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姐妹平安。感谢主,我们今天随同保罗一行到了欧洲。从这个主日开始,我们的学习也将全面提速,我们将用一次主日证道的时间,完成腓利比的功课。路加特别告诉我们,腓利比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腓利比不仅是微缩的罗马,更是西方文明的盆景。面对福音,这是西方世界的马其顿防线,是福音盟军要登录的诺曼底。腓利比自古以来就是战场,希腊世界以及希腊罗马世界发生过无数次大战,但在腓利比第一次爆发了宇宙大战。耶稣光复失地的战争爆发了,我们可以根据使徒行传16:11-40的结构分析,从战争本质和战争局势两个方面来认识这场属灵大战。
第一、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女人和男人。虽然今天的经文较长,但我们仍然可以看见一个清楚的交叉结构:核心经文在24-26——基督的仆人进入世界,进入腓利比,进入监狱;基督拯救罪人的方式,就是借着传道人和教会进入世界,将罪的囚徒释放出来。围绕在这个核心信息,经文前后呼应着女人(11-18)和男人(27-40)被拯救出来,从罪的监狱中得以释放。不过这两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划分:女人和男人都有得救和不信的,得救的女人是吕底亚(11-15),她是富豪,是海伦,更是夏娃;尚未信的女人是那位使女(16-23),她是金钱的奴仆。得救的男人是禁卒(27-34),不信的男人是官长(35-40);禁卒是政治的奴仆,众官长代表权力,他们是欧洲的亚当。两方面的人类构成希腊文明、城邦文明和世界文明。不仅如此,罪人归主的基本状态是全家归主;而属灵战争从来没有完胜的结局:一定是有人相信,有人不信。
第二、战争的局势,这是两个世界的撞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对比两军阵容。首先,双方的统帅。世界一方是腓力,马其顿国王,他是“爱马者”,他的信仰是力量就是上帝。天国一方的统帅是基督,是骑驴者,祂告诉我们上帝才是力量。其次,世界之王通过四种手段统治和组织罪人:金钱、法术、看人和暴力(棍棒与监狱);或者经济(商人与女巫)与政治(狱卒与官长)。万王之王则通过传道、赶鬼、受难和相爱拯救罪人。最后,双方的主力阵容一一相对。世界轴心组成:吕底亚(商人)、使女(主人是财主)、禁卒(看人哲学,行业性的人本主义,政治走卒)和官长(政客,人与人淫乱到病态)。天国联盟:保罗(使徒)、西拉(先知)、提摩太(门徒)和路加(医生)。圣灵就是这样极具针对性地在腓利比废弃了玛门、邪灵、看人和治人的黑暗权势,将属于基督的百姓从罪恶中分别出来。
现在开船了,我们“从特罗亚开船”,直挂云帆到腓利比。从特罗亚到腓利比正好两天时间的海路。这个救恩日程和“三天复活”是巧合的,不仅如此,欧洲第一场福音神迹发生在河边,让我们想起神的灵起初怎样运行在水面上;神对欧洲和世界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如果我们和保罗同行,此时此刻一定激动不已。欧洲还在沉睡,但曙光已经在东方大海上升起。保罗号一叶扁舟,比五月花号伟大得不能比拟,更让从欧洲驶往世界所有地方的战船和商船无地自容。而腓利比将成为保罗在欧洲的安提阿,福音将从腓利比再度启程,继续向西,直到地极。更让我们激动的是,主在船上,主在腓利比,主一路同行。阿门。
一、欧洲夏娃:吕底亚(11-15)
11 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 12 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13 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14 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15 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1、一个城市(11-12)
圣灵催逼或带领这个福音小组开船下海了,驶往欧洲。动词分词?ν?γω在这里是被动语态,显明船上的人是上帝的使者。?ν?γω的基本含义是抬举和装船(马太福音4:1,路加福音2:22,4:5,8:22,22:66;等使徒行传7:41),这让人想起挪亚方舟,以及举起来被献祭的牺牲。这节经文的主要动词是ε?θυδρομ?ω,基本含义就是直行——从特罗亚直接、或走直线直到撒摩特喇(今译撒摩色雷斯)。福音使命不让人走弯路,让人放下一切弯弯曲曲的重担和粪土一样的破事儿,直奔主题,直到目的地(使徒行传21:1)。他们在海上行了两天。应该是第一天黄昏的时候到达“中途岛”Σαμοθρ?κη,这个名字的基本含义是:一块碎布的标志。我愿意将之视为欧洲或西方的遮羞布,无花果树的叶子,世界文明的粉饰,污秽的衣服。整个欧洲大陆的文明,躲在这块破布后面。其实在上帝眼中,希腊文明和西方文明就是一块破布,掩盖着白色的肉体;与山顶洞里面或丝绸掩映下的龙子龙孙,没有什么区别。保罗等人是精通旧约的,他们在夕阳下面看见这块破布的时候,也许想到了以下经文:“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我们都像叶子渐渐枯干。我们的罪孽好像风把我们吹去”(以赛亚书 64:6);“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说,你们要脱去他污秽的衣服。又对约书亚说,我使你脱离罪孽,要给你穿上华美的衣服”(撒迦利亚3:3-4)。
无论如何,撒摩特喇,我们来了。这是一个中转休息的地方。一些资料告诉我们,这是爱琴海文明世界东北部的一个岛屿。“爱琴海是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文明的发祥地。之后又出现了以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为代表的希腊文明。爱琴海后来又陆续成为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威尼斯共和国、塞尔柱帝国、奥托曼帝国的领海。爱琴海是民主的发源地,也是地中海东部各种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的地方。”撒摩特喇岛上有一座高山,海拔1600米,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西距腓立比、东距特罗亚各 100 公里。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先声,而撒摩特喇的神秘宗教 Cabiri(great)应是希腊-罗马宗教和神话的赞助者:鬼魔在人间,而且主神像拉麦,一夫多妻。撒摩特喇和它的神秘宗教自诩是航海的保护神。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保罗的船和约拿的船不同——海中一切的大鱼,都要顺服耶和华。保罗一行平静驶过爱琴海,第二天到达了尼亚波利。Ν?α π?λις意思就是“新城”。罗马人像今天的中国人一样,将疆域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地,但所有号称“新城”的地方其实都是旧城,都是以诺城、巴别塔和耶利哥的复制品,直到福音临到。尼亚波利是腓立比的外港(使徒行传20:6),两者相距16公里,今名卡瓦拉(Kavalla)。当地的导水管道和贯通尼亚波利和腓立比的大道,应该都是罗马人的建筑成果。严格来说,尼亚波利是保罗一行踏上欧洲的第一个城市。
