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迷本月最喜欢的一句话: “在灵魂的漫漫黑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点。”
阅读
从这个月起准备专心看一段时间的短篇小说, 先从菲茨杰拉德开始,也算是学习的一种吧。由于要出门旅游,安排手头的工作,日子特别零乱,看的书不如上月多。
继续读黄碧云的小说,手边能找到的她的书基本全看完了,只有她的近期作品《烈女图》、《烈佬传》没读了。她的书有点太压抑了。
《加缪手记》三卷本
加缪。 荒谬。
荒谬是加缪作品的主题。
我以为他是哲学家,其实他是作家。我觉得《局外人》好于《鼠疫》。
此手记非笔记也。笔记他特意请人打字,并早已出版。而手记是他随手在他的本子上写的零散东西,一些感慨、自己的构思草拟、还有心得什么的。他的手记里并没有什么大段大段的哲学思考。至于他这个人,他的哲学、他的文学作品分析探讨,网上多的是,我不多言。
对于我这个句子迷而言,在这三本书里读到很多有意思的句子,摘抄几句在这里吧:
“窗外是佛罗伦萨,桌上是死。”
“要觉得人生美好而又简单,就得未曾经历过它。”
“欲望总是以厌倦收场。”
“人只要不把自己杀掉,就不能对人生多说什么。”
加缪 《西西弗斯神话》
加缪在1942年发表了《西西弗斯神话》,探讨荒谬这个主题。人类对理性、和谐和永恒的向往与自然社会生存有限性之间的断裂,人类的种种奋斗都徒劳无功。加缪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荒谬,但他是悲观中蕴含乐观的人,对抗荒谬有两种方式,要么自杀要么反抗。加缪赞成后者,要反抗,而西西弗斯就是反抗的一种形式。
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差别只在于意识到这点没有。一天一天周而复始地工作、休息,时间就这么流逝。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一刻,“为什么”闯入你的意识,一切就从这略带惊奇的厌倦中开始了。厌倦产生在机械麻木的生活之后,但它开启了意识的运动。
同一样东西,同一件事情,摆在那里。就看你怎么看待。加缪认为西西弗斯是英雄,是荒谬的英雄,他是幸福的,因为“若他行的每一步都依靠成功的希望所支持,那他的痛苦实际上又在那里呢?”同时,这也是悲惨的,因为他意识到事情的荒谬。
题外话:
有时候与一个东西有奇怪的缘份。比如西西弗斯神话早就听说过,然而并未怎样特别地留意。然而这个月老是遇到与它有关的东西。先是因为读加缪手记,便在网上找到《西西弗斯神话》读了。
好长时期没看过恐怖电影的我,这个月因阿根廷电影的影响,又开始壮起胆子看了。《恐怖游轮》。中心思想便是西西弗斯的死循环。人总是受困于自身,一遍遍地推着石头,无法打破这个怪圈。如此说来,生活中人又不是西西弗斯?弄得自己很悲壮。
然后,今天读到中国新兴作家之一,山西 人杨遥,想在网上了解一下他写的文章,结果就读到了他的《蜣螂与西西弗》。
一个月刚刚过半,便与西西弗斯有了三次接触。与它可真有缘。
菲茨杰拉德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All The Sad Young Men)
菲茨杰拉德是我这个月的主题,也是很认真读的书。
很文艺的书名,容易吸引文学青年的眼球。许知远有本同名书,估计也由此而来。菲茨杰拉德因其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而挤身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世人一般只知道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和另一部《夜色温柔》,殊不知他的短篇小说功力也相当深厚。菲氏一共写了150个短篇,结集出版了三部短篇小说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他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选,一共收入1922年至1926年间在美国各类杂志上发表的9个短篇。
自他娶了富家女Zelda,生了