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8 黄卉子 张西工作室 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27)
陆琦简介:现为康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办公室财务助理。康涅狄格州中国纺织民俗博物馆(CT Chinese Textile and Cultural Museum)馆长;东康州大学会计本科毕业;康州大学金融数学硕士;2006 年全美本科生哲学大赛中西方对比哲学奖;2009 年被选为康乃狄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副主席;2006 年成立并当选第一任东康州大学东亚传统文化中心主席。
和陆琦聊天很有趣,她喜欢用形象的语言,笑着说自己是中国留学生里面特别的一类。好像童年吃的爆米花,在中国这个教育系统的炉子里,只是一颗闷声的玉米粒,可漂洋过海后,在美国的体系里重新回炉了一番,才成功变成一颗绽开的爆米花。——编者语
张西:你和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升学经历不一样?
陆琦:是的。我小时候父母不怎么管我,对我也没很高的要求,考不考大学都无所谓,只要身心健康,别的顺其自然。中学的时候,我父亲开始做外贸生意,他一心想让我学外语和国际商务专业。所以我中学的时候,在外语特色的中学里学的是日语。那时候日本企业在苏州渐渐多起来,老师被挖走了,所以我没办法,只学了一年多就转学英语了。后来,父亲希望我能出国去看一看,当时首选的是英国。我先上的3+2,三年在国内上,两年直接去英国的这种课程,没有在中国参加高考。当时这个很前卫,上的人挺少。大三暑假,我自己去找了一份工作,每个月收入不少。所以当时自己有些怀疑,读这个文凭有意义吗?于是我趁父亲不知道,自己辍学了。辍学之后,为了实践之前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我选择了三个行业的三个不同工作,亲身经历招聘、面试、实习,然后把这些写成论文。这三个行业分别是学校、报社、广告公司,我都拿到offer了。不过我选择去了学校,在一个私立学校当口语老师。
张西:那是什么促使你后来想去重新读书呢?
陆琦:我当了四年老师,然后越来越觉得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内,没有相应的文凭,拿再多的奖、工作干得再出色也没用。所以我决定不继续工作了,去读书。决定了之后,我就开始办理签证。当时25岁,又是单身,申请难度特别大,足足办了三次,最后一次和签证面试官谈了八个小时才批下来。后来暑假去的,时间是一个月。我想接着申请秋季的课程,问了语言学校的员工,他们说完全不可能。于是我让他们推荐了几个周围的学校,准备自己去和招生办的人谈,争取机会。
张西:当时去了哪些学校?
陆琦:我先去的东康大,他们一开始也是拒绝的,说已经过了申请期。我就直接说,你们不录用我这样的人才,将是很大的损失。你们可以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来评估我的英文能力,如果还是不行就算了。当时我其他条件都具备,只是没有托福成绩,只有一个语言学校的语言凭证来证明语言能力。我不想因为这个浪费一年的时间。后来我和招生办的主任见面后,摆事实、讲道理,他们就破格录取我了。本来开始想先到东康大,然后再转到康大这样大一点的大学,后来我觉得,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小的学校机会更多。
就这样,陆琦开始了自己在美国大学的回炉再造。她总说自己只争一流,不拿第一,可她的锲而不舍偏偏让自己成为了很多个第一:本科被破格录取、以条件型录取成功申请下研究生、创办亚洲俱乐部,每一件发生在她身上的事都写满了倔强和坚持。——编者语
张西:后来就留在了东康州大学?
陆琦:对,去了一个学期之后,我就找到了一份学生工作。这个工作在商学院的办公室,能接触各种人,能学习很多东西。我常常和里面年长的同事、教授聊天,后来就知道在美国大学里申请奖学金,不是说成绩得多好,而是要遵循一个平等机制。也就是说,中国人、亚洲人、墨西哥人或者黑人、白人,都可以去申请,要体现出多样化,然后得保证25%给这个种族,25%给那个种族,然后50%给女性,50%给男性,或者还要25%给老兵等等。熟悉了这些门路以后,我发现申请什么就能有什么。当时东康大的中国学生就两个,所以什么机会我都有。
张西:你得到了哪些机会?
