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混迹诗坛,在各位诗友的带动下读了些唐诗,发现里面有一些半古半律的,颇为有趣,写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最著名的半古半律的唐诗,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被《沧浪诗话》称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了。为了大家看着方便,非律句用红字标注,律句用绿字标注:
这首的前两联,不但两句出律,而且有三平、三仄尾,其中三平尾现在被认为是格律诗的“大忌”。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三平调恰是古体诗常用的,加上故意不用律句,可见前一半是按照古体的风格写的。而后一半全部合律,属于“近体”,或唐人说的“今体”风格。
为什么要这样前古后律呢?其实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内容就会恍然大悟。前两联思古怀远,故用古体的调子正合适,三平三仄调,唱来古朴幽远;后四句从遐想中回到现实,触景生情,正好用“今体”!可以说,这是内容与音律的完美结合!不但立意高远,出语清奇,而且半古半律应用得恰到好处,难怪太白也自叹弗如!
无独有偶。日前研究兄尝试“吃螃蟹”,用了七平七仄大起大落的拗格,让我想起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中七平的“中巴之东巴东山”。其实这一组绝句,10首有6首都是前古后律的,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摘抄如下。总的来说,古体的前半部分多用俗语表述风土人情,而律体的后半部分多有对仗,有点融合民歌与格律的意思,也仿佛是作者在与当地的歌手联句。那两句”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真让人想起船头高声放歌的情形!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引自百度:
【其一】中巴之东巴东山⑴,江水开辟流其间⑵。白帝高为三峡镇⑶,瞿塘险过百牢关⑷。
【其三】群雄竞起问前朝⑻,王者无外见今朝。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其五】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⒀。
【其六】东屯稻畦一百顷⒁,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七】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⒂。
【其九】武侯祠堂不可忘⒆,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此外,杜甫晚年还作过一些拗律,律句与出律句混杂其间,但几乎各半,试举一首《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⑴,平平仄平仄仄平,城上击柝复乌啼⑵。平仄仄仄仄平平
客子入门月皎皎⑶,谁家捣练风凄凄⑷。(可算合律,但三仄尾对三平尾)
南渡桂水阙舟楫⑸,平仄仄仄仄平仄,北归秦川多鼓鼙⑹。仄平平平平仄平
年过半百不称意⑺,明日看云还杖藜⑻。(可算合律,对句”还“字起到拗救的作用)
首联、颈联虽然不合律,但246处出对句平仄相对;首联246是平平仄 对 仄仄平,颈联246正好倒过来,是仄仄平 对 平平仄。另外颈联意义和平仄上均属工对。其余两联虽有三平三仄尾及对句拗救,但246均合律。 总的来说,可以看到作者在追求律句的各种变体。
作为一代格律宗师,杜甫对律诗的格律规则有什么不满吗?其实有一点大家很容易想到:如果首句不入韵的话,则律诗的后四句平仄完全是重复前四句,虽然和谐,但少了点变化。因此唐人特别喜欢在尾联出句(有时也会出现在别处)用上”平平仄平仄“的特殊拗,以增加点变化。比如杜甫收入《唐诗三百首》的五律中,多半有这种特殊拗。
猜想杜甫晚年已经不满足于用特殊拗调节音律的变化,所以他想尝试新的格律组合。上面这首的拗句,实际上是有规律的,可看作一代诗圣”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不懈探索吧。
我想我们学唐诗,学习格律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唐人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失败了不要紧,再来就是。
与各位诗友的讨论:
• 这首“天下第一律”是不是七律,一直有议论。阿留兄的解释独出心裁,但却合情合理~~~ -wuwei09- ♂ (0 bytes) (5 reads) 09/21/2016 postreply 20:30:35
• 前四句古诗,后四句律诗,律古参半。但唐诗三百首把它归入七律,并且排在第一首 -归来探梅- ♂ (0 bytes) (3 reads) 09/21/2016 postreply 20:40:30
• 梅兄说的是。《唐诗三百首》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内容和对仗的格式,8句平韵,意义上两联对仗的基本都归入律诗,包括拗律、半古半律的。 -阿留- ♂ (0 bytes) (5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41:08
• 揖谢无畏兄垂赏!个人感觉,与其争论之,不如用老美的一句话It is what it is. ;)全篇看就是半古半律。 -阿留- ♂ (0 bytes) (1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39:39
• 好文要顶!深深赞同留兄的观点!学习收藏! -作业本- ♂ (0 bytes) (3 reads) 09/21/2016 postreply 22:38:46
• 揖谢作业兄雅赏谬赞!很喜欢和您交流。问安! -阿留- ♂ (0 bytes) (0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46:25
• 谢谢好文,待我慢慢细读。 -玉珊珊- ♀ (0 bytes) (2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1:24:52
• 多谢珊珊雅临垂赏!跟你交流,从另一个角度看词韵,拓宽了视野,深谢! -阿留- ♂ (0 bytes) (0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51:39
• 这首拗律能收在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得仗李白激赏之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并未脱离格律,开篇放得开,后面又能收回格律中。 -泥鳅儿- ♂ (151 bytes) (21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4:25:13
• 我也认为是李白的激赏。但我这有书上说:“此诗被讼论不休”,讼,估计就是律的争议 -归来探梅- ♂ (217 bytes) (20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07:01
• 是,诗仙激赏得有道理。。。 -泥鳅儿- ♂ (310 bytes) (18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24:59
• 俺觉得小白就是把这首当诗赏的,不论其类型。:)李杜都对古体赞赏有加的,唐代的格律大师们谁也没说格律就比古体“高级” -阿留- ♂ (62 bytes) (21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43:21
