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失去爱》_115
《失去爱》_115
2016-12-08 23:48:55
*
新年夜
我听见邻居们
在院子里唱歌,
他们唱呀,唱呀,
拉起手,围着圆圈跳舞,
在钟表的齿轮间,
在戒指的圆环上,
在新年夜,
他们唱歌爬上桌子跳舞,
他们唱呀,唱呀,
在新年夜,
在新的一年就要到来的
夜晚。
立
2015/12/31 。
*
沈菲在临终前,弥留之际突然清醒过来。她知道自己的一生就要结束了。她这时非常平静。既不害怕,也无悲伤。晚年一直困扰她的身体,现在一点儿也不疼了,也不冰冷,也不再沉重,仿佛她衰老的身体已经消失了。她自由了。这天晚上,沈菲透过窗口,看见淡蓝的月光照在白色大理石的广场上。
是的,到了夜晚,月亮会升上暗蓝色的天空,广场上结起一层朦胧的白霜,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矗立,宁静的墓碑前,坐满了年轻的学生。是的,那时月光下的广场坐满了学生,有人在讲着月亮,有人在讲着家乡,讲到家乡清澈的河水,讲到夏天来临那河水就会高高地涨起,还有一些男男女女,他们围坐在一起,大声地争论,他们说到了洛克,说到了卢梭,后来他们又开始谈论理想,自由和明天。广场上的大理石是洁白的,映照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即使是在这样的夜晚,依然清清楚楚,让人永远也无法忘怀。
*
就在这个广场上,一天夜晚,在清澈的月光下,沈菲看见一个英俊男生在写日记。是在月光下写日记!沈菲不由自主地向着他走过去,像是魂牵梦绕了一生一世。但就在走近那个男生身边时,男生突然咳嗽了两声。正是这咳嗽的声音,仿佛把沈菲从梦中唤醒,让她永远记住了这个声音,她一下子爱上了,那个男生,咳嗽的声音。这时,男生身旁另一个年轻,同样英俊的男孩子,看见了沈菲,就一跃而起,站到她的面前,大声说:我叫于凡。你叫什么?是哪个学校的?那个正在专心写日记的男生这样也就注意到了这里。他抬起头,向着沈菲看过来。于是,沈菲看见了他的眼睛,她看着他的眼睛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沈菲。
那个男生不是夏雨,也不是顾小峰,他叫郝同。于凡是他最好的朋友。两个人都是北京男孩,住在同一个大院儿里,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在一起。于凡爱上了沈菲;沈菲爱上了郝同;郝同也爱上了沈菲。从四月到五月,三个人如影随形。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即甜蜜又痛苦。沈菲对政治毫无兴趣;郝同对政治感兴趣,但兴趣不大,他强调正义;于凡对政治非常认真,有时比较较真。他们都憧憬爱情,和幸福的生活。但季节阴晴不定,无法把握。天在渐渐变冷。终于,在五月就有结束的一天,沈岩突然出现在沈菲面前把她带走了。没有来得及和郝同说再见,也没有来得及见到于凡,沈菲当晚就坐上了开往成都的列车。那时的广场,一片凌乱。大风吹散了许多的影子。
再回到学校,生活还要继续。有一天,郝同找到沈菲。两人开始相对无言,但都感觉心中有千言万语。郝同告诉沈菲:于凡死了。那天,他们都被父母领回家。但于凡又跑了出来。他不放心他的同学。他是一个认真的人。也是一个勇敢的人。而我们都是叛徒。郝同垂头丧气对沈菲说出了这句狠话。沈菲哭了。她说:不是这样的。郝同也哭了。他说:是的。我是的。沈菲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她只能再次重复,说:不是这样的。
但生活还要继续。两人又重新开始了。这一次,很困难。郝同仍然偶尔会咳嗽,他吸烟很凶。沈菲觉得他的眼睛里,已经失去了某些东西。生活不同了,他们也都变了。但两个人都不愿承认这些。两个人都假装着一切和过去一样,什么也没有改变,生活依然是美好的,幸福依然是可能的。就这样,他们一起步入了新的一年。他们热恋了。一起跋涉过六月。仍然很艰难。天气太热,让人透不过气来。在这个月里,两人开始手拉手,走在校园里。他们接吻了。等六月过去时,两人长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脸上又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但是,沈菲仍然觉得郝同的眼睛里失去了些什么。失去的是一些什么呢?她不知道。但生活在继续。它是永远不会停顿的。在十月初,两个人第一次做爱了。都没有经验。但是,当初次的恐惧与慌乱结束后,他们仿佛发现了生活真正的意义,或者说是战胜,或摆脱,或暂时忘掉所有痛苦的灵丹妙药,至少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他们紧紧抓住,不肯放手。在整个十月里,他们疯狂地做爱。是几乎整个的十月。有时沈菲都有些受不了了,她有些害怕。但是,她从没有拒绝过郝同,总是依着他。因为,她知道郝同内心的创伤并没有愈合,也许永远不会愈合了。但她仍然希望,他能幸福,至少,能快乐一点。因为,生活正在继续着。在飞快地继续着。在这个月底,沈菲迎来了自己20岁的生日。那天晚上,他们没有回到郝同在学校外住的小房间里做爱,而是一起坐在学校环形跑道的看台上聊天。高高的看台,好像离天堂很近。直到操场上的人渐渐都走了,只剩下他们两个,但他们仍然坐着不想走。那天,他们谈到了很多的事情。他们又谈到未来啦,谈到大学毕业后的美好生活。是的,生活仍然是美好的,未来总是充满了希望。但是,于凡再也看不到这些了,也没有一朵小花会再一次为他开放。这是那天晚上,郝同唯一一次提到于凡时说的话。沈菲不想让他在今夜提到于凡,她想让郝同忘掉于凡。永远地忘掉。她想让郝同永远地忘掉很多事情。为了生活。忘掉过去,并不是不可能的。刚刚过去的事,很多人已经开始遗忘,开始告诉自己,有些事情并不存在,是生活中的假相,或者干脆不去提它,不管真假是非,不管它是否发生,只关注那些更重要的问题,那些真正有意义的问题:现实问题,和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因为,毕竟生活已经在继续,我们必须跟上,不能被生活落下,如果那样,后果就太可怕了。然而,郝同这时又一次说,自己是一个懦夫,胆小鬼,是叛徒,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但这一次语调不再是沉重的了,而是轻松的,具有娱乐的性质,略带着一些调侃的口吻。这时,一阵风吹过来了。沈菲于是记起了北京的秋天也是金色的。夜晚格外凉爽。那时,风吹散了沈菲的长发,却吹不散浓浓的夜色。分手时,郝同把沈菲送到女生宿舍的楼下。两人长久地站在宿舍楼外,只是不肯离去,就站在那里,相互注视着,手轻轻拉在一起。身边不断有同学走过,宿舍大楼的每一扇窗口,都亮着明亮的灯。
在这一天的晚上,郝同告别了生活。到了下一个月,沈菲发现,自己怀孕了。
沈菲买了药,在一家旅馆的房间里,自己把孩子流掉了。出了很多血,她非常害怕,以为自己要死了。但是她没有死。她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生活仍在继续。它从来不曾为任何人停留过。沈菲照常上课,参加各种活动。但不怎么和同学说笑,也不交朋友。她的成绩出类拔萃。但一回到宿舍,就钻进自己的床里,拉上四面的帘子,躺下来,感觉像是死了一样,感觉这张床就像是一具棺材,那时,她非常孤独。心像裂开了,整个身体在一块儿一块儿地裂开,裂成碎片。她感觉生活是如此艰难,她无法继续。但就在这时,她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努力地生活。
直到有一天,她来到了伦敦,坐在一个陌生英俊的男人身边。她的心又开始跳动了。不是因为那伤口已经长好,而是她听到身边的这个男人,竟然发出了两声熟悉的咳嗽声。她简直不敢相信。又一次,这咳嗽的声音把她从梦中唤醒。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声音,一点儿也没有变,和她在广场上的,那个夜晚,听到的,一模一样。它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存在!于是,沈菲这才突然意识到,是啊,一转眼,那么多年都过去了!但是,你看啊,生活依然在继续。
沈菲,又恋爱了。
*
沈菲和顾小峰第一次约会。那天,两人原本要看大英博物馆。但当沈菲在博物馆门口见到顾小峰时,顾小峰却去告诉她:今天博物馆不开。于是,小峰为沈菲做导游。两个人开始了在伦敦城里的漫游。
那天,两个人都穿着天蓝色的牛仔裤,旅行鞋,圆领衫,沈菲的衬衫是崭新的,上面印着:我爱伦敦的图标;小峰的衬衫已经旧了,胸前是那幅著名的甲壳虫的4名成员,依次走过人行横道的照片,后面印的是“LOVE ME DO”。出门时,天气有些凉,沈菲还穿了一件浅灰色的薄薄的针织外套。后来,走得热了就脱下来,披在背上将袖子挽在颈前。这天小峰十分健谈,一直向沈菲介绍着伦敦,和在国外的生活,中间夹杂了许多人生的感悟和笑话。沈菲话不多,安静,但同样的兴致高涨,不时笑出声。那天,伦敦的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一路上,小峰说,他们今天可能赶上了百年一遇的事情。因为,大英博物馆可能100年里也不会关闭一次。沈菲问:大英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建的?小峰说,他还真不知道。已经来过好几次了,里面有很多好东西。都是从全世界抢来的。有很多中国的好东西,当初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英军抢走不少宝贝,看中国馆时,有时感觉像是在故宫。但好东西最多的还是埃及馆。而他最喜欢的是复活节岛的石像。当然还有希腊神庙的那一整面墙,看了让人震惊。于是,小峰又说到了希腊,说希腊是个一定要去看一看的地方。他说,他相信如果当初希腊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把那些小岛震到了海底,那么我们今天就会生活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之中了。不过,小峰又说,一生一世一定要去的地方太多了。捷克也是应该去看看啊!捷克?为什么要去捷克呢?沈菲问。因为孟德尔在那里呀!小峰答完,两个人都笑了。笑过,小峰给沈菲讲了他在初中和孟德尔在学校图书馆的第一次相遇。他说那个穿黑衣的老太太像是一个谜。然后,小峰告诉沈菲,先来欧洲读书是最好的。沈菲问:为什么?小峰说:因为在欧洲去不同的国家不需要签证。这样,读两年的书,欧洲的国家就可以转遍了。沈菲含笑,说:最好在每个国家都读上几年书。小峰叹气,说:可惜这是不可能的。然后又说:即使你去了也没有用。即使你转遍了地球,也没有用。因为,世界本质上是不可能被理解的。于是,两人就世界到底是否可以被理解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小段时间温和的争论。沈菲认为: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小峰认为,是不可以的。因为,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在感觉中构建的。而不同的感知能力会构建出不同的世界。如果,我们不能感知匀速运动,那么整个物理学将重新构建。因此,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感觉中的一种存在。沈菲则说到人可以通过观察、推理和逻辑的分析而得到真理,发现规律,并且人可以创造。她说达尔文通过环游地球,发现了进化论。小峰说:他不相信进化论。沈菲很惊讶。但接着小峰慨叹,说如果有一个人能活得足够长,而亲眼目睹了一个物种进化成另一个物种,那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沈菲说:那这个人就是上帝啊!小峰说:是啊,是啊。但也可能非常乏味,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上帝创造人纯粹是为了解闷。他开的第一个玩笑,是为亚当设计了不对称的肋骨,而第二个玩笑,是设计了一只苹果。
接着,小峰说,不久前,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在计算机中模拟了100亿个粒子,在边长为20亿光年的虚拟空间里形成宇宙的过程。按照我们现代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进行模拟运行,结果研究人员在计算机中目睹了星球的诞生和衰亡,类星体发出的剧烈的辐射,目睹了宇宙中大质量黑洞的产生,模拟的结果形成了2000万个星系。也就是说,模拟最终产生了一个和我们所观测到的现实宇宙非常相似的一个模拟的宇宙。小峰讲完,停了停,评论说,他认为,这简直像是一个隐喻。它象征了一种终结,暗示出现代天文学家所做的全部工作,最终就是在计算机里模拟一个完全真实的虚拟的宇宙。那么,某一天在这个虚拟的游戏中,也可能会自发地产生出生命,并开始进化,进化出了具有智能和情感的人。在这个程序中,这些虚拟的人一代一代虚幻地繁衍着,虚幻地去爱过,恨过,为亲人的死去而悲伤,他们对此的一切都信以为真。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似乎真实地活着,既为了生存而挣扎,极贪婪的争名夺利,又在发现着真理,创造美。他们将同样地发现宇宙,发现宇宙的运行规律和秘密。他们也会发现自我,他们会感受到实实在在,似乎是实实在在的,痛苦和快乐,他们认为自己是聪明的,而且是真实的,他们可以理解万物,除了他们的自身和自身所存在的这个世界的虚拟本质。就这样,他们一边走一边兴奋地交谈,直到到了Shafteshurg大道和Wardour街交汇的路口时,小峰说,直到有一天,这些虚拟的智慧生命也开始在虚拟的计算机里开始了创生宇宙的虚拟程序的运行,这一宏大主题就结束了。
在穿过路口时,小峰想起来问沈菲是怎么来的?沈菲回答说,是坐地铁来的,然后,又补充,说:伦敦的地铁可真贵啊!相比之下,北京的地铁就太人道了。这样小峰从Rupert街开始又谈起了伦敦的物价。他说,伦敦的物价太贵了。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什么都贵的吓人。肉很贵,蔬菜和水果很贵,衣服也很贵。但人们仍然生活在这里。他来伦敦这几年,就很少吃水果,衣服都是回国去买。当然,衣服的质量不错,皮鞋的质量非常好。但是,他说有一次他去美国开会,发现美国的东西简直太便宜了,好像不用钱一样,美国人像是生活在另一个星球,美国汽油便宜,美国人都爱开大车,购物时购物车塞得满满的,有时都高了出来,像垃圾山,每当岁末,就把家里还很新的东西全扔掉,然后买更新的。他说在美国,到处都是胖子,还有一些超级胖子,他比划着告诉沈菲有她3个这么宽,4到5个这么厚。沈菲笑得合不拢嘴。小峰说:这是真的。而伦敦就很少有胖子了,可以说没有真正的胖子,绝对不会有美国式的超级胖子。沈菲听到,就注意地四下去看,想找一个胖子,可还真的就没有找到。小峰说:如果在伦敦,你看到了一个大胖子,那一定是一个在伦敦旅游的美国人。这时他们走到了皮卡里圆环,在路口小峰向右一指说:这就是摄政街了。
从这里两人开始逛商店。这里的店家很多,人也多,店面都极有特色。从摄政街走到牛津街,一路即古老又繁华。在刚进入牛津街时,小峰告诉沈菲,这里过去一直是处死死刑犯的地方。他看过BBC的一个纪录片介绍英国是一个刑法严酷的国家,过去死刑很多,偷几个先令就会被判处死刑,或者斩首,或者绞刑。沈菲听完点点头说:那这里就相当于北京的菜市口了。在小峰看的那个纪录片里介绍:最严酷的是叛国罪。处决时,先把犯人绑在雪橇上,从牢房一路拖到刑场。到达时,犯人已经血肉模糊。然后,他们被架到绞刑架上实施绞刑。在绞到半死时,他们又被放下来进行阉割,用烧红的螺钉塞入肛门,将肠子拉出来。最后,才砍下脑袋,将尸体肢解,内脏扔到伦敦郊外喂野狗,头颅和四肢挂在伦敦城门长期展示。为了展示时间更长,往往还要把它们煮熟。那时,伦敦郊外有很多野狗,成群结队。等到走出牛津街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两个人都饿了,于是他们买了三明治和可乐,拿着来到海德公园的演说者之角。
演说者之角立着一个赭红色的牌子,上面写着:演说者之角,和沈菲想象的不同,比她想象的要小很多,样子也不一样。那天,并没有人演讲。小峰说,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演讲了。他们走到绿地上,找了一棵树,在树下席地而坐,开始吃各自的三明治,不再说话。吃完后,两人一边继续喝剩下的可乐,一边看着这片绿地,仍然不说话。穿过绿地的人行道上不时有人走过,远处可以听到阵阵鸟叫声。就这样小峰喝完了可乐,他打破沉默,一边捏着空可乐瓶,一边小心地问沈菲,喜欢伦敦吗?声音不大,好像有些犹豫,好像他不是在问沈菲是否喜欢伦敦,而是在问沈菲是否喜欢他自己,或者,干脆是在向沈菲求婚。沈菲则微微眯起了眼睛,像是在回忆着什么,或者,正化作某个阳光淡薄午后插在水杯里的一支冥想中的玫瑰,她说,怎么说呢?她边思索边开口,说她走在伦敦,就像走在过去的时光里,像是走在100年以前,或者200年以前,她说,走在伦敦的街上,她总是感觉周围好像没有声音,所以又像是走在一部年代久远的默片里。而这个默片里暗淡的光线中的色彩又令人眩目。这真奇怪啊!因为,在纽约,在巴黎,或者在北京,你都不会有这种感觉。不过,沈菲又说她并没有去过巴黎。小峰听沈菲说着这些话时,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仿佛终于找到了这个世界上一个可以理解自己的语言的人了,他觉得他可以就这样一辈子听着身边这个女孩子诉说出而不会厌倦的。于是,他告诉沈菲,约翰逊说过:当你厌倦了伦敦的时候,你也就厌倦了生活。沈菲笑了,轻轻摇了摇头。小峰不知道,沈菲的微笑和那像风一样的摇头,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依然感觉到幸福。这时,沈菲向小峰问出了她的问题,她说:在伦敦这样的城市,你能够生活多久而不感到厌倦?小峰没有回答,而沈菲已经又说了下去,但依然像是自言自语,她说:有一些人,在一座城市里,可以生活一辈子而不离开,即便离开了,但仍然不能忘记。他挚爱着的这座城市,可能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但也可能,是他在成年时遇到的一座城市,一见钟情,从此,他就把它当成了故乡。一座城市对于一个人,可以是母亲,是恋人,是妻子,或者是情人,但也可能是父亲,朋友,老师,老板,陌生人,或者竞争对手,甚至是仇人。然后,停了停沈菲又说:人真的会永远相爱而不厌倦吗?人总有一天会厌倦的,而厌倦好可怕。说完,再次微笑。小峰听着她的话语,心中却想起了一句诗,“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厌倦滑下一道斜坡的虔诚”,但他记不清这首诗的其他内容,也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了。而沈菲这时轻声说,我们在公园里走一走吧。
