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明曰夷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明曰夷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主旨是讲道的特点:道有非人体感官可探究的属灵的特性,有暗物质性。讲了道的“象”。讲了道的恒一不变;也提到了一旦进入道体,即可知古明今的超时空性。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用眼去看却看不见,称为夷;用耳去听却听不到,称为希;用手去拿却拿不着,称为微。

“视,听,搏”都是用人体器官去探究。即用有形的去探究无形的。结果是看不见,听不到,拿不着。

“夷,希,微”这三个字即使没有,也不影响本章意思的完整性,但这里是强调写出的。犹太古典中称创造天地万物的神为“Y H W H”,发音近似“耶威”或“雅威”。因此有人推想老子所说的“夷希微”是从那个发音而来的。古代也有人口迁移,并非一成不变,这个推论是一种可能性。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三个特点也无法解释的太细,他们都是用来形容这唯一的道。

这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企图把道研究个水落石出是不可能的。道告诉了人们应该知道的部分;不该知道的事,人也不用去费力。科学发展到今天却不能制造出一个有活力的细胞。属灵的世界更是被大多数人所否定。老子在这里告诉大家不要刨根问底了。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

道以上属于看不见的无形世界,也叫“形而上” ,边界莫糊,混沌不清。当然这个不清是对于人的认识能力而言。在道以下是道所创造的有形的万物,是清晰可认识的---其下不昧。

远志明老师解释为:“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最高了),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他足以照亮全世界)”。这个解释有启迪,放在这里。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绵绵长存,能感觉到道的存在,但却无法给他下个明确的定义。说来说去,意思就是:道属于灵界,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就是属灵的道的形状,属灵的道的象。老子本身也知道:用语言去解释无形的道很难,也只好这样说了。

关键词“象”,我们平时说的“气象”、“天象”、“星象”等,是形状不固定的一系列表现,来说明一个客观的事实。

比如说“气象”:黑云密布,气压低,闷热----要下雨了。多种参数随时变化,多种形态因素搭配,但事实基本明确,说的是“象”。

在道里面,道与人交流也常用“象”的形式表达。可能更抽象,而且非得道之人体察不到。老子使用语言文字表达他灵眼所看到的“象”,这就是《道德经》的难懂之处。摆到人的面前也未必讲得清楚,更何况根本就看不见。老子说:这就是道的象,即无物之象。

《易经》中有:“天呈象,圣人则之”,这个天之象除了指天象,星象之外,更多是指呈现于灵里面的象。天的意思与道,神,上帝一样,是人心目中的最高神。

那圣人会不会不懂或误解象的意思呢?应该不会。因为道跟人一样---是活的。道与圣人交流时是互动的,道了解人的心思意念,会确保圣人正确传达道的意思。

是谓惚恍。

到于人的感觉是:恍恍惚惚是存非存的状态。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因为道是属灵的暗物质,道不仅创造了万物,并且超乎万物之上,贯乎万物之中。道就在你身边,你却拦不下,追不到。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得到这个亘古长存的道,就可以明白、应对当下这个有形的世界,就能够了解遥远太古之时,天地万物的初始。这就是大道的律,也称道的纲纪。

前面述说了道的“惚恍”不可捉摸的特性,这里讲的是道的有应,有信和大能力。

你一旦进入道的世界,你不仅有了处理当今世事的智慧和能力,你还可以知道很久之前的历史。甚至是天地都未创立之前的元始状态。诚如老子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时光倒流绝非常人所能理解,暗物质和灵的领域科学也证实不了。但是与道合一的人能明其境。

道创造了这个世界,那么他就有能力选择进入或不进入这个世界。既可以在其内,也可以不不在其内;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都有所不同。那么与道合一的灵魂便藉着道也具有一定这样的能力,即进出这个世界。犹太版的道德经里耶稣基督自己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道/神)那里去。” 还说:“我就是门”,就是进出这个不同世界的门。

这是道的应许,即与之合一后,得着超乎寻常的智慧,也可以让你从开天辟地,看到天地的大结局。这就是道的律。

总结:本章主讲道的特点,几乎没什么延伸。道有非感官能够觉察的属灵的特性;又从“象”的角度来看道的不可捉摸,不确定性;以及进入道后所能获得的智慧和能力。下一章老子讲那些能够与道合为一的人有什么特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