陆琦:一是我拿到了奖学金,每学期5000刀,学费减免。一般国际学生作为本科生拿奖学金的很少。二是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美国本科生哲学大赛,我是唯一的中国人,还拿了一个大奖回来。后来成立了亚洲文化俱乐部,我是第一任的主席,事情特别多,要准备材料、要寻找合适的人、要申请经费等等。
美国男孩身着香草纹样服饰
张西:你第一笔申请的经费有多少?
陆琦:第一笔从学校申请的经费大约是几千刀。学校有一笔预算专门是给学生社团的,每个学期申请一次。还有一个经费来源是自己去挣,或者是拉赞助。我们刚成立的时候,没有名气,也没开展过什么活动,所以根本拉不到赞助。于是我就想了个办法,跟附近的博物馆合作搞了一个挺大的活动。通过那个活动,既宣传了俱乐部,也为以后运作筹集了不少资金。
张西:你的成绩怎么样?
陆琦:基本上我只要达到奖学金需要的分数线就行了,只争一流,不拿第一。第一只有一个,太累,我就只争一流。暑假我没回国,接着修课,基本上一个学期八门课,我能拿到27个学分。我把四年本科的课程压缩到两年半读完,在这期间,因为俱乐部要举办各种中国文化的活动,我因此认识了镇上的博物馆的馆长,给他们做义工。他们非常支持我,后来一起开展了很多很好的活动。
土耳其和中国台湾姑娘身着白玉兰纹样旗袍
张西:之后是怎么想到去申请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呢?
陆琦:本科毕业的时候,我很犹豫,是找工作还是接着再读研究生。之前读的是会计,这个专业可以短平快地读完,但是我教育的梦想还没有实现,我不甘心。在美国读教育比较难,尤其是康州要拿教师资格证非常难,它的本科需要读完六年。如果我能在读完本科之后再读一个研究生就能拿教师资格证,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后来就申请了康大的教育硕士,结果他们说我本科是商科,拒绝了。然后我又申请了数学专业,结果又被拒了。我就很生气,拿着录取通知书和拒绝信,跑到他们的研究生院。我说你们凭什么拒绝我?数学系和精算系所有的要求我都够了,谁做的这个决定,我要跟那个人聊一聊,我想知道原因。
张西:你还真的是不放弃啊!
陆琦:对,我就是轴。就算是拒绝,也得告诉我原因。我可以接着再申请,直到不会被拒为止。在我的坚持下,我最终找到了系里做决定的老师,直接和他面谈。去之前,我设想了所有可能会有的问题,然后准备好答案。后来见到他,情况果然和我想的一样。
第一,他说我学的商科,不是数学专业。我直接把学校网站的申请材料放在他面前,说精算专业上没有说明一定是学数学的才能申请,只要是商科的、金融的、有数学基础的都可以申请,我在中国学过数学,所以我才申请。
第二,他说我本科的成绩单里面,没有微积分。我说在中国,我们从初中开始学数学,学的比美国难得多。我来美国,是想要学更多在中国没有学到的科目。我上过一个微积分的预科,发现是中国初中学生的水平,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学费来学已经学过的科目。如果一定需要上这些课,我可以在暑假的时候去旁听一下,这样就知道我的水平到底在哪里,也不需要再多浪费一年时间。
总之,就是他抛给我很多问题,我就又抛回给他,他也拿不出更多的理由来反驳我。后来我提了个想法,能不能用条件型录取,如果这些数学的科目,我全部拿了满分就接受我。结果这位老师同意了,当着我的面把拒绝信撕了,直接给了我录取信。7月份的时候,我去旁听了一门数学课,秋季直接就进了。
从申请研究生到在学校站稳脚跟,这段经历充分让陆琦感受到何为美国之梦。她说,在美国,只要有心,只要付出,只要真的去做,梦想终究是可以实现的。——编者语
张西:进入到数学系适应吗?
