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LA]红汤馄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祖母是苏州人,吃口很甜,比普通的苏州人还甜;我从小吃她做的菜,所以吃口也甜,比普通的苏州人还甜。所以,我很喜欢吃无锡小笼。
以前,很久以前了,在老西门,24路终点站那儿,有家叫二泉邨的店,祖母有时会带我去吃,那家就是卖无锡小笼包的,很甜,以至于很多人不习惯。我们家那时住在南阳路,24路“一部头”就可以去老西门,却不常去,那时候人的概念,不会特地为了吃赶到远地方去,那段路程,在当时算挺远的了。
后来,二泉邨关了,我再也吃不到无锡小笼了,好伤心,也没办法,那时的人,不会为了吃特地24路乘到底,更别说为了吃乘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呢!
再后来,我买了车,还开无锡几次,还真是特地就为吃而去的,就是为了小笼,那甜而香满口流油的小笼啊!
再再后来,熙盛源开到了上海,想吃就能吃到了,挺开心。
无锡小笼是很甜的,甜得发腻;对我来说,总是一客太少,二客又太多,这是个问题。
所以当我在洛杉矶看到“王兴记”时,简直高兴得要跳起来,别说名字是正宗无锡小笼的名字,还连字体都一样;于是兴冲冲地上了楼,及至走到面前,发现在楼下时“王”字被遮掉了,上楼那么会功夫,“王”字被换成了“隆”字,原来是“隆兴记”。从想到“王兴记”的兴奋到看到“隆兴记”的失落,就象当头一盆冷水,弄得我兴致全无,那天就没推门进去。
过了很久,我有一次去Brea的苹菓店买那个新的无线耳机,很遗憾的是可能我的耳洞太大,耳机戴上后一动就会掉下来,作罢。只能寻食了,被我发现不远处居然有家店,中文店名就叫“无锡小笼包”,敢这么霸气,我得试试。
店很新,也很干净,虽然没有任何无锡的气氛,环境倒是不错,还有间透明的小房间,食客们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在里面包小笼,与鼎泰丰的标配一样。
菜单很丰富,小笼还分为蟹粉、鱼肉、虾仁、鸡肉的,对我来说,只有纯肉的才算是小笼;菜单上的鲜肉小笼分为二种:甜的和不甜的。我当然吃甜的,光吃小笼不过瘾,又点了碗红汤馄饨。
我先说吃下来的结果吧,然后再细说!
总的来说,不难吃,不正宗!
先说小笼,如果你只说这个是小笼,我可以给你打到80分,百分制的80分,在我这里能给到80分的东西不多的。这个小笼,皮薄,汤多,肉没有任何肉膈气,没加酱油,肉之原味,现蒸,上桌时饱满,符合小笼的大多数要求,我指的是上海小笼。
然而,以无锡小笼的标准来看,我只能说,不及格,45分有没有,都是问题。首先是个头,无锡小笼的个头,至少是上海大的小笼的一个半,这家的太小了。其次是面皮,苏锡的小笼又名“紧酵馒头”,何谓“紧”?面皮吃上去不是软的,当然也不是硬的,而是有种“紧”的感觉,面皮不对。
再说馅,上海人叫“芯子”,无锡小笼的馅是用酱油的,这家的饀是白的,明显就不对了;无锡小笼的馅极香,关键是有大量的姜汁,蒸过之后,不留姜味唯存姜香,才是正本。
无锡小笼的本身是腻的,所以要极烫时就吃,不但甜,而且腻,关键是油,无锡小笼的汤不仅是肉皮冻,还要大量的猪油才行,这家的肉馅,就偏瘦了。
加在一起,就是不及格。
再来说馄饨,无锡馄饨和上海馄饨最大的区别是:无锡馄饨是扁的,皮是硬而带黄的,二点都不符合。哪怕以上海馄饨的标准来说,这碗馄饨也不及格,皮太软,肉馅和皮子分离,馄饨的馅应该和皮子黏在一块,而不是象小笼那样可寛皮里面一个紧馅。
再说红汤,无锡人是吃不了什么辣的,因此所谓的红汤是酱油汤中加一点点辣,而不是辣酱加汤;这家的红汤明显就是某种辣椒酱冲出来的,有大量的辣椒皮,吃的时候还要拔到一边去。这根本不是红汤馄饨了,而是红油馄饨了。肉馅还是不错的,有虾干在肉,这是很标准的无锡馄饨的调馅法,然而味道还是欠缺无锡的甜香。
总的来说,可以吃,但不惊艳,说小吃店是可以的,但和无锡没什么关系。临走的时候,去包小笼的明档看了一眼,有一包“永兴”牌的方形水饺皮,想必就是他们用来包馄饨的吧。
吃了这家后,特地去了上次见过的隆兴记,想要比较一下二家店。结论是:隆兴记和前一家,完全是一个流派的,味道上比前一家还缺上那么一口气。
另外,我怀疑二家是同一个老板同一个团队的,他们的菜单,不说谁抄谁了,至少是同一家设计出来的,从背纹到用色到字体到用语,全是一模一样的,甚至连“齐菜”这个错别字也是一样的。
也有很有趣的区别,二家者提供七种汤羹,前六种是一样的,最后一种却分别是“青菜豆腐汤”和“番茄鸡蛋汤”。虽说相似度很过,然而大多数餐点,“无锡小笼包”要比“隆兴记”贵上一到二成,有个别的是相同价格。
反正,可以吃吃,但不要指望吃到正宗的无锡风味。


两家的菜单


(Brea店的无锡小笼)


(Brea店的红汤馄饨)

 

Tomzeng64 发表评论于
纽约的小笼很好,但是南翔小笼包
joycewu12 发表评论于
好怀念老西门的二泉邨:小笼好大,汤好多,吃的好过瘾。记得以前去吃的时候,二泉邨生意超好,分不同的筹码……
泥中隐士 发表评论于
苏丹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