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如果从有史记载的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至1003年)开始计算,这里亦是千年古镇了。近期出土的文物把时间推到了有1800年了。
磁器口,原名白崖镇,因其背靠白崖山而得名。这里住着的原著居民多以打鱼为生,为了求得神灵保佑平安,便在这里修建了小寺庙,供奉佛祖。在宋代真宗时,善男信女们就在白崖山上建起更大的寺庙——白崖寺。每逢庙会,这里便有摩肩擦踵的热闹,渐渐地出现了乡场,最后形成了繁荣的街道。而白崖镇被称为“龙隐镇”,相传是和明代建文帝朱允炆曾在镇中寺庙落发避难有关。他所藏身的寺庙白崖寺便被称为龙隐寺,这镇就是龙隐镇了。后来,龙隐寺又改名为宝轮寺。溯“宝轮”其根源,宝则寓皇帝的宝玺,而轮则有轮回转世之意。
龙隐镇也称龙隐场。龙隐场得嘉陵江水运之便,在明朝就形成了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清朝初年在“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徙中,福建有江家三兄弟辗转来到重庆。江家世代烧瓷,三兄弟个个都是烧瓷高手。其中的老二江生鲜的瓷窑就在龙隐场青草坡(现远祖桥一带)。因为江生鲜的瓷碗厂质量好,所以很快就有了好名声。不仅江家的瓷碗厂扩大了规模,其它一些瓷厂也慕名来“抱团”推销。这里的瓷窑越聚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一时间,龙隐场成为重庆最大的瓷器生产、销售的集散地。龙隐场的名字也就渐渐被“瓷器口”所代替。这个“口”字,意为进出物品通道的市场口岸。《巴县志》中都有记载:陶器甲全县,故里人呼“瓷器口”。因为这里烧制的瓷器多为民间所用,为了区别于官窑,人们就用了和‘瓷’相通的‘磁’字,将‘瓷器口”写作‘磁器口”。
民国抗战时期,磁器口成了高等院校和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沙磁文化”,磁器口成了中外各界瞩目的地方。据说,在民国时期各国的地图上,重庆就只标注了磁器口和朝天门两处,可见器口的名气之大、地理位置之重要。那时从国外寄信,写个“中国磁器口”,对方便能在磁器口收到信。
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古镇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
磁器口曾是巴渝西部最重要的商埠,这里的商人来自全国各地。磁器口的商业繁荣一直延续到50年代中期。商业崛起,沙坪坝建设飞速发展,渝碚公路与磁器口擦肩而过,水上运输退居二位,磁器口的码头船只日渐减少,商业也日渐衰退。
磁器口現已成为重庆市的一个著名景区,来访的游客络绎不绝。内有特色小吃陈麻花、古镇鸡杂、糍粑等。共有12条街巷,街道大多是明清建筑风格,街道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
2010年,磁器口古镇从三百多条老街和古镇中脱颖而出,获得“ 十大中华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
正月初十,我和闺蜜一大早来游磁器口。小时候我们要来这里也是约着一起来的。虽说路途并不是很近,但有小伙伴一块走走聊聊,有说有笑,问题就不存在了。
磁器口的周边变化太大,以前去那里的路,连点影子都没有了。闺蜜带我从镇的西边进入,踏上了磁器口12条街之一的幸福街。
1.街上清清静静的,没有游人,多数商户还没开门。从街那头一个“棒棒”(挑夫)一步一步移过来。时光凝滞了,儿时的记忆涌现脑海。。。
2.悠悠岁月,上下千年。
3. 青青石板路,狭窄而悠长。
4.磁器口,一个静静躲在繁华都市中历经千年的古镇,犹如一个世外桃源。
5. 这家“记忆磁器口”,建筑亮眼,是磁器口保存完好的木质结构建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店主人为了保留古宅原有的模样,几乎不对其动刀,只做一些修缮。
6.上座哟,可听川剧呢。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而川剧的脸谱和吐火,则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7. 鑫记杂货铺,是家喻户晓的“华子良”与地下党接头的地方。
8. 石板路边,石阶缝隙上的青苔藓,讲述着磁器口古老的历史。
9. 从幸福街下到此处的这一路坡坡坎坎,磁器口人叫它高石坎。这一坡坎下完后便是磁器口青石老街。街的最宽处有6-8米,最窄处仅有2-3米。我和闺蜜从这里向右转,钻进了一户人家门前的长廊里。
