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白鹿原》终于落下帷幕,无论是从剧情、人物塑造、主演演技还是剧中编导细节来看,《白鹿原》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是一部少有的经典佳作。
电视剧《白鹿原》的制作水准是有口皆碑的。不过,也有观众提出了质疑,认为《白鹿有过度改编之嫌。也有人认为,《白鹿原》的剧情改编不够贴近观众,造成了“叫好不叫座”的结局。那么,《白鹿原》电视剧到底算不算是成功的改编呢?
《白鹿原》的重要改编
虽然原著的故事已经相当丰满,电视剧版《白鹿原》并没有照搬原著,而是在还原历史感的同时,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加入了大量的创新情节。这也使《白鹿原》遭到了不少原著粉丝的讨伐。那么,电视剧《白鹿原》进行了哪些重要改编呢?
原著的魔幻色彩削弱了
尽管《白鹿原》的原著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但令很多读者印象深刻的,却是书中的魔幻色彩。原著小说一开头,便讲述了一个十分魔幻的故事——主角白嘉轩一生娶了七个老婆,前六个都离奇死亡。白嘉轩把这件事归结为风水不好,绞尽脑汁设计让死对头鹿子霖换地给他,因为他认为这块地上藏着传说中的福星“白鹿精灵”。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原著中还有很多。鹿三杀死田小娥后,白鹿原上很快出现了瘟疫。鹿三妻子和仙草先后梦见小娥被鹿三所杀,被杀场景和事实毫无二致。这一细节提示这场瘟疫实际是田小娥对白鹿原的复仇和申冤。后来,田小娥的冤魂附到了鹿三身上,借鹿三之口表达她对白鹿原的愤怒、嘲弄和复仇的愿望。
到了电视剧中,大部分魔幻色彩的情节都给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解释。白嘉轩换地是因为白嘉轩知道地下有活水,瘟疫变成了自然事件,删除了鹿三发疯和小娥借口之荒诞情节。原著中全知全能的朱先生,也减少了神秘气息,更像是一个学识,见识高于百姓,但又墨守成规,固执僵化的普通人。
这样的改编,把颇具神秘色彩《白鹿原》拉回了现实。删减一些封建迷信的元素可以理解,然而,原著的这些故事并非是宣传封建迷信,更多的是反映当时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愚昧思想。正是这些骇人听闻的故事,构成了中国乡村特有的“反文明”的历史图景。删改了这些情节,让电视剧减少了荒诞的意味。
原著的悲剧情调弱化了
看完《白鹿原》小说的人,很容易有沉重悲情的感觉,原著中,白嘉轩代表的传统宗法制度,田福贤代表的地方自治,岳维山、鹿兆海代表的国民革命,鹿兆鹏、黑娃、白灵代表的造反夺权的革命者,几乎都走向了悲剧结局。
电视剧对不少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了改动,弱化了原著的悲剧色彩。其中,改动最大的是白灵的结局。在原著中,白灵是整部小说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角色,最终却死于一场肃反运动,被自己的同志活埋。一个人死于自己终生追求的信仰,这无疑是最大的讽刺。电视剧中,白灵死在了国共内战的战火中,悲剧色彩明显减弱。尽管陈忠实先生 做了大量的北京资料调研, 原著中白灵的结局也有原型人物的背景支持。 然而, 尽管共产党在肃反中 错杀了很多无辜, 但与千千万万的牺牲者相比, 他们仍然是很小一部分, 这样的事实不是不能写, 关键是看给观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和效果。 如果从对人物形象的代表性来看, 这个结局的改变是合理地,应该的。 避免给观众留下滥杀无辜, 好人没好报的理念。
相反, 电视剧中对兆海牺牲没有大的改动, 这个也是有商榷余地的, 首先一点, 原 作者对兆海的背景资料编写有误, 剧中兆海是西安 解围 (1926 年底)后去保定军校的, 但历史上, 保定军校1923年就停办了。 书中和剧中都说兆海牺牲于去陕北剿共, 但兆海参战的是西北军,西北军受共产党渗透控制,抗战期间和八路军合作很好, 抗战胜利后也没有参与剿共, 大多数部队都先后起义回到共产党这边。抗战期间几万西北军将士血洒中条山, 不知陈忠实先生 为何要兆海死于共军之手? 既违背基本历史, 又不具备代表性。 唯一解释是增加悲情气氛和戏剧性的需要,这一点我是不赞同的,如果不提死于共军之手,兆海的形象更丰满一些,更能被观众接受。
相较于原著中作者冷眼旁观的叙述,电视剧《白鹿原》是一个相对温和的版本。原著的结尾,白嘉轩因白孝文杀死黑娃,气血蒙眼瞎了一只眼,鹿子霖疯癫而死,小说就结束了。电视剧的结局却是白嘉轩大义灭亲,对兆鹏的结局, 原著是西去新疆下落不明, 电视剧改编为被兆武找回,并检举,揭露了白孝文的阴谋和罪恶,这样就减少了一些悲剧的色彩, 回应了观众对恶有恶报这样的朴素情感要求。最后鹿兆鹏带着自己嘉轩和鹿子霖见到了白灵的女儿。这样的改编慰喜了观众的心灵, 还是可取的,但却消弱了原著中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和讽刺色彩。
人物形象有所拔高了
在《白鹿原》小说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正面人物,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反面人物。即使像是白嘉轩这样仁义的人,也有他狠毒的一面。总在算计他人的鹿子霖,同样有他的恻隐之心。一心闹革命的鹿兆鹏,为了革命不顾亲人和妻子的死活……所有人物都游走在善和之间的灰色地带,很难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原著对人性的丑陋面揭露的多了一些, 对真善美的宣扬少了些, 以致有人看完说白鹿原没好人了。 人性恶, 丑陋的一面不是不能写, 但我认为要有一个平衡点。 毕竟中国农民朴实, 善良, 勤劳,诚实等优良品德应该受到褒扬。 原著这一明显的缺陷在电视剧里有所改善。
