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浩宇:留学之路的成长与奋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7-05-26 胡少博 张西工作室  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21)

简介:赵浩宇,198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后举家迁至北京。在北京度过了大部分的求学时光,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后申请出国留学,获美国西北大学项目管理硕士学位。现美国麻州大学公共政策学博士在读。

赵浩宇外表看起来十分阳光、活泼,同时内心又非常细腻。他一方面非常热忱、待人接物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又沉静喜欢分析反思。从北科大一路杀进美国名校西北大学,一所以极低录取率著称的大学,不是学霸,却开始在学术这条路上崭露头角。他拥有怎样的人生故事?且听他徐徐道来。

张西:你看上去阳光,善良,我很好奇你的原生家庭环境是怎样的?

赵浩宇:我父母在本科时恋爱结婚,两人都学机械工程专业。他们的婚姻很稳固。我母亲出生在太原,性格很开朗,周围人对她非常好。我父亲出身农村,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日子很苦。所以,我父亲奋斗的力量非常足,应该是常人的好多倍。同时也很聪明,后来转向社会科学、经济学。我们家原本在太原发展,我也出生在那里,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工作调到了北京,我们全家就从太原搬到了北京。

我小学四年级来北京上学,从太原到北京,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是一个挺大的挑战,当时基本上还算适应。后来升到初中,就觉得初中三年过得不顺利,对我影响不小。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初中离家住校,离父母比较远,缺乏亲人的关怀照应。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初中那时候智慧还没打开,很多事情还不会处理。但也是这一段逆境也让我比同龄人更有奋斗的动力。

张西:何时变化的?

赵浩宇:高中时,我开始积极改变自己。我一改初中时的各种做法。为人处事方面,不像初中时那么内敛了,开始主动寻求更多机会。主动在班级里承担事情,主动管理和别人的关系,这都是我在高中时做的事情。再加上我在高中学习一直比较好,所以老师也比较看重我,一直让我担任班长。

大学期间延续了我在高中时的状态,就是积极地努力奋斗。当时我考进了北京科技大学,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机缘巧合,在学生会里认识了我现在的太太邓璇。记得大一刚开学的时候,我就心想一定得参加学生社团,当时心气高报了校学生会的外联部,但是面试完被刷下来了。当时我有点着急,心想怎么回事呢?我感觉自己不算差,怎么就不要我了呢?后来我在宿舍碰见面试我的外联部长,我跟他说,我挺想进外联部,您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进去啊?他说那你就去拉赞助吧,要是真能拉到的话,我们就要你。我说好,去就去。部长当时就给了我一堆材料,是一个即将举办的活动,又跟我讲了活动的性质、可能需要的赞助。

当时我很忐忑,因为那时我并不属于这个组织,却要以这个组织的名义去办事,万一我和商家谈判时,真遇到一个外联部的人怎么办?越是害怕,越是遇到什么。后来我到外面拉赞助时,还真碰见外联部的人了,碰见谁了呢?就是邓璇……这是第一次遇见她的经历。

张西:有趣的相识。这是不是注定了你一直得怕邓璇?

赵浩宇:后来我的赞助谈成了,进了外联部。第一次上台作自我介绍,完了下来回座位坐着,回头一看,邓璇就坐在我后面。点点滴滴地,我逐渐对她有了印象,对这个女孩很有好感。后来在校园里又碰到了她,这么一来二去,也就两个月的时间,我俩就熟悉了。然后慢慢约在一起吃饭、去自习室,快到年底的时候,关系就比较好了。再到后来大学四年我们基本就在一起了。特别是大四时候,我原本有一个机会去英国留学,雅思也考了,英国签证也办了,但为了邓璇留了下来,没有去。当时我就回忆从大一开始,到大二、大三一路走来,我觉得邓璇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我自己比较爱折腾,也受了不少挫折,邓璇好像是我的温暖港湾一样,她特别安分,没有那么多想法。另外,她虽然看起来柔弱,但内心坚定,有时我遇到纠结的事,两个人一切磋,她能帮助我修正自己。这些都坚定了我们在一起的信心。再到后来我们一起准备出国,她被布朗大学录取,我被西北大学录取,一个在美国东部,一个在中部,所以我就经常坐飞机去看她,一两个月去一次。2015年我俩正式结婚,现在都在波士顿读博士。

张西:祝福你们这对情侣。可以分享下你们留学的心路历程吗?