使徒从尼亚波利穿越16公里山路到达腓利比。路加说“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原文中没有“罗马的驻防城”这个句子,只是说κολων?α,这个字的意思可以翻成殖民地。腓利比是一个古战场,富藏金矿银矿;是罗马的殖民地和罗马大道上的交通枢纽。上帝藉着保罗将这里变成了属灵的战场、奉献的基地和天国的殖民地。这些改天换地的神迹,都记载在腓立比书中(腓立比书1:29-30;3:19-20;4:15-20)。值得一提的是,“金矿”也被重置了:“7 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8 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3:7-8)。腓立比由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建立的,腓力(Φ?λιπποι)的意思我们已经知道,就是爱马者(Lover of horses),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马兵代表战争实力,“爱马者”相当于“要武嘛”。腓力二世就是亚历山大的父亲。这个希腊化的帝王,现在成了福音化的先驱。腓立比的前身是Κρην?δες(Crinides,Crenides),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泉水”。而且腓利比为Strymon 和 Nestos两河环绕。这个拥有金子和泉水的“微型罗马”,也是微型伊甸园”(创世记2:10-12)。诗篇104:10,“耶和华使泉源涌在山谷,流在山间”;以赛亚书12:3,“所以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以赛亚书 35:7,“发光的沙,(或作蜃楼)要变为水池,干渴之地,要变为泉源。在野狗躺卧之处,必有青草,芦苇,和蒲草”。这一切都在应验,从腓利比直到地极。腓利比是保罗一行的第一个目的地,διατρ?βοντες ?μ?ρας τιν?ς,abiding certain days,住了一些日子。
2、一个妇人(13-15)
到安息日的时候,保罗一行出城,去一个“妇女团契”。他们应该是归正到犹太教中的外邦人。按犹太人的规矩,十个男人才能成立会堂;所以这只是一个“祷告小组”。这个小组在河边。他们就坐下来对妇女讲道,神在欧洲为使徒预备的第一批听众是妇女。这里特别提到了吕底亚Λυδ?α,这个字可能有两种解释。按字面的意思是travail,“分娩的痛苦”;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女孩儿的名字。她可能来自“吕底亚王国”,她是“吕底亚的女人”(Lydian)。吕底亚王国位于亚西亚,推雅推喇就是吕底亚王国的一座古城。吕底亚王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金属货币的国家,在金矿和铁矿方面都曾领先于腓利比。吕底亚可能是腓利比的“投资移民”。这里有三个短语来描述吕底亚,第一、她是一位紫色布疋的卖主。这个句子在希腊文中只是一个词:πορφυρ?πωλις,由πορφ?ρα(紫布) 和 πωλ?ω(卖者)合成。πορφ?ρα在新约圣经中首次出现在马可福音15:16-17,“16兵丁把耶稣带进衙门院里。叫齐了全营的兵。17他们给他穿上紫袍,又用荆棘编作冠冕给他戴上”。而路加福音16:19进一步告诉我们紫色布匹所代表的含义:“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最后可以参考启示录17:4和18:12,紫色衣服是大淫妇巴比伦的服饰和万国追逐的奢侈品。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知道,吕底亚是一个很富裕的女商人,并且为富人提供“遮盖”的服务。第二、她是推雅推喇城的人,π?λεως Θυατε?ρων,of the city of Thyatira。推雅推喇在小亚细亚,我们在启示录的学习中认识了这个地方(启示录1:11)。吕底亚是腓利比的寄居者——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究竟会在哪里被主找到,因为神是全地的神。第三、这个罪人却是一个“素来敬拜神”的人:σεβομ?νη τ?ν θε?ν,worshipping God。
不过从原文中找不到“素来”的含义,σ?βω在这里用作动词分词,时态的“现在持续时”,用来修饰这个句子的主动词“听”(?κουεν)。所以这个句子的基本含义应该是:她现在是一个敬拜神的人,因此才开始坚持听道。?κουεν在这里是imperfect。吕底亚是一直坚持听道才信主的。不仅如此,这个听道信道的真理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主(κ?ριος)是这里的主语,是动词“打开”(διανο?γω)的主词;神是信心的赐予者(以弗所书2:8;哥林多前书12:3)。信不是自己的决志,而出于神。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一个真理,免得有人自夸。不仅如此,是在这个前提之下,吕底亚才开始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一方面,προσ?χω在这里是动词不定式,表示“打开”的目的——打开心灵的目的是为了听道。προσ?χω的意思是“靠近”、“小心”(马太福音6:1等)。另一方面,一个被神打开心灵的人,他的心思意念不在世界和人,而在主的话。请注意,吕底亚瞩目和侧耳的不是保罗这个人,而是το?ς λαλουμ?νοις ?π? το? Πα?λου,the things which were spoken of Paul。保罗讲道的中心就是基督并祂钉十字架。13-15节经文也可以视为一个交叉结构:吕底亚是福音的种子,在妇女中和在家庭中成了众人的祝福。现在我们看她怎样带领一家归主。15节经文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值得强调。
第一、全家受洗。无论是吕底亚还是禁卒,都是全家(ο?κος)洗礼,按常识,正在工作中的妇女和禁卒,基本上是年轻人或中年人,而一个没有计划生育国策的世代和国家,这两个家庭一定有很多儿女,包括12岁以下的小孩子,所以若非故意撒谎或改革宗式的解经,我们只能承认,在这两大家子的洗礼中,一定有孩子的洗礼。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几个月还是几岁。当然,按当时的习惯,全家人也包括奴仆。吕底亚是欧洲第一个藉着保罗归主的女人,未必是欧洲第一个信主的女人,因为有罗马来的人在五旬节受洗(使徒行传2:10),他们也可能回去传福音。但在保罗的欧洲之行中,吕底亚是第一个蒙恩的夏娃。罗马和希腊世界无论怎样标榜自己文明和现代,妇女和奴隶仍然是无权的。真正的解放是使徒带来的。“西方的崛起”是从使徒行传16:15开始的。第二、全家听道。洗礼之后继续听道。不是吕底亚讲道,而是留保罗他们住下讲道。当然,这个举动首先表明了吕底亚接待传道人和侍奉主的信心和爱心,但这个强留使徒的行动,更让他们一家有听道的福气。我们一直强调,受洗是入学仪式,不是毕业仪式,吕底亚一家是这个洗礼神学的生动见证,下位狱卒一家的洗礼也是如此。总而言之,腓利比两个家庭的洗礼和基督化,是对今天反对婴孩洗礼和洗礼考试种种邪教行径有力的拒斥。吕底亚一家和禁卒一家所有家庭成员的洗礼,都不需要任何自以为懂真理有权柄的人的考试;科举不适合信仰。用科举的办法决定人是否真信,只是一种异教和邪教的的做法。他说他信了,他说他愿意奉主的名受洗,你只能将这事归于神,并交给神(哥林多前书12:3)。一个人即使圣经考试达到100分,也可能是“魔鬼也信,只是战兢”。蛇和它的差役比所有受洗的人都更知道圣经,但它们拒绝受洗,因为他们不认主名。事实上,正是这种统治很多教会的科举洗礼,使教会整体上沦为邪教。
二、欧洲夏娃:使女(16-23)
16 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17 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18 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19 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20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21 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22 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23 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1、希腊邪神(16)