10. 这户人家的住宅占地面积不小,大门是锁着的,从窗户也看不清里面的情况,只在地上发现了一块石头,上面写着“高石坎影视作品集“,记录了两部电影和两部电视连续剧的名称,拍摄年代和主要演员。两部电影分别是1965年拍摄的《烈火中永生》,是根据罗广斌、杨益言所著的红色经典小说《红岩》改编;《红岩》原作是根据重庆解放前夕发生的一段真实的历史创作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出版后轰动一时。另一部电影是2010年拍摄的《梦路》,是由天来集团重庆天影影视公司自拍的中国首部自驾游风光故事大片,该片采用全新的拍摄手法和叙述方式,全程穿越康巴以及西藏腹地,纵深行径3000公里,历经18处藏区著名景点,开创中国游记式电影先河。而两部电视剧之一的《周恩来在重庆》于2007年拍摄,讲的是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去重庆与国民党在重庆举行重庆谈判,结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故事;另一部电视剧则是2007年拍的《纸醉金迷》,这部电视剧被誉为“张恨水改编最成功之作”。看来,这户住宅已经成为高石坎影视基地了,能看出走廊和门面都被粉饰过。
11. 回到青石老街,往前走不多远,我们又向右拐进了一条叫汲水巷的小巷子。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处保留清代民居——“童家院子”。闺蜜胆大,一推门,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喊了两声“有人没得?”见没人回音,我们跨进门去。里面安静得要命,外面巷子里也没人,闺蜜一边看窗子,一边讲着一个关于窗子的鬼故事,吓得我不敢多停留。
12. 继续往前走,一路下去(磁器口镇依山而建,北高南底),两边都是民居,原汁原味的具川东风格的民居。虽然磁器口正街已经非常商业化,热闹非凡,但它周围的窄巷子既安静又悠闲。这里依然住着近四成土生土长的原住民。 ——“进入古镇,有许多大街小巷,无论那条巷子住的都是我们的原住民,可能看起来不如别的古镇那么雅,却正是这些朴实的原住民延续着我们千年古镇的文化命脉。磁器口古镇在2010年从三百多条老街和古镇中脱颖而出,获得“ 十大中华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也全靠我们这些原住民保持了我们的民俗传统文化。”——重庆市沙坪坝区政府官员语
13. 我们在一条叫黄桷坪巷的巷子里,碰见了一个原住民。他坐在他的小屋外面,一条小狗陪着他。闺蜜说话很接地气,几下就跟他聊得投机了。我们绕过小屋准备离开,就听一道门“吱——”地一声打开,我转过头一看,那个原住民从他的小屋的另一道门出来了,吓我一跳。闺蜜跟他又聊,问他我们进去看一下,要不要得,“看嘛!”他说。屋里很黑,又暗,里面不多的几样家俱,年头应该很长了。他没有家眷,只和他的小狗相依为命,看得人心酸。我问他可不可以拍照,“拍嘛!”他又同意了。
14. 等我们再回到老街,游人已经多了起来。有原住民回忆说,20年前磁器口没有这么多门市,下午六七点街上就没人了,晚上连路灯都没有。2000年后,磁器口才慢慢热闹起来。自从磁器口成了旅游景点,镇上比以前热闹十倍。
15。虽然商户的门面都有翻新,但布局,格局不变,依然保持榆派建筑风格,并不影响感受老重庆。
16. 聚森茂(创意产业街)
聚森茂酱油坊位于磁器口正街,是重庆鼎鼎有名的老字号。创于清代光绪年间,创始人张杰三。经过几代子孙的悉心经营,聚森茂酿造厂开得有声有色,聚森茂酱油成为老重庆的名牌产品。
据史料记载,到1945年时,聚森茂的酱油产量已占据了当时重庆酱油总产量的27%,稳居行业老大地位。现在这个巴渝老字号的传承仍在。如今这里是重庆名特工艺一条街,聚集了重庆的许多明间小吃和各种的传统工艺。“聚森茂民俗文化街”又名“创意产业园”,对于在街上承租商铺创业的大学生,收取的租金十分低廉,以此支持学生创业,促进就业。
17. 这里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磁器口水码头,明清时期转运物资的古渡码头。位于嘉陵江边,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民国达到极盛。因为水运方便,磁器口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重庆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干脆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重庆成陪都后,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船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码头河坝中搭建起临时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各有一地,各为其市。磁器口码头上从早到晚,过往商旅川流不息。站在码头观望,船来船往,装卸搬运,每日不绝。长盛之后的磁器口,自1958年码头移至汉渝路后便开始被冷落了。磁器口过去水陆码头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的作用,逐渐消失。