赵浩宇:对于每个读到大二的本科生来说,未来的选择也就两种:考研还是工作?工作的话,是创业还是找工作?创业对本科生来说还是太早,然而找工作的话,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并不大。所以可能一半本科生会选择考研,考研又分在国内考研,还是出国读研。由于高考的惨烈复习状态依然历历在目,所以大多数有条件的本科生都倾向于出国留学。因为一方面准备考试容易一点,另一方面也想去国外看看发达国家什么样子?优秀的教育什么样子?能在国外开拓视野,学习本领,对每个本科生都有很大吸引力。并且国外的硕士学位含金量普遍比国内高一些。

张西:这是你出国的动机。

赵浩宇:对。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本科时,由于年轻气盛,总是在琢磨,如何能够不断进步?所以什么事情“高大上”,就去干什么。和考研相比较,出国当然“高大上”了许多,出国也就变成了很自然的选择。另一方面,大多数本科生,对国外缺乏了解,总觉得国外是一片蓝海,能够出国似乎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那种对未来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渴求以及探索,是很吸引人的。我们这代人都是独生子女,普遍都被家长管得紧,或多或少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独立”渴望。一旦出国,离父母就远了,不但自己“独立”了,还能追求自己的梦想,真是再好不过了。

张西:可否分享你是如何准备出国申请的?

赵浩宇:大三时,我开始准备出国考试。我的本科成绩不算出类拔萃,如果想上名校,就要在留学考试上有优异成绩,所以,不管是托福还是GRE,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这两个考试是出国留学必须通过的两个考试。从这两个考试的名字上就能看到他们的不同,一个是英语水平测试(TOEFL),另一个是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所以一个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个GRE则考察学术能力。

通常的做法是先准备GRE考试,通过以后可能让自己的英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再考托福就会感觉容易很多。复习GRE的时候,记得那时每天早上七点起来,洗漱吃早饭,确保自己八点钟能够在教室开始背诵新东方的红宝书。红宝书是GRE考试增加词汇量必背的书,那时候考G的同学都人手一本,非常厚重,像个词典一样。现在自己的词汇量基本也是那时候积累起来的。早期复习GRE主要是准备红宝书,后期开始刷题,寻找类比反义的历史题,不断地背诵强化。GRE作文则需要定期写作,从网上搜集历次考试的作文题目,然后把题目归类,每一个类型自己写出范文,再找老师同学修改。最终我的GRE考得还算不错650+800=1450,一般美国学校的GRE要求1300分。虽然很多大牛都能考到1500分,但我毕竟天资有限,最后这个成绩也是满意了。

考完GRE后又准备TOEFL。比较起来托福的题型更复杂。有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几种不同的题型,所以现场发挥的时候,需要考生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对每个题型的处理方法都要了解。在考托福的时候,我的状态特别不稳定,我考过好几次托福,每次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总感觉发挥的不理想。但每次考的结果却特别的稳定,不是99分就是98分(满分120分,名校需要100分以上),这样的分数我好像考过四次。

张西:请允许我笑一次。

赵浩宇:那段时间,我自己就感觉,也许这就是命啊,看来我的人生就是这个水平了,想要考过100分感觉比登天还难。谢天谢地,奇迹还是突然出现了,我最后一次考托福,考得格外好。当时还迟到了10分钟,别人都已经开始做题了我才进去。但不知为什么,那天内心很镇定,答题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考完以后也感觉很轻松,分数出来我吓了一跳:107分。那一次我才相信,原来人真的是有潜力的,所以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张西:非常好的心理体验,必须赞一个。