显然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这个被赶鬼的使女后来也可能得救了;但圣经没有给出这方面的线索,我们也就不好妄断。比较清楚的信息是,这个使女和吕底亚形成了一种对比,它是侍奉巫鬼和钱财的。保罗第一次传道之旅遭遇的撒旦使者是居比路的巴耶稣,而在腓利比,撒旦的使者以另外一种方式拦阻福音。我们可以这样说,保罗在雅典遭遇的是希腊文明中的哲学和理性;在其他城市遭遇的是犹太教,而在腓利比首先遭遇的是希腊宗教。这位使女,是希腊文明和外邦宗教真正的代表。
从第一个安息日开始,保罗一行常常去那个河边团契。在行文中,16节“有一个使女”和14节“有一个妇人”形成明显的平行关系。女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παιδ?σκη这个字可以有两种含义:女孩儿(a young girl,damsel),或女仆(a maid-servant, a young female slave)。她是鬼仆,不是神仆。四福音书都用这个词介绍那位指控彼得是耶稣门徒的大祭司的使女。而下文“她主人们”的说法几乎也可以证明这是一位使女或女奴。她不仅是财主们的摇钱树,也是魔鬼的差役:?χουσαν πνε?μα Π?θωνος,possessed with a spirit of divination;这个句子直译是:她有一种π?θων的灵。π?θων本是“泛希腊圣地”达尔菲神庙的前守护神(蛇或龙)的名字(英译Python;中译“巨蟒皮同”)。π?θων守护着“忒弥斯神谕“(Θ?μις即法律女神Themis)。可以想见,这位使女可能自诩是女神忒弥斯的化身,这位女神靠占卜统治人心、治理世界;她口含天宪,像神一样论断和审判世人。在某种意义上,她是伊甸园里蛇的化身和精神传人。蛇致命的试探在西方和东方都是成功的。
蛇致命的试探在这里:“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第一、“你们”(??????????)成为主体,这是人本主义对神本主义的颠覆,在希腊罗马和印度中国都完成了“人的胜利”。第二、“便如神”(???????????)。一方面,人像神一样就根本不再需要神,这导致各种实质上的无神论;另一方面,人不可能是神,只能演神,这导致各种属灵表演。第三、“能知道”(???????)。人能知“道”就根本不再需要“道”成肉身,根本不需要道,不需要听道,不需要基督和祂的教会。第四、“(知道)善恶”(???? ??????),罪人代神审判和报应,这直接产生了各种吃人的邪教。于是一手拖着天平、一手挥舞刀剑的忒弥斯女神诞生了。她败于另外一头忒弥斯之后就成了庄子和林黛玉。蛇试探之终极目的在于不要基督。KJV将创世记3:5翻译如下:ye shall be as gods, knowing good and evil。你们通过或因为知道善恶成为(众)神——知道善恶或论断别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罪人借此成为上帝。像神一样的人不需要认罪,只是定罪;因为神没有罪,“神”只是热衷于侦探、审判和惩罚别人的罪。全知、无罪而替天的“神”不需要基督和祂的十字架以及基督再来,“神”的工作只是钉别人十字架。改革宗的神汉和灵恩派的巫婆就不真的相信末世论——因为吾们在地上把那些事儿都搞定了,正荣耀着呢。这也是两希文化也是中犹文化的区别:女神还是淫妇?希腊人都是女神,女神要流别人的血;教会的前身是淫妇,需要基督的血遮盖和洁净。恶妇还是新娘?恶妇像神一样拆毁教会,新娘需要基督的爱,渐渐更新为神的教会。这就是邪教和正教的区别。就这样,希腊正义(of good counsel)取代了启示正义。其实“希腊正义”在圣经中对应的就是世上的审判官和耶和华的谋士(以赛亚书40:10-23)。
不仅如此,这个世俗正义的化身,这尊“上层建筑”,的确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το?ς κυρ?οις α?τ?ς,her lords,她的主们。这里的“主”用作复数。显然,这位“使女”并非是某个财主或大人的奴仆,只是说她服务于很多的“主”——这个“主”也是“主耶稣”的那个“主”,或“耶和华”的那个“主”。一般来说,一个主人可以拥有很多奴仆,很少有这种情况,一个奴仆有很多的雇主。所以这里的“主们”是什么意思呢?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财利”一字。?ργασ?α在新约圣经中共出现了6次(路加福音12:58,“尽力”;使徒行传16:19,19:24,19:25;以弗所书4:19,“贪行”)。她靠什么手段一直不断地(παρ?χω,imperfect)让她的主人们发财呢?靠法术,μαντε?ομαι这个字只在这里出现,基本含义就是预知未来。换句话说,这位女神靠占卜或说预言帮助“主们”发财。因此很有可能,她就像中国的那些为房地产“开光”的僧人,通过他们的宗教仪式,吸引人购买房地产商的产品。她有很多雇主,这是一个“托儿”,她的“声誉”直接关涉到商人们的利益。市场经济在希腊已经很成熟了。希腊文化和宗教的宗旨在于服务于市场和财富。这就是希腊文明或普世价值:一个从不认罪的罪人拿着天平天天称量别人的罪,并致力于市场预测和股评之类的“法术”,为自己和商人们谋取财利与名声这就是希腊精神:罪人主导公义,为钱为名为欲。神对此早有审判。但以理书5:27,“提客勒,就是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何西阿书12:7,“以法莲是商人,手里有诡诈的天平,爱行欺骗”。 如果没有基督,人类不过就是拿着天平的蛆虫(苍蝇),拿着高音喇叭和刀剑的蚂蝗。
2、使徒赶鬼(17-18)
在这假上帝表演和吃人的人间,在很多时候,基督徒拒绝成为希腊人或忒弥斯,承认自己不是神,让上帝成为上帝,就开始有了神的爱了;就是对别人的爱了。也救自己脱落了大罪。不仅如此,教会不能容忍女妖横行,特别是当她们成为教会的搅扰的时候。于是保罗开始在欧洲赶鬼。赶鬼也出于对使女的爱——这位女孩儿本身不是敌人,敌人是占有她灵魂和身体的那个希腊邪神。保罗厌烦的对象不是使女本身,而是她里面的“那鬼”(πνε?μα,the spirit)。 “女神”这次原本是要借着消费使徒们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品牌。由于背后有邪灵的支持,她在希腊人面前对保罗一行的判断一定是准确的。但是,这个准确的宣告目的不在帮助保罗他们传福音;而在于证明:我什么都知道,因此,请买我。这才是问题所在。不仅如此,这个信息对基督教信仰有着致命的威胁:至高神和祂的仆人,都是我和我们的偶像认知和掌握的对象。这就意味着,还存在比至高神更高的神,比救恩的道更高明的道——希腊文明就是高于希伯来文明,雅典就是高于耶路撒冷。
她一直这样用高音喇叭或网络热炒,“保罗就心中厌烦”。διαπον?ομαι的基本含义是在重压之下忍无可忍(使徒行传4:2)。希腊人或外邦人一定指着保罗的厌烦攻击使徒和教会:你们的修养不如我们;而霾国演神成癖的穷酸腐儒更会趁机落井下石。然而我完全理解保罗的厌烦——也许在这个世代,只有任不寐能充分理解面对希腊精神使徒保罗的“心中厌烦”。一方面,他们当面恭维你的学问高山仰止,甚至不能不承认你是神的仆人,确实在传讲救恩真理,而救恩确实是世人需要的;但另一方面,他们不仅背后毁谤你,更邪恶的是,他们只是通过认同你来显示他们更高明——希腊文明可以认识、包容因此胜过福音真理。不仅如此,保罗认识他们是谁。这些人不过就是提着道德天平的希腊婢女,一手天平别人一手挥动杀人利剑和毒舌,却从不反省自己的罪。这些真理上的半吊子和一知半解之徒只是一味追逐虚荣和钱财,却又自以为高人一等。对这些假学者假美女作家,“心中厌烦”是最自然、最符合人类性情的诚实反应;而驱赶他们后来的邪神,也是使徒从主耶稣那里领受的使命。其实只有假使徒才对一切使女都满面春风,无动于衷,至于苟合和淫乱。保罗在腓利比的厌烦也可以用哥林多后书 11:2-3来解释:“2 我为你们起的愤恨,原是神那样的愤恨。因为我曾把你们许配一个丈夫,要把你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3 我只怕你们的心或偏于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
