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股市估值法则的缺陷

巴菲特法则是股市估值的经典法则。巴菲特认为股市总市值应该和GDP比较,二者比值的合理价位为1.0左右,如果比值显著超出,则股市被高估,反之股市被低估。图一显示1950年以来的巴菲特比值变化,但数据截止2016年三季度。图二显示1971年以来的巴菲特比值变化,数据截止今年3月1日。图中可见网络泡沫顶峰时巴菲特比值高达150%,金融危机前巴菲特比值高达110%,现在高达132.5%。从巴菲特法则的简单解释看,股市眼下无疑被高估,而其程度严重。但巴菲特规则有一定缺陷,图一至少显示巴菲特比值有一长期上升趋势,合理比值1.0并不是那么一成不变。

股市价格受市场交易决定,如果有新资金进场,比如企业股票自回购,股市价格就会推到。相反如果有大量资金离场,股市价格就会走低。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资金量,GDP越高,可投入股市的资金越多。但企业股票自回购是个金融危机后兴起的新现象,叠加在GDP增长之上,无法被GDP增量反映。

其次,虽然GDP增长意味着更多资金可以进入股市,但更直接反映资金流通量的指标是广义货币M2,而不是GDP。这点特别重要,因为M2在2000年后增速大幅超过GDP。图三显示M2
和GDP比值从0.45上升到0.70,也就说广义货币增量比GDP增量超出56%。在一定程度上,2000年时期的1.0巴菲特比值等价于2017年的1.56巴菲特比值。如果按此修正,股市大概尚未高估。

再次,投资股市资金量和社会财富分配有很大关系。投资者首先必须满足个人和家庭的衣食住行,剩余资金可成为投资资金。在收入比例上,显然富人可投资资金高于穷人。随着高收入阶层收入在全民收入占比越来越高,社会可投资资金也越来越多。图四可见1980年以来,顶层1%高收入阶层收入在全民收入占比从不足10%上升到22%。可想而知,社会资金总量中的可投资资金占比日益升高,这一现象也被简单GDP分母掩盖。

综上所述,有几大因素导致更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显著超出GDP增量,也许巴菲特比值现在应该高于1.0,而且应该高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广义货币以信贷为基础,如果出现严重金融危机,导致大面积债务违约,广义货币量可以萎缩,形成恶性反馈。


图一巴菲特比值(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


图二 巴菲特比值(数据截至2017年3月1日)


图三 M2和GDP比值


图四 最高1%收入人口的收入在全民收入占比


作者:藿香子
时间:2017年3月2日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