赵浩宇:新东方的托福和GRE培训班我都上过,至今还记得当时新东方的一批“名师”的风采,比如“小宝老师”韦小亮,作文老师李笑来,托福听力马俊,托福阅读杜昶旭,等等。这些老师能力很强,现在大多也都从新东方离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回忆起来,他们都特别能激发学生们对梦想的追求,也都是大师级的段子手,课上正能量满满的同时又非常诙谐幽默,给那一批备考的学生带来很大帮助甚至是欢乐。但再好的老师最多能够启发学生,真正准备的过程中,全靠的是自己落实,如果只是去上课很容易感觉已经听懂了,但真正一做题又不行了。

张西:你是如何申请美国高校的?

赵浩宇:申请和选校确实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选校的关键是明白自己的目标。其实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出国读的是硕士还是博士?因为这两种学位差别很大。对本科生来说,硕士时间短,录取条件低,能够尽早工作,但是投资高(硕士自费,博士一般有奖学金)。博士费用低,将来工作层次高,可以去高校任教或是去企业和智库搞科研,理工科收入会更高,但是时间长,申请门槛高。对美国高校来说,开办硕士专业,招收的学生多,一是可以提升自己名气,二是可以获取一定的收入,支持系里的科研活动。培养博士生则是各个院系的本职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的学术实力,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由此来看,美国院校的硕士项目,会比相同院系的博士项目容易申请。申请硕士应关注学校的名气、实力以及地理位置,而申请博士则应看重院校的专业本身,以及老师的相关研究。

对我来说,本科毕业时并没想读博士,申请的都是经管类硕士。最后申请结果不错,我硕士去的是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综合排名前20,专业是项目管理,这个专业专门研究工程方面的项目管理。后来硕士期间,才渐渐意识到读博士并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如果目标明确,有自己爱好的专业,读博士也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所以硕士毕业以后,我就去了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读公共政策博士(Public Policy)。麻州大学的主校排名全美70多名,不如以前我读的西北大学,但这个时候,随着我对留学了解的深入,以及对自我兴趣的了解,学校排名高低并不影响我的选择了。当时选校的时候看到这个学校的公关管理学院的水准挺高。系里的老师,不管是资深的还是新老师都毕业于美国前20的名校,并且在学界都很活跃。当时我一看这情况,心想排名一般的学校,公共政策系竟然这么好,太出人意料了,所以就决定申请。我现在在这里读博士第三年,正在写论文。

张西:现在回过头来看,你整个申请学校过程有无遗憾?

赵浩宇:有。第一次申请时候,我找的是中介帮助我申请,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次申请博士则完全自己操办。当时找中介有几个考虑,第一,自己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英文感觉还是不过硬;第二,国外到底什么情况,自己完全不了解,两眼一抹黑,心里没底;第三,当时国内的留学中介市场非常火爆,给学生们造成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事儿学生自己肯定搞不定,要不然这么多留学机构为什么能存在呢?好像不去花几万块钱申请,就感觉不够踏实一样。

现在看,这些顾虑其实都是可以克服的。第一,英语水平,只要多看多听多练,慢慢就提高了。第二,国外的情况自己不了解,可以参考留学中介的意见。但中介提供的信息许多都是偏颇的,不应该把申请决定完全交给中介机构去做。至于第三条,中介市场火爆,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正是申请者的信心不足,催生了中介市场的繁荣,由此产生的群体盲从,也会让想留学的新生选择依靠中介。

张西:留学是你自己的事,为何把未来的掌控权交给陌生人?!

赵浩宇:对。申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己对自己了解、定位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未来规划探索的过程。未来要学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学出来后将来要干什么?学校里师资力量如何?比较靠谱的专业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问题通过自己探索都可以得到解答,同时自己出国后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逐渐清晰,这对每一个申请者来说都太重要了。如果听从了很多中介的说法:以申请结果为导向,申请过程全包,全程不需要学生参与。那这就是很典型的误导学生,对中介来说他们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他们回扣最高的项目,对学生来说则丧失了主动性以及宝贵的规划自己人生机会。

张西: 留学生活和就学环境与国内有何不同?

