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深深的大上了苦难的烙印, 特别是现代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苦难的中华民族。”
战乱,饥荒,匪患, 水灾,虫害,各种各样的苦难造就了近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把这些称作我文化特征。
有人说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其实中国人选择这些信条的原因,还是源于中国人的苦难环境。中国人宗教的选择也主要是道教,佛教这些在心灵上能“逃避”苦难的宗教。中国人的插队,过街不守规则,好酒,好赌等等都是源于苦难文化。现在中国那么多贪官其实还是因为中国苦难环境所衍生出来的苦难文化。穷怕了,再多的钱(亿万数量级),也永远感到自己是个“穷人”。
一句话,苦难文化的特征是,不安,忧愁,担心,对前途不确定性的焦虑。
这个是大多数人的心态,也是毛泽东当时的心态。一般老百姓焦虑的是将来的生计,孩子们的学业,出路等。 毛泽东,作为国家的领导人,焦虑的当然不是钱和找工作,而是国际形势和国家的方向前途。
毛泽东当时对国际形势发看法是,可能要“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甚至要准备中国死几亿人。”要“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是毛的真实看法,所以要搞“三线建设,要搞原子弹,一切立足于战争的可能性。
毛泽东对当时国内的形势是怎么看的呢? 担心“睡在身旁的赫鲁晓夫 ”会让中国改变颜色,担心中央“出修正主义”。“三分之二组织的领导权不在人民的手中。所以要整党内的“走资派”。都到了文革的后期,老毛的估计还是“走资派还在走”。 你看看老头子整天焦虑到啥程度了。还想着要“过七八年再来一次。”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清华的书记刘冰写信批评谢静宜,老毛一看,马上就想到“矛头是对着我的。”看看是不是焦虑的有点过度了。
所以说毛泽东搞文革,主要是焦虑中国会不会改变颜色,除修正主义。我不想讨论老毛的焦虑对不对,但是这种焦虑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的苦难文化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