对这位使女和祂的主人们来说,保罗的“转身”或突然的“改变”让他们猝不及防,因此更加恼羞成怒。“我们本是朋友”,“我们是支持你的,结果你却跟我们翻脸,甚至指控我们是属魔鬼的”。这场虚构的友谊因为保罗的转身而宣告终结:?πιστρ?ψας …… ε?πεν,转过身来说;这相当于“讨论会”上的华丽转身、放下一切情面率直发言。“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这已经宣告至高神是万主之主,一切鬼或灵都伏在基督的权下,一切阴谋和捆绑都破产了。保罗的驱鬼行动也是为了拯救这个女人:“那鬼当时就出来了”。这个女人的结局我们不知道,但在希腊世界的桥头堡腓利比,基督胜过了魔鬼。不仅如此,主耶稣那个同样的“转身”的确拯救了一位女人:“20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21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22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马太福音9:20-22)。为希腊使女祷告。
3、希腊很生气(19-23)
“友谊”的结束,就是仇恨的开端——腓利比这座城市,从此开始成为保罗的集中营;主流文明和普世价值都会起来,没完没了地将保罗成为众矢之的。最终目的,是将保罗和教会赶出“我们这儿”。总之,希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有生气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钱,当然还有情欲和虚名。围绕这位希腊女神的是一群狗苟蝇营的男人,是靠希腊邪神吃饭的商人,使女的雇主们也是靠炒冷饭忒弥斯神谕而骗吃骗喝的人,无聊的时光中充满了打情骂俏和蜚短流长。无论哪种利益受损,希腊都恼羞成怒。只是匹夫之怒总是起来耍流氓,这就是希腊理性的道德本质或精神高度。“19 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20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21 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22 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23 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利用政治势力控告和报复真理的争辩,希腊世界就这点儿出息了。他们起来逼迫和伤害保罗,绝对不是因为保罗做错了什么,仅仅是因为“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教会和福音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既得利益。这是世人恨基督和祂的教会的真正原因。你把注意力都吸引去了,那我怎么办?我的广告失效了,谁来买我们的商品?于是“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动词“揪住”(?πιλαμβ?νομαι)的意思是把他紧紧地拉出来(马太福音14:31等)。不仅是揪住你的生活或文章的某一个漏洞或他以为的缺陷大做文章无线上纲;也指从此以后他“爱”上你了,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只要有机会,就把你“揪出来”辩论或毁谤一番。当然,手段可以很狡猾。不过这里的“揪住”是实指,把保罗他们捆绑到掌权者面前——他们要利用政治权力和政治正确性将教会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过这个“揪住”是很讲策略的:分而治之。没有将四个人都揪出来,只是揪出保罗和西拉。当然,他们最恨的是保罗。甚至他们还可以这样伪善一番:你看人家提摩太和路加南非大主教图图和罗马教皇加尔文和朋霍费尔特蕾莎,同样是基督徒,那种爱心、大爱和宽容,为什么在你保罗和西拉的身上看不见呢?示众的所在是?γορ?,街市上,多人聚集的地方(路加福音7:32等)。在众人面前,将保罗交到首领的手中。“众人”是顾客或上帝,“主人们”愿意腓利比人一起见证保罗的“可耻下场”;然后回过头来好一起闷声发大财。现在我们看见,在欧洲第一站,逼迫教会的人不再是犹太人,而是希腊人,特别是他们中的商人、学者和宗教人士。
“主人们”是层层上告的,第一次是将保罗二人带到?ρχων(首领)面前,第二次带到στρατηγ?ς(官长)面前。不过有释经的人说这两个职分是一种人。我的理解是,?ρχων主要指市民社会的领袖,而στρατηγ?ς则指军队或司法部门的长官。在某种意义上,从市场管理人员闹到了工商局了;或者从教会起诉到法院了。希腊很生气,生气一定将控告升级。然而越是升级性的控告,越是充满和增长着谎言与暴力。首先,魔鬼的谎言总是有三大特点:第一、动机分析:“竟骚扰我们的城”。然而教会对他们的城和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兴趣,但淫者见淫、贪者见贪。“骚扰”(?κταρ?σσω,to agitate, trouble, exceedingly)更是污蔑,这个控告将基督教污蔑为捣乱分子。然而明明是使女在教会背后骚扰,现在他们恶人先告状。淫妇乐于也善于控告别人淫乱她。第二、掺杂部分事实,“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福音当然和世俗小学不同,但控告者没有能力和善意理解这种不同。但这种混合部分事实的控告,在愚妄人面前总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第三、谄媚和捆绑政治权力和人民情欲:“他们犹太人……我们罗马人”——这既可激发罗马掌权者的虚荣心,也可以激动爱国主义蠢货——伤害的不仅仅是这位使女,而是“我们和我们各族人民的感情”。我相信,保罗赶鬼特别伤害了其他使女和淫妇的感情——同病相怜,感同身受,必须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暴力主要是两个方面:棍棒和监狱;或者群众暴力和政治专政。当然,还有精神暴力——要“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揭露肉身,群殴致残,至死方休。如果未能打死,最后就是监禁——剥夺他们的工作权力和行动自由。
到此,希腊文明和女神正义的丑恶本相暴露无遗。一方面,“剥了衣裳用棍打”;另一方面,“将之下在监里叫人看守”。这是文明的四个基本方面:揭露、群殴、监禁、看守。
三、腓利比之囚(24-26)
24 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25 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26 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1、后裔之战(24)
腓利比大战到了高潮,更显出这场争战的属灵本质——这是女人的后裔和蛇的后裔之间的战争。目的是争夺众囚犯。基督和祂的门徒在世界的位置,或救恩临到的方式是:进入世界最黑暗的监狱,将罪人从监狱中拯救出来。遍体鳞伤的保罗和西拉被投入监狱,成了希腊文明的看人项目或消费热点。这场冲突的实质在创世记3: 15,“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一方面,这里的“头”字基本上相当于腓利比的头头们(主人、首领、官长等等);另一方面,“两脚上了木狗”圣灵让我们看使徒的脚伤(πο?ς)。不仅如此,希腊蛇神在场,更精致地应验了创世记3: 15的预言。这是蛇在希腊对女人后裔的疯狂报复。基督藉着教会和使徒伤了魔鬼的头,而魔鬼的差役要转过身来伤害上帝儿女的脚。值得强调的是,保罗和西拉不是关在一般的监狱,而是内监——在世界最内在、最核心、最黑暗的地方,如同救主耶稣下到阴间。τ?ν ?σωτ?ραν φυλακ?ν,the inner prison。这是使徒们在亚洲没有遭遇过的酷刑。希腊世界对待使徒绝对没有“文明”过。ξ?λον本意是木头、木棍、树木(马太福音26:47,路加福音23:31);而耶稣就是为世人的罪被挂在这根木头上(使徒行传5:30,10:39,13:39;加拉太书3:13,彼得前书2:14,启示录2:7)。使徒们和主一同遭遇苦难。