电视剧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明显的“拔高”。剧中的白嘉轩善良、厚道、胸怀博大,几乎完美,是族人的“救世主”。他明知道石头设计绑架自己,仍然不计前嫌。对黑娃也是不念旧恶, 诚心帮助,接纳。为了拯救饥馑年代的族人,不惜跑到土匪窝借粮。但白嘉轩对田小娥,却表现出固执霸道, 不近人情的冷漠。剧中对鹿兆鹏、鹿子霖、田小娥等人都明显有一些“美化”。鹿子霖不像原著那么阴毒,甚至在人情上还有些可爱。田小娥不像原著那么风骚,显得柔弱可怜,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封建礼制的受害者。改编后的电视剧,增加了主旋律色彩,也失去了原著的一些野性韵味。
鹿子霖虽然不如原著中那么阴毒,但喜剧色彩的表演同样使这个角色深入人心,显得更丰富多彩。田小娥虽然不如原著有风情,但楚楚可怜的形象也能够唤起观众的同情。就连原著中着墨不多的田福贤、杨排长等角色,在电视剧中也有了鲜明的个性,即使抛开原著来看,这些角色同样是立得住脚的。
“闹革命”的剧情增加了
《白鹿原》小说对城中闹革命的情节着墨也多。电视剧增加了不少“闹革命”的篇幅,白嘉轩等人对于革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最后的十几集中,电视剧大篇幅地讲述鹿兆鹏和白灵如何进行革命工作。虽然这些“革命戏”同样有精彩的部分,但过多的革命让这部雄奇的乡村史诗剧看起来又像“谍战剧“了。另一方面,原著中白嘉轩对革命持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而在电视剧中,白嘉轩、朱先生都成为了共产革命的间接拥护者和同情者,数次帮助鹿兆鹏逃生。甚至出现结尾时白嘉轩大义灭亲, 将白孝文绳之以法, 为黑娃报仇这样出格,大胆 的改编。 这样的改编,虽然更接近主旋律,却使电视剧失去了原著中立的态度。当然很多人对此也有争论。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一带而过的傻子二豆,在电视剧中成为了一个大放异彩的角色。二豆疯疯癫癫,歪嘴斜眼,连句像样的台词都没有,却见证了白鹿原所有的悲欢离合,偶尔还会有一些“有情有义”的表现。这个角色的存在,也增强了农村图景的真实性,很多人看到他,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老家看到的傻子。
不仅如此,原著中一笔带过的白灵裹脚、黑娃骗岳父娶小娥等事件,也在电视剧中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中刻画出了白灵、黑娃、鹿兆鹏、白孝文等人的不同性格,增加了电视剧的戏剧性。这些创新情节都比较精彩,为电视剧增添了几分温暖的底色。
《白鹿原》的改编是成功的
虽然大部分观众对这部剧的制作水准交口称赞,还是有不少原著粉表现出了对电视剧改编过多的不满。那么,《白鹿原》电视剧的改编到底算不算成功呢?
有些人期望电视剧还原小说原著,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形式,表现方式不同,电视剧必然会进行情节上的增删繁简。小说虚写的部分,需要电视剧来补实。小说可以有闲笔,电视剧则必须把每一场戏都尽可能拍得精彩。
此前,电视剧《红高粱》基本就是一个再创作的故事, 脱离原著甚远, 加入了大量戏剧化的情节,这也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增加了电视剧的观赏度。《白鹿原》加入的大部分创新情节,如石头勾结绑匪,白嘉轩向土匪借粮,大义灭亲,黑娃白狼口中救白灵,帮助白灵不被裹脚,同样是为了强化戏剧冲突,让电视剧变得更加好看。
白鹿原》并非没有回应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剧中的白嘉轩和鹿子霖,正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好对手,给观众带来了亲切感。在原著中,他们的互动并没有像剧中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喜感。而白孝文和田小娥的“恋情”,也颇有言情剧中“错爱一生”的意味,或许是为了迎合了女性观众的需求。
《白鹿原》的改编的确存在着很多缺憾。在小说中,陈忠实毫不避讳地展示着中国乡村曾经的愚昧与保守,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凉的宿命感。荒诞感和悲凉感,正是原著小说的底色。改编成电视剧之后,整个故事被笼罩在了一层柔光滤镜之下。尤其是剧终好人得保,坏人遭报的结局,结尾显得十分草率,失去了原著中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有人认为某些改编是为了迎合审查,即使如此,现实情况下也无可非议。《白鹿原》能够登上电视荧屏,这本身已经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白鹿原》的改编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也依然瑕不掩瑜,足以称之为文学经典改编不可多得的精品。至于演员, 个个都出彩, 大家都看得见,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