• 正是。。。格律是一种形式,然后,它同时也是代表一种古典文字传统,严格遵守,有利于传承。。。 -泥鳅儿- ♂ (59 bytes) (9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55:36
• 确实,有规可循,而且照着写出来就可以保证音律起伏,尤其适合初学音律者。 -阿留- ♂ (288 bytes) (18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58:49
• 恩,大师咋写咋有理~~~ -泥鳅儿- ♂ (194 bytes) (18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8:53:26
• 赞同! -阿留- ♂ (0 bytes) (0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8:54:50
• 记得某大家评论这首叠字如此之多,以至于只用了46个字,但丝毫不觉单调。而且前四句写得高古,和后四句反差强烈。 -阿留- ♂ (71 bytes) (12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34:55
• 鳅儿说得对,如果不收回来这首肯定就不算作七律了,但还是好诗。其实俺觉得格律类似唐代的“流行音乐”,如果知道当时的唱腔, -阿留- ♂ (104 bytes) (14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32:34
• 欣赏【留】兄好文!各地方言不同的读法,也许得考虑进去。“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我用方言是读“有空”的“空”,是仄声。。。再赞好 -湖墅STL- ♂ (0 bytes) (2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09:25
• 多谢湖兄评论,是的“空”是多音字。但根据《广韵》的解释,此处应该读平声。《广韵》传承自隋《切韵》,故应该是比较接近唐人读音的。 -阿留-♂ (4764 bytes) (12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5:29:40
• 阿留好文大赏,所谓论调深合俺心啊~~~另王力谓老杜《崔氏东山草堂》全篇古风呢~~~ -庞士清- ♀ (0 bytes) (4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6:16:11
• 多谢庞兄一贯垂赏鼓励!《崔氏东山草堂》,细究格律,其实也是半古半律,而对仗则完全是格律之风,故多归于律诗。分析如下: -阿留- ♂ (2656 bytes) (14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6:25:45
• 大谢阿留娓娓道来~~~胸中规尺在,过目“合”“出”明~~~阿留自成格律一典啊~~~ -庞士清- ♀ (0 bytes) (1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7:44:32
• 岂敢岂敢,这几年格律诗读得多了,熟练了一些而已,哈哈。 -阿留- ♂ (0 bytes) (0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1:44:02
• 深赞留兄好评! -研究研究- ♂ (0 bytes) (1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6:32:06
• 多谢研兄的讨论和雅临鼓励!兄大胆吃螃蟹,俺很欣赏! -阿留- ♂ (0 bytes) (0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6:34:16
• 大赞留兄好文!此诗从亘古高远,到周围景色,再到个人到感受;写作上由放到收,由不羁到合律!真是当得起所有的赞誉!留兄总结 -石蝶- ♂ (98 bytes) (18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7:03:10
• 深些蝶兄垂赏,谬赞愧不敢当!这首诗读过不知多少遍,最近才发觉了这一视角;可见理解我们自认为“熟悉”的东西并不容易啊。问安! -阿留- ♂ (0 bytes) (1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7:31:04
• 感谢阿留兄分享千古名篇,对古典文化如此钟爱和严谨的传承态度让人钦佩,问好阿留兄并颂秋安 -叶虻- ♂ (0 bytes) (1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7:49:59
• 深谢叶兄雅赏鼓励!这些思考,也得益于各位诗友的启发和交流。叶兄好句如泉涌,十分佩服!问安! -阿留- ♂ (0 bytes) (0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1:35:28
• 必须大赞 。。。理工学人之典范:以科学之严谨 探索 近体之平仄;以优雅而论真,若清风、似流水、"润物细无声" -沁文----古来客- ♂ (0 bytes) (2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8:30:09
• 拜谢沁文兄一贯的垂赏鼓励,实在过奖!这里也是“温故而知新”而已。问好! -阿留- ♂ (0 bytes) (2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1:36:39
• 所谓 “意境” 一般难分、难曰高下 《== 因诗人、词人大抵极其【自我】和天马行空^_^但 严谨一事则 鲜明而堪赞 -沁文----古来客- ♂ (0 bytes) (5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2:47:52
• 见过一些引用古人词句(甚至长达整句)者 --- 不注释、不加引号==》概科学精神之不备、引用规则之罔顾^_^ -沁文----古来客- ♂ (0 bytes) (8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2:53:10
• 会有一些读者(尤其对于古诗词不熟悉者)误以为 引用者 是 原创者 。。。也难怪世存剽窃之事^_^ 。。惟唏嘘 -沁文----古来客- ♂ (0 bytes) (2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2:55:00
• 日前偶尔、也是首次在网上读到 凤姐 某文,文中某处明确附加引号、而且注释为引用别人...令人刮目相看 -沁文----古来客- ♂ (0 bytes) (5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3:05:08
• 多谢沁文兄介绍,有空也找来看看。再谢! -阿留- ♂ (0 bytes) (0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8:06:43
• 欣赏! -北极湖- ♂ (0 bytes) (1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09:42:07
• 多谢北极兄赏光!您的大作风格独特,深赏! -阿留- ♂ (0 bytes) (2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1:37:26
• 非常喜欢阿留兄写这样的题目, 阿童搬个板凳听课! :))))))))改给老师上茶哈! -阿童木牧- ♀ (0 bytes) (1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6:50:49
• 阿童面前怎敢讲课,顶多做个presentation供交流. :) 多谢雅临垂赏,问安! -阿留- ♂ (0 bytes) (2 reads) 09/22/2016 postreply 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