,他的遗传定律是根据造假的数据提出的。于是,孟德尔的故事完全改变了。
*
1822年孟德尔出生在当时奥地利西里西亚德语区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家里五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因为贫穷,孟德尔在大学经常不得不为上学的资金而奔波。毕业后,21岁的孟德尔进入布隆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并于1847年成为神父。但种种证据表明孟德尔并不相信上帝。在修道院,孟德尔同时还做过代课老师。那时中学老师需要通过资质考试。孟德尔第一次考试没有通过,被送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在那里接受了两年一流的科学训练。但再次考试时,仍然没有通过,所以后来一生中只能做代课老师,在当地的一个中学教了14年低年级的物理学和自然史。孟德尔早年研究过小老鼠毛发颜色的遗传,但不久就被要求停止了。因为他要为小动物们交配,而这在修道院里显然是不适宜的。豌豆实验的结果是,孟德尔最终发现了遗传学最根本的两个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
1865年,在布鲁思科学协会的会议厅,孟德尔分两次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与会者虽然一直如坠雾中,但还算是听完了,第二次,当孟德尔开始分析他的数据时,听众终于失去了兴趣,尽管在座的会员里不乏化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对于他们来说,孟德尔的演说太枯燥了,他们不知道这个修道士做的这些实验有什么意义。在这次不成功或者说毫无影响的演讲一年之后,1866年,孟德尔以德文将论文发表在《布隆自然史学会》杂志,题目为《植物杂交的实验》。那一年孟德尔44岁。
论文发表后孟德尔寄出了四十份论文的单行本给不同的科学家,其中只有瑞士著名植物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卡尔·冯·内格里(Carl Wilhelm von Nägeli)回信,对他给予了礼貌性的鼓励。在此之后,孟德尔给内格里写过很多信。每一次的信都写得很长。在信里把他的研究都讲给内格里听,还不停地告诉他自己实验的种种辛苦。但内格里的回信简短,而且在他的著作中从来没有提及孟德尔和孟德尔的实验。
据说孟德尔也给达尔文寄送过一份论文,但达尔文从来没有打开过。
1868年,46岁的孟德尔被选为修道院院长,从此停止了科学研究。孟德尔晚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1884年1月6日这天,他的精神看起来似乎不错,护士问候了他一句,“气色真好”,就去忙别的事了。十五分钟后,前来看望他的修女发现,孟德尔靠在沙发上已经停止了呼吸。
在孟德尔死后,他的手稿被修道院院长全部烧毁,如今能找到的原始材料,不过是几篇论文和报告,一份申请中学老师文凭时写的简历,几张数据,十几封书信和两首少年时代写的诗。在孟德尔为数极少的遗物中,保留了一张1856年购买豌豆的订单。
*
问题是,是否可以因为孟德尔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发现,就可以原谅他的数据造假?
这时,小峰的话锋再次一转,说,然而,就在同一时间还发生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它就是福瑞德·米歇尔发现、分离出了遗传物质核酸。
*
福瑞德·米歇尔(Johannes Friedrich Miescher),1868年时,他25岁,正在德国的杜宾根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同时在生物学家霍珀色勒(Felix Hoppe-Seyler)的实验室研究白细胞。1869年,米歇尔从白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物质,他称之为核素(Nuclein)。工作很辛苦,每天要从大量外科手术绷带的脓血中提取白细胞,但米歇尔的发现招来的却是同事们的批评和嘲讽。人们不喜欢年轻人发明新名词,认为所谓核素不过是"被污染的蛋白质”。米歇尔很沮丧,一度甚至中断了这项研究。后来重新开始时,他发现鲑鱼精子中富含这种物质,这让他隐隐感觉核素应该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有着某种说不清但可能非常重要的作用。
米歇尔出生在一个科学的家庭。从小喜欢音乐。聪明但内向。本来他考取了医学院,想作医生。但在一场高烧后,听力严重受损,所以最后转向了生物化学。米歇尔51岁时死于结核。当年他的分离核素的实验是经导师霍珀色勒重复后才发表的,但在生前他的工作没有受到过任何重视。
*
1869年米歇尔发现生命的遗传物质核酸时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在奥地利几乎在同一时间里,有一个叫孟德尔的修道士刚刚从历时10年的种豌豆的实验中发现了重要的生命遗传的规律。
*
那天晚上,两个人离开酒吧时,简单道别,小峰向左,丁妍向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