于是,两个人起身,开始在公园里走。海德公园很大,到处是绿地和很粗壮的树。沈菲和小峰沿着人行道信步而行,身边不时有人经过,草地上有人坐着看书,有人躺着闭着眼睛。两人穿过海德公园,就又进入了另一个公园。这个公园好像小一些,但景色更秀美。小峰告诉沈菲,这是绿园,Green Park。这里的情侣显然比海德公园多。穿过绿园,两人来到了第三个公园,圣詹姆士公园。在圣詹姆士公园的湖里,沈菲看见了几只皇家大嘴鸟,样子十分神气。她突然觉得这鸟,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子特别可笑,就是它们的那股子神气劲儿,仿佛在君临这个世界。于是,沈菲笑出了声。小峰在一旁看着,感觉沈菲的笑容简直超凡脱俗。他想,像月亮一样啊!真想轻轻揽住她的肩头,亲吻她。出了圣詹姆士公园,他们继续向前,当走到大本钟时,小峰再次想:今生今世如果能拥有身边这个女孩,他便别无它求。看过大本钟,继续向东,当走上西敏寺桥时,身后的钟敲响了。沈菲站在桥头向着泰晤士河出神地望了一会儿,没有做任何评论,只是轻声地念了一遍它的名字,Thames,那声音是温柔的,小峰这时就站在她的旁边,他要带沈菲过河去看南岸的伦敦眼,伦敦眼是几年前伦敦开世博会时搭建的一座巨型摩天轮。曾经有过多少个孤独的周末,小峰一个人,先去海德公园,然后,穿过公园,走到西敏寺,在那里呆很久,想触摸遍那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从西敏寺出来,再接着往下走,走过大本钟,但不去看那座钟,还往下走,过桥,左转,沿着泰晤士河,一直走到伦敦眼,在摩天轮的脚下,仰头看着巨大轮子缓缓地旋转。有时,买一张对于他来说是昂贵的票,然后,坐上去,慢慢地升上伦敦的天空,……。沈菲走近时,情不自禁地叫道:哇,真高啊!小峰问:怎么样想坐坐吗?沈菲问小峰:你坐过吗?小峰说:坐过。然后说:我们坐坐吧!那声音像是在哀求。他告诉沈菲:这个摩天轮号称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摩天轮。沈菲看着徐徐转动的巨轮说:会害怕的。小峰说:到了晚上,轮子上的灯都会打开,灯光是蓝色的,整个摩天轮就像悬在半空中的一只蓝色的光环。沈菲听了突然侧过头,靠近小峰悄悄地说:我们等到天黑了,灯光亮起来时,一起坐一次好不好?那样子啊,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在偷偷地计划着一次背着家长的远行。小峰的心中再一次涌过一阵悸动。他们两个人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买了晚上的票。然后就拿着票又开始沿着泰晤士河漫无目的地走。
这时,已开始进入黄昏。等两人再一次走到西敏寺桥时,小峰突然叫道:哎呀,忘了去西敏寺了。来时光想着看摩天轮,却忘了西敏寺。他说完向着河彼岸西南方向,伸手指给沈菲看西敏寺的位置,然后告诉沈菲:西敏寺是一定要去的地方。如果你在伦敦,不,是在整个英国,只能看一个地方,那你就应该去西敏寺。因为,那里埋葬着牛顿,还有达尔文,还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诗人,都埋葬在那里。沈菲说:那咱们现在去看看吧。小峰摇头:已经关门了。下次吧。然后,两个人再次沉默了,并排站在泰晤士河畔,隔着河,静静向着对岸眺望。那时,夕阳正在坠落。就这样,沈菲开口了。她看着夕阳再次向小峰问出了自己刚才的问题:在伦敦这样的城市,你能生活多久而不厌倦?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或者,一辈子?沈菲说完就转脸看着小峰,这一次夕阳中,她的脸上没有微笑,只有一种动人的平静。小峰等待着沈菲说完,才看着远方的暮色,给出了他自己精心思考后的答案。他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他告诉沈菲:不是一辈子,而是生生世世;不只是伦敦,而是每一座城市。我们将生活在这里,消失在这里,除此之外,我们无处可去,我们其实别无选择,只能拥抱生活。说完,他才转过头看着沈菲。然后,开始亲吻她。
那是漫长的一吻。在他们接吻的时候,太阳已经接近了地平线。西敏寺安详地沉浸在暮色里,而更远处的白金汉宫在夕阳中,变成了一座明亮的橘红色的童话城堡。有一刻,那明亮的光开始跳动,像燃起了熊熊大火,整座城市在燃烧。然后,瞬间那火迅速地黯淡了下去。夜幕降临,空中的摩天轮这时突然亮了起来,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徐徐转动着的蓝色光环。而小峰和沈菲仍然在亲吻。
*
在那个傍晚,在小峰和沈菲亲吻的时候,他们的身边走过去很多人,有年轻人,中年人,老人和孩子,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蹬着滑板,或者单轮滑车,有的在慢跑,有一些孤独的人,有一些正在痛苦或幸福中的人,还有一些无忧无虑的孩子。而在这个白天,在伦敦熙攘的街头,有更多的人曾经和他们擦肩而过。但他们都不知道。那些人,那些人的生活,那些人生活的世界,对于他们都永远是无法理解与感知的某种神秘。
*
好了,我亲爱的朋友。我想要讲的,已经都讲完了。
立
2016/12/9 于文学城。第9次通改。如果可能,我希望一直改下去。让她离某些东西更近一点,离另一些东西无限远。那么,我就最后再讲一个故事吧。“夜晚,灯光下,那个魔鬼伏在他的耳边小声的说着:‘别把它写完呀,别把它写完。你把这部小说写完了,那以后你可怎么办啊?’一直以来,这个魔鬼都是他唯一的朋友,每天和他在一起,陪伴着他。‘但是,现在你把它写完了,我们就再也不能相见了,我又要回到那只瓶子里去了。’说罢,魔鬼哭了。”
立 发表评论于
2022-08-23 07:28:01
《失去爱》的房子 by 影云
《失去爱》的房子
因为,出现了一扇门
所以,有人走进来了,有人走出去了
所以,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因为,出现了一扇门。
立
每次翻开立的长篇小说《失去爱》,总有些新的感受涌现。每一遍阅读在记忆里撒下的种子潜滋暗长, 再次阅读时,从小说的各个角落里依次明朗连接成条条脉络。
这是我阅读《失去爱》的一个秘密的快乐: 寻找与破译。那些明线暗线错落有致交织盘旋建造起一座文字的迷宫。它的结构之美妙令人惊叹:宏大缜密。
1
房间是我第四次的阅读里所找到的一条暗线。房间与门这两个物象是立的诗歌小说中常用motif。譬如,小说《典雅生活》里的关门推门的进入退出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营造出隐秘与窥视隐私的紧张氛围,表达出主人公的迷失挣扎试图走出过去阴影的绝望。如果《典雅生活》中推开一扇扇的门来进入主人公心灵最阴暗的角落,而在《失去爱》里推门则是进入逝去的人们留下的空白来还原他们现在的幻影所曾生活过的片断,是真实与虚幻的交融。
在小说里有许多与房间有关的句子或章节,光是房间这个词语就出现将近百来次。这里从中选出一些。少年的夏雨关上房间门躺在床上,感受着对沈菲难以抑制的思念;年轻的沈菲睡在伦敦王尔德街的一座公寓的小房间;实验室里小峰深夜独自听着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丁妍在异乡的"阴郁狭小的"的公寓里长得让人难以忍受的夜晚;沈岩在深夜的空房间里经历着情欲的跌宕与空虚;谢尔顿梦中走入空房目睹自己被谋杀;汽车旅馆里小峰与Tram疯狂的欢爱;难民营里恐惧死亡中里稀少的笑声;李宇春的偶像粉丝里的一个土豪把她"开演唱会时入住的房间永久性地买下封存纪念了";生活在底层里与几个人住在一间狭小的房间的小芹每夜听着李宇春;那些诗人歌手画家摄影诗在同一个房间里穷困编织着自己的梦"生活在梦里。个个穷困潦倒,可是在一起时总是有说有笑,尽说这些大话,狂得很"。
这些房间里所发生的被并置一起,与小说中所写的设拉子城里的镜子清真寺里无数面的镜子影像相互呼应,"它们每一片里面都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聚集在一起却支离破碎"。
2
小说里有四个房间紧密相连耐人寻味。
小说的开始,主人公吴敏听到丈夫夏小雨于交通事故里丧身的消息震惊昏厥而做了一个离奇的梦,在梦中,她"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一栋陌生的房子里。。。这栋屋子里有很多房间。(她)慢慢走过去,推开所有关闭的门,看见每一个房间都是空的。她想:也就是说,这是一栋空房子。。。。"。对小说的复调结构有些认知理解后,这个充满了喻意的梦令人拍案叫绝。它是一段极为神秘简洁的序曲为这部长篇小说拉开了序幕。一个类似的梦境出现在中年的小峰的一个夜里,
"他离开之后,镜子里的他却仍然留在里面。很快,镜子里的小峰越来越多,每一个都在做着和他同样的动作,说着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想法,直到最后走进一间屋子,小峰突然不知道哪边是镜子里面,哪边是镜子外面,那个自己才是真正的他——顾小峰了。"
离别与死亡逐日迫近,生命因亲人的离去而产生人生如梦的虚幻,与现实形成了平行宇宙。吴敏的梦里有着痛失所爱阴阳相隔的悲伤与虚空;而小峰在每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幻影有着人到中年梦幻破灭的伤感。他这生在路上不断地寻觅却无法抵达自己的梦想。
二战时期,被纳粹抓来破译在西藏发现的神秘文字的劳埃阅读过唐朝无名氏的《迷楼记》,其中所描绘的小红楼梦幻迷离,走进去的人迷失其中,再也无法走出来,也无人知道原因。后来他梦到走入这迷楼,在惶恐与绝望中,推开一扇又一扇房门,"一次又一次走进去。越来越绝望。他知道总有一天他推开门会撞见皇帝,那时他就完蛋了。于是,他放弃了。每进到一个房间,他就更加的醉生梦死地享乐起来。及时行乐吧。可是心里仍然在更加的不安,更加的伤感,也就更加的绝望了。" 这个梦充满困惑,这个迷楼的皇帝到底是什么? 是死亡还是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劳埃对他充满了畏惧?
沈菲自从女儿小菲走后,每天傍晚都要逐一打开所有房间里的灯。她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这些灯一盏盏亮起来的时候。开与关仿佛是有与无, 黑暗与光亮,生命与死亡之间交替转换的仪式。在小峰离开她而她年迈之后,她想,
"自己将在这间大屋子里行走越来越缓慢,吃力,直到有一天,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都可以成为一次旅行了。不,她想,简直就是一次远征。最后,会老得一头栽倒在地上,或者是躺在卧室的床上,再也醒不了了。自己再也不知道发生在这个可爱的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最后,自己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个空房子。再后来呢,这座房子也会消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这里曾经有过一间房子,在这间房子里,曾经有过多少快乐的时光啊!自己在这里和自己的男人做爱,举办过盛大的聚会,自己亲手装饰过这座房子,打扫过它的每一个房间,在夜晚把屋子里所有的灯都点亮,自己还在这里生下过一个孩子,并把她养大。怎么会什么都没有了呢?这些记忆温暖着沈菲的心。"
这是我在小说中感到最温情的段落之一。初读小说,我母亲去世不久,她所留下的空白让我初次感到人生如梦,即便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去准备。母亲离世最初的几日里,我总相信她藏在黑暗中;夜晚天花板上路灯变化的光影让我怀疑是她的脚步,她一定是回来看我了。母亲最后的日子里谈到总是青春与那些没有结果的爱情;有时突然认真地告诉我,你一定要好好地对自己。这些只言片语或许是她生命中的光亮与黑暗所浓缩成的迷。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所给予我最后的一堂课,而后消失在这房间里,出现在我梦中。
3
小说中没有一条完全独立的线,犹如生活中没有完全一种清晰的划分。它总是已知与未知的一种浑然混合。
也是在一个房间里,一个漫长而寂聊的星期天下午,童年的倩文坐在客厅的地板上听着收音机,"看见太阳从窗口斜斜地照进来,光线已经变黄,房间里的器物都拖出了一条长长的影子,影子不是静止的,所有的影子都在暗中缓慢地移动变形着"。这种静寂带给我童年的回忆;那时我就喜欢看午后阳光中飘浮的尘埃或窗帘在风中幻化的形。
倩文打开抽屉, 犹如打开时间的胶囊, 在零乱的物品中寻找。我也喜欢翻母亲的柜子的抽屉,外祖父留下的古龙香水,银制鞋项链,还有从未谋面的亲人的照片;我最喜欢的则是坐在依窗的桌子上,揣测地读着外祖母的信,蓝色的繁体字,从左及右。
倩文发现了母亲流产的门诊纪录,偷窥到一个关于生死的秘密,从中,引申出小说的另一条暗线,流产与生殖。沈菲与小峰的第一个孩子流产后,四处打听寻找着怀孕的方法;小雨与吴敏重复着他们的生育之难,揭示着紧张是这个现代社会的问题。吴敏不断地流产与小雨目睹她的医疗流产的痛苦,而有了收养孩子的想法;这就回到了整部小说的启起始,小雨死在领养孩子的途中。
小说的最后揭开了另一个流产的秘密。沈菲20岁生日的那个夜晚,她的男朋友郝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不久发现自己怀孕,买了药,在一家旅馆的房间里,把孩子流掉了。她走出了旅馆的房间,走出了过去的自己,也走入一个情感更封闭的自己。这一细节除了丰满着沈菲这个人物,也具有一个象征意义: 六四学生运动的夭折,而牵引出另一条暗线: 学生运动,回应着小说开始在那次学生运动里被流弹击中的小陈老师。这位年轻充满激情的老师将少年的夏雨带入影像与文学的世界,为后来夏雨阅读到关于墨西哥学生运动的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护身符》做了铺垫,也从他的身上延展开另一条线索,摄影/照片,来探索着小说的两个重要的主题: 时间,真实与虚幻。
"在暗房的空中拉着3条铁丝,上面挂了许多用木夹子夹住的很大的照片。那是一张张飘浮在空中的影像,在暗红的光雾中,有浮动的笑脸,老房子的屋檐,弯曲的街巷,车流,落日的余辉,和盛开中的鲜花,但一切都静止在时间里,而且都是灰色的。徜徉于黑白影像之间,夏雨沉迷在那神秘的灰色中。在小陈老师的暗房里夏雨才知道,原来黑白摄影不是黑与白,而是在黑白之间千变万化的灰。它让夏雨明白世界在本质上是灰色的。"
小陈老师用海鸥照相机捕捉到青春的夏雨与沈菲的照片则贯穿了小说,成为吴敏走入他们世界的一个引子。夏雨看过无数遍,直到临终仍记得推开教室关闭的门走入他世界的沈菲与定格的时间,"所有的青春期里的那些惆怅、喜悦、梦想和痛苦";而沈菲的时间在流逝,她已经不能再记起照片上的男孩的名字。她少年时渴望着自己的美丽被锁在镜中,而现在"她拿过镜子向里面看,一时搞不清楚,谁才是真正的自己。"
当少女的沈菲推开教室紧闭的门时,她也出现在教室里每一个注视着她的人的眼中,如同设拉子城市里的镜子清真寺中的碎片,与小峰在自己的梦里的看到无数的镜子每个镜中都有着自己,与小陈老师所说的"在在这个国家里,有另一个人正在做着和他一模一样的事情,甚至可能用着和他一模一样的相机、胶片,在同样的时间里,和他相同的年龄,甚至在冬天都围着同样的一条白围巾。"呼应。
小陈老师"和他的放在学校暗房里的遗物被草草火化。那些悬浮在卤化银明胶中的亿亿万万的灰都去哪里了?没有人知道。在进入大火的一瞬间,它们就变成了一股卷曲的黑烟,没有了。"在这些实物灰飞烟灭后,通向它们的唯一通道就是记忆。小说里小陈老师的篇幅不多,但他是一个通往不同的线的接口。他是一位美好,纯粹,激情,睿智,美好,理想,文雅的现代知识分子,也从他身上转入了另一条线:知识分子。
这些明暗线索在交织的时空里,时明时暗,忽隐忽现,如同凝聚着这部复调小说的暗物质。小说中暗线的一个光点一旦被发现,能由此寻找到更多的光点,而看到作者缜密无迹的构思,才能进入他修建的这个文字迷宫。我们或许不只是为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共鸣,而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激发起的思考与审美意识。当我们在阅读里推开那一扇扇的门走入那些房间走入他人逝去的往昔时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了一种转换角度观看的自由与可能性,忽远忽近,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零忽整里。
4
"夏雷最后的生命是这样结束的。
一天下午,夏雷来到了小区的公园。他住的小区中等规模,有很多空房子。"
这是小说里极为意味深长的一句。寥寥几笔勾勒出死亡的存在。对于个人而言,死亡的静寂恐惧空白不断扩张,而于人类历史,这空白是短暂的,将被新一轮的生命取代淹没。但夏雷的死终结了他们这个家庭传承了千百万年的血脉,从一个更深广的角度里见证了小说最初所预言的"凡事有始,凡事有终", 人类在宇宙里终将是昙花一现。
立 发表评论于
2022-08-23 07:26:56
一颗支气管树 ---- 读立的长篇小说《失去爱》by 铃兰听风
我来到文城的品茶小轩, 至今不足 2 年, 中途几度撤退, 怀念没有茶垢味, 只有咖啡味和花香味的铃兰.
