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 - 勇气背后的支撑

我读我写,因为我试着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沧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并不孤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据说,电影"血战钢锯岭"首次在威尼斯影展上播放的时候,观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十
分钟。直到自己看完电影,灯光亮起,我努力遮掩哭得小了一圈的眼睛的同时,意
识到这可能是我近年来看过最棒的一部战争片。

梅尔.吉布森从来不以婉约含蓄著称。从之前他导演的"勇敢的心"( Brave Heart),和”
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Christ)中不难看出他对战争和宗教这类大开大合的
史诗题材的掌控自如。 相隔十多年后,梅尔.吉布森再次出任导演的"血战钢锯岭"
(Hacksaw Ridge),再次秉承了他之前阳刚雄浑的风格,做了一次将战争和宗教题材
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大胆尝试。

如果说,吉布森以往电影中的暴力和血腥场面曾经让他背上了嗜血的骂名,那么这
次的钢锯岭将充满了视觉冲击力的血腥程度推上了前所未及的高峰。二战冲绳岛战
役的钢锯岭上,在机枪炮火的合攻之下,人如同轻飘飘的羽毛一般被炸上了天,没
了主人的断肢残臂胡乱悬挂在枯枝上,堆积淤泥中暴露出内脏的身体在完全腐烂之
前,被躲在黑暗里的老鼠咀嚼吞噬。

这些如同恐怖片的设置,无非是为了把久居和平年代的观众迅速拉回到二战时期的
战争场景。人的感官知觉往往来自于比较,如同在黑暗中容易生出了对光明的向往,
我们的主人公DesmondDoss,正是在这残酷冷血的人间地狱中散发出如同天使般的光
芒。

简单的说,钢锯岭是一部关于战争英雄的故事,改编自美国陆军军医戴斯蒙.杜斯(DesmondDoss)的真人真事。虽然情节并不复杂,表述起来却充满了矛盾和困难。首先男主角戴斯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奋勇杀敌的英雄。在普通人眼里,戴斯蒙根本是一个怪胎。从外观上,他被军官取笑为能被风吹走的玉米杆。更糟糕的是,他公然拒绝接受枪
支训练,甚至不愿意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上杀人。误以为他胆小懦弱,同伴们对他
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军官们软硬兼施地劝说他主动退伍。但戴斯蒙却始终坚守
着自己的信念,毫不退缩,甚至不惜被告上军事法庭。

戴斯蒙为自己辩护的逻辑很简单。他自愿参军,是没法看着别人上前线流血牺牲,
自己却躲在家中安享太平。他不持枪,是因为圣经十戒里明确指出"不可杀戮"。一
方面,他有意愿来报效国家,但与此同时,他的宗教信仰却教会他救人而不是杀人。

当与神的约定和人类的法则发生冲突,当宗教信仰和公民职责产生矛盾的时候,戴
斯蒙如何取舍,如何坚守自己的内心,便成就了他的与众不同。双方最终妥协的结
果,军事法庭允许戴斯蒙做为反战人士而参战,当了一名随军医护人员。

即使三岁的小孩也知道,不携带武器上战场,无疑是疯子。在以命相搏的险境中,
只救人而不杀人的举动,无异于傻子。可固执的戴斯蒙,真就不带一枪一弹上了战
场。僵持不下的美军进攻日军防守的拉锯战使得钢锯岭上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占据
了地形和战壕优势的日军把一轮又一轮强攻而上的美军压退到悬崖边缘。面对严重
的伤亡,美军只能暂时撤退,只除了一个人。

戴斯蒙选择了留下,隐蔽在距离敌军几十米甚至几米远的地方,在死人堆里寻找着
那些一息尚存却没法随部队撤退的伤员。戴斯蒙帮助伤员包扎止血注射玛啡,带给
他们鼓励和安慰,并用自制的滑轮把伤员一个接一个,从一百多英尺高的悬崖上安
全降落到山谷下的美军基地。

一个瘦弱疲惫的身躯所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背后正是心中的信念给他带来的勇气
和力量。孤立无援身陷绝境的戴斯蒙,随身携带的圣经是他唯一的支撑。漫漫黑夜
中,精疲力竭的他,仰头面对星空,向上帝祈祷,"再多一个。让我再救多一个。"

戴斯蒙置自身安危而不顾,貌似疯狂的自杀行为,虽然很容易被人简单理解为失去
理智后的不可理喻,但他的无畏,并不代表对危险的无知。无私,更不是针对生命
的草率。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别人逃离的时候,他甘愿牺牲。信仰之所以称之
为信仰,是别人漠视的时候,他选择遵从。

到底是疯子还是圣贤,是愚昧还是奉献,这个曾经遭人非议的反战人士,以他拯救
的七十五名战友的生命而交出了自己的答案。凭借着内心坚定的信念,戴斯蒙同时
兼顾了对神的虔诚和对国家的职责,在血的洗礼中向世人展示了忠义两全的奇迹。

 

 

迪儿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看到几个人推荐了,一定要去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