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提醒多少人:升米恩,斗米仇的哲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升米恩,斗米仇””的图片搜索结果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其中一家比较富裕。有一年,天灾导致田中颗粒无收。穷的一家没了收成,只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粮食,就给穷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穷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去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再拿去一斗吧。穷人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

 回家后,家里人说,这斗米能做什么?根本就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他们太过分了,既然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升米恩,斗米仇”。

 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两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痛,可以忍住,而痒却是越挠越上瘾的。

就好比接受救济的人,习惯了之后往往认为救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然不会考虑自己去干点什么,靠自身的劳动来获得食物。
如果你后来发现他已经恢复了劳动能力,不再救济他了,他就会对你记仇。
这是因为,对方把原本你爱心资助的东西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斗米恩,担米仇。
 
指得就是对别人的帮助,让其形成了依赖,由感激变成了理所当然,以至于最后成仇。

升米恩,斗米仇是心理期待落空,造成的落差。

用马斯洛的理论解释,当温饱需求被满足后,就会要求尊重需求。都是感激,高标准的恩惠容易成了衡量内心感激的标准。

一旦低于这个标准,轻则不再感激,重则反目成仇。其实都是人的内心的标准很容易跟随外界的变化而潜移默化。

不会做人,不是说不是好人。而是说太会做好人,老好人,烂好人。

你偶尔给女生送朵玫瑰,人家肯定觉得你浪漫。但是如果你天天给人家送玫瑰,要是哪天不送了,那人家可能就会有抱怨了。

还有一个写烂的了老掉牙故事,从前有个善人,每天都施舍乞丐几块钱。

有一天,好心人善人不给乞丐钱了。

乞丐就问他,你怎么不再给我钱了?

善人说,我孩子出生了,要存钱买奶粉。

乞丐很生气,你怎么可以这样?

我们都知道做人要讲义气,也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当自己倾心相助的朋友离我们而去时,也许我们会苦闷并百思不得其解。

虽然自己不图回报,可事情不应如此。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道理,而我们自己是否也因为接受了别人"一斗米"而淡漠了人家施米的恩情?

花甲老翁 发表评论于
好文章,請問可以轉貼嗎,生活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