2、夜半歌声(25)
最奇妙的胜利出现了——在这最残忍的地方,在这最黑暗的时候,传来了赞美上帝的歌声!地点是监狱,时间是半夜。Κατ? δ? τ? μεσον?κτιον,But at midnight;我不愿意将这个句子翻译成“约在半夜”,宁愿翻译成“正值半夜”。主要人物是保罗和西拉——两位使徒,同受差遣,同感一灵,同作见证。传道人永远不是个人英雄;真正的同工永远不会在半夜和监狱争吵相弃,基督的同工在此时此地“祷告唱诗赞美神”。“祷告”一词在这里是动词分词(προσευχ?μενοι),用来修饰主要动词唱诗赞美(?μνουν)——他们是通过祷告获得了超越高墙和黑暗的力量与主同在,并且一直不断地放声歌唱(?μνουν在这里是imperfect)。神的儿女在任何处境中都可以向神说话向神歌唱,主在任何处境中都和他们同在。监禁对基督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监狱真正要割断的是人与人的联系,监狱不能割断人与神的联系。保罗和西拉对话和唱诗的对象是神:τ?ν θε?ν,unto God。监狱对信仰无效,基督徒不会在监狱中失语;连死亡在我们身上都没有权柄,连阴间都不能拘役我们,希腊监狱和木狗不过是形同虚设。所以说这场战争是没有办法打下去的,因为无论如何,基督总是得胜;保罗甚至宣告得胜有余!(罗马书8:37)我们的人生到了绝境,到了最艰难的地方,到了最绝望的时分。但今天神呼喊我们:起来歌唱赞美神。不仅如此,教会在夜间歌唱与卡拉OK的理由不同:世人因为自己美了或别人霉了,仇敌败了而放鞭炮歌唱;但使徒歌唱的时候,是他们自己正在绝境中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
3、解放战争(26)
“6 有人声说,你喊叫吧。有一个说,我喊叫什么呢?”(以赛亚书40:6a)也许没有一个正常的希腊人能理解保罗和西拉的歌声。然而先知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歌唱。保罗西拉赞美诗的歌词有这样一个版本:“8 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9 报好信息给锡安的阿,你要登高山。报好信息给耶路撒冷的阿,你要极力扬声。扬声不要惧怕,对犹大的城邑说,看哪,你们的神。10 主耶和华必像大能者临到,他的膀臂必为他掌权。他的赏赐在他那里,他的报应在他面前”(以赛亚书40:8-10)。神的道是带着能力的,于是“26 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教会歌声震动了大地,这地曾被咒诅;教会歌声摇动了文明的根基,这根基错建在偶像和迷信基础之上;这歌声打开了监狱的大门,让所有人仰望天国;这歌声松开了所有人的锁链,带领我们归入基督里的自由。保罗后来回忆说:“我们从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这是你们知道的。然而还是靠我们的神放开胆量,在大争战中把神的福音传给你们”(帖撒罗尼迦前书2:2)。只有狱中歌唱的福音,只有半夜赞美的见证,才能拯救罪人,释放囚犯,带领人归主——因为世人清清楚楚地看见,你们这些没心没肺的人人若不是疯子,就真的有一个更美好的国度为你们存留,而那个国度不仅真实存在,而且你们为此受苦将得着更大的荣耀。而只有这夜半歌声,才能解放欧洲和世界。腓利比战争是有史以来真正的解放战争,让我们赞美耶和华!
四、欧洲亚当:禁卒(27-34)
27 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28 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29 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30 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31 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32 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33 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34 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1、灵魂苏醒(27-29)
这是解放欧洲的战争。文明世界从来没有见识过这种战俘,而谁捆绑这群战俘,谁就将成为这些战俘的战俘,而基督的战俘就是解放。保罗在欧洲监狱中夜半歌唱,整个西方听见了,如同开天辟地。但解放是从最近的禁卒开始的。禁卒和囚徒都是罪的囚徒。δεσμοφ?λαξ,a keeper of a prison, a jailor。罪人因看人和看守某种偶像,或被人看或被偶像,成为禁卒。很多时候,别人是我们的监狱或禁卒;而更多的时候,我们自己更因此是别人的一座监狱和一个禁卒。自从我们可以像神一样知道善恶,人就是人的禁卒。人存在的道德目的或政治理想,不是解放别人,而是监禁别人,不让别人得以自由。这个世界里任何一个人的自由,都是对所有禁卒的否定和伤害。基督里的自由因此成为一种反人类罪行——这是众多霾国教会风波和丑闻的实质。不仅如此,我们看见罪人和福音的关系:世人恨耶稣、教会和圣经;神拯救的是恨祂和祂的道,祂的新妇的人——这就是神的爱了。
如果说吕底亚是亚洲的贵妇,使女是希腊的女巫,那么禁卒则是罗马的公务员。腓利比监狱夜半歌声打开了所有监狱的门,这个神迹对禁卒来说是一场致命的灾难。他像平常一样从睡梦中醒来。?ξυπνος γεν?μενος,of sleep awaking。他看见了前所未有的一幕:“看见监门全开”。灵魂苏醒的人看见第一个事实:他面对一场灾难。在某种意义上,监狱中的罪犯是监狱当局和禁卒的项目——只有把一些人永远坚固在牢狱中,他们才能生存和发展。别人得以自由,就是希腊人的灾难。神破碎了我们的偶像,我们进入灾难。但恰恰是藉着这样的灾难,神让禁卒灵魂开始苏醒。对基督徒或神的儿女来说,我们看为灾难的一切,可能都包含着这样一个神圣的旨意——神用灾难叫醒我们。这一刻腓利比醒了,欧洲醒了。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是一场灾难,或者,灾难正在临到我们。这是我们归主道路上常见的一幕。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或丑闻降临了,我们以为自己没脸活着,应该自杀以谢天下和世界的王。然而这不是神的意思,神借着灾难是要夺去我们过去的生命,更是要赐给我们基督里的新生命。
不仅如此,灵魂苏醒的人看见了第二个事实:他是一个要死的人,罪的工价就是死。人在基督之外,罪人面对死亡和灾难唯一彻底的方式,就是自杀。“就拔刀要自杀”。用自杀来对抗灾难和死亡,代表一种哲学深度;而哲学是经典的希腊式愚蠢。现在,神要指给人类一条生路,是超越哲学的故作深沉的新路。这首先表现为神的爱,然后集中在基督的救恩的真理。保罗和西拉并没有逃走,实际上其他囚犯也没有逃走,因为这个神迹不在释放政治监狱中的人,而是要释放地狱中的罪人。神不是要呼喊保罗和西拉逃走,因为他们在任何地方都是自由的;而是呼喊禁卒从他罪的监狱中逃走。所以“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这是神的爱!使徒爱仇敌和监禁自己的人,没有落井下石趁机逃走,让禁卒罪有应得地在掌权者面前承担后果。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保罗和西拉趁乱逃走,禁卒和他一家未必会归信。腓利比监狱更伟大的神迹不是夜间歌唱牢门洞开;而是可以成功越狱的使徒留下来帮助禁卒,将福音传给他!