18. 码头现在只看得到上图中的那部分。一堵墙拦住了码头通往江边的路,挡住了望向江边码头的视线。我急问闺蜜:“码头耶?为啥子这里有个墙挡到?”“我也不晓得!”闺蜜也觉得奇怪。我往左去,穿过一个餐馆,再继续向左,那边的墙矮得多。俯身向下看,嘉陵江水依旧,却不见码头的影踪,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地基。南边远处有半载高架桥,看来,那高架桥是要从原码头上经过。磁器口水陆码头下部分,就这样没有了。。。
19. 码头路边墙上看到的这个“磁器口的由来”。
20. 还有一块”磁器口的繁荣“。当年流传一首民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有上千只船上的船公划着船向码头停靠,说的是磁器口当年的繁荣。“万盏明灯”是形容码头上商贾云集,入夜后各自点亮油壶、电石灯、汽灯,经江水一漾,亮光炅炅,如星辰闪烁。当年,嘉陵江上船只穿梭,磁器口镇内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磁器口被众口誉为“小重庆”。
21. 我们在横街上看到了这个宝轮寺。太惭愧了,我是第一次知道,第一次看见磁器口还有个寺庙!闺蜜见我盯着那一坡石梯发呆,问我上不上去,我说下次吧。当时心想,时间有点紧,不如以后去专访。
22. 现在一查资料,庆幸当时没去走马观花:宝轮寺一一这座重庆最负盛名的佛教名刹。相传,在隋末唐初时就建有宝轮宝塔伫立,后来慢慢才发展成寺庙。宝轮寺究竟修建于何时,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宝轮寺始建于西魏年间(公元535—556年)。但据《巴县志》记载,宝轮寺的修建时间应该是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间)。据史书记载,原寺庙大门前有“龙隐禅院”横匾,可惜已被毁掉。因皇帝玉玺为宝而佛教中又有轮回流传之意,故被称为宝轮寺。也有人说是因为唐朝时这里有个宝轮法塔,所以就延用这个名字而取名宝轮寺。宝轮寺里还塑有建文帝像,和宝轮寺一起接受游客的流连。
宝轮寺在清代康熙年间曾进行大修,使其规模远远超过明代。据说,由现在的大殿向上经马鞍山至童家桥,沿山有川主殿、药王殿、雷主殿、天王殿、观音阁、藏经楼和禅房客舍数百间房屋,寺中僧侣一度达到300多人。可惜在后来逐渐破败了。民国时,除大殿外,仅剩的一些其它殿宇和禅房又遭日本飞机炸毁。虽历经多次劫难,但大殿建筑和主佛释迦牟尼佛像得以保存下来。1983年,政府拨专款进行了修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完成宝轮寺保护发展规划。
23. 照片右下边的中年人是这座小房子的主人。他毕业于技校,找了一个工作在沙坪坝一带帮人修冰箱等电器。九十年代磁器口旅游业发展起来,他看准机会,十万块钱买了这座位于横街的房子。楼上他和他老婆住,楼下租了出去。他自己利用房子的侧面墙卖手工艺品,自己手工用菩提子做手链,钥匙链等,他老婆也在镇上做小生意。
24. 横街上的一条巷子,下到底部可以看得比较远。再往前走过金碧桥,就是磁器口十二条街之一的小街。据说金碧桥那边很有看头,比如滴水观音等。可惜当时不知道,没去。
25. 金碧桥边的画家村。两只美猫吸引了我不少的注意力。
26. 画家村里有一个雕塑《少妇尿童》,伴随它的是一个在磁器口流传了数百年的“护龙水”传奇故事。相传,明建文帝朱允文避难来磁器口宝轮寺时,因长期风餐露宿,奔波劳累,又惊又吓,患上了哮喘、劳损、风湿等病。因其四叔永乐皇帝朱棣派人到处追杀他,他便不敢寻郎中看病买药,十分痛苦。一天晚上,有神仙托梦给建文帝,饮七岁童男小便可免除其痛苦。于是建文帝第二天便出庙暗暗访查,刚从宝轮寺下来到金碧桥边时,正好见一女人在抱小男孩屙尿,建文帝手持缘钵向前询问,得知该男孩正好七岁,便说明来意讨要童尿,女人爽快答应。一碗童子尿喝下去,建文帝顿感神清气爽,恼人的哮喘、劳损、风湿等症一扫而去。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人们都知道童子尿能治百病了,一下减轻了百姓许多痛苦。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个讨要童尿的和尚原来就是真龙天子建文帝,大家便习惯上又称童子尿为 “护龙水”了。——难怪以前我的那些住在磁器口附近的初中,高中同学总说“童子尿”,“童子尿”的,原来是有出处的。
