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认为人生有三种特质:无常、苦与无我。在佛陀眼中,众生身上都烙有这三种印记。从自己的经验去发现这些特质的真实性,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如实地面对事情的真相。
第一次听闻这个教诲时,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论。然而一旦开始留意自己身心的活动,先前的观念就改变了。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发现,没有一样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我的情绪就像气候一般不断在变化着。我无法掌控思想和情感的发生,也无法让它们停止不动。它们停止了之后又会继续活动,活动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即使是最顽强的肉体疼痛感,只要一被注意到,也像潮汐一般随时在变化着。
我非常感激佛陀为我们指出,人类终身奋力对治的问题不过是一些平常而普通的经验罢了。人生「确实」是不断在起起伏伏的。人或各种情况都无法逆料,其它事物也是如此。不论是圣人、罪人、赢家或输家,每个人都清楚,一旦碰到己所不欲的事物有多么痛苦。因此我很感激有人看到并指出了下面这个真相,那就是,人生绝不会因为我们无力正当行事,便能免于上述的苦恼。
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或固定不变的,凡事皆无常乃是人生第一印记。这就是事物最平常的状态。万事万物都在过程中。每一棵树、每一根小草、所有的动物、昆虫、人类、建筑物,有情与无情众生,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我们不需要成为神秘主义者或是物理学家,才能明白这层真理。然而在个人经验的层次上,我们却一再抗拒这个基本事实。因为它意味着人生无法永远顺我们的心。它意味着有得必有失,而我们并不喜欢这项事实。
有一段时期我的工作和住家都产生了变化。我觉得不安、不确定,有点无依无恃的感觉。为了想得到创巴仁波切的帮助,我向他抱怨自己不太能适应这段过渡期。他面无表情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说道:「我们永远都活在过渡期中。」接着他说道:「如果你能轻松地面对它,就没问题了。」
我们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凡事都会耗尽。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层真理,但在情感上却对它有一种根深柢固的厌恶感。我们要的是永恒;我们期待永恒不变。我们自然的本能就是追求安全感,并且深信自己总能找到它。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我们往往把无常经验成挫折。我们利用日常活动来遮蔽各种情况中的暧昧性,并且消耗大量的精力来抵挡无常与死亡。我们不喜欢自己的身材走样!我们不喜欢自己年华老去!我们害怕皱纹和下垂的肌肤!我们不断涂抹着美容用品,就好像真的相信自己的头发、皮肤、眼睛和牙齿可以奇迹似地逃脱无常的定律。
佛法启发我们摆脱这种受限的生活方式。它鼓励我们逐渐学会放松,并且全心全意地领会这既平常又显而易见的真相。认清这个真相并不意味总是看到人生的阴暗面。这意味着开始去理解我们并不是唯一无法好整以暇的人。我们将不再相信有人可以躲开那份不确定感。
人生的第二个印记就是无我。身为人类,我们和其它万物一样无常。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随时都在变化,思想和情绪也不停地生灭。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能干的或无望的——我们的根据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闪而逝的刹那?还是昔日的成就或挫败?我们执着于自我的顽强概念,并因此而行动不良。没有任何人或事是固定不变的。把无常的真理看成解脱的源头或是令人恐惧的焦虑之源,这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将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日积月累的结果到底助长了痛苦,还是增加了喜乐?这才是问题所在。