赵浩宇:我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北京,从来不知道离开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并且从小周围人都赞美北京是大都市,能来北京是多么的好,所以从小就觉得自己居住的北京是独一无二的,有一种无形的优越感。刚出国几个月,从前“主场优势”一样的幻觉马上不复存在了。我感觉自己的状态就好像是外地人来北京一样,人生地不熟,自己说话外国人不一定能听懂,对方说话也是一样。那时感觉美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这种态度很快也就改变了。不管是在学校里同老师和同学沟通,还是在校外同陌生人、销售员的交流,发现所遇见的人大都很友好,慢慢地自己也进入了状态。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上课听讲比较困难。虽然托福成绩不错,但感觉托福听力跟真正的上课还是不一样。第一学期,有一门课叫谈判与沟通,为了不挂科,每次我都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老师上课讲的每一个字,并且认真记笔记,也只有这样才能听懂七成左右。但老师误以为我是特别聪明好学的学生,上课有时提了一个问题后会看看我,希望我回答,但每次我也只能憨厚一笑,表示其实我不会,不过最后经过这门课的洗礼听力提升了一大截。

我的专业是项目管理,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企业界的大牛老师,比如像芝加哥当地的建筑企业的高层。记得一门课是工程造价测算,老师是当地知名建筑企业的主管,十分严格,要求我们学会看建筑的结构图,并且计算造价,课程很有价值。但最后期末项目,老师按照公司内部的标准,审核我们的造价报告,结果几乎全班同学都拿了C。在老师看来,虽然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我们的成果,离最终实际能用的标准相距甚远,只能给C。最后系里把我们的成绩做了处理,不至于有C这么难看的分数。但经历这次课最后,我也算是领教了美国老师的严谨和认真。

 观察到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出国以后,同学之间的关系好像比在国内同学之间,更亲了一些。由于大家所面对的困难都比较相似,抱团取暖的动力也就更充足。我们专业的中国学生大概十位,每天上下课都在一起,没课的时候就会以各种理由在一起聚会。还记得一大帮人第一次一起做饭、一起玩桌游、一起坐飞机出游的时候的样子,一帮年轻人在一起确实很有活力。这也是出国之前没有想到的。

但在外留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出国之前,感觉作为独生子女在家里特别的不自由,凡事不能自己做主。出国以后虽然自由了,但无形之中又少了一点家的感觉,这时才意识到爸爸妈妈的在心中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也知道当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时,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张西:独自在外,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吗?

赵浩宇:不熟悉美国的法律,也让我们栽了跟头。我们几个留学生招租了一位美国人进公寓里入住,后来对方未付房租。我们因为不懂法律,就提出让对方离开,但被对方拒绝。作为房东的我们大吃一惊,后来才知道美国这边规定,只要租客不愿意离开,即便对方不支付房租也可以继续居住,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必须要找律师,上庭、宣判,判决后还需要执行判决结果,最后我们无奈只好同意其继续居住。

不过,我也遇到过有趣的事。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大超市,门口每天都会有一个黑人流浪汉,站在门口非常热情地向你问好,从不主动要钱。起初看到被吓了一大跳,后来发现这个人每天如此。当时心想,这美国的流浪汉素质都不一样啊!直到有一天看到这个大叔在一群流浪汉中侃侃而谈,俨然一副丐帮帮主的模样,才知道这也是流浪汉中的奇葩。

 

我们究竟为什么选择留学?留学前对自己有怎样的了解?对专业有怎样的了解?对自己未来有什么规划?……这些基本问题是每一个将要留学、正在留学的学子无法避免的。浩宇从一开始的一腔热血,备战留学申请,到后来逐渐找准自己方向,努力攻读博士。虽然走的不是最短路径,但只有经历了这一切,才能看清前方道路的曲直,他的经历给后来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祝福他未来能够在美国开创属于他自己的辉煌。——编者语

编辑:胡少博   责编:李明

张西工作室网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张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张西工作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