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节奏

社会的节奏

“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彻底断送了!”,亿万人这样无助地悲呼。的确,那些象征着中国最辉煌时代的文化符号:京剧、国画、书法、节日、民乐、茶艺……凡此种种,无一不在现代化的大潮中被冲得七零八落,面对韩剧、大片、时尚、绚丽没有半点还手之力,一句“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口号,也只是杯水车薪,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而已。
为什么传统文化能流传百年千年,却熬不过眼下这短短的几十年?
每个场合、每个情景,都有自己的节奏,文化艺术,只有与其相匹配,才能称作是艺术。否则,许多不合拍的震动叠加在一起,至少在物理上只能称作噪音了。宫廷大会歌舞升平,如果不跳霓裳羽衣而是吟上一段风萧萧兮易水寒,岂不大煞风景?两军对阵金戈铁马,如果不唱大风起兮云飞扬而是来上一曲玉树后庭花,也属不伦不类。上帝的归上帝,真主的归真主,来不得半点乾坤大挪移的。
传统文化,展现的正是农业文明舒缓悠扬的节奏,千百年,从未曾改变,直到我们自己这一代。至少,我们小的时候,听着京韵大鼓天津时调,还会觉得那么地有味道、那么地听得入耳,而我们的孩子呢?连摇滚说唱都过时了,现在人家喜欢的是韩流组合,江南style。为何,区区一代人之间的差距,竟然比从前的几十代人还要大?
很简单,正是在这一代人之间,经历了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彻底转变,社会的节奏、文化的节奏自然也就大不相同了。
把眼光从怀念传统的悲天悯人中移开,看看外面的世界,也会惊异地看到,无论东西方,其实并没什么不同。西方人提起经典来,文学,还是离不开莎士比亚、狄更斯、塞万提斯;音乐,还是离不开贝多芬、施特劳斯、威尔第、巴赫;雕塑,还是离不开米开朗琪罗。那些不朽的文字,年复一年在书店里被人们诵读,那些不朽的旋律,年复一年在金色大厅里被人们奏响。人们不禁要问:几百年了,大师的后人们究竟在做什么?
几百年了,我们还是看着那时候的四大名著、看着那时候的四大喜剧四大悲剧,还是唱着关汉卿王实甫的戏词、演着贝多芬施特劳斯的曲拍,大师之后,也许再无大师。我们的内心,其实很想去迎合那种舒缓悠扬的节奏,但是,前进中的世界,会毫不留情地摈弃与自身不合拍的一切事物。喧嚣浮躁的社会,真能孕育出古老年代的精致奢华吗?习惯了可乐的爽快,还有必要去细细品尝清茶的芬芳吗?
我们的惋惜和挽救,想来并不能改变什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许西方的断层,还比我们来得更早。传统文化、古典艺术,只能像那辉煌的金色大厅一样,成为岁月的展品,甚至岁月的祭品,但无论如何,是再也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了,痛惜之外,还是痛惜!
呜呼哀哉。

blackhorse王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绿袖清风' 的评论 : 这是大势,不是哪个人能轻易改变的
绿袖清风 发表评论于
刚从欧洲旅行回来,深有同痛同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