入了茶轩, 才慢慢认识立. 双子座的他在 46 岁生日时完成了这部像他一样迷离又清澈的长篇巨著. 2016 年的夏天开始, 将《失去爱》的第 1 号放上文城他的博客, 听着秋虫的鸣叫, 于同年的寒冬腊月送上小说的结尾, 第 115 号. 全书素颜, 麻麻密密的一大团, 没有章节, 没有小标题, 为方便发帖才标上号码.
故事的主干膀大腰圆, 上伸下延三代人, 一群迁徙的人, 为了爱在一起, 或不在一起. 吴敏, 夏小雨, 小菲, 夏雷, 夏雨, 叶倩文, 沈菲, 顾小峰, 丁妍, 沈岩, 于月玲, 文斌, 文秀, 有光, 婉贞, 李小红, 郝同, 于凡, 燕生, Tram …… 主角配角几百号人马. 作者明里暗里炫耀自己纵横四海的博学, 涉猎领域囊括生物学, 考古学, 人类进化史, 历史, 数学, 天文, 摄影, 音乐, 美术, 灾难学, 犯罪学, 中医, 神话, 寓言, 以及时政, 社会学, 国际关系学等.
全书的结构, 我以 “一颗支气管树 Bronchial Tree” 来形容. 从主干支气管开始, 分出叶支气管, 段支气管, 细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 直至肺泡共 24 级分支, 形成一颗枝干繁茂的空心的树, 树干树枝均为管腔, 气流的通道. 于我而言,《失去爱》这颗文字种植的大树, 比人体解剖学的支气管树繁缛 N 倍.
藉由吴敏带出张仲景的伤寒论, 古人的房中术; 夏雨, 他本人就是一首诗, 沃伦《给我讲一个故事》, 兰波说 “诗是感觉的错乱”, 夏雨的医生朋友的《人和药》, 论及精神科药物的研发史, 人类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致幻剂 LSD, 爱恨交织的止痛剂 Morphine, 解放有限意识的 Moksha; 沈菲, 除了研究成人造血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cell, 印象深刻的是小峰与她和她母亲参观毕加索巡回画展, 作者对色情画, 描绘得声势如虹 (第 12 号); 而顾小峰, 一位基因工程学的学者, 由他而切入高通量测序, 基因转录调控机制与启动子接触的 Looping Model , 不与启动子接触的Tracking Model等等, 也扯出毛泽东《鸟儿问答 不须放 P》, 折射当时的历史事件, 等等, 凡此种种, 分支再分支, 盘根错节, 鳞次栉比, 密密, 匝匝.
书中含海量的恰如其分的情景交融, 比如模糊了世界生硬轮廓的大雨打在窗户, 树木, 草地, 花坛, 汽车, 行人. “月亮很淡, 像某处荒芜的庭院, 晾着的一条时间久远的白手绢, 洗得都变薄了, 而且, 残破不全”, 以烘托人物痛痛, 然而渴望和解的愿望.
立对梦境, 幻象, 臆想的描述尤为细腻, 详尽, 到位 “在想象里, 夏雨已经和沈菲共同经历过种种苦难. 沈菲断过胳膊, 断过腿, 曾经被大火烧伤, 毁容, 被社会上的坏孩子欺负, 抛弃, 但夏雨一次次拯救了她, 并发誓要永远爱她, 爱她到死. 有时是沈菲死在自己的怀抱里, 有时是他死在沈菲的怀里, 死在她的, 冷酷的或者甜蜜的, 怀抱中, 死在她的, 炙热的或者飘忽的, 爱里”
向左走向右走, 一路向西一路向东, 两个极端, 矛盾重重的心理状态描绘,立颇为得心应手. “最幸福的时刻, 也是最可怕的时刻”“一切使生活美好的东西, 又都是美好生活的毒素”“当你拥有时你其实什么也没有;当你失去时,你才拥有了”, 哲理引申, 屡屡惊艳. 文字不乏俏皮, 誓如 “上海海鸥相机. 相机前有两个大眼睛, 但是是竖着上下排列的, 像一个人歪着脑袋在看”. 行文张驰有度, 节奏带劲儿, 不少段落乌云压顶一大片, 喘气, 不断气. 对痛楚 / 罪恶的阐述, 似外科大夫手上的刀, 锋利, 寒光一闪, 血淋淋; 而对美好东西包括爱情的描述, 笔触如破水娩出的婴儿, 可爱稚嫩, 粉雕玉琢.
读小说的前五分一, 好几次, 忍不住拍桌子: 拜托麻溜溜的! 誓如写纽约时, 竟将五大区 / 各大景点 / 各博物馆, 纽约当代艺术馆里十几位艺术家的名字, 一一罗列了出来, 又誓如将崔健的歌单列了一串, 水蛇春那么长, 长过毕加索的全名, NND 太唠叨了! 恨不得咔嚓咔嚓 Cut ! 无奈, 立觉得罗嗦是一种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力的叙述方式, 而且是非常现代的. 读《失去爱》, 别无选择, 只能拥抱, 只能耐心.
故事情节的编排有不少 “恰巧”, 阅读过程, 一路经历一些离奇的巧合.
其一, 小雨父亲的遗物有一块浪琴机械手表, 而我父亲也有一块珍藏的浪琴手表, 多年前家中失窃时被小偷盗了.
其二, “小雨还活着, 他现在一定就在某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活着”, 这句话在没读《失去爱》之前, 一字不差篆刻埋藏在我心里已久, 只不过 “小雨” 换成我一位亲人的名字, April 1st 离开的他, 那年 46 岁.
其三, 夏雨的好友明宇梦想为中国设计波音飞机, 而我在云城结交的好友是北航的学霸, 体质敏感, 药物治疗效果神速, 我戏称 “小小助燃, 你就飞上天了”, 她哈哈大笑.
其四, “沈菲从盛夏中走来, 站在所有目光汇聚的地方, 然后, 这个夏天就结束了”, 我在 2022 年的一个仲夏之夜开始读《失去爱》, 读完, 秋意染. 不算一气呵成, 却是我近年完整读下来的唯一一部中文长篇小说, 读得好伤感, “如果人没有了伤感的能力, 那世界就没有了爱”, 立说.
夏雨与沈菲并肩坐在窗前, 小陈老师用他的海鸥相机拍摄, 留下了一张夏雨保存一生的照片. 《失去爱》注定是立永远的情人. 蜷缩在《失去爱》的怀里, 立的世界被暖暖的气息包围, 生怡然, 死亦怡然. “生死, 像是情侣, 像两股编在一起的发辫, 像光子的波粒二重性, 既是生也是死, 等到没有生的时候也就没有死了”.
我想说, 有爱的生活是真正的生活.
还想说, 写的过程感觉幸福, 你就活在你的书里.
更想说, 这是一部 Love not for sale 的长篇意识流小说, creative & unique.
立写了近四年, 没日没夜下意识本能地向前狂奔, 直到最后一个字符落下, 意识渐渐回复, 方觉徨然失落, 欲哭无泪, 寒凉刺骨. What a talent! 这是别人给立的标签. 我, 向捆扎起来放在柜子里的那半米高的 A4手稿, 向他的身影, 一位永远在路上的宅男, 行注目礼. 窗内桌子上堆满书, 画册, CD, 资料, 笔, 墨水瓶, 咖啡杯, 本子, 电脑, 音响, “窗外紫罗兰色的天空, 今夜是否布满了星光?”
Life is not fair, it has never been and it will never be. 世间的不公平自然包括资源的不公平, 什么时候《失去爱》有更多的人看到? 什么时候风把麦子吹熟? 昼夜春秋, 该来的会来, 该去的会去, 时也命也运也, 一如科研人员梦想发一篇 CNS 一样.
读八十万字的《失去爱》, 意识流不是问题, 勇气是其次, 五花八门的科学和艺术的知识倾盆渲泻, 有对口专业素养的, 自然读得流畅, 读不明, 亦无妨; 关键是, 需要超强的记忆力和不俗的情商智商, 反复无常的倒叙, 插叙, 闪回, 跳跃得蛮厉害, 没有任何铺垫, 一会儿恣意地冲出一个顾小峰来, 一会儿又兀然飞去夏雨的面前, etc. 还不能为此发飚, 抱怨故事支离破碎, 因为这一切, 皆是作者费煞苦心的设计.
我好奇, 他是在写自己的故事吗? 立是小峰和夏雨的混合体吗? 这年头, 古古怪怪的, 人们过度地渴望真人秀, 偏偏, 我喜欢与时代逆反, 躲猫猫, 隐匿身份和容颜, 只闻云中的云雀声, 岂不更有趣? 《失去爱》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暧昧的匿名状态. 文学作品深藏不露的东西, 是为读得懂的人烹饪的烛光晚餐的最后一道佳肴. “其实, 小说里的很多情节可能都是真的”, 立说. 我颔首: Exactly! 立的经历颇为富沛, 书中不少细节真实而具象. 也有不少是小飞象一般非凡的想象力, 誓如, 小峰边听妻子说话, 边看电视, 两条平行线上呈现的景象, 宛如在一台超快透射电子显微镜一台近场光学显微镜下, 纤毫毕现. 观实中, 这种完美的 “一心两用”, 罕见.
后来, 小说里的人物吴敏领悟 “每一次性爱都是最虚妄的, 转眼就什么也没有了. 生命变得空空如也. 而关于性爱的回忆是最伤感的, 仿佛关于性爱的回忆和其他所有的回忆的性质都不同, 关于性爱的一切的回忆都仿佛非常非常的空虚. 那里面什么也没有”---- 这一点, 我的看法截然不同, 连同为什么不说《失去爱》是人体左二叶右三叶的肺脏, 而是一棵结构复杂的倒置的支气管树? 这 2 个关子, 铃兰卖了.
巴赫的乐声逾 300 年, 不曾走音. 一颗支气管树有无生命, 端看有无 AIR 吸入呼出, 有气则生, 无气则死, Air 看不见摸不着, 却真实存在. “生命就是一次扩张, 如鲜花之绽放”. 支气管扩张却是病, 临床表现: 咳, 痰, 胸闷, 咯血.
与 20 万年的人类历史和几亿年三叶虫们相比, 人生短的不能再短的若白马过蹊般的惊鸿一瞥. 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的是什么? 你的眼, 你的心, 你的脑能决定. 人生的惊鸿一瞥中, 无论你看到的是什么, 那, 乃是你的一生.
人类疯狂 “简直就像是地球上的癌细胞” (语自顾小峰). 人性丑陋, 战争残酷, 我们需要爱, 爱是什么? 爱是一丝不挂. 全身盔甲铠甲鳞甲披挂, 意味着《失去爱》. 我用一个夏天断断续续读完, 然后, 将若干个夜晚敲打的我的若干感慨, 放在茶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静静, 安安.
画蛇还须添足 ---- 此文并非文评或书评. 铃兰擅长轻功, 飞檐走壁, 这一点, 立早早看透. 我是一个 “雨打芭蕉, 东一点西一点, 点点撩人” 的小东西. 而立的两维空间, X Y 轴坐标上的 4 个象限, 繁星点点, 星光熠熠. 但是, 如果我没有热情洋溢地说出来: 我喜欢《失去爱》! 他会不高兴的. 他的天赋异禀和付出的努力, 配得上慷慨的赞美, Marvellous! Exquisite!!
这是我迄今为止写过的最长的一篇博文, 拳拳盛意, 可窥一斑.
立信奉文学当是高度形式化. 他读了太多太多的书,求知太过思索太过聪明太过, 有没有反误自己? 不晓得. “情商智商之外, 还有活商”. 文章不以祝福做结语, 有多难?
祝福立, 敏感 / 闷骚 / 执着 / 激情 (无论热或冷) 依然, 伤感并幸福着, 一直修改《失去爱》一直在爱的圈子里.