陆琦:一开始我真的觉得没法活了。身边都是清华和中科大的特别牛的学生,自己和他们比起来基础差太多了,只能硬着头皮学,那一年我天天泡在图书馆,自学高数上下册。那时候精算这个行业特别火,学这个的人又特别多,所以基本上不可能拿奖学金。结果那些很牛的同学没拿到奖学金,我还拿到了。
张西:啊!为什么呢?
陆琦:这又是一个故事了。在专科上我无法竞争,他们确实太牛了,所以得用我的优势、用我的社交能力来弥补专业的不足。我后来又回到了语言学校,成为一个学生工,半年之后当了会计。当时还学了一点精算。一年结束以后,我去跟他们的负责人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一个研究助教的奖学金。如果能有这部分钱,学费就可以免了。
张西:怎么说服他的呢?
陆琦:我说现在这份工作,耗时耗力。举个例子,暑假有个30人的团到美国这边来,住宿几天?住什么酒店?是否接机?需要什么样的旅行?他们差不多要花大半个月才能算出成本,然后再给出价格,太耽误事了。外国人到美国读书,时间都很紧张,有时就三个月,还包括签证和准备材料的时间。我刚好在学习精算,所以我提出可以设计一个网页,类似于保险公司买车险出预算那样的,只要输入各项条件,就能迅速生成成本以及核算价格,非常快捷。这个负责人觉得我很有想法,就给了我这个职位。这个比数学系的助教好,可以上别的院系的课,还可以免学费、拿生活费。
张西:这个研究生读了多久?
陆琦:读了三年。因为设计这个系统,我知道了报价、定价等等信息,也因此慢慢了解到美国的一些做事方法,包括成本核算等。语言学校就是一个小大学,因为工作我要和各方面联系。一是和学校的部门。研究生助教有些工作和英文培训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就会和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以及每个系联系。二是和项目有关的部门及企业打交道。比如住宿、饮食、保险、国际部,了解他们的移民政策。这样一来,自己的人脉就慢慢地累积起来了。
在陆琦的留学生涯里,中国纺织品展览和传统服饰展示这两次活动的开展,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间的点点滴滴,至今她回忆起来仍然如数家珍,连同收获的对中美文化交流的颇多心得和经验,也一直让她铭记在心。——编者语
张西:先说说第一个活动吧,是怎么有这个想法的呢?
陆琦:当时我在大学学习美国文化,我就发现,只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够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次我去餐馆吃饭,因为人多要等位,餐厅就发给小朋友填颜色和连线的图纸,让他们在等位的时候不要闹。都是给三四岁小朋友的,可我竟然不会!连线图上面是一排动物,老鼠、大象等等,下面是食物,要把动物和食物进行连接。我们小时候学的是,猴子吃桃子、大象吃香蕉、老鼠偷油吃,这是中国自己的模式。但美国完全不一样,他们猴子吃香蕉,老鼠不是偷油是吃起司,大象不吃香蕉而是吃花生。这个事情启发了我,中国的文化在美国要发扬出来,必须要跟它进行对比,这样才能更吸引美国人的眼球。
那时候我学的两门课,早期美国历史和亚洲哲学,对我影响很大。我看事情看问题总会不断地从美国文化出发,把它和中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历史课的教授当时是个讲师,每周末会在小镇的纺织博物馆当义工。我一直觉得,在美国生存,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要了解这片土地,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区里面。所以我经常去那里帮他,也因此认识了镇长和他的太太。这是一个纺织重镇,和我的家乡无锡一样。所以我就想到,可以在这个纺织博物馆里面,搞一个中国的纺织印染展览。
张西:当时办这个活动还有别的想法吗?