保罗的呼叫点燃了禁卒生命的第一道曙光,他的生命被点燃,去寻找光明。φ?ς未必就是灯,本意就是“光”。禁卒已经到了死亡和黑暗的边缘,但“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光照在黑暗里,照在监狱里。他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这里的“跳进去”一词就是前文的醒来(γ?νομαι);他再一次清醒了——罪人清醒的第三个事实是,看见了上帝!战战兢兢。?ντρομος,trembling, terrified。这是摩西式的经典反应,罪人在神面前的经典反应(使徒行传7:32;希伯来书12:21)。罪人被带到神的面前,一方面因为神的伟大和圣洁而战战兢兢;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罪而战战兢兢。这个战战兢兢的禁卒不再有时间和兴趣去关注别人的罪,不再有心情和精力去写公开信揭露和审判别人。他除了战战兢兢以外已经一无所有。他俯伏在地,προσπ?πτω,to fall forwards, fall down。他没有任何资格在别的囚犯面前趾高气扬。先知以赛亚和使徒约翰都告诉我们:在神面前你就像死人一般。换言之,只有从来没有来到神面前的人,才会是吃人的邪教徒。邪教的禁卒们还在沉睡,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然而禁卒已经醒了,不见一人,只见基督。他甚至看不见自己了,让路加连他的名字也不要提说。灵魂苏醒的人,就是在人间如同在天上的自由人。
2、救恩真理(30-32)
灵魂苏醒的人愿意寻找、倾听而且能够听懂上帝的话语。所以禁卒“又领他们出来说”。一方面,他决定释放神的仆人,把保罗和西拉从监狱中带出来;另一方面,向使徒求问得救的真理。禁卒的“说”用了一个特别的动词φημ?,而且是imperfect。φημ?是强调一个人公开表明自己里面的真实想法。禁卒不是假装自己要听神的道,他现在是在渴慕真理;而且连续地求问。与主相遇的人获得了非凡的勇气,胜过一切恐惧,包括政治恐惧。不仅如此,与基督相遇的人不再关心世界里的祸福,他真正关心的乃是神面前的平安和得救。这是所有被圣灵找到的人的真问题:“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原文不是“二位先生”,而是κ?ριος,“主们”,这是一个尊称,使徒取代官长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你来到教会,如果你的问题和这个根本问题无关,只是关于成功神学的方方面面,你的问题基本上就是假问题;而那些问题根本不是教会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你可以在希腊任何一条街道、任何一个政府部分、任何一间医院和律师事务所、任何一个宗教寺庙和婚姻介绍所以及就业中心,都可以找到更满意的答案。然而,教会只负责解决一个问题:“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这是我们所信的基本真理,也是我们每一个主日所教导的基本真理:“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Π?στευσον ?π? τ?ν κ?ριον ?ησο?ν Χριστ?ν, κα? σωθ?σ? σ? κα? ? ο?κ?ς σου。这里有几个基本真理。
第一、得救不是出于人的行为,而是出于人的信心——我们是因信称义。虽然禁卒正确提出了得救的问题,但是,他关于得救的观念仍然是异教的——他也是这种普世价值的信奉者:人靠好行为得救。保罗和西拉用πιστε?ω 取代ποι?ω,从根本上将基督教的真理和世界的道理区别出来。约翰福音 6:28-29,“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 耶稣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第二、信不是迷信,而是有一个具体的对象;这个信仰的对象不是虚空的上帝或某种偶像或人的内心,而是主耶稣基督:τ?ν κ?ριον ?ησο?ν Χριστ?ν。一方面,仅仅信神也不能得救,“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翰福音6:40);“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20:31)。另一方面,仅仅信耶稣是基督也不能得救,因为魔鬼也信;而是还要相信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主:祂为我的罪死,为我复活使我称义,因此祂是我的救主;祂与我们同在并将审判世界,祂是审判主。第三、这救恩不仅是给你的,也是给你的家人的;而罪人因信得救,乃是因着听道。在听道以外进来的基督徒,都是假基督徒,都是贼。你如果因为被大教堂的庄严肃穆感动而受洗,或因为某个属灵伟人的高大形象感动而受洗,或因为自己神秘体验或不当得利的兴奋而受洗,或因为人情世故不好意思不受洗 而受洗,你还没有信。没有人能跌倒你,我们不能跌倒还根本没有站起来的人。
希腊禁卒(使徒行传16)和犹太禁卒(使徒行传12)的不同命运令人印象深刻。囚禁彼得的犹太禁卒被杀,而囚禁保罗的希腊禁卒却蒙恩得救。这个事实涉至少及两个基本的教义问题。第一是“预定论”。我们熟悉加尔文主义的双重预定论:“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神强嘴呢?”(罗马书 9:20a)。然而这个案例对我们来说,恰恰是单重预定论的见证。一方面,我们明明可以看见两个禁卒对使徒和福音的反应不同——犹太禁卒自己放弃了得救的机会,而希腊禁卒却紧紧抓住了传道人。这个例子首先类似雅各和以扫的区别,然后类似耶稣十字架两边的强盗的区别。加尔文主义者在强解出埃及记33:19(及罗马书9:15,18,22-23)。首先,神要显明的是“一切的恩慈”,而不是“双重预定”。其次,这里强调的只是“恩待”和“怜悯”,而不是咒诅。最后,罗马书相关经文强调的只是“刚硬 ”(让已经刚硬、本来可怒之人继续刚硬),仍然不是双重预定中的“咒诅”。人得救出于神,人灭亡出于自己。实际上这是圣经一贯的观点(申命记11:26-29;约书亚记24:15等)。加尔文主义的教义病就是在部分经文的支持下,在明明有反对经文的条件下,仍然让他们的教义飞龙在天。第二是“亵渎圣灵的罪”。犹太禁卒显然已经多次听过基督和祂的福音了,而明明知道耶稣是救主却否认和逼迫基督,这就是亵渎圣灵的罪了(罗马书12“31-32)。
3、全家归主(33-34)
像吕底亚一样,禁卒也把保罗他们请到家里。一个信主的人,愿意毫无保留地接待神的仆人。请到家里是对使徒最好的尊重和信任。当然,这也是为了给家人传福音。此外,则是为了“洗他们的伤”。信徒爱戴神的仆人,信徒不会在使徒的伤口上撒盐;信徒会裹缠教会的伤口。我们可以想象,在禁卒的一生里,在别人的身体上制造伤口,欣赏别人的伤口,至少对囚犯的伤口视若无睹,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但一个归主的人,他的生命真的改变了,他有了爱心,有了呵护一切伤口的感动。我愿意相信,这是禁卒一生中第一次呵护别人的伤口,而没有趁机兽性大发,嗜血如蝇。伤口旁边的狱卒,脚伤旁边的狱卒,一定让蛇的后裔更加生气吧。蛇的后裔可以伤害我们,但教会是疗伤的家。禁卒自己先接受洗礼,然后是“属乎他的人”:ο? α?το? π?ντες,all his,所有他的人。显然,包括孩子和奴仆。不仅如此,这里有一个副词也是重要的,即“立时”,παραχρ?μα,immediately, forthwith, instantly。根本没有虚张声势和冗长繁琐的洗礼前的课程和大言不惭好为人师的洗礼前考试。不过34中的第一句话需要重新翻译,才能在逻辑上顺过来:?ναγαγ?ν τε α?το?ς ε?ς τ?ν ο?κον α?το?,And when he had brought them into his house。这是一个状语从句:当禁卒已经把保罗他们带到家里……这只是重复说明洗礼已经发生在家里了。而这个状语从句只是强调,禁足不仅请保罗他们到家里,而且“给他们摆上饭”。保罗那晚的“谢饭祷告”是不是这样的呢:在我的仇敌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而对禁卒来说,这是第一场“年夜晚”,主在筵席。