“大提琴可以是鼓, 可以是吉他, 也可以是小提琴, 大提琴可以是任何乐器”
你在夜晚听巴赫《G 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曲》马友友演奏
影云 发表评论于
2022-02-25 21:48:56
漫谈或浅议《失去爱》的结构
在读《失去爱》之前,我对立的主要关注是他的视觉艺术。在经过一系列的self-development课与self-discovery journey里,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中文文字缺乏了容忍度;因为扫几行,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意图,视野,与精神世界。但立短篇奇幻小说《神迹》将我带入他的文字世界,成为他的忠实读者。对于喜欢解读文字的我而言,这篇充满隐喻的小说给予我极大的阅读快感。但在诠释的过程里,我感受到自身的矛盾与急切寻求答案或意义来证明自己深刻的浮躁。一旦阅读被这种思维所控,就如走入死胡同,只能片面地欣赏文字。尽管到目前,我仍不能完全理解这篇小说;但庆幸的是,每次重读,都是全新感受,我都能获得新的理解。我想这就是美好的文字的一个特点: 耐读,藏于其中的秘密逐渐呈现。或许,而这篇小说所产生的不少读者的抵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如他所言,"仅仅看成一种奇幻的文体。幻生出的一个奇境。而且,文字达到让人害怕的程度。"
一旦静心阅读他的文字,我立刻坠入他用文字与生命所创造的一个个奇幻世界。他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将近200万字的文学创作。创作在他这里有着真实的含义。他不停地探索着文字风格。生活是他的灵感源泉,而丰富独特的想象力,敏锐视觉天赋,与对音乐节奏的天生感受,生命科学的背景,让他的文字有一种极为独特的品质,文字优美,浑然天成,理性与感性并存,具有现代感,充满激情,神秘,而又内敛。
他的文字无声地从修改了很多次的手稿里飞出来,建造了一个个奇幻的极为视觉的世界,于真实梦幻相互的交替里,让时间变缓。但无论那种风格,神秘,诗意,音乐性始终存在于他的文字里。我想这些探索实验性写作奠定了立的长篇小说,《失去爱》,的基础。
我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去阅读立的这长篇小说,几乎一字不落。阅读的过程里,我时时为涌现的激情所驱,想写一篇读后感,致敬这部伟大的作品。然而,在不少的尝试之后,我发现只读一遍,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这部结构复杂线索诸多结构的小说的微妙深层的内容象征和深层的情感;而需要读两遍,甚至更多遍去理解。也许有人会问,在这个快餐阅读的时代里,谁还会有耐心去读,甚至读上不止一遍那? 但,我想《失去爱》,是绝对值得的。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小说,跨越人类发展的历史,走出非洲的智人,沿着印度洋,在一种极其残酷的环境里挣扎,生存,扩展,进化成现代人,到人类语言的诞生,石制工具手斧,青铜器,到后来科学沿着时间之轴的发展,而文字,艺术,诗歌,宗教,玄学,心理学往生命内在的探索;最终,这些纵向横的发展将汇聚成洪流,为未来的高智能生命的出现发展做出铺垫。
现在,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夜晚与黎明交替的时刻。丰富的信息与检索允许我们追溯到仍然如迷的过去,历史,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又让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如同一个巨大未知的黑影在地平线上出现。在这样一个迷惘的时代里,陈旧的观看之道必须改变;我们才来理性地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与人类不可逆转消逝的命运。
立的宽广开阔的视野通过复调小说复杂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复调型小说所追求的是"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展示世界是许多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的人在观察或活动的舞台,是众多个性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声音在交流和争鸣的舞台。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复调小说的艺术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精神之间以艺术手法加以组织的共存共在和交流互动”,复调世界就是多种声音平等对话的世界。"
在小说里几个主要人物,小峰,夏雨,沈菲,倩文,夏雷,每个人是一条独立的线,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有机地交织着。透过他们的成长背景与生活经历,所遇到的人,所读过的书/诗歌,所看过的艺术作品,所用过的物品,所听来的故事,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等等,层层推进展开。立在《最伟大的文字》里,提到的"永远的在路上",和"永远的麦田守望者"。小峰与夏雨分别是这两种精神的人格化。譬如小峰从少年开始就在远离他的家园,离开北京,去兰州,去英国,美国,新西兰。星空这条线索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通过小峰,非洲智人依赖星空走出非洲的线索与西方科学的发展的线索得以完整,而且在他的女儿小菲身上得以延续,从对外在世界的兴趣与到对真相的孜孜以求。小说有好几次写道小峰的在路上的情结。包括和tram做爱的那场。小峰的精神中一直有人类向更遥远的外太空出走的情结. 夏雨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代表,他所经里的是往内心深处的探索。譬如,人类的文字起源,发展。诗意与人性。他们的线索既独立发展,又有时交集在一起,譬如对兴奋剂与玄学的兴趣与研究。小说里女主人公沈菲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她身上有着诸多的谜,在读一遍两遍都难以解开的一个谜。我想她是或许是爱情的守望者。这些我在即将计划的另一次阅读里有更多的理解而写出来。
小说里暗线无数。令我惊叹着立是如何将它们架构起来,尤其《失去爱》只是他的第二部小说创作,而且是如此的壮观宏篇。我想这离不开他的惊人的想象力,视觉天赋,与节奏感。这些线索自然出现,总一些意想不到,却又极端合理的情形里出现。譬如,药这条暗线。它最初出现来自偷听到的两个顾客谈论拔牙需要的止痛药。药,既是一种实物,它从古人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到现代西方人寻找兴奋剂,止痛药延缓衰落的药。与此同时,从甲木的爷爷的话语里,"西方讲究分解,还原,探求事物的本质;东方讲究整体,凭借的士内心的领悟。",药又变得抽象,有了哲学的功能。在这个时代里,精神的垃圾如病毒一样繁衍传播,那么是否也有一种药来医治,如果有,会是什么呢? 几乎每一条暗线都是一个喻意与思考的丰满过程。它们给阅读带来很多快感。静心读思考,能抓住它们的微光;当它们在小说后面的章节出现时,会有种恍然大悟,解开一个悬念。譬如,巴赫,手斧,真伪,密码,奶奶,文字,咖啡,知识分子,红色神秘的小屋,左传,等等数不胜数。它们在小说里是一种内在诗意的呼应流动。譬如,关于拔牙,小说初年青的小峰在小餐馆里听到邻桌的顾客的拔牙的谈话,到他年迈时拔牙的紧张,疼痛,焦虑,恐惧。仍是个迷。理论上科学进步,拔牙应该是无痛的。是以前无意偷听到的话融入到他的意识里,成为他的一部分。这痛是肉体的还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少年的夏雨举家离开成都坐着火车前往北京,小峰坐着火车从北京去往兰州,多年以后小峰的女儿坐火车南行,这是一种视觉上在时空里的延绵。再深层次地探索,又发现这里面有更深的寓意。这些耐人寻味的暗线索在交织的时空里,时明时暗,忽隐忽现,如同凝聚着这部复调小说的暗物质。印证复调小说的特征,"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复调小说的艺术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精神之间以艺术手法加以组织的共存"。如同复调音乐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
而另一个令我惊叹的是小说里近四五百个人物,立几乎给了每一个人一个名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名字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而且也暗藏着某种概念,有着这个名字的人本身就如同一个宇宙,他或她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幸存者,以及,他或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复杂性。小说里,有的人物出现的篇幅极少,甚至只有一段,但立仍给予他们的一个名字,也表现出他对来自不同世界的个体生命的尊重。譬如,李强,夏雨公司里的一个新人,"夏雨觉得仿佛自己是在和一个深黑的洞交谈。他的声音从洞外传进去,过一会儿另一个声音又从洞里传出来,但又像是在和一个无形的人,或者就是没有人。",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沉浸网络游戏的年青人。李强这个人物似乎对于故事的推进不大,但他是新一代人物的某种群体的代表。而且也是真实的现实,在我们生命中,很多人象个影子,晃了一下,就消逝了。
小说里也有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的存在,譬如食指,毕星星,季羡林,驼玉明等等。小说自然的将真实的人物历史事件与创作的虚构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虚虚实实,与黑泽明的《梦》,伍迪。艾伦的《巴黎午夜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与此同时,也在暗自回应着小说中的真伪这条线索,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
丰富的知识性是这部小说极为显著的特点。立的文字表达与架构能力让知识有机地成为了小说的一部分。我们在阅读思考的同时也获得知识。那些我极为陌生的生命科学研究,写得有趣味性,知识性,与启发性,与之而来的故事和情感,它们是暗线或明线的一部分,甚至是某些转折点,通过它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激情与探索精神在时间的长河里仍然闪动着光耀,而与此同时,这些人作为人的存在,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与故事。他们在小说的存在,拓展到当时他们当时的时空,他们的过去,而我们的现在就是他们的未来。
梦境超越了时空,它反复地出现,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性,让潜意识也成为小说发展的一个推动。人在自我意识和潜意识里,多重的构造的显现。这些在古典美学中的单一的旋律就无法表现现代人的心灵深度。于是就出现了无调性音乐,通过用迷乱的音响组合表现人的复杂的灵魂世界。
这部八十万字长篇小说,读来引人入胜,也得益于立的文字,故事的节奏的掌握。 小说有十几种文体,让小说节奏充满了变换;既产生悬念,又一边慢慢地解开它,给读者一种心灵的满足。譬如,同是爱情,夏雨对沈菲朦胧的爱有着"青春期里一种正在逝去的诗意的浪漫"。沈菲与小峰的爱情,充满了神秘,仿佛两个命定的灵魂跨越时空不断的追逐,惊心动魄地美! 小峰去纽约,遇到了摄影师比尔,打开后者的网站时,小说使用的记录片似的体裁将网页上的文字如实地写出来。从食指的疯人院到,夏雨与医生的相识相知,夏雨与亭亭的爱情动人精彩的故事以艾尔加写下的成名作的第十变奏曲的节奏些出来。海伦与奶奶的性爱写得飘忽神秘。珍与小峰的针锋相对的生动幽默。特别显著的诗歌贯穿了整部小说。
说实话,这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解读完的一部小说。写到这里,我翻开身旁的小说,我立时意识到失去爱的宏大与我语言的贫乏。这是一部需要用另一部书来诠释的小说! 小说的结构庞大复杂,时空纵横交错,宏大与精细,如一首史诗;而它的内核里的激情,始终燃烧着。读后,我必须承认,我也感觉到一种伤感,那就是我们如当时的非洲智人生活在变换与逝去之中,一切无法扭转,前进的同时也在逝去。犹如立在《破碎的时间》里所写,"从一开始一切早都结束了。时间不过把我们的一生点点破碎成年,月,日,时,分,秒,和虚无"。而那些逝去的人,遥远的新近的,那样的鲜活地呈现在时间的碎片里。
读完这部小说,我想起了最后一次梦到逝去的母亲,现在,她再也不来到我的梦里。梦中,母亲和我坐在一列疾驰的火车里,我一直往前看,不知去向何方,回头时看到双手环保着我的母亲,正注视着我,微笑着。
也许,爱,唯有爱,在这无法改变的逝去里,是我们唯一的温暖。
影云 发表评论于
2022-02-25 21:42:12
人类的命运是否与老鼠乌托邦一样消亡?
非常感谢晓月的视频,让我从美国动物行为学及行为学研究者约翰·邦帕斯·卡尔宏在1968-1973年之间做的老鼠乌托邦实验看到老鼠社会的兴衰。实验中,四对老鼠在一个锦食无忧的生存环境里从最初迅速繁殖,到达一定数量后增长放缓, 尤其在这个可以容纳3840只老鼠的环境总数量达到2200后,之前形成的弱肉强食的社会结构逐渐崩溃;老鼠的繁殖扩张随着身居高处的隐士雌鼠与自恋的"美丽鼠"的雄鼠的涌现后越来越缓慢,以至数量青黄不接。1973年5月23日伴随着最后一只雄鼠的死亡,这个又称之为25号宇宙的实验宣告结束。实验的结论是在一个社会里当所有可利用空间被占据,所有社会角色被扮演后,个体所体验到的竞争及其带来的压力将导致他们在复杂社会行为上的彻底沉淪,最终导致社会崩溃,这似乎也预示这着人类命运在"越来越拥挤且非人的世界"里的危险性。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在现代社会里几乎四处有着它的影子,譬如,互联网滋生的社交平台为全世界的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虚拟社交场所,而这些社交场所越来越趋于视觉化与沉浸式;美容整容以及美颜软件改变真实或虚拟的形象来接近心目里的美丽人;全球快速增长的自杀率;现实里人际关系的冷漠独处的趋势;"宅"与丁克"成为越来越多社会精英的选择。人类的生殖动力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丰富生活便利变得强烈,而是不断减弱,自1950年在短短的70年里下降了20%。那么,人类的命运是否与这个老鼠乌托邦一样消亡呢?
这让我想起了立的长篇小说《失去爱》,在某种程度上,犹如人类命运实验的记载。小说中的几位主人公,沈菲顾小峰是生命科学家,夏雨是诗人与文学文字的探索者。透过他们的世界,我们看到十万年前的走出非洲的智人几乎遍布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繁衍扩张从地球走向宇宙,在文字与科学不同领域里探索研究,将人类文明推向巅峰。小说中,尽管每一对情侣相爱,但对生育的渴望,因生存的压力,生命的迷茫,与自身的困惑,而淡漠;更象是一种不得已而作的选择。他们也经历着生育困境。譬如,小峰与沈菲想要一个孩子,既用了科学的方法,也去了教会,但都不见效,最终听从同事的经验之谈去新西兰旅游放松而怀上了女儿小菲;夏雨的弟弟夏雷没有孩子,在夏雨的倩文癌症过世后,视他们的儿子小雨为己出。成年后的小雨与妻子吴敏为了生孩子,访遍中西名医,仍不如愿;在小雨与小菲邂逅再续夏雨沈菲纯真的初恋却遭遇车祸身亡后,吴敏与一个美籍华人结婚,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成为这些主人公中唯一将遗传物质传递下去的人。
小说里,小峰曾读到,"现在所有活着的生物,包括每一位亲爱的读者,都能回顾自己的祖先并骄傲地宣称:在我们的祖先中没有一个是幼年夭折的,他们都活到成年,每一位都找到了至少一个异性伙伴并交配成功。我们的祖先,没有一个在有了至少一个孩子之前就死于敌手,或者病毒感染,或者坠崖。而我们祖先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中,有很多就是由于这些原因不幸殒命。但我们的祖先侥幸逃脱了厄运。不是一代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祖先,一次又一次地,连续地逃脱厄运,完成交配,成功地将遗传物质传递下来了。"
但这些幸存了亿万年的遗传物质在夏沈顾三家的生命链里消逝,犹如小说的第一句所写,"凡事有始,凡事有终",似乎有着某种宿命的悲凉,但这悲凉不是某个人的故事,而是它浓缩着人类的命运,终将如同茫茫夜空里划过的流星。他们的故事或许终结消逝在黑暗中,而吴敏作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幸存者,传承着生命的基因,也传承着人类激情与精神世界的象征,金笔。"一支笔当用来写字时,它就不再单单是一支笔了。如果你好好的用它,那么当有一天它磨秃了之后,就可以被扔掉了。那时,它的生命和你的生命都变成文字的生命而长久的流传下去了。那时,它就从一种观赏物变成一种非凡的存在物,是一种创造文明的工具。"
人类的命运,应当不会象第25宇宙实验中的老鼠们一样终结。在乌托邦的老鼠们无法走出那些固定且狭小的生存空间,丧失了生命的激情,成为没有灵魂的存在;而人类从未停止过寻求着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命的意义。尽管我也不知道未来人类到底是怎样的走向,或许,如同科幻片"Interstellar"里的科学家带着那些受精卵在茫茫宇宙里找到适适宜的生存环境,或许,就如同正在发生的,将从虚拟的元宇宙,一个意识的国度里,获得永生。
"多年以后,吴敏才感到,每一次性爱都是最虚妄的,转眼就什么也没有了。生命变得空空如也。而关于性爱的回忆是最伤感的,仿佛关于性爱的回忆和其他所有的回忆的性质都不同,关于性爱的一切的回忆都仿佛非常非常的空虚。那里面什么也没有。"
立 发表评论于
2021-01-04 00:27:04
最爱的《失去爱》 BY 简丹儿
曾郑重的说过,我最喜欢的小说是《失去爱》,因为它对我的救赎。三年前,在那场生离死别后,有半年时间在生活中沉默着,也离开了网络和所有的微信群,直至开始重读《失去爱》。边读边写。在写了两个月的阅读随笔后,有一天,我释然了。天空碧蓝。
虽说阅读是件极私人的事,但对一部作品,一部几年来一直被人们一遍遍提起并津津乐道的长篇小说,那么就一定有着做为文学作品的普遍性的讨论话题。想说的有两点:
1,《失去爱》中的专业科学知识为小说带来的一种陌生感不仅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为我们所能理解的小说中的众多人物的日常生活带来另一个世界的神秘色彩。而且,小说中科学研究的内容是与主人公小峰和沈菲这两位科学家职业高度相关的,如果没有了这部分内容那么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呢?流俗于吃喝拉撒的市井吗?一直在想,在今天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读有科学含量及思想内涵的文字难道是正常的吗?其实,我们真实的世界就是由我们所熟知的和不熟悉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未知永远是生活中最迷人的那部分。
其实,《失去爱》中对科学专业的采用是非常有选择的,也可以说是立高明的选择。因为DNA生命的本质和人类进化走出非洲的过程是最人文的科学,可以说人类历史所有的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关注的不都是我们是谁?人的本质是什么?而现在小说又给出从另一重理解: 从科学角度来来探讨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实际上正反映岀人的理性和感性在人类进化进程上的交织冲撞。纵观现今立写的大量文章,他反复说的就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的矛盾都是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而这本身就是这篇小说重要的主题,做为一个文科生的读者,在读完这部专业知识含量满满的作品后的震撼和收获是难以言表的。
除了DNA,除了基因调控,除了人类走出非洲的人类进化,《失去爱》中还涉及有西方绘画,音乐,哲学,摄影,东方古老的文字,书法,玄学及中医学……特别是抗战,文革,六四等历史片段自然的与一个个人物进出相随,成为他们命运沉浮的一部分,不仅深刻的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给读者展现出一幅浩瀚的历史文化文明的画卷,令人一次次惊艳,可以说这种采择各类专业知识之高度广度深度的写作在中文作家中从未见过,也难以企及。
2,不难看出,立就是想写一本没有人写过的小说。立的思维模式中有着强烈的反叛条规的倾向,他不屑于琐碎,他超然于世俗。《失去愛》中处处可现没有见过的写法,如果小说全是已有过的写法那就不是特立独行推崇创新的立了。没有我们熟悉的常规性的条条框框的写作使得读者在读完《失去爱》后感到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扩展,而非是他(她)的已有观念的又一次强化,这个过程美好奇妙且深刻。从目前能看到的反馈来看,几乎所有读完《失去爱》的读者无一不惊叹于小说构架的恢宏复杂玄妙新奇之美。但前提是,你必须真正读进去。
有人说《失去爱》缺少生动的对话,我倒觉得小说中人物对话的多少并非是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失去爱》用议论文代替场景对话,以心灵的倾诉代替人物间的交流,这令人感受到人物的内外统一和深度,并在安静的阅读中得以精神的滋养。读它让人静下来,见天,见地,见自己。是的,我读王小波可以在公司午餐时间,而《失去爱》只能在深夜的灯下。
这部八、九十万字的小说,显然在尽可能的涵盖多种文体,其中的议论文部分自然不能用小说的虚构来替代,它们的出现必要且恰如其分。这是立在探索小说新的写作方式。《失去爱》中大量的古文与现代文的对照,多种文字风格的交织更换,都构成了《失去爱》的独特的文字之美,形成了立的鲜明的个人风格,也使整个阅读过程充满着对丰盈和未知满怀不甘之情和探索之心,以及沉浸于魅力无穷的文字享受中。这真是一次特别阅读体验。甚至觉得,通读它让人年轻,心态的年轻。
综上所述,《失去愛》不仅是对只接受小说常规写作的挑战,更是对读者理解力的挑战,以及感情能力和好奇心的挑战,最终是对世俗化的生活的挑战。在今天,几乎人人都在感慨当下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浮躁,却又对沉静的优美的深刻的文学作品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不能不说这是现代人生活的悖论。
最后想说的是,这样一部小说如果没有反对的声音,与没有有人被它深深打动一样都是失败的,而如今,对《失去爱》的挚爱与厌弃都是如此强烈,在我看来这就是《失去爱》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对,它是一部非凡之作。从我曾经茫然于为什么有厌弃这部作品的人或情绪的存在,到今天对于这种茫然的释然,也恰如《失去爱》里最深挚的表达:生命中终有着失去,而爱,永恒。
于 2020.12.25
-----------------
附: 一些时光终于一去不返 一一 读《失去爱》随笔8
小峰失业了。如果你失过业,在美国,那你读到41,一定有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是的,亲切感。
那种经历过的恐慌焦虑迷茫和挫败,扑面而来,而由那种对恐慌焦虑迷茫和挫败的熟悉,让你顿生亲切。
我曾失业半年,而期间正是先生一次次手术之际。。。。。。在失业金领到尽头的最后一周,突然拿到之前在职场上时想都不敢想的一个职位。这,几乎是一种死而后生的感觉。拜上天所赐,但回头看来时路,每一步其实也已是为它而备。
小峰无措无助时去找了燕生。燕生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不像小峰生活在象牙塔里,他是无所不做的蓝领,而且还信上帝。小峰跟着燕生尝试着另一种活法,烟火气重的多的活法。
这时,不禁想到自己在前两篇的说做科学是最辛苦的人生什么的,或许还是哈林是对的,做什么不苦?你觉得别人不如你苦,那是你没去做别人的。燕生的苦小峰过去显然不知,他的生存能力要比自己强的多,小峰却看明白了。可燕生带小峰第一次在纽约帮工就遭遇打劫,恐惧的一幕,小峰差点丢了性命,若不是燕生救了他。而燕生从此失踪。
燕生的失踪使得小峰又回归他原先的角色,只是从科学界转入工业界。在比实验室要现实要虚伪的公司磨练了些日子后的小峰似乎变得老练多了。但心更寂寞了,他和沈菲的亲密感已不是过去的样子了。
什么不会变呢?谁能保证不会变呢?