陆琦:说实话,这个不只是纯粹地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筹集经费的目的。我和父亲联系,让他捐赠一批印染的蓝花布的成品,一部分作为展品在博物馆展览,余下的在门市部里出售。展览的门票钱学生会得一半,卖东西的钱就全部进入学生会。和博物馆达成了共识之后,我们就着手开始干。博物馆的人员熟门熟路,到当地的报纸、电视台、广播进行宣传。父亲很慷慨,寄过来三箱蓝印花布的展览品和成品。翻译是个很大工程,俱乐部里只有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所以我主要承担了这部分。整个展览的布置,是俱乐部五个人一起完成的。
开幕式那天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人也很多。我先生之前是康州大学中国学生会副主席,他喊了几个女生一起,有会书法的、有会剪纸的,我会茶艺,我的朋友会打太极拳。开幕式从中午12点开始,大家可以参观,随后每个小时都有活动,比如一点茶艺展示,两点书法展示,三点剪纸展示,四点功夫表演。这样就吸引了很多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到这个博物馆来。我带领所有参观的人,把每一件展品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把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跟美国历史作一个对比。
每个桌子上我都放了一个捐款箱,接受各方友好人士的捐款,给支票给现金的都有。活动很成功,一直到现在,我和馆长他们都保持着友好关系。
张西:这之后,亚洲文化俱乐部的名声是不是就打开了?
陆琦:是的,效果很明显。亚洲文化俱乐部知名度有了,钱也有了。第二年,第三年,包括后来我毕业以后,美国人来接管这个俱乐部,也留给他们一笔足够的钱。每个学期他们可以带着世界各地的学生,到唐人街去吃饭,体验各种的中国传统文化。
张西:第二个活动是在研究生阶段吗?
陆琦:对。读研究生的时候,学校每年都有一个时装展览,可是反响平平。所以我就琢磨着,能不能改变一下,通过服装的图案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体就是,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服装,每件两个样式,两个成人或是一个成年人带着一个小朋友,待模特上场后,开始讲述这个图案背后的故事。
俄罗斯姑娘身着渔网纹样服饰
张西:具体展出了哪些图案和故事?
陆琦:整场大概用了20多套衣服,持续了两个小时。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一个玉兰花,是彩色的图案,我就讲到了这是上海的市花,然后我又带进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这件衣服走秀的过程中,每讲到一个地方,在大屏幕上展示照片,比如衣服上的细节图案,还有上海的市花、花木兰的图像。有一个是乐器,我就讲到了马头琴和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一件衣服图案是方的和圆的,我就讲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概念,同时把上海博物馆这样一个典型的天圆地方的建筑结构呈现出来。还有一个老虎纹,我对比了中国的万兽之王,但是在美国就是狮子。还有好几种花纹的蝴蝶。开始我讲到白族,说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还有蝴蝶泉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故事,还对比说这个故事类似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这样,每件服饰都涵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美国和韩国姑娘身着绳纹和花丛小蝶纹服饰
张西:你是个有智慧的人!这样反响很好吧!
陆琦:是的,因为既有中国的故事又有和美国文化的比对,观众就很好理解。整个活动办下来就两周,又是准备衣服又是筹备场地,又要写串词又要找模特,真是费了不少功夫。找模特这个很是曲折,学校里的中国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没有一个愿意来的,只好去康州大学搬救兵。很多华裔二代愿意参加,他们出生在这里,但没有机会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所以特别感兴趣。我还找了康州大学的教授和工作人员,她们也愿意,她们从来没有穿过中国旗袍!
张西:她们觉得特别有意思吧!
陆琦:是的。康大当时有很多的土耳其人、意大利人,还有南美洲、非洲学生,他们也愿意来帮我走秀。所以反而用了洋模特,比以前预期的效果更好。通过这个事情,我有些寒心和失望,中国人自己都不愿意来参加传统文化的活动,反而是外国人积极参与响应。
意大利和南非友人身着天圆地方纹和虎皮纹服饰
张西:我观察过,来这儿留学的中国学生,对公益事业大都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陆琦:确实是。所以我觉得留学生应该反思,家长也需要反思。很多家长在孩子出国前说,你过去要好好学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各种活动上。恰恰相反,事实是,就因为参加这些活动,中国人才能在美国社会里建立自己的社会网,这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陆琦滔滔不绝,像是位特立独行的女王,充满了智慧和决策。在谈到自己家人时,俏皮的语言也掩饰不住对他们深深的爱。她笑着说,老公是被自己团结和联合到手的,感谢父亲教自己怎么生存、怎么挣钱。面对未来,陆琦目标明确,要坚定地实现自己的教育梦。——编者语
张西:什么时候认识你先生的?
