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器物大气势,你知道一件竹雕能卖1045万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食可以无肉,但居不可无竹”。咱们国家对竹的感情是很深的,竹子的“傲雪凌霜”、“气节”与古代文人精神相契合,因此拥有君子的美誉。而在竹制品上面雕刻装饰图案和文字的竹雕(又称竹刻)则将这种文化和精神表达的更加透彻和通俗。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清代顾珏的竹雕笔筒拍出1045万港元,创下竹雕艺术品的最高拍卖纪录。

马未都关于这个笔筒的评价:“竹雕艺术品的第一高价是什么呢?一个竹雕笔筒。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纹笔筒,拍了1140多万元港币(含佣金)。能想象吗?一个经过中国文人设计创造的竹雕笔筒拍了1000多万元港币。拍卖的时候我在现场,大概到了500万元港币以上的阶段,所有举手竞争的人都是外国人,我就很奇怪。

我原来认为外国人对中国的竹器不感兴趣,但恰恰是外国人不停地竞争,使这件竹雕笔筒攀上了千万元港币的高价。雕笔筒的人叫顾珏,字宗玉,也是嘉定人,康熙年间的雕刻名家。书上记载他的雕刻精巧,细入毫发,并且创作严谨,往往一两年才有一件作品完成,所以流传至今就非常罕见。”

【认准明清错不了!】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竹刻工艺品,主要形式是竹简和竹笏。20世纪70年代初,在湖北江陵拍马山19号战国墓出土的“髹漆三兽足竹卮”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现存最早的竹刻艺术品。时光流转,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中国竹刻家们精湛的雕刻技艺超越了前代,形成了众多流派。上图是2005年10月23日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康熙竹雕《西厢记》相送图笔筒,成交价547万

【嘉定派:风流文雅的手艺人】现在我们收藏到的竹雕藏品,很多都是明清时期的流派名家作品。其中最牛的就是嘉定派。嘉定竹刻始于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历史上递衍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竹刻艺术流派,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而且与其他“手艺人”不同,嘉定派绝大部分的竹刻家都是擅长诗词、文学、书画之人,可以说是他们开启了文人竹刻艺术的大门,所以嘉定竹刻也早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在收藏竹雕的时候一定要认准江南名流大家的作品,代表人物有“嘉定三朱”: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封门二优”:封锡爵、封锡禄,吴中一派的吴之幡、周芷岩,以及竹刻祖师张希黄。这些名家作品大多古朴木拙,往往一件竹刻上只是寥寥几刀,但是这样的竹刻禁得起时间考验,收藏价值要比普通竹刻高出很多倍。 

比如竹刻祖师张希黄制的十七八世纪竹雕笔筒就在香港苏富比上以525万的价格成交了,要知道那可是在2010年啊。以及还有前面提到的顾珏的清初兰亭雅集图竹香筒,在2015年5月16日的中国嘉德拍卖上以504万的价格成交。

这是“嘉定三松”中的朱三松制乾隆御题竹刻七贤图笔筒,于2011年在北京保利以483万的价格成交。

【抗跌性特别棒!】竹雕其实是伴随中国艺术品市场成长起来的,90年代初期,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翰海等五大拍卖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卖,也有不少高价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 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更是乘着市场东风屡创高价,而在2008年,艺术品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时,竹雕也仍能拍出良好的价格,显现出竹雕艺术品较良好的抗跌性。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非常稳定。

 

 

【去苏州看竹雕】看过了拍卖场上价格不菲的竹雕,很多人心里未免打鼓,总觉的竹雕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生活中的竹雕还是很常见的。因为近几年的竹雕行情一路看涨,传世作品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在关注明清两代竹雕作品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关注活跃于竹雕行业的当代名家。古时的江南,现在的苏州都是竹刻盛行的地方。

收藏的要点】如今在苏州,竹刻依然很有底蕴,从事竹刻的本土手艺人在20人左右,年龄在三四十岁,创作正处于鼎盛期。以扇骨为例,目前苏州有品质的作品,加工价一般在3000元左右,名家则在万余元,而消费群体主要集中于北京。竹雕的材质不及象牙犀角珍贵,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和文化内涵上。所以,对于竹雕的收藏,应该把握住几个要点:刀工、年代、艺术水准、与标准器和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保存状况等。 

【痴迷竹刻,忘年之交】竹刻听起来冷门,但其实爱它的人还真不少。收藏大家王世襄晚年对竹刻就非常痴迷,为了能让竹刻的工艺能够后继有人,89岁的他几次三番的给29岁的新秀王新明写信,希望王新明能够学习自己的竹刻知识并将它传承发扬下去,但结果时间不等人。虽然后来王新明愿意跟随他学习,但王世襄却去世了。时至今日,已经成为竹刻大家的王新明想起这些还唏嘘不已。

 

不论如何,像王世襄一样痴迷于竹刻的人实在不在少数,毕竟这种艺术的魅力太大了,竹的气节、读书人的执拗、世间对于它的价值认可这三种看似不搭边的东西却在竹刻身上完美融合,真是太不容易了。转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