只是,在这样坎坎坷坷的生活中,每一个人最不易变的是心底对一种温暖的期许。
被打劫之后有一段时间,小峰一想到纽约就心有余悸。可奇怪的是,当度过了心理不适期,小峰又特别地想回到那里。只要一闲下来,他就想往纽约跑,一个人开车使劲跑上两个小时就到了,有时还会在那里住上一夜,总是住同一家在法拉盛的华人旅馆,那里有两个免费车位。后来小峰觉得自己闭着眼都能开到那家旅馆了。但是,自己为什么总想去纽约呢?难道是想在纽约的街头会遇到燕生吗?的确,小峰一直有一种感觉燕生就在纽约,而有一天他一定会再次遇到他的。现在,燕生的那辆马自达破烂不堪,扔在巴尔的摩的街上风吹雨淋,像丢弃在路边的一本书。但这是真正的原因吗?或许总想来纽约是因为熟悉。这个经历过911的城市,而当时自己就在这里,在这里他读书工作生活过,这是一座自己熟悉的城市。可是,北京呢?北京自己更熟悉,还有兰州和伦敦,自己都曾经在这些城市学习过生活过。这些城市自己都永远不能忘记,可并没有总想回去看看啊!于是,他想起了在伦敦和沈菲的一次谈话,谈话中他们谈到了伦敦。沈菲说有时一座城市就像情人,可有的城市永远不会成为情人,有的,永远陌生,哪怕你在那里生活一辈子,你也不能走进她,了解她,她永远是一个陌生人,你走在她的街上,像走在她的心里,但你和她永远相隔无穷远。所以,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纽约是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而恰恰相反,纽约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一座冷酷的城市,在这里你永远是一个陌生人。所以,他渴望在这样的一座城市的街上有一天遇到了一个他一直寻找的知心的朋友。那样,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是特别冷。
文字很平静,却让人落泪。这是读这本小说我第一次落泪。
想起自己在那失业半年里,朋友的离去和相伴。
不曾想自己读《失去爱》的第一次落泪是在读这不起眼的段落时。
可《失去爱》哪个段落是起眼的?哪个是不起眼的呢?自问,而后,哑然。
每一节,每一段,。。。。。
其实,在读着的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种写作足以把写作者毁灭,可他终没有,他仍立着。
小峰在失业就业这段日子里与沈菲的疏远,那种心灵的疏远,似乎不是谁的错,在生活里,有时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而站在原地需要勇气,甚至,需要信仰。
可谁是站在原地的哪一个?或者说,还有谁还能站在原地?
夏雨吗?
初到绍兴,夏雨和倩文是齐心同力的。在商业大潮里,倩文如鱼得水,不几年就由一个热情洋溢的女学生蜕变成一个野心勃勃的女强人。而夏雨在突然有了很多钱后,反而什么都提不起劲了。他生性就是懒散寡欲而清高的,他对人无休无止的赚钱又无休无止的购买,厌倦厌烦直至厌恶。
终于有一天他感到非常空虚,无以名状的空虚,那种空虚的感觉是可怕的。有时甚至感觉生不如死。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生活又在哪里?
他开始想读书了,想那些久违的诗。
夏雨和小峰相比骨子里更柔软一些更诗意一些,也更随遇而安,他没有小峰那么孤单,他还有弟弟夏雷,还有朋友廖。
这时,夏雨和倩文有了儿子,夏小雨。
生活之河流继续流淌,不管你愿不愿意,它自有它的方向。
沈菲在经历父亲故去和流产这些伤痛后,终于成功了。她在大学里有了IP的位置,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始读别人的求职信,开始挑剔自己招来的技术员博士后;她又换了更大的房,她喜爱大房子,她在全是IP的大PARTY上两眼放光,神采奕奕,她爱上了这种的PARTY。可每到此时,小峰则一人开车出去,他爱上的是这样独自一人漫无目的的驾车闲逛。。。。。。
有一次,小峰在路上看到一家旅馆,他把车开进去,开了一间房。呆了一整天。里面有吃有喝,可以看电视,洗澡,或者睡觉。他发现有些人好像常年住在旅馆里。从此,只要一有机会,(现在沈菲经常外出开会,有时小峰也编一些理由,)小峰就会开车跑很远,然后在旅馆里过夜。在很久以前在大学里,他看过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后,就一直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也有机会,就这样一个人开着车在路上,住公路边的旅馆。晚上一个人走出房间,穿过旅馆的院子,来到公路边,看见夜晚公路上飞驰的车辆。他想到过总有一天他会机会这样做的,但是没有想到会是像现在这样的夜晚。但也许那些都并不是梦,只是一些很遥远的东西。夜晚的公路上总是飘散着一种气味,那是公路的味道,和家的味道,和身体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一种坚硬的气味,只有在一个人的夜晚走上公路上才会闻到,它从很远的路上传过来,像梦中大洋洲的土著敲击空心树干做成的鼓,那些夜晚在路上行驶的车辆对小峰有着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大货车,所有的车都开着晃眼的大灯,呼呼响着疾驰而过。这时小峰就想象着开着大货车跑遍美国,那有多爽啊。当然,他知道这不是属于他的生活,就像这些紫水晶的夜晚,红宝石堆砌的旅店,闪闪发光的贝壳铺成的路,公路上游荡的银鱼,蓝色的水母,五彩缤纷的珊瑚,天上飘满吐着小火球的海星……
那么,小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属于你的生活?
读时一直狐疑的是,在夏雨小峰来回交叉的故事里,还穿插着一个李小红,立的用意是什么?
从小没有家庭之爱的李小红,少年遭遇性侵,青年时有一段扭曲的爱,而当遇到娜娜时,他已失去爱,正常的爱的能力,再度被伤害后开始疯狂的报复伤害他的人,手段残忍。
已是公安处长的夏雷在提审后李小红后烦躁地玄想----生活就像炸薯条,或者,生活就像一杯咖啡,可以加糖,也可以不加糖,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李小红没有发生这些事情,那他也不会遇到娜娜。他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那他就不是李小红,他就会成了另一个人,那么他甚至有可能就是他夏雷自己,也就是说他夏雷也就可能是李小红了。所以,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实现着另一个人的一种可能。
或许,这就是立的用意?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实现着另一个人的一种可能?
或许,立压根就没有用意,他写着写着就到了一个忘我的境界,世间本就在同时上演着各种不同脚本的戏码,他看透了戏码中的你我他之所以成了你我他其实就是那个叫命运的导演的安排,而为人本质上的所有情感并无别差异,差异就在于每个人刚好出演的那个角色。
和立说起过人文主义。当时立是怎么说的?好像语焉不详。
有时,觉得和作家讨论主义是没有意义的。几乎像是空谈。作家的主义就在他的作品中。
立如细致地讲述夏雨小峰一般细致地讲述着李小红的成长遭遇和他与常人并无二致的喜怒哀乐孤独绝望爱恨情仇。他并不是天生的罪犯。但他终于成了罪犯。
又要说到尤瓦尔,他在《未来简史》里把人文主义写的热情洋溢: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内在声音,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每个人都像是一道不同的光线,从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为这个世界增添色彩深度和意义。---- 这自然是激动人心,我却在想,李小红是不是这每个人中的一个?有人是光线照亮世界,而有人是光线后的阴影,但却也是世界中的存在。
立的人文主义与生俱来,她们在《失去爱》的字里行间,她们比哲学家的更真实,也更悲悯。
(写完,夜已深,突然有些伤感,天明时分,船将启程远航,一些时光终于一去不返。。。。。)
2017.7.29
立 发表评论于
2021-01-01 18:32:56
我读《失去爱》BY悟空孙
终于把《失去爱》看完了。其实,看第一,二章的时候,也曾想放弃,一叶知秋,感觉这片叶子不是我心目中的秋色,但同时我也担心自己是盲人摸象,更重要的是我的好奇心,想知道引起轰动的这部作品到底妙在何处,于是接着读下去。渐渐的,我感觉有点意思,有意思,很有意思。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夜深人静,我终于合上电脑躺在床上,却久久难以入睡……。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如果从“正统”的文学体裁看,它并没有特别生动的情节或鲜明的人物,甚至看不出作者要表达什么主题,所以很难把它归于一种现成的文学类别。我暂且称它是“散”文吧,是“散”文, 不是“散文”。它从结构和思想层面都是零零散散的洒落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空里面。但是,看到后面,当我走进小峰,夏雨,吴敏和沈菲的生活,确切的说,是走进作者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我隐约感到,这种“散乱”其实就是“立体”的特质,像立体诗歌,或者说整部小说就是一部长诗,关于生命的史诗。立的文字如诗,整部小说可以说是用诗歌体写成,每一个段落就是一句诗,那黑压压没有分段的一大坨文字如果印在纸上就是整整一页,那是一个长长的诗句,而一句话的段落又是一句极短的诗,它们参差不齐却错落有致,读来有诗的韵律和节奏感。读这部小说就是读一部长诗。
普通的小说,是选取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段,甚至是一个截面,把我们生活的三维世界在纸上铺开,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里发生的事,都可以洋洋洒洒的以二维的文字写上数万字,一刹那的心理活动,用文字表达就是一大段,一滴立体的墨汁,一旦降维落在二维的白纸上,漫成了一大片,可以变成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也可以是一篇最新最美的文字。但是立的文字不是降维,而是升维。《失去爱》把我们生活的三维世界,几乎是从时间的开始,人类的起源,个体生命细胞的发育,一直到百年后的未来,历史人物涵盖古今中外;空间上,从成都,到北京,到伦敦,到巴尔的摩,到纽约……作者把线性的时间和人物及相关事件折叠起来,穿插,变形甚至扭曲。无限的时空在有限的文字区域里,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四维空间。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交错着,甚至重叠着,你若找到一个“奇点”进入那个世界,你会感受到生命的奇特,远古的浩瀚,未来的缥缈。四维空间里,时间是重叠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也不是线性的关系,在某一点上,你可以感觉到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浩瀚的学科知识。当你在关注一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又扯到了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科,有生物学,遗传学,天文学,犯罪心理学,文学,哲学,历史,绘画,书法,音乐,摄影,密码,考古……,与此相关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无所不包,这些不仅仅是科普性的一带而过,而是大段深入的讲解并带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对这些方面有所关注有所思考的读者,一定能在某些地方找到共鸣。
这种宏大的架构,让我想到《三体》,三体是科幻,《失去爱》我把它称为文幻吧,一个科学背景的文学家兼哲学家艺术家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充满人文关怀的幻想。说幻想其实不准确,小说中所有真实的,虚构的情景其实都建立在一个科学理论之上:那就是庞勒维猜想:一个个点(人),在时空中徘徊,相撞,相遇又错开,那产生的震荡,就是发生的故事,永远的孤独,来自那一次次的错过。
当我看到某一章节里,立贴出了他的手稿照片,这年头仍然用笔在纸上书写的人是正真的作家。通过那极具个性的手写体,我看到一副书法,不,是一副画,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孤独的思想者,一个神经质的艺术家兼科学家,我联想到了梵高。梵高的画,盯着看久了让我产生一种恍惚的跳动感,看着立的文字,也仿佛看到了立书写的笔触和笔尖的跳动,那些文字都是活的。虽然立的文字常让我感到压抑,沉重,但我还是从好奇到忍不住每天都要看上几章。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读立的文字,恍惚间有个错觉,我好像潜入立的书房,那里堆积着各种各样,各个学科的书籍,散落着立的笔记甚至日记,还有,立摊在书桌上的《失去爱》手稿。立似乎不介意我观看他的隐秘,我作为读者在偷窥作者的内心,惊恐之余,这何尝不是自己的写照呢。其实这篇小说正像立自己说的,无论看上去多么客观或者多么虚构,多么与作者无关,但都是作者的自画像,是作者的自我唤醒。通过这幅画像,我看到夏雨,小峰两家三代人,他们后面,就是立本人,也是读者自己的影子。
立为了这部小说,可谓呕心沥血,失去了拥有的一切,差一点连命都搭上。立是一个实在的人,活的真实,但辛苦,他敏感,躁动,压抑,焦虑,热情,开放,自然,洒脱。正像他笔下的梵高:“梵高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憨憨的,好心肠,他因为喜欢妓女,就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人家。但他不知道妓女并不会喜欢他,他没有钱,画的画又没有名气。梵高并不了解这个社会,所以他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一个人如果真的了解了社会,他就不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了。”
立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家。大凡艺术家,对待性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角度与感知。性不再是扭扭捏捏的,更不隐秘肮脏,艺术家,尤其是那些正真的创作自画像的艺术家,可以坦然把性甚至一切人性真实的东西一样样的摊开,铺在读者面前,他们不仅仅是描述性,而是把性作为一个介质,探索人性中最原始,最具活力的精神。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的时候立的某些大胆“出格”的言语和那些晦涩黑暗的情绪。也许有时读者被这种沉重的情绪困扰,其实这正是触动了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个部分。