陆琦:我是在本科时遇到他的,他当时在康大读博。那时我觉得个人的力量很小,得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才能做大事,中国人一定要团结。那时东康大就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中国人,俱乐部其他的会员全都是美国人、日本人。所以我就联系了康大的学生会。
张西:先生成为你的联合者?
陆琦:对,我要团结和联合康大的中国人资源,他是我的主要对象。办中国传统印染展览会时,他和其他几个同学过来帮忙,把活动办得非常成功。后来我们发现兴趣爱好各方面都一样,更巧的是后来做了邻居。大学毕业后半年就登记结婚了,那时我也拿到了康州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我们回国先结了婚,然后我才回到康州读研究生。
张西:我很好奇你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陆琦:我特别感激父亲。从初中开始,就让我尝试去打工,换不同的行业,让我体会到赚钱首先不容易,其次是要动脑子。
记得初中暑假,我想和同学去上海玩,就找父亲要零花钱。他说不要把这两个月的时间浪费掉,你能赚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然后我去站柜台,结果钱没赚到,还被人家扣了工资。最后只赚了几百块钱,父亲就配给我相同的钱数,我用这个钱跟朋友去上海玩了。读大一时,我去上海卖报纸,别的同学都是一张张地卖,我心里就想,这样什么时候能卖得完啊,又拿不到佣金。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当时陆家嘴有很多外企,只要有一个公司订全年的报纸和杂志,我们就不用在马路上耗这么多时间。于是我找卖报纸的领队要了些赠品,把那些公司主管报纸业务的人给收买了,很快完成了一年的定单量。只一个礼拜,我就上了他们榜单销售的第一名。
现在看来,人生的经历,包括在美国闯荡的这些年,父亲说我就像打太极,看似无招其实挺有章法,所以才能生存下来,在这么多名校的毕业生里拼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张西:你一直说你有一个教育梦?
陆琦:对,我来美国一心想要读教育专业。从2009年开始,每星期天上午十点到十二点,我去当地中文学校教二代移民的小朋友学习中文。一直到2014年,从来没有间断过。我想通过教中文、通过孩子的学习以及接触他们的父母,来了解华裔二代,了解美国的早期教育,了解美国教育的家庭环境。
张西:在这个过程中你萌发了自己的想法?
陆琦;嗯。在研究生时,我去上了教育系的很多课,比如说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学,还有很多历史课。我的会计专业其实比较好找工作,但我还是想回归教育。宁可工资少一点点,也想能多掌握点这方面的资源,包括人脉、途径、法律等等。我在美国已经生活12年,对公立学校的门道也了解很多,是时候该自己做一些新的尝试了。
我和之前教书的中文学校的校长一直都有联系。他有一个普惠性教育的想法,就是让更多普通家庭和流动人口的孩子能够读书。现在美国的私立学校其实是为富人服务的,包括中国家长送这些小孩到私立学校,家里条件都很好。这样过来读高中、读大学、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太多了,所以我们想另辟蹊径,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俩的想法不谋而合,然后去年年底就开始行动,开展一些公益项目,比如学校间的合作参观、老师的合作交流,公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民工子弟学校老师、学生的交换项目。以后我还想邀请我认识的朋友,包括康大历史系的教授,之前合作过的镇长等,还有了解历史的老兵、了解纺织历史的人等等,用采访或者开展活动的方式,进行中美文化的交流。
张西:很有意思,我想肯定会不断地发展起来的!
陆琦:对,这是个国际大舞台,我们现在做的,不只要让更多的中国家长和中国留学生看到,也要让更多的美国人来了解中国的留学生。一方面,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以后,美国人出于自身的优越感,对他们会有很多疑问,比如你们为什么不留在中国?你们为什么要到美国来?所以我要邀请这些老师到中国去,让他们见识到中国的迅速发展,见识到中国早已不是他们想象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子,然后回美国后用他们的声音来说什么是中国。另一方面,也要让美国人知道、了解、尊重、认可中国的留学生,我们不仅有能力回去生活得更好,而且还有更多更高的追求。
张西工作室网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张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张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