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不应该永远糊弄中国的后人

许多人或事,大概是不能按照斗争哲学那样用“两个凡是”来分类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一对死敌都爱吃同一种佳肴、都爱娶同一类美女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现代史不应该永远糊弄中国的后人

 

 

 

 

近日网传中国上海二百多人联名上书要求在反右六十周年之际建立右派纪念馆。这使我想起中国现代史方面的糊弄中国后人的一些凄惨笑料。

 

一九九九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五十周年。当时从外国和港台进口的电影和电视剧、国内自制的“污染含量”还甚高的各种各样的电影和电视剧,滋润着如饥似渴的十几亿双眼球。有一天,影视管理部门接到中央指示,要赶写出一部反映中共建权五十周年丰功伟绩的电视连续剧,剧名叫“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 – 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你一看这剧名,会以为剧情应该从一九四九年开始,一年一年地歌颂赞美。可实际上不是,只是从一九七八年开始第一集,一年一集,到一九九八年第二十一集结束。剧中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二十年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方面变化写得都很详细,唯独避而不提这二十年里两任中共最高领袖下台的大事和这二十年正好过完一半时发生的使各国驻华使领馆撤离中国和所有外国公司撤离中国的大事。听说现今中国大中小学的历史课本里也是如法炮制这一段中国现代史的。

 

2014年2月27日下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于是中国影视界人士赶紧编演了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四十八集电视剧《四十九日·祭》,急急忙忙,总算赶在2014年12月13日前后发布到网上。三年过去了,有多少中国人还记得这两个纪念日呢?

 

南京大屠杀过了七十七年后,抗战胜利过了六十九年后,而中国到2014年才第一次确定这两个纪念日,个中内幕讳莫如深。当然,一九三七年前就已经记事的南京人活到今天的肯定也还有,但是未必有话语权或话语能力。那么,南京大屠杀是怎样在七十七年后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想起来,并被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呢?笔者所知的过程是这样:1962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老师高兴祖(1928-2001)写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书稿,是中国大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最早书稿;但直到1979年3月,这书稿才从油印本变成白皮书,作为内部资料发行。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一事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正式提出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1983年,第一次有人提出修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于1984年开始筹建,1985年建成。馆长朱成山先生算是目前国内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话语权威了,但他的相关著作,最早的也不过出版于1994年年底。就是已故的高兴祖老师翻译的美国纽约时报1937年12月18日刊登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也是1995年才得以在中国媒体出现。至于大陆近年能编演出演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更得助于美籍华人女作家张纯茹(1968 - 2004)和严歌苓(1958 - )二位。

 

至于抗战胜利的历史,中国国内的宣传教育,与台湾和海外的,更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国内的这方面宣传教育资料变化无穷。笔者小时候读的历史课本里,尚有一张国民党、共产党、民间抗日武装三种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百分比图表;但到文革前后才懂事的人,所受的教育就说日本侵略者完全是被共产党八路军的地雷战地道战打败的。直到近年来许多历史档案(包括蒋介石日记)的解密,中国大陆才承认国民党军队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主力,才开始允许像国军抗日十大名将之类的资料见诸于媒体。大陆文革前尚有关于百团大战和平型关大捷方面的宣传,但随着彭德怀和林彪出事,对这两场胜仗的宣传也销声匿迹了。今天中国把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然其依据是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有国民党政府代表参加的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就宣布全中国庆祝三天,并从1946年起就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六十八年后,共产党政府也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了,这当然算一个进步;但他们还是没有勇气重写过去几十年中与台湾那边不一致的抗战历史。

 

不过,共产党政府在事后七十七年和事后六十九年作出的这两项决议,倒可以给大批受到历史伤害的小民和他们的子孙一线希望。因为他们一直在奔走呐喊要建立右派纪念馆、文革纪念馆、六四纪念馆什么的而无人理睬,看来主要原因是那些事发生的年数还不够长;等到六、七十年后或一百年后,等经历过那些事的人绝对都死光了之后,那些纪念馆也许会被建立的。

 

(写于二○一七年三月二十一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