立的诗:
我的世界很黑,
你别想,
在这里找到
意义,除了
你自己的
影子。
……
我的世界很黑,
那里面
没有光。
我想,三、四十岁的人恐怕不会喜欢立的文字,但过了天命之年,经历过沧桑的人,一定会对立的文字有所感触。立是残忍的,创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又亲手一个个杀了他们,好在立也是仁慈的,在小说的结尾让时光倒流,我们又看到了年轻的小峰和沈菲,在泰晤士河边的摩天轮下,迎着夕阳甜蜜的亲吻。活在当下,生活毕竟还是美好的。对我来说,这部作品没有特别让我感动震撼的地方,尤其到了这个年纪,不太喜欢过于沉重压抑的东西,但是,《失去爱》总有某些段落让我有带入感,让我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为什么会犯罪,什么是爱,小峰沈菲,夏雨吴敏得到过爱吗?还是一开始他们就在碰撞震荡中错过了,失去了爱?爱到底是什么?……立展示给我们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让他们一个个在我们眼皮底下凋零,枯萎,死亡。癌症已司空见惯,但看到沈菲和吴敏渐渐老去,孤独无助的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不禁有些伤感,我自己到那个时候会是什么样子?不过立的文字的确很美,死亡也是可以美丽的。
总之,《失去爱》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至于是否喜欢完全取决于读者自己的审美,毕竟,阅读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这部作品应该以纸质形式出版,但是书中毕竟涉及一些大陆敏感的人物和事件,不如去香港或台湾试试。预祝成功,我先预订两本。如果我有资格提出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立的文字假如是100%的自画像,画完之后自我欣赏完全没问题,如果想得到更多人的共鸣和认同,文字上恐怕要稍微收敛一些。艺术家的确可以创新可以挑战世俗,但是当你还没有成为杜尚的时候,你拿一只便盆,不会有太多的人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的。没有一部作品是完美无瑕的,所以对读者的建议和批评,也许用更加谦和的态度更有助于和读者交流。当然这都是废话,没有个性没有傲气的人成不了艺术家。
再次恭贺立。
立 发表评论于
2020-12-17 14:49:16
禾口答石头的留言:
你的表达很有律,一层层的。
立的表达,确实能意识到他在表达的。
我读文章的时的感觉就是,开始是想作为一个普通故事来读。后来意识到不是一般小说那样追小说中的人物就可以,这样追太乱,太杂没有头绪。但是每一段都是很有意思,有知识,有想法的。后来就明白要跟着主述人。那时就好像我是一个学生,跟着一个老师,一个不需要我考试的,导游式老师,到处游走,参观博物馆,鉴赏艺术作品,学习很多科学知识,以及背后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也是故事的一部分。过程中很多和我以往想的一致。有些经过解释,也能明白。也有不是太明白的,比如对画,对诗的深入意境。有时一些小细节不同意,因为我另有想法。整个过程虽然也不是特别轻松,但绝对不会弃学而走。
所以当最后立说。
好了,我亲爱的朋友。我想要讲的,已经都讲完了。
我的失落感就来了。什么,完了。我还要继续边听边看。
我理解很多读者喜欢小说带来的完全沉浸感,没有各种痕迹来提醒自己从沉浸的状态跳出来。这种感觉好,我也喜欢。所以这也是我喜欢快速阅读的原因。能一气呵成,读下去的对我而言,不会差。
不过我真的很喜欢这次读失去爱的体验。这次我代入的只是我自己。能旁观他人,体验自己。新颖的体验。
立 发表评论于
2020-12-16 18:33:39
【活动】表白 请给10分 BY 颤音
给立兄吧, 因为虽然俺常常不太看得懂他得文字, 因为对我的能力而言太高深, 但是他总能对俺写得分析得很到位, 当然他的失去爱里大段的关于基因的研究, 恐怕城里我是为数不多能看懂的。 人类的未来也许如他写的, 希望不要吧。
立 发表评论于
2020-12-16 02:44:19
浅浅谈立的失去爱 BY 禾口
我其实不敢谈立的失去爱的。因为失去爱,不仅构思上复杂,而且涉及的巨大的知识积累,对我这种阅读量小,不但没有知识,甚至有点反知识的人,发怵也是显而易见的。感谢茶坦一些ID评论和引导,使我终于下定决心去认真读一下。
虽然也是自觉认真读的,但是还是快速读,没有像立建议的那样慢慢读。快速读可能就是我的一个习惯吧。很多年了,这个习惯让我不去碰长篇小说,其实小说也很少看。我喜欢看评论,在相对短小的评论中获取灵感和和各种火花。所以我喜欢在网上逛。只是这一个月,我突然一下子猛读了,三体,百年孤寂,尘凡无忧的少年往事,读了这些,使我在读立的失去爱时,加力不少,产生不少横向联系。其实最近我还读了余华的活着,那篇我倒没产生关联感。
失去爱很宏大。就像三体,应该说比三体更宏大。当然三体有宏大的可视感,毕竟我们的三维立体感,更容易感受空间。三体的故事是跨出地球,扩展到太空中,而失去爱的故事只发生在地球。
失去爱的故事明线是夏雨,沈菲,小峰三个家庭几代人的生活历程。又借着他们的经历,展现出人对自然,心灵探索的方方面面。比如小峰的科研生活带出DNA,进化论研究等,展现出人类从远古的智人走到当代人的进化暗线。DNA的突变,让智人有了语言功能。语言功能一旦形成,人的进化不再只侧重DNA了,语言成了人进化的重要元素。语言打开人的,心灵感觉之门,不断产生很多高端的非生活必须的各种艺术,诗歌,绘画,文学作品,梦想,乃至科技,和各种常态和非常态的心理需求。这些又凝结在一起形成另一条暗线贯穿在小说中,甚至通过各种真实案件展现。
立表达一个观点,就是语言不仅让人丰富心灵,有了超脱肉体独立存在的能力,而且真是这种超越能力,让芸芸众生被语言控制,形成了合一的现象。生命的历程就不是独有的,是恍然相似或重复,所以立安排了不少镜像场面,又形成有一条可以查考的暗线。而且通过语言连接,人喜欢观察他人被他人观察来了解自己,好比照镜子。
失去爱中还有很多梦的描写,梦和现实衔接在一起形成似恍然的感觉,但却又非常真实。这种梦幻感和百年孤独不同,百年孤独比较魔幻。
前些天我读尘凡的少年往事时,也被她的故事打动,感觉她从少年的视角出发,自己的感受,外界作用,对他人观察等等感受。描写得很出神入化。这种体验也在失去爱中感受到。只是失去爱的表达是多视角的,切换来切换去,不仅是人物变换,还有类似艺术啊,科技啊等角度变换。
很多小说成功是因为能让人沉浸其中,换句话就是方便代入。代入有几个原因,一个是真实比如相同得经历,激起读者共鸣,不知不觉就代入了。还有就是满足心理需求,比如琼瑶的小说,满足小女孩对真爱的想象,被出挑的英雄爱上,自己只爱这个处于顶峰的大神,同时又众星捧月,被一众男二号,三号坚决地恋着。失去爱人物的刻画也是非常真实生动的,如果只是盯着人物主线看,也是容易代入的,虽然不是英雄式的代入,但肯定可以共鸣式代入。但是因为小说的布局又使代入不易。因为就好像一个房间里的生活在展开,你要进入了。突然镜头被拉远,房间成了一个小点,就难进入了。这个点的感觉,不时被小说中的各种暗线的提醒。而且不断被提示,你试图代入人或事,是翻页了。或者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事实上主要的人物都一一描述了走向死亡的过程,而且反复提示。试想谁愿意不断代入死亡啊?所以悲凉一直笼罩在整个小说中。
当然我这不是在说失去爱不好,很多时候希望鼓舞人心,喜闻乐见。但不少希望是通过绝望产生的,而且这样的希望或许更有力量。单看主线,所有人都死亡或许是个绝望的画面。但是整体看,作为已经拥有语言,和凭借语言有了超越肉体精神能力的人类。精神的永生或许才是更大的希望。这时思绪或许可以飘向远方。我觉得或许比三体中描述的远方的永生更有魅力,更靠谱呢。
最后我想说下不关失去爱的。
立在最伟大的小说中涉及的一个问题,为啥2666小说的作者对人神公愤的极端事件表现淡漠。我觉得不是他表现淡漠,而是他表现真实。其实所有的人在情感上是比较淡漠的,不可能和失去至爱,至亲那样痛入骨。但也不是说大部分人的愤慨,震惊,悲哀等,表现是刻意假装的。那些愤慨,震惊,悲哀等等。。。被触发的是人脑中固定成形的观念,比如政治正确等。2666的作者可能不受观念限制有更大的心灵自由。
引申下,立很喜欢他的神迹,多次推荐。我看过了。我不是保守人士,不从黄文上联想。但是我没有领会深意。我想一定是我里面有啥固有的观念锁住了我。
啰嗦一堆,向立和他的4年心血凝结成的 失去爱 致敬。
立 发表评论于
2020-12-16 02:43:15
浅浅评立的《失去爱》BY啊扑
我觉得《失去爱》是部杰作,如果立照样再来个三五部、六部七部,啥矛盾奖,布克奖,芥川奖,卡夫卡奖,龚古尔奖乃至诺贝尔奖也不是遥不可及。
其实这是三年前初读《失去爱》的大致体会。模糊地记得这部小说读起来比较费劲,它有博尔赫斯的迷宫,有村上春树的孤独,有纳博科夫的细节,有波拉尼奥的啰嗦和泼辣。当然,还有托尔斯泰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邃,以及卡夫卡的幽暗和乔伊斯的乱想……总之,是个大杂烩,文字铺面而来,金玉并泥沙俱下。
小说叙事手法上似有融合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的野心,虽然小说里没有“我”的出现,然而夏雨和小峰的性情无不有些作者的浓重阴影,或者说他们是立的两个侧面,表达着两个立的想法,所以,这部小说具有自传性质,确切地说是立的精神自传。当然,这是俺个人的猜测,当然也知道作者立和生活中的立应该适当分开。
这是大的方面,具体到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等,俺看到立的天赋散落在小说的各个角落,似颗颗钻石熠熠闪光,从而小说显得流光溢彩,天才的脑门也闪闪发光,远看似乎脑后还有光环……我猜,天才都大致如此吧——自带光环,走哪儿带哪儿,他走到茶坛,那光环里的一部分天才的傲慢也随之而来。
几年下来,俺一直琢磨着在夸立的天分的同时,是不是能批评他几句,以打消打消他傲慢的嚣张气焰。然而终归力有不逮,即使读了N本批评理论也无所助益,所以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天才岂是我等庸辈可以品评的。
哈哈,过年的话说完了,如有太肉麻处,请观者见谅。实在话是,特羡慕立持续的创作才华,俺创作才能寡淡,扯淡意识强烈,所以上面凭记忆草草而笼统地评论一下立的小说《失去爱》。或许,将来俺有巨多空闲时间时,会重读《失去爱》。
立 发表评论于
2020-12-16 02:42:12
致敬<失去爱> BY花菜
很高兴读了<失去爱>,似乎瞥见了另外一个立。如果一天出书了,通知一下啊,是一本会买回来读的书。
我并没有非常认真的读完整个故事,前面五六十章紧紧的吸引我,可是后面的不能静下心来读,试着从结尾倒着读, 也还是不能沉下去。大概是因为那前面的章节对我产生太多的共鸣,而后面的是主人公中年以后的故事,又是我个性里面极不喜好的阴郁压抑的色调。也许以后有机会,我能读懂后面的故事。
所以我也只能评读一下读了前半部的感受。
从文章的时间跨度,人物布局可以感受到立在写这个故事的立足点和野心。立的人物布局很广,从沈岩的权势阶层,到有光和婉贞的知识分子,到小峰父母农转工,还有下层的一些小人物,李小红,马加爵,燕生,立对这些小人物的描述基本都是暗色调。故事的穿插很有音乐节奏,有镜头切换感。他还巧妙的加入一些有影响的事件,如李小红,马加爵案件,如911,连环杀人案,让他的小说多了一些时代的厚重感。以前读书本版<阿甘正传>也是这样在小说中加入了历史事件,有些黑色幽默。
一直以为立是位孤独且痴迷写作的网络写手,读了<失去爱>,在我心目中他成了令人尊敬的真正作家:). 立的文字极具镜像,如夏雨第一次见到沈菲,"一直到很久以后,每当回忆到这一刻仍然觉得,那天全班同学坐在教室里,仿佛就是在等待着这一刻,等待着阳光照进教室,然后她从盛夏中走来,站在所有目光汇聚的地方,然后,这个夏天就结束了。” 立对人物的刻画简洁而醒目,” 他看见沈菲面色绯红,微微气喘,头发有些乱,穿着一条暗红色的裙子。站在教室前面,窘迫而镇定,像这世界里突然出现的,一支由光的粒子汇聚成的玫瑰花蕾,美丽非凡。”
小峰和沈菲的生活是我所熟悉的生活场景,立对实验室的那些描述非常的精确,笔下的人物如一副副述描,简洁而灵动。有些感动立的刻画,没想到那样的日子也能写出美感。博士后阶段无休止的加班,发一篇文章的纠结折磨,沈菲对教授职称对课题的偏执。小峰和沈菲他们还好没有孩子,我和丈夫和身边的朋友们是带娃做博后,家家都是一场混乱,不过我们当时还真的差不多周周party。 以前看战斗片还有武侠片,光鲜的主角就那么几个,大多是露下脸就被杀了的炮灰,科研界里亦是如此,成了大牛的就那么几个,大多成了如老宋一样的炮灰。小峰纠结的就在与此吧。青春年少读书时期都是人中骄娇者,自以为是人中精英,应该能够一直留在人群中的光圈之中,科研界其实不过如高中大学一样是大浪淘沙,只是这次的幸运者成了别人。收入最底层的人,如燕生,生命力象野草一样,飘到一处就可以生长。科研界的人员也象野草一样,给点机会就可以茁壮。身边的朋友尤其是女性,很多从实验室走出,扎根与各行各业,几年的科研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别样经历,人生不就是走路么?立文中的人老被过去牢牢的拉住,总在回头顾望,沈菲和小峰被过去的影子过于遮挡,也许是小峰一直消沉的原因。只有倩文和文秀一直往前冲。
立的文笔有着小幽默,就如小峰感叹他妈妈做饭,"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妈厨艺一点进步也没有啊,仍然是一片混乱,缺乏理念,忽略细节,简直像一场农民起义。”还有描述他父母的相处, “脾气暴烈,像两座兵工厂,生活在一起,不知疲倦永无止息地向着对方点射,扫射,投掷手榴弹,毅然地扳动火焰喷射器。”
读<失去爱>的时候常想起这几句诗:
你能辩出真爱的面目吗?
你在哭,
你说你焚烧了你自己,
但你曾可想过,
谁不是烟雾缭绕?"
立是在小说中观察解读着人生,他的主人公都在不停的寻找,小峰和沈菲在相遇前交错的行程,夏雨与倩文,夏小雨与小菲,还有擦肩而过的行人,立似乎述说着宿命,但他从小峰的描述中又排斥着宿命论。
看到简丹儿评论中说她初读时偏爱<失去爱>中的夏雨,有些惊讶,我觉得自己最不喜欢的竟然是夏雨,人与人是多么的不同啊,也许读书真的就是读自己。我读出的夏雨没有生命力,一生都在寻找徘徊。那满满的爱就在身边啊,他找到了倩文才知道与前女友的性爱更美妙,倩文去世后他更体会到了倩文的好,假如他真的与沈菲相爱,圆了青春的梦,他就能幸福快乐了么?有些人,似乎永远都无法快乐。
很喜欢小说的名字<失去爱>,可爱是什么呢?小说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鸟被赋予在高空自由飞翔,但它从空中划过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当他落入捕鸟网的那一刻,他才真正知道了自由。
用喜欢的几句诗结尾吧:
乍想起我的初恋故事,
我便,开始找寻你,
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盲目,
恋人不会在最终相遇,
因为,他们本来就一直在一起。
有一片田野,
它位于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处,
我在那里等你。
Luumia 发表评论于
2017-08-16 06:24:49
回复 '立' 的评论 :
曾经让人挚爱过,
曾经让人困惑过,
曾经让人着急过,
曾经让人愤怒过,
曾经让人忽略过,
曾经让人回避过,
她就是我的失去爱。
------ 如果是爱失去就是永远的拥有。
立,好久不见更新,你还好吗?