最后一句是描述一家人受洗归主之后的心情:“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禁卒的全家受洗和吕底亚的全家受洗显然是平行关系——夏娃和亚当同样蒙恩得救。从昏睡到吓得要自杀,现在变成了喜乐,而且全家都喜乐。这是神的工作,这是信仰的力量。这一夜真是地覆天翻。这是恩典,是完全没有办法逆料的。?γαλλι?ω,rejoiced:极大的欢喜快乐,大大的喜乐,很喜乐。这是属天的喜乐(马太福音5:12);这是灵里的喜乐(路加福音1:47),这是神的喜乐,甚至是世人看为悲伤和损害的喜乐(路加福音10:21);但这不是盲目的喜乐,而是看见了基督而有的实实在在的喜乐(约翰福音8:56)。这种喜乐是以前所没有的。以前是因为占了便宜而眉开眼笑,现在喜乐的理由是因为“信了神”。πιστε?ω,再一次肯定人是因信称义,也是因信喜乐。只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喜乐才是永远的喜乐。希腊人是一个极力追求快乐的民族,从腓利比开始,他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而首先尝到天恩滋味的人,不是希腊的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文学家……而是在黑暗监狱里的看守——他因为监禁神的仆人而被带进基督的乐园。这是胜利的喜乐。
五、欧洲亚当:众官长(35-40)
35 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36 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37 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38 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39 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40 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1、保罗出监(35-37)
天亮了。腓利比和腓利比人民照常起来。当晚,保罗和西拉应该从禁卒家里返回了监狱。然而“官长”可能也听闻了昨夜发生的神迹,所以决定释放保罗。保罗这里的反应可以做不同的解读。政治基督徒愿意强调保罗同样有政治诉求和权利意识。这个说法有很多问题,因为他无法解释彼得约翰在耶路撒冷被殴打和凌辱之后的满怀喜乐(使徒行传5:41)。有人将之解释为保罗的性情,并且论断说,此时此刻保罗的生命还不够成熟,没有像我们邪教徒这样达到完全顺服掌权者的属灵高度。保罗还需要成长,邪教们说。不过圣经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暗示。因此我不敢这样论断保罗。不仅如此,保罗的夜间歌唱和夜间得人,应该证明他很喜乐,不可能如此性情。所以,保罗似乎没有什么理由非得和当局纠缠。他的确应该起来走人,去干正经事。我个人更愿意相信这样的可能性:保罗这番“做作”,仍然是为福音的目的——希腊之行刚刚启程,以后类似麻烦一定不断。因此必须利用现有的政治规则尽量减少以后类似的搅扰,好让他们更有效更专心地传道。所以这番周折是在广而告之,希望下一站的希腊人能引以为戒。
2、希腊政客(38-39)
官长是人类真正的代表,是希腊罗马人和世人的代表。藉着他们,我们要认识福音面对的人类文明主流。第一、στρατηγ?ς在这里用作复数;这些行政官或地方法官大部分应该是行伍出身——打江山之后就去坐了江山,他们多是分封大吏。他们根本不关心什么真理问题,他们唯一信仰的就是属世的利益和压倒一切的稳定,并把以前的付出夺回来。如果不影响自己的仕途,他们绝不卷入任何风险。这是政治的真正信仰。另一方面,他们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极为敏感,他们都相信WD压倒一切。所以,一方面神迹让他们害怕,他们不愿意触怒神灵。另一方面,他们真正敏感的乃是政治危险。于是他们像送瘟神一样将麻烦送走了。最后,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宗教宽容”。实际上与宽容无关,乃是因为他们不关心信仰的事。这是希腊人比犹太人有时候更“友好”或“文明”的秘密。这是福音面对的大多数:你只要不触犯他们的官场利益和现实利益,怎么都行。然而一旦你威胁到他们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了,他们就会要多残忍就有多疯狂。 这一点他们和犹太人不同。犹太人会为宗教教条起来争战;但希腊人不会。这绝非说希腊人更宽容更文明,只是说明,希腊人的神不是宗教,而是利益。教会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3、才德妇人(40)
神的儿女和政治动物、经济动物如光暗分开。与外邦人的政治恐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督徒对保罗的接纳。首先是吕底亚在家中接纳“刑满释放犯”保罗和西拉。重生的吕底亚所表现的勇敢和爱心令人震撼不已。一方面,她是一位商人或有钱人,她需要和腓利比“工商界”、特别是“政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保罗和西拉在某种意义上是腓利比的“政治犯”,是“主人们”或财主、“众官长”或政客的敌人,也是腓利比人民的公敌。开放家庭接纳保罗他们,对商人吕底亚意味着什么,她不可能不知道。我们太了解人性的虚伪了,被政治恐惧吓出病来的鼠辈却伪善成属灵人或清高客,多年来这些赤身逃跑的少年人都快让我审丑疲劳了:明明是他们害怕凯撒和贪爱钱财,却污蔑“保罗搞政治”。吕底亚是才德的妇人,神用这位“美丽的紫衣妇人”来祝福教会安慰使徒,她也可以起来定这个虚伪透顶的男权世界和名利之徒的罪。不仅如此,吕底亚家中还有各位弟兄,他们在政治恐怖中仍然坚持聚会并且互相安慰(παρακαλ?ω)。在风暴之后,在危险之中,主内更加相爱。吕底亚家中的使徒和基督徒向整个趋利避害的希腊理性世界作了美好的见证——他们告诉希腊人和全世界,何为信仰,什么是神的爱。当然,这更是主的接待,这是耶和华神为先知以利亚准备的早餐,这是复活的主在湖边为门徒摆设的筵席——神在吕底亚家加给儿女爱和力量;他们要继续前行,他们当走的路甚远。
应用:腓利比之恋