有时无我又称为「没有自我」。这样的观念很容易被误解。佛陀的原意并不是说我们就消失不见了——或是从此丧失了个性。一位学生曾经问道:「无我的体悟会不会让人生变得灰蒙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佛陀想要阐明的是,我们误以为自我是坚实存在的,而自己和他人是分离的,这样的概念的限制性真是令人痛惜。我们绝对有可能穿透生活中的剧情,不再坚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得太严重,且认为自己太重要了,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们总是合理化自己的烦恼,甚至合理化自己对自己的中伤,或是总感觉自己比别人聪明。自我重要感其实会伤到自己,把自己局限在好恶的狭窄世界中,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对自己和周遭世界感到乏味透顶,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了。
所以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开始质疑信念,或者毫不质疑。如果不接受自己对实相所抱持的版本,就必须开始向它们挑战。根据佛法的观点来看,训练自己保持开放和好奇——消解信念和假设——是最能善用人生的一种方式。
一旦学会觉醒菩提心,就是在滋养心灵的韧性了。以最普通的话来说,「无我」乃是一种富有伸缩性的存在感。它往往显示出好奇、适应力、幽默感和游戏三昧。那是一种对未知感到放松的能力,它并不想把每件事都弄明白,也完全不确定自己是谁——或者别人是谁。
然而这短暂的一生我们到底要如何渡过?我们是否还想加强那份早已技艺精良的抗斗无常的能力,或是要训练自己放下?我们是否仍想顽强地执着于「我就是这副模样而你就是那副德性」?或者愿意超越那狭隘的心胸?我们能不能??训练自己成为一名精神勇士,
致力于重新连结那股与生俱来的伸缩性,并且帮助别人也做到这一点?如果朝这个方向前进,无限的可能性将因此而开展。
有关「无我」的教诲揭露了人类活力四射而又多变的本质。我们的这副肉身从未感受过它当下所能感觉的一切。我们这副头脑中的念头虽然重复再三,但也可能永远不再出现了。我们口里也许说道「人生真是奇妙」,可是心中却不认为它是奇妙的;我们觉得生活令人焦虑不安,并急于找到立足之地。
佛陀宽大地为人类指出了另一个方向:我们并不是真的陷入了成者、败者或任何一种身份中,我们也不是别人眼中的那个人,或是自己眼中的那个人。每一刹那都是独一无二的,未知的,彻底新鲜的。就精神勇士的训练而言,「无我」乃是喜悦的肇因,而非恐惧的由来。
人生的第三个印记就是苦或不知足。铃木(俊隆)(Suzuki
Roshi)曾说过,只有通过一连串愉快及不愉快的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接纳痛苦乃是与生俱来的,并活出这份体悟,就是在为快乐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一次听闻这个教诲时,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论。然而一旦开始留意自己身心的活动,先前的观念就改变了。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发现,没有一样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我的情绪就像气候一般不断在变化着。我无法掌控思想和情感的发生,也无法让它们停止不动。它们停止了之后又会继续活动,活动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即使是最顽强的肉体疼痛感,只要一被注意到,也像潮汐一般随时在变化着。
我非常感激佛陀为我们指出,人类终身奋力对治的问题不过是一些平常而普通的经验罢了。人生「确实」是不断在起起伏伏的。人或各种情况都无法逆料,其它事物也是如此。不论是圣人、罪人、赢家或输家,每个人都清楚,一旦碰到己所不欲的事物有多么痛苦。因此我很感激有人看到并指出了下面这个真相,那就是,人生绝不会因为我们无力正当行事,便能免于上述的苦恼。
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或固定不变的,凡事皆无常乃是人生第一印记。这就是事物最平常的状态。万事万物都在过程中。每一棵树、每一根小草、所有的动物、昆虫、人类、建筑物,有情与无情众生,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我们不需要成为神秘主义者或是物理学家,才能明白这层真理。然而在个人经验的层次上,我们却一再抗拒这个基本事实。因为它意味着人生无法永远顺我们的心。它意味着有得必有失,而我们并不喜欢这项事实。
有一段时期我的工作和住家都产生了变化。我觉得不安、不确定,有点无依无恃的感觉。为了想得到创巴仁波切的帮助,我向他抱怨自己不太能适应这段过渡期。他面无表情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说道:「我们永远都活在过渡期中。」接着他说道:「如果你能轻松地面对它,就没问题了。」