立 发表评论于
2017-07-28 02:06:10
曾经让人挚爱过,
曾经让人困惑过,
曾经让人着急过,
曾经让人愤怒过,
曾经让人忽略过,
曾经让人回避过,
她就是我的失去爱。
立 发表评论于
2017-07-27 11:25:03
简丹儿 :
不过,今天令我感慨的是----
“而我
从来没有原谅过他。”
也不要为难他。
其实他挺可爱的,对不对?亲爱的立。
我联想到他在这儿的礼遇。 :))
Luumia,你还记的吗?她最后的留言是我最喜欢也是记忆最深的,朗朗如晴空啊。
“真就这么写完了吗?好长时间以来每天早上看一章“失去爱”已成为了一天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也要“失去”了吗?
如果逝去的时光就是历史,那么这部小说无疑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时代史诗般的记录,那些相似又亲近的灵魂!
立,出版吧!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小说!
谢谢你!作为读者,爱你!”
————立: 怎么能不记得。看你引的最后这段,眼圈都红了。
立 发表评论于
2017-07-26 15:44:06
雪伊 :
看在刘晓波的份上,必须要说明白!您昨天那个贴,能和纪念刘晓波的贴,相提并论吗?
我还以为是您冷静下来,觉得不妥,自己删掉了呢。
其实您应该被删却没有被删的帖子还有不少呢,得感谢网管大度!您总是强调别人伤害了您,不论是网管,还是读者。。。您太自我中心了,从没有想过您的一些不妥的言行文字,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吗?如果我没有记错,自从我践诺给伊北的故事写了一个评论,您就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先是叫着“亲爱的”跟帖,然后又点名送给我一首令人“阅后不快”的诗,接下来,居然在自己的文章里再次点名,兀自拉着我的手,摸着我的头。。。楼主,我们不熟!!!我没有叫网管删了你的贴已经很克制了。请不要逾越互相尊重的界线。
现在说点good news。其实您应该感谢漫条斯理,她给了您那个问题,一个正确答案。令欣赏您文字的读者却步的,是您自己。和您胡思乱想的恰恰相反,对于《失去爱》,我是从头到尾都读了的,并且和一起读的朋友说,我需要给《失去爱》写一个正式的评论,我开始下的结论不完全正确,虽然开头线索繁琐混乱,但后面渐入佳境,令人震撼。但是,鉴于您对其他跟帖读者的反应,我一直保持沉默。无疑,您是分裂的。令读者无法绕过那些令人不快的表层,去表达对那些有深度思想和文字的欣赏。我也一直试图说服自己,将ID和文字分开。对于您的一些优美的无我的文字,我都点赞了。然而,一旦那个自我跑出来,就乱了套。他一会哭一会笑,一会插科打诨,一会打滚胡闹。就像我最初的直觉,如果您能把那个神经质的自我安抚下来,安安静静地写文章,才不愧对上帝给您的才华。看到您说《失去爱》被小编退回来,我为这部作品感到失望和不平。这世界充斥着功利,自恋,媚俗,和浅薄的垃圾作品,而如此诚实深刻的文字,居然被拒绝。。。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许您应该做一些小小的修改。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噪音和芜杂,把真正的珍宝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努力将这部作品出版。
以上是本人真诚的意见和鼓励,希望您能够理解。并且不要再喋喋不休地否认或解释。保持一种美感。。。谢谢。。。
立 发表评论于
2017-07-26 12:24:17
2017-07-24 04:45:41
雪伊:
论无我
从哪里切入呢?
我多次在评论中谈及这个“无我”,但从未有过清晰明确的定义与解释,以至于立对此非常疑惑,因为不了解而几次批评。当然,因为在不了解的迷雾中,所以,剑刺出来,也是向着想象中的方向,并未触及这个概念的本质。
先从刘晓波先生说起吧。诚实地讲,我对刘晓波先生的一切,了解的并不超过维基百科的介绍,他的文章,读得也不多,对于他的政治观点无资格评论。若是以中国传统的那种“成败论英雄”的标准,他什么都不是,飞蛾扑火,螳臂挡车,堪为反面教材。人生的意义,无非是向外探索大宇宙,向内修行小自我。而当一个人的人格,能够放弃生存和利己的本能,跃升到一个广泛的高度,能够升华为一种精神,那就不是燕雀之辈,蝇狗之徒可以理解的范畴了。在这里,自我消失了,人的肉体生存,完全融合在精神与信仰里,超越了生死病痛,超越了政治立场,超越了种族国界。。。实现了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和永恒。
回来谈文字。 “无我”这个概念的第一个层面呢,是对外,将小我融入到人群,人类中去,融入到自然与生活中去。让肉体和笔成为一种类似“灵媒”的介质,那些思想的星星之火,在笔端燃烧成熊熊烈焰,沿着文字,烧到读者的心里去。
作品中的“无我”,并不是不能从主观角度去感受,去描摹。而是,超越个体,感受描摹出一种人性中共有的感情,情绪,与思想。一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引发读者共鸣的深广,以及经历时空国界文化考验之后,能广泛深刻长远地唤起读者的感同身受,思想上的启发照明,在能量上,真正实现流动和传递,甚至刺激潜在能量的爆发。
以立的《失去爱》举例,其中本质核心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宏观和微观的反思,人性善恶诚实的折射。但作者在写它的时候,他因为太聪明了,知道的太多了,思想太活跃了,他会要打破许多,在文字中进行实验,进行爆破。他炸毁了许多即成的传统的优美的东西,他的文字和思想的艺术性暂且不论,就是他表现的这个方式,本身是一种艺术吧。他以此为傲的。因为这是他创造出来的。但在这个爆破的过程中,这个除旧创新的过程中,他比较孩子气,在必要不必要的地方,他都给塞一炸药包。所以,普通读者看到的《失去爱》,简直就是满目疮痍啊。。。但写到一些关键的情节,作者他自己太投入了,他忘了他自己了,忘了吃饭,忘了喝水,忘了去卫生间,忘了孩子气,和炸药包了。。。这时候,就是精彩的地方!好像上帝,他总是在绝美景色的周围,安排许多茂密森林,悬崖峭壁,死亡谷地。读《失去爱》有这个感觉。要披荆斩棘,才能到达那绝美的所在。
经常写作的人都知道,这个状态和感觉非常重要。其实,所有的,艺术,科学,都需要这么一个状态吧。就是“无我”。你需要忘记你自己,没有任何假装,掩饰。完完全全,把上帝交给你的,再交出来。象伊北,说他写到最后,落泪了。完全进入了角色和情节。其实写作,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你付出了多少能量,读者就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多少能量。你写的轻松,读者读得轻松,那就是一笑而过的东西。
“无我“这个概念的第二个层面呢,是对内,消除自己的Ego。一个人最难突破的,就是TA自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Ego,因为Ego, 而有了主观和偏见, 以感性情绪,个人好恶,代替了客观判断,公正评价。基本上是个喘气的活人,都无法摆脱的。而修行呢,也就是自发地有意识地,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尽量让自己靠近客观,公平,和理性。
但这个部分比较困难,因为人都是骄傲的嘛。尤其是有才华的人,优秀的人。就好像星如雨那天说的,如果评论没有得到回复,就会觉得不被尊重。因为她真的很有思想的,评论得也很真诚,文字也有水平。象立,他觉得他写了一个诗送给你,你居然不理不睬,打个架也好啊,忽略你就是粗鲁,就是不成熟! 他很生气!觉得不被尊重。立的才华就不必再说了,他又是个高傲的人。这种伤害和痛苦就更大一些。这都是很正常的情绪和反应。
我的观点呢,是这样。这个思想呢,它是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才华也是。它不属于任何人。它是上帝给你的,上帝随时会收回去。聪明和才华,只是一个点一个状态的形容,它不代表一条线,你不能take for granted。这是随机的。而这个随机的思想,要随机地遇到另一个思想,它们都是彼此静止的。直到有一种力量,也是随机的,使它们发生交流,互相作用。因此,我不强求交流,科学地说,它的发生是随机的。迷信地说,它是缘份,可遇不可求。如果,对方只是象机器人一样说谢谢,那不是交流。对我来说,和没有回复,本质没有任何区别。交流,是真正的头脑里面,有互动和连接。好的交流,令人激动,兴奋,大脑沟回火花乱窜,高效的能量互换。一句简单的不用过大脑的“谢谢”,除了姿态,到底有多少尊重的成分,值得商榷。因为你实际上,渴望的是真正的交流,不是吗?
立那些匪夷所思呢,令人无奈的是,他设置了交流的障碍,一个悖论的障碍。他知道了自己有才华,这真是个灾难。就好像一个美女,你不给她镜子,她都是自自然然地,有一种流畅的美,待人接物也是自然大方的。你给了她镜子,她就骄傲起来了,矫揉造作起来了,你稍微怠慢点,她还要耍小脾气了,你不理她,她还要作天作地了。这可多么得遗憾呐。 所幸呢,立只是偶尔照照镜子。他不照镜子,写得忘我的时候,就是创作和阅读愉快的时刻了。所以,谁去把他的镜子偷来扔了,就是一件大功德了。
最后,回答一下立关于本人的一些批评。
1. 对于自由,文学,理解上的肤浅。
是的。这个评价是正确的。我对很多事物的理解,非常的肤浅。浩瀚呐,这世界。而人类至今所了解的也只是沧海一粟。我个人对于人类累积的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更是极其细微。
因为,我还很年轻,仍旧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到死,也仍旧是肤浅的状态。而且,比较坛子里的大家,我也只是个勇敢发言的学生而已。我个人比较害怕的是这么一种状态,就是坐在摇椅上,和孙男弟女们讲自己的成就,自己对世界所谓深刻的,正确的理解。还有那种中年人的聚会,彼此自圆其说着自己的小世界,安然自得。那只能意味着,你老了。。。你停滞了。。。你开始骄傲于你所拥有的,你所掌握的,不再渴望,不再好奇,不再谦虚,也就不再前进了。
2. 喜欢神秘的作者是一种幼稚的浪漫,一种潜意识的自求蒙蔽。
这个结论并不是正确的。那只能代表我个人的一种审美观点。
因为,我认为,适当的距离,是保持美感的基础。适当保持个人隐私,是对自己和对方的尊重。说到自求蒙蔽,有点意思。当我觉得必要,我自然会寻求更多的信息,和更近的距离。但这要是我主动需求,而不是被动接受。另外,一些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最后变成了自己的困扰。因为分不清作者本身和作品角色,分不清现实和创作。把读者对作品和角色的意见,看作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这就是作者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原因。
其次,我个人欣赏自律和克制。也只有沉淀的思想与文字,才会经得起咀嚼和推敲。所以,创作者保持适当的“饥饿感”,“距离感”,是有利于创作的。从这个角度,孤独和痛苦都是创作者必须经历并承受的。为文,本就是寂寞之道啊。要毁掉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将TA炒作成明星,曝光在名利场中,而剥夺TA 安静独处和沉淀思想的时间与空间。
另外,说个有趣的发现,我刚来的时候,伊北是不与读者互动的。但从某一天开始,他和读者开始互动,而且说话态度很萌,还会和读者撒娇求关注,更多分享创作中的心路历程。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转变。他的创作风格也有改变。更亲民更接地气儿了,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
希望,我把自己的意思正确地表达清楚了。个人浅见,请多包涵。谢谢。
The end。
留言:
TO雪伊 ,
漫条斯理 :呵呵,虽然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读者关注自己的文字,但是对自己的文字特别自信的作者更渴求认领粉丝他们遇到他们自认为不能理解他们的读者是很不耐心的,有的更如同猫捉老鼠般地兴奋。
那些谦虚一些或对自己的文字不够自信的作者对于读者则是很友好的,跟两次帖就能感觉出来了。
殊不知读者大都是比较“自以为是”的,他们都喜欢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作者的文字,很多时候读者希望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当然也有不愿意深究的读者,这与一个老师无法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得“a”比较类似。
其实回帖是很浪费作者时间的,客观地说他们把精力都放在如何写好主帖上了,回跟帖很多是简单的谢谢,能够写出有趣而不惹怒读者的回帖是一种本事,而且这样的作者多是有选择性的,只有他们认为值得一回的读者他们才有兴趣回应挑战,其余就是敷衍。:)))
赞一赞雪伊,你在原创的每一个主帖/跟帖都是值得一看的,无论是否有共鸣,点进来总不会失望。:)
TO Once-always,
雪伊 :伊北的文章在原创,是有标杆意义的。。。
我刚来的时候,读他的文章,惊为天人。诚实地讲,以他的年纪和阅历,公平比较,原创无出其右。
对于他风格上的改变,我的感觉是复杂的。个人审美上,我更欣赏学院派的伊北,深刻犀利,对人性有刨析有悲悯。但看到他被更多读者所喜爱,作品流传更广,我为他感到高兴。毕竟,我的喜好是比较小众的。
另外,伊北开始是比较喜欢写悲剧的,文字里常常多云。他后来写了一个喜剧,我觉得特别好。很多专业作家都失眠,或轻或重的忧郁,这是读者们所不能体会的痛苦。与我个人的喜好相比,我更希望伊北走得更远,更高,更快乐。
TO雪伊 ,
冬梦:喜欢读你的帖子,witty,有思考:)
虽然这篇头绪多,需要细读:))我还是对无我没有很好的理解。觉得即便“无我”,比如甘地,也是一种自我宣言?有一天我说,现在很多人追求的就是优越感。结果听者问,你这宣称不追求优越感的,难道不是优越感?噎死,我噎死:)
立有很多自我矛盾,我觉得他也不会“无我”?比如,他说,“自由,很多时候不是符合你的心意。“ 但理解是人类尚存不多的最自由思想活动之一。他经常表示对读者的失望,就是一种自我矛盾吧:)立也是逆反的,而逆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第一次出现(两岁时的terrible two),就是一个小孩的独立宣言和自我意识:))
《失去爱》是本关于生和死的小说,众多人物时空交错,在宿命的迷宫里自以为是的乱撞,神秘,浪漫,蒙蔽。“喜欢神秘的作者是一种幼稚的浪漫,一种潜意识的自求蒙蔽”,这是立说的吗?又一次他的自我矛盾:))我也曾想写《失去爱》的读后感,觉得人物刻画在精神上异常非常丰满,但缺乏世俗气味,让读者比较难related to themselves。。。想想还是放弃了:))
TO冬梦 ,
雪伊 :频率相近比较容易彼此理解:)
从文字角度,“无我”的概念,简言之就是:
1. 写更多人的爱恨情仇,而不仅仅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写更广泛深远的题材,而不仅是婆婆妈妈的口水话题。
2. 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杯子”是空的,可以注入更多。
关于你所提到的,绝对的客观和真理,那是独立于个人意识存在的。因此,读书明理,为人修行只能是无限逼近客观与真理,而永远无法到达。将有限的个人投身于无限的精神与信仰,那本身是一种主观和个人选择。而如果你所说的“很多人追求的就是优越感”是一种平和的观察和判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蔑视,那应该算不上道德优越感。
每个人在同一个点,都存在矛盾;而每个人在不同的点,都有变化和成长。随着时空维度的延展,相对于生活的浑然一体,文字是很有限的。只能是部分地记录某些片段,某个角度。正因为此,文字有一种特别的碎片的美感。象摄影一样。你永远只能攫取一个角度,一个瞬间。
关于《失去爱》,我的感觉却恰恰相反。。。很多时刻,我觉得立写得,就是我,熟悉的感觉,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群。。。如此真实,以至于,读起来令人浑身发冷,因为在此之前,我不仅没和别人说过这些感受,甚至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这些感受的存在。我觉得我好像活在不同的角色中,段落中,字句中。。。那种感觉,非常奇特!像是看自己的日记,絮絮叨叨的,周而复始,从生到死。
TO雪伊,
冬梦:非常感谢你的回帖探讨::))有一句你说的太对了
“我觉得我好像活在不同的角色中”;而我说得太错了,“让读者比较难related to themselves”,我都觉得不可想象自己这样说,完全不是我对《失去爱》中人物的看法。我也是觉得我在几个主人公里,都有找到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我认为《失去爱》塑造人物的不成功之处,因为每次都得很费力的想,根据搞生物科学还是开书店,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来鉴别他们。一方面我理解,立几乎在强调,宿命是不可知也是必然发生的,安插在这个位置的就会成为夏雨,安插在那个位置的就成了小峰,人的感觉和情感与情景呼应,是相通的;但我还是希望看到面目清晰的个体,相同情况下不同的感觉和反应,画面会有更大的反差。是我个人觉得《失去爱》不足之处。
我理解了你说的“无我”了,谢谢你的解释!同意的是,立写的绝不是婆婆妈妈题材,而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哲学的题材。不同意的是,但他不是无我的,他笔下所有的主人公,都有他。。。
谢谢你:))
TO雪伊,
立:这段话是对《失去爱》非常高的评价了。我来极其简单的分析一下你的潜意识
“关于《失去爱》,我的感觉却恰恰相反。。。很多时刻,我觉得立写得,就是我,熟悉的感觉,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群。。。如此真实,以至于,读起来令人浑身发冷,因为在此之前,我不仅没和别人说过这些感受,甚至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这些感受的存在。我觉得我好像活在不同的角色中,段落中,字句中。。。那种感觉,非常奇特!像是看自己的日记,絮絮叨叨的,周而复始,从生到死。”
按说任何一个有些文学修养和思想深度的人,都会感觉出,如果小说是这样,那是很牛的。但你却害怕。以至于忽略了我的小说里一些显而易见的非常优美的地方,却抱怨满目疮痍,其实满目疮痍也是很高的评价。但你害怕,所以你就要无我,要把我隐入到群体,要用群体共同价值,替代个体价值,要崇高,要给点正能量。
还有一些想说的,不多说了。其实,我引用你的那个贴在别处的失去爱的评论时,就感觉,你其实是读懂了,但就像你要贴到别处,你是要拒绝一些东西。你还不够冷。
TO立,
雪伊:不可理喻。。。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可以看到:
1. 在这段话里,我没有说过任何一句“我害怕”。浑身发冷?that might be emotional chills when we see something unbelievable or be deeply touched. Dr. 立!