瓷器口的磁横街,味道独特,与瓷器口正街的风格、情调不一,小店很文艺。人们给瓷器口磁横街取名“慢生活一条街”。
27. 从横街出来,看见正街上的这个阵仗,让人穿越到了“万商云集,拥挤不通”的当年水码头。
28. 踩踩青石板路,品尝当地的美食小吃,感受下“老重庆“的风土人情。
29.吊角楼。
30. 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馆。昔日在这千年古镇,随处可见茶馆。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等都喜爱出入此间,茶馆成了龙蛇混杂之地。在陪都期间,这一个小镇茶馆达100多个。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书场茶馆戏曲品种不少:有川剧坐唱(打围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扬琴)、荷叶清唱更普遍是说书茶馆。坐茶馆的人络绎不绝,座无虚席。特别是晚上能在茶馆登台说书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们称之为“品仙台”,都是挂牌说书,看谁有绝技高招,谁能争取更多的茶客,谁就能得到“红包”。哪一位说书人讲得好、茶馆的生意必定会更加兴隆、老板自然高兴,说书人得的红包就越厚实。直到如今,茶馆仍是磁器口一景,百来米长的老街便有13家茶馆,家家茶客满座,古风犹存。
31. 街边的书场茶馆,走累了,息一脚,品茶,听书,发呆。
32. 高石坎一家茶馆外墙上的茶经。
33. 黄桷坪牌坊——进入磁器口的大门。有人考证,牌坊这种建筑形式是由古代的“衡门”演变发展而来。所谓衡门,就是在建筑外面立两根柱子,在两根柱子上架一根横木来作为建筑的标志。据今约2600年前的春秋时代的《诗经》就有《陈风·衡门》一篇: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牌坊最初只起着空间分界、标识导引和装饰美化作用,在宋代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黄桷坪牌坊主要是起着标识引导和风俗展示的作用。
34. 钟家大院。游客一般从黄桷坪牌坊入磁器口正街,首先看到的是钟家大院。钟家院的建成时间约在1890年左右,主人是在磁器口长大的钟云亭老先生。相传,他自幼聪颖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写得一手好颜体字。年轻时,钟云亭经父亲朋友的推荐到宫中任慈禧太后内务所需的外采办,经常出入宫门,为慈禧采办金银珠宝、山珍皮货,深得慈禧喜爱。等到慈禧太后恩准他回故土封妻荫子,他便回到磁器口这块风水宝地修建了这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院子。院子天井宽阔,轴线对称严谨,颇有北方院落的韵味和皇家风范。但建筑材料却使用了小青瓦,建筑结构上的穿斗房又极具西南民居的特色。
等我和闺蜜游到这里时,刚好大院要关门了。我赶快站在门口快速咔嚓了几张。
35. 钟家大院旁边的其它民居。
36. 黄桷坪牌坊附近的磁器口名人墙。
37. 仿制的清代民居。
38. 到过了磁器口,就忘不掉石板路。
39. 支出来的小巷子,游人不多,相比正街更有独特性。小巷子是真的窄,最窄处只有1米多点宽,外地人多数都不注意,不知道里面还有风光,再加上游人多,可能根本就没看见。
40. 磁器口依山而建,随处都能见到石梯。
41-1. 闺蜜眼尖,发现了青石板路上刻的街名——“转阵街”。街上那么多人,我以为我根本不可能拍到全名。就在我举着相机等待机会的时候,游人一下子往四周散开,闺蜜急喊“快拍!”,我赶快按下了快门。现在回想那一刻,我绝对相信,一定是金碧桥附近的观音菩萨显灵了!下次我一定要去拜观音菩萨!
41-2. 街上店铺门前的石狮子。
42. 尽了洪荒之力在街上和巷子里拍到的石凳(?),石磨。
43. 隐藏在老街小巷旮旮角角里的石缸,石花盆。
44. 青瓦屋顶。
45. 木门,木窗,房檐,凉椅。
46. 修鞋机,铸匠(打银首饰),抽丝机(当年磁器口有4家抽丝厂)。那块铁牌是在横街的一家店铺墙上看见的。莫非多年前有歪果仁在这个镇上住过?
47. 鸡毛毽子,好亲切啊;在这种上坡下坎街道又窄的地方,“棒棒军”确实是最好,最合适的运输工具。
48. 面容青癯的老者,额头上布满皱纹,双目微闭,护着他的“土匪烟”,像是在静心倾听小镇上过往匆匆的脚步声,又似乎是在默默守护着磁器口的古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