我们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凡事都会耗尽。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层真理,但在情感上却对它有一种根深柢固的厌恶感。我们要的是永恒;我们期待永恒不变。我们自然的本能就是追求安全感,并且深信自己总能找到它。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我们往往把无常经验成挫折。我们利用日常活动来遮蔽各种情况中的暧昧性,并且消耗大量的精力来抵挡无常与死亡。我们不喜欢自己的身材走样!我们不喜欢自己年华老去!我们害怕皱纹和下垂的肌肤!我们不断涂抹着美容用品,就好像真的相信自己的头发、皮肤、眼睛和牙齿可以奇迹似地逃脱无常的定律。
佛法启发我们摆脱这种受限的生活方式。它鼓励我们逐渐学会放松,并且全心全意地领会这既平常又显而易见的真相。认清这个真相并不意味总是看到人生的阴暗面。这意味着开始去理解我们并不是唯一无法好整以暇的人。我们将不再相信有人可以躲开那份不确定感。
人生的第二个印记就是无我。身为人类,我们和其它万物一样无常。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随时都在变化,思想和情绪也不停地生灭。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能干的或无望的——我们的根据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闪而逝的刹那?还是昔日的成就或挫败?我们执着于自我的顽强概念,并因此而行动不良。没有任何人或事是固定不变的。把无常的真理看成解脱的源头或是令人恐惧的焦虑之源,这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将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日积月累的结果到底助长了痛苦,还是增加了喜乐?这才是问题所在。
有时无我又称为「没有自我」。这样的观念很容易被误解。佛陀的原意并不是说我们就消失不见了——或是从此丧失了个性。一位学生曾经问道:「无我的体悟会不会让人生变得灰蒙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佛陀想要阐明的是,我们误以为自我是坚实存在的,而自己和他人是分离的,这样的概念的限制性真是令人痛惜。我们绝对有可能穿透生活中的剧情,不再坚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得太严重,且认为自己太重要了,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们总是合理化自己的烦恼,甚至合理化自己对自己的中伤,或是总感觉自己比别人聪明。自我重要感其实会伤到自己,把自己局限在好恶的狭窄世界中,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对自己和周遭世界感到乏味透顶,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了。
所以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开始质疑信念,或者毫不质疑。如果不接受自己对实相所抱持的版本,就必须开始向它们挑战。根据佛法的观点来看,训练自己保持开放和好奇——消解信念和假设——是最能善用人生的一种方式。
一旦学会觉醒菩提心,就是在滋养心灵的韧性了。以最普通的话来说,「无我」乃是一种富有伸缩性的存在感。它往往显示出好奇、适应力、幽默感和游戏三昧。那是一种对未知感到放松的能力,它并不想把每件事都弄明白,也完全不确定自己是谁——或者别人是谁。
然而这短暂的一生我们到底要如何渡过?我们是否还想加强那份早已技艺精良的抗斗无常的能力,或是要训练自己放下?我们是否仍想顽强地执着于「我就是这副模样而你就是那副德性」?或者愿意超越那狭隘的心胸?我们能不能??训练自己成为一名精神勇士,
致力于重新连结那股与生俱来的伸缩性,并且帮助别人也做到这一点?如果朝这个方向前进,无限的可能性将因此而开展。
有关「无我」的教诲揭露了人类活力四射而又多变的本质。我们的这副肉身从未感受过它当下所能感觉的一切。我们这副头脑中的念头虽然重复再三,但也可能永远不再出现了。我们口里也许说道「人生真是奇妙」,可是心中却不认为它是奇妙的;我们觉得生活令人焦虑不安,并急于找到立足之地。
佛陀宽大地为人类指出了另一个方向:我们并不是真的陷入了成者、败者或任何一种身份中,我们也不是别人眼中的那个人,或是自己眼中的那个人。每一刹那都是独一无二的,未知的,彻底新鲜的。就精神勇士的训练而言,「无我」乃是喜悦的肇因,而非恐惧的由来。
人生的第三个印记就是苦或不知足。铃木(俊隆)(Suzuki
Roshi)曾说过,只有通过一连串愉快及不愉快的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接纳痛苦乃是与生俱来的,并活出这份体悟,就是在为快乐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