“腓利比大战”使欧洲历史或西方历史掀开了全新的一页。这场战争不在打倒一个旧世界,而在建立一个新世界——教会。腓利比是世界的缩影,教会是天国的缩影。教会的宪章就是爱和喜乐。一方面,吕底亚家中的温馨告诉我们,腓利比之爱背后是基督爱教会——在苦难中,神的恩典是够用的;这是真正天国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吕底亚温暖的家是西方教会的开端——陌生人因基督的缘故相亲相爱。希腊人和外邦人的特点就是爱生气,但基督徒的特点就是喜乐。这喜乐是从爱而来的:蒙神之爱,彼此相爱。吕底亚一家和狱卒一家成了腓利比教会的种子,而不断成长的腓利比教会,成了保罗的“初恋”和喜乐的源泉。我们曾经谈过教会的加拉太定律(加拉太书4:15-16),也谈过教会的哥林多现象(哥林多后书12:15)。然而这不是牧众关系的全部。与加拉太定律和哥林多现象平衡的还有“腓利比之恋”和“以弗所之爱”。以弗所的故事我会在保罗第三次传道之旅中与大家分享;今天,我们重点说说“腓利比之恋”。腓利比如同一场初恋,而且从未失落。这是保罗一生极大的安慰,也是所有神的仆人极大安慰。这一切在《腓立比书》中表达得更为充分——那是大约十年之后,被囚禁在罗马的保罗,给他曾经被囚之地的教会的一封家信,那封信的主题就是爱和喜乐。
新约神学在腓利比书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迄今为止还找不到令人比较满意的关于腓立比书的结构分析。汉语神学连提都不要提了,而它所学舌的英语神学也乏善可陈。比如大卫鲍森面对腓利比书基本上就是盲人摸象,只能到处蜻蜓点水;而巴克莱(William Barclay)更是晕头转向:这是一封私人信件,因此想到哪那说到哪儿,毫无逻辑可言……要对腓立比书提纲挈领,首先要研究这份信的主题。在保罗的书信中,腓立比书很特别,布满了“欢喜快乐”(χαρ?,Χα?ρω,συγχα?ρω共出现16次之多)和“在基督里”的信息,这两者当然存在因果关系。其次,按这个线索,腓立比书四章都是以“基督里的喜乐”这个福音来引领的(腓立比书1:1-4;2:1-2;3:1;4:1-4),这使得腓立比书的结构非常分明,如同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更是四重合奏的经典赞美诗,是新约圣经的欢乐颂。不仅如此,第四轮颂赞显然被加强了:“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立比书4:4)。在所有的圣经书卷中,除了耶利米哀歌,再没有一卷书比腓立比书的结构如此分明了——腓立比书的基本结构就是腓立比书的四章结构:第一章,在基督里,为福音受苦而喜乐;第二章,效法基督,虚己后升高而喜乐;第三章,放下世界,作天上国民而喜乐;第四章,亲同手足,在彼此相爱中喜乐。再没有如此欢喜快乐的保罗书信了。这是腓利比教会和基督的蜜月,这蜜月生活也大大感动了保罗和腓利比人之间“甜蜜蜜”的关系。
你也可以将腓立比书看为情书:甜蜜蜜,甜蜜蜜,你信得甜蜜蜜……腓立比书中有很多热恋用词;你也可以将腓利比颂歌和耶利米哀歌对比。然而我今天不是要详细讲解腓立比书,而是要和大家一同讨论保罗和腓利比教会的温情。这份感情可以用大卫和约拿单的友谊类比:“你向我发的爱情奇妙非常,过于妇女的爱情”(撒母耳记下1:26b)。上帝在腓利比为保罗预备了永生难忘的亲人和朋友。首先就是吕底亚和狱卒,他们不仅是圣灵借着保罗在欧洲初战告捷而结出的硕果,也借着他们在异国他乡接待了保罗,让保罗在远方如在归途。两家人都把保罗接到家中,而且是在保罗为福音遭受苦难和困锁的时候,勇敢而热情地接待他(参考腓立比书第一章)。一直为主不顾性命,在地上没有家室的保罗,有了属灵的家。保罗很少提到大数,而腓利比是保罗的第二故乡。其次,腓利比为保罗传道贡献了重要的同工,首先是以巴弗提,其次是革利免。腓立比书2:25-30详细告诉我们以巴弗提的事;保罗也关心以巴弗提的病患(请注意没有医治的神迹在以巴弗提身上)。腓立比书3:3提到了革利免(可能还有一位叫σ?ζυγος的同工;腓立比书4:3)。家人之爱不仅是接纳以及患难 危险中接纳,而且是与之同行;不仅仅是理论支持,而是与之同工。第三、腓利比教会对保罗的关爱和支持不仅是出人,也出钱。一方面,腓利比教会一直在经济上支持保罗;另一方面,保罗好像只是从腓利比教会接受奉献的支持(腓立比书2:25,4:15-18)。这份感情和信任真是无与伦比的。中国俗语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且按着性情说:牧者有一腓利比足矣。
不过相爱是双方的。保罗同样深爱腓立比教会。这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他特意差遣提摩太去探访腓利比教会(腓立比书2:19-24)。提摩太是保罗最爱的门徒,在真理上和生命上都是成熟的同工。保罗差遣自己的“得意门生”去腓利比教会,目的是在真理上为教会提供帮助。传道人对教会的爱,所谓牧者的心肠,首先就是表现在真理上的教导。在这方面,保罗是真正的牧者。第二、在真理上挥动牧羊人的杖,为羊群驱赶仇敌和豺狼。这一点特别表现在腓立比书第二章。一个真正爱羊群的牧者,会为了保护羊群对仇敌说一些非常激烈的、“不属灵”的话语。“恨”是真爱不可或缺的见证。只有漠不关心的人,只有既不爱主也不爱人的假牧师和假基督徒才总是多元包容、普爱众生。但这是牧者的鞭子或基督的翅膀:“应当防备犬类,防备作恶的,防备妄自行割的”(腓立比书3:2)“18 因为有许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我屡次告诉你们,现在又流泪地告诉你们。19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腓立比书3:18-19)。第三、保罗即使在监狱中仍然关心腓利比两位姐妹之间的纠纷,如同兄长劝勉家里的姐妹。她们是友阿爹和循都基(腓立比书4:2)。你爱他们,你就希望他们相爱。所以真正的牧者会劝自己的姐妹追求和睦,这并非犬儒主义。实际上这两位姐妹也是保罗的同工,“因为他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
腓立比书应该是写于罗马,这已经距保罗第一次造访腓利比整整十年了。人间故事有一个特别丑恶或令人绝望之处:友谊总是那么脆弱,初恋总是那么短暂。从来没有永远的爱情。每一次想到必有的反目成仇的结局,都让人对眼前的暮云春树高山流水相见恨晚望而却步,近乡情怯,逃之夭夭。相爱的罪人因为一情未顺一言不合一钱纠葛、以及缺乏信任和信心不足,渐渐变得面目可憎、恶言相向,彼此弃绝、形同路人;甚至反目为仇,对簿公堂,大打出手,不共戴天,你死我活……这种人性真令人颤栗,悔不当初。这出于亚当和夏娃的原罪——创世记2-4章记载了骨中骨肉中肉的关系怎样变成了眼中钉肉中刺的关系,进而演化为弟兄相杀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这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历史。但是,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还有腓利比。腓利比真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圣灵运行在水面上,基督已经得胜。2015年是基督里喜乐的盼望。这盼望只有一个根据:“因为从头一天直到如今,你们是同心合意地兴旺福音”(腓立比书1:5)。一方面是同心合意,即同领圣餐(κοινων?α:使徒行传 2:42;哥林多前书1:9,10:16);另一方面,就是同信福音。永远的初恋,建立在圣道和圣礼的根基上;愿在圣道圣礼中,我们初恋到永远。阿门!
任不寐2015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