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之墓
左宗棠墓位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从长沙县黄兴镇过东山大桥,南行约2公里, 即可见公路边的"重修左宗棠墓碑记"。从碑后登数十级石阶,"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跃入眼帘。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石獅子。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 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左公墓墓体为石构, 由花岗岩砌成, 墓的四周有铁栅栏围护。左公墓原来规模较大,占地有10亩,内有石碑、石人、石马、石象、墓庐享堂等,后遭人为破坏。现在所见为1986年重修部分。立有《左文襄公传略》和《重修左文襄公墓记》大理石碑,皆由长沙市人民政府建立,碑文由潘基踬撰文,赵家寰书写,左墓1996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清嘉庆十七年(1812)壬申十月初七生于湖南湘阴左家塅。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1885年病逝于福州,次年归葬于此。
左宗棠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左宗棠最伟大的贡献是收复新疆,巩固海防。清同治以来,中亚阿古柏入侵南疆,沙俄侵占伊犁。企图霸占北疆。李鸿章之流主张放弃"塞防",拒不发兵,散布"出兵必败"。左宗棠力排众议,以古稀之年,"扶榇(棺材)西征",大长士气,用其卓越的军士才能,督军"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得到各族人民支持。清军"一月驱骤三千余里",所向披靡,使新疆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接着又屯垦边疆,"授民农法以尽地利"。不久,法国侵略者在南方挑起战争,左宗棠时任军机大臣,恪靖侯。他自请赴前线督师,旋调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抱垂暮之病痛之躯,亲临福州布防,组织"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可惜病逝于福州军中,谥文襄。临终前,他还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爱国之忧,感人至深,不愧为杰。
左宗棠为什么会安葬在长沙而不是他的老家湘阴呢?网上资料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柏竹塘的这块墓地,据说是左宗棠在第一次率领楚军东进时亲自选定的。
二. 有人说,左公深谙风水地理,年轻时在长沙城南书院、湘潭隐山书院、醴陵渌江书院研读时,就寻得这一宝穴。
三. 传说左公东征西伐,感到心力交瘁,叹世事之沧桑,人生之短暂,也为自己寻一身后的安息之地。
四. 传说左公的灵柩是由福建福州运回,水陆路交替使用。在跳马下船后由陆路人抬向长沙方向,走到跳马附近时,抬灵柩的绳子断裂,灵柩落地。按老话说灵柩在哪落地,就要葬在那里。所以,过去抬灵柩中间休息时,灵柩下面要放凳子垫着,不能落地。
这些说法是否靠谱,不得而知,但左宗棠与长沙却有着不解之缘。
左宗棠少年时代,他在城南书院学习,在岳麓书院(全国四大书院之一)考试,一年里得了七次第一,“七冠其曹”,当然包括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的学生。这种考试应该是书院里日常举行的内部考试,并没有明确的考试目标,和院试、乡试有别。城南书院,顾名思义应该在长沙之南。他参加考试的地方,准确地说是“湘水校经堂”,这个单位在岳麓书院里,由当时的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并且担任主讲,因此规格较高是肯定的,网上有人说岳麓书院是本科,湘水校经堂则相当于研究生院。由于这个原因,岳麓书院里,现在挂起了左宗棠的画像。因为左宗棠家境贫寒,所以左宗棠在城南书院仅仅就读了一年之后就转到别的学校去了。
在中年之后,左宗棠刻苦研读兵法,博览群书。凡是跟左宗棠交往过的人,无不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此左宗棠的名气就更盛了。所以在太平军进攻长沙的时候,湖南巡抚张亮基才会邀请左宗棠出山辅佐自己。当时,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过来,长沙危在旦夕。湖南巡抚在众人的力荐之下,邀请左宗棠出山。左宗棠“縋城”进入了四门紧闭的长沙, 一起守住了长沙城,太平军最终没有攻下长沙城而退兵了。就是在这一次的长沙保卫战中,左宗棠一战成名。
就此一役,左宗棠名扬天下。并且入了曾国藩帐下,得到了曾国藩的大力提携。后来左宗棠自己组建了楚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左宗棠指挥的楚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就了一番伟业。正应着了:成也长沙, 归也长沙。
文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