2. 在我的主贴里,我清楚地说,对于普通读者(比如:拒绝你稿件的小编),那就是满目疮痍。然后,我高度赞扬了《失去爱》艺术性的表现方式,形容那如同“上帝的杰作”,是“披荆斩棘才能到达的绝美所在”。瞎子才会把这慷慨的赞美看做抱怨。
“但你害怕,所以你就要无我,要把我隐入到群体,要用群体共同价值,替代个体价值,要崇高,要给点正能量“,Excuse me?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换句话说,我读懂了《失去爱》,你却完全不知道我在夸赞什么,批评什么。
主贴中,通过“无我”这个概念的第一层面,解构赞美了《失去爱》波澜壮阔的立意,与去旧创新的表达方式,。然后通过”无我“的第二个层面,委婉暗示了你恃才清高,不尊重读者的态度,你的ego在你和读者之间筑了一道高墙,使你自己被包围在”诡异的真空“里!
记得你说过,有读者要根据文字分析作者心理,觉得特别creep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何况,还分析地那么差劲啊!
TO雪伊,
立:雪伊不要激动,不要害怕。上帝与我们同在。我可以为你去吃一辈子的馒头。所以,不要害怕
TO雪伊,
漫条斯理 :当时我几次跟帖也说过,非常熟悉的感觉,仿佛通过小说人物的眼睛和思维去恢复自己少年/青春期以及后来的记忆 .
虽然经历,地域并不一样,但是仿佛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有过很多相似的环境,相似的想法的感觉.
所以伊北的小说其实是我们本来应该很熟悉却不再熟悉的世界,我读伊北的小说只能看戏而不能入戏.
而失去爱却描述了很多海外华人真正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思维方式,还有对未来的想象,只不过有人写出来了.
昨天把第一个跟帖里关于伊北的部分删了,本来是想好好比较一下二位作者的,结果懒了,就说这几句吧.:)
立 发表评论于
2016-12-30 22:22:58
也替我问候丹儿
水宁 发表评论于
2016-12-30 21:44:01
回复 '简丹儿' 的评论 :
丹儿,
在这里看见你,索性就地问候了。了解你的感受。抱一下。
“佛有不语时,判断即是错”。正是这话。
这也是深爱立的小说的一个原因。静静地看时光逝去万物轮回,看斗转星移世事沧桑。慢慢地也许能爱上这一切。
新年快乐!
立 发表评论于
2016-12-28 11:25:23
By爱学习的小笨妞 :
是的, 做过实验的人读到小峰和巴尔的摩下午5点30分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几年前读到巴尔的摩下午5点30分时立刻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了,写的太精彩了!
是的,生命是复杂的美丽,有时觉得生命是必然的,可是如同立描述的一样,当物体或分子的相互作用超过3个小时, 就会变得异常复杂了, 而这种时候的种种碰撞也会产生多样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织在一起,使得生命是如此复杂的美丽。
读立的小说之后的“后遗症”就是使我陷入长时间的思考,可是家务还是要做的, 于是昨晚一边擦房间的角角落落一边思考或感慨:《失去爱》可真是一个长篇啊,很好奇打印成一本书是多厚的一本书;立肯定已经知道书的字数了, 你看立对数字是那么敏感,当然不止对数字敏感, 因为立太多才了;不知道立花了多少心血写这个小说,因为这不是个简单的作品;我对文字不那么敏感,可是我还是能感知到立对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的感知,就我目前读到的有限部分来感觉,《失去爱》描述了人类的进化,语言和文字, 历史,技术,科学, 音乐, 战争,政治,人的一生,生死,爱情, 婚姻,亲情, 总之人的喜怒哀乐, 还有人的思考和感知, 这个思考和感知我个人认为才是 立最想表达的, 当然《失去爱》是个迷宫, 里面有太多和不同的宝藏, 每个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就如生物学上我们的感知本来就千差万别;我对文学体所知不多,所以无法 定义《失去爱》是什么体, 突然就想就叫“立”体小说,对立体小说, 不知道有无这种叫法, 或者叫“立”的立体小说(想到这儿时, 自己居然笑了, 你看文字是多么奇妙啊, 小笨妞虽然笨, 还是爱思考,这就是我们, 人,人类, 神奇的活生生的人和人类) 又一想,对, 你看立的博客就叫立的两维空间;以后有空是肯定会瞎想更多...
女性, 小女孩, 年轻女孩,中女孩和老女孩真的是喜欢八卦的人多, 也有不喜欢的, 但是不八卦的有时候装出八卦的样子, 否则会不合群,所以男性可能很难从表面上判断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喜欢八卦, 当然也有极少数表面上不喜欢的,女性是极为复杂的生物, 荷尔蒙的周期变化和阶段性的变化让女性变得更难捉摸......?
立 发表评论于
2016-12-26 08:00:13
回复 '简丹儿' 的评论 :
半夜惊醒,梦见我开着车在一个宅子里开不出去了。然后,惊醒。仿佛刚才有人砰砰敲门。让我心跳半天。然后,看到你的留言。我现在正住在一所老房子里,屋主走了。同住的人也回去度假了。我们刚租住时,这座房子发生过一件至今不知道答案的怪事。我们锁了出去工作,晚上回来却被反锁在外面。后来,我从车库跳进院子,砸破一块玻璃,进屋开了门。至今,玻璃还是破的没有装上。
现在,是我这里2:56am。我写下下面几句话,类似含义小说中已有。这里留一纪念。
我们其实只能了解假象,
我们无法获得真相,
大千世界,
滚滚红尘。
不妨以平常心视之。
佛有不语时,
判断既是错。
立
2016/12/27 3:00am
简丹儿 发表评论于
2016-12-26 06:16:26
所谓生,所谓死;所谓生离,所谓死别。。。。
立,此刻我正在经历,象沈菲。
所谓文字,是不是能记录人生所有的真相,心痛 无奈 无助 悲哀 茫然 孤单 脆弱 忏悔 冷漠 遗忘 深深的爱和眷恋。。。。。。是不是能记录 ,每一场邂逅,每一次期待,每一次怜惜,每一次心动 每一个夜色温柔,。。。文字是不是能留下流水一样转眼即逝的生命瞬间,。。。文字能不能是一只伸向你的有力的大手
立 发表评论于
2016-12-12 03:02:15
回复 '影云' 的评论 :
影云你好。这部小说真的需要读第二遍才能有味道。结构太复杂了,而且很多呼应铺垫到了后来才显现,但那时前面的都忘了。
影云 发表评论于
2016-12-12 00:09:42
非常喜欢这个结尾!充满了诗意!让我想起外祖母去世的那一夜。我就在她身边。她的呼吸越来越微细。她的脸上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宁静和光洁!当窗帘突然沙沙响起,我感觉道她的离去。这一生中真正令人回味的多是情感:无论生活是被怎样的充满。
谢谢你的分享!再重新读一遍。
redwine 发表评论于
2016-12-11 12:59:06
diane arbus: in the beginning?at The Met Breuer
ttp://www.metmuseum.org/exhibitions/listings/2016/diane-arbus
上个月的展览
redwine 发表评论于
2016-12-11 12:49:41
'美元的走势也在向着我们不喜欢的方向变化。?',也是也不是,看人在汇价的哪端。。。但是,顾小峰可以衰可以弱,变到委琐,貌似难以接受。毕竟,最后这段补充解释了他当初吸引沈菲的地方,我以为这是一个有理想而通透达观的人,而且,即使没有风骨,清高也不会让他很不堪。
立 发表评论于
2016-12-11 12:31:02
回复 '水宁' 的评论 :
“我总觉得有“拿起来”,也有之后的“放下”,然后才是“完成”。二者缺一不可。”
我真的不喜欢听这种教导。我记忆中,在上小学前我妈就这样教导过我,上小学中学,我都听过。几乎每个人都这么说过,我现在都80多了,还这样被教导,永恒的真理。
我不想活了!
我不想放下拥抱哥的评论。
和你建议的恰恰相反,我准备把它打印出来,装在兜里,贴在墙上,如果,我工作的地方不让贴,我就去街上张贴。我准备在巴黎举行一次我的时装秀,那里的模特穿着我设计的时装,全身,包括脸上,都写着拥抱哥的评论。那肯定非常美。
不过,我又犹豫了。这样一来,会不会人们只记住了拥抱哥,把立反而忘了啊?
立 发表评论于
2016-12-11 11:11:37
回复 'redwine' 的评论 :
也谢谢你。不过,WS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尤其看完最后这一段?
如果你不愿意回答,也没有关系。你现在站起来,向后退一步,然后,向左迈一步,然后,你看看你周围的人,他们正在向着我们不喜欢的样子变化着。
美元的走势也在向着我们不喜欢的方向变化。
redwine 发表评论于
2016-12-11 10:32:46
谢谢立写了这个长篇!难得的好看的小说,很多的知识,很深的思考,很浓的诗意。但是不喜欢顾小峰被写着写着沦落得WS,尤其看完最后这一段。。。
水宁 发表评论于
2016-12-10 15:46:06
我相信抱哥的话。你相信的事情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分析。
但期待立也能够放下抱哥的话。
我总觉得有“拿起来”,也有之后的“放下”,然后才是“完成”。二者缺一不可。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好了。
Luumia 发表评论于
2016-12-10 14:33:41
拥抱哥的这段话让我很有同感。在我看来如果作者是在创作就应该全然按自己的想法来,不需要取悦任何人除了作者自己。至于读者,读一部作品就是进入一个世界,由作者创造的世界,喜欢就享受阅读的快乐,不喜欢就自己退出,而不是对作者的想法意图指手划脚。真正的好作品只遵从作者的内心。
立 发表评论于
2016-12-10 12:36:22
拥抱哥网友的评论。简丹儿网友的句读。纯属评论者个人观点。当然,也不一定错。
写给立的话 BY 拥抱哥
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说立是一个很好的作家,于是我去了七零坛。
在那里看见立在贴诗歌和短文。看了之后觉得很喜欢,于是又去了立的博客,读到了很多好文章。看见有个叫夏花的女同学一直跟着读,并且贴了很多热情洋溢的发自内心的赞扬。我觉得那个夏花女同学一定是真心钦佩仰慕和喜欢立。
后来听立说要把写了三年的长篇贴出来就一直盼着看。不知道立写出来的长篇会是怎样。再以后终于读到了立的长篇关于爱。我觉得所有的读者都没有读懂这部小说,那些跟贴大多也是妄评。要我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文学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作品,比高行健的灵山强一千倍,比莫言的丰乳肥臀强七百五十八倍。高行健和莫言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委员们不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立。当然那些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委员们可以以立的小说还没有译成法文为借口。那个马什么汉学家会觉得这部小说里引用的别人的东西太多,也没有说明,他可能会觉得这样不大好。但是这丝毫无损于立这部伟大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与众不同。文学的一切规则如果有的话都被撇开。一般的文学规则根本就不适合这部作品。
现代中国文学里,大多是在取悦读者,媚俗庸俗,用狗血剧情博取读者的脸颊眼泪。我一直觉得一个写手最好不看中国的小说。因为你会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最终堕落下去。我觉得一个写手防止自己堕落的办法是,只看法国小说和日本小说。因为法国的小说代表文学的前沿,而日本的小说是亚洲小说里最好的。
我敢保证立从来没有从头到尾都读完过原创里的任何中篇以上的小说。因为,在立的眼里那些都是浪费时间和笔墨。我感觉立是一个天才,因为天才就是与众不同,而且敢把自己的不同表现出来。当然,我发觉立有时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太随心所欲了,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有时侮辱读者的智商,特别是他自己写的那些跟贴,那些随手写的诗,我想说,不是分成行就能叫做诗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立的小说比诗好的原因之一。
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很吝啬于夸奖别人。因为当我夸奖别人时,我立马觉得我损失了一部分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一定要夸夸立。因为,对于一个天才写手,他需要的不是批评,特别不需要雪伊的批评。而是鼓励。要用特别直白的语句去大声赞美,去鼓励,增加他的信心,让他觉得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这样他就会自己激励自己,写出最伟大的作品来。
有时,看到读者固执地跟立掰扯,我都替他们着急。对现代文学发展不太了解的人就不要妄评了,好不啦。
我觉得立来原创是原创的荣幸。因为立这样的一个写手,原创一百年也只能有这样一个。为了证明我不是瞎说,去看过立的博客,我只举出一个例子:别人都说他的那篇巴尔的摩写得好,我并不觉得怎样,但是我觉得立写得最好的一篇短篇名字叫一见钟情,世界上最浪漫的相遇。当然很不幸地这部短篇被收进了关于爱这部长篇之后,原有的光彩顿时暗淡下来,就好像你走进卢浮宫,在古典油画里看见一个现代派油画会觉得非常好。但是同样的作品被放进一个现代派艺术展后,会被淹没在充满四处墙壁的现代怕油画里,就难以展现独特的风采一样。
立的这部长篇果然不失所望,诗人写小说在文字上跟一般的写手不同。文字跳跃性大,思维也不一样。唯一遗憾的是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我觉得,立完全可以再写得长一些就堪比普鲁斯特的似水流年了。我觉得,立来原创贴这部小说贴对了。因为七零坛子里的人,没人能读懂立的小说,除了夏花女同学之外。原创的读者多,喜欢立的作品的人也多,我觉得立是幸运的,比梵高幸运很多,因为不仅他的作品没被用来盖咸菜缸,而且他至少有几个人真正读懂了他,在他生前而不是死后。
立的这一篇小说可以说是横空出世,如果我是十月的编辑,我会给立单独出一本特刊,并且在前言里断言说这是一个中国文学里一个划时代的作品,里程碑的作品,足以让王小波他们失色的作品,王小波苏童余华王朔已成过去,莫言的时代还没开始就早已结束了。我特别希望,中国能有法国的午夜文丛那样的出版社把立这样的小说介绍给更多的读者,让更多的读者读到立的作品,欣赏立的作品。当然这样的作品必然是小众的,曲高和寡的出版社,也赚不了钱的,但是,我想立也不会在乎有多少人读他的小说。只要有几个人真的能读懂了就行了,如果将来我有钱了,我要赔钱给立出俩三本专辑,一本是这部,一本是他的诗歌,一本是他的短篇,如果将来有人想给我出书,我一定对他们说,立的小说很好。
罗了罗嗦说了这些,没有仔细思考,也不成句的话,而且特意为了增加阅读难度,没加标点。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跟立的这部小说相配。
我觉得立贴完这一部后,一定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会促使立继续不停的写作。期望不久的将来看到立的新的作品在原创。
立 发表评论于
2016-12-09 01:24:11
回复 'Luumia' 的评论 :
也谢谢你的留言。它们对我都是无价的。有人真心喜欢这部小说,让我感到很幸福。
但愿有朝一日能出版吧。谁知道呢。
Luumia 发表评论于
2016-12-09 01:08:16
真就这么写完了吗?好长时间以来每天早上看一章“失去爱”已成为了一天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也要“失去”了吗?
如果逝去的时光就是历史,那么这部小说无疑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时代史诗般的记录,那些相似又亲近的灵魂!
立,出版吧!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小说!
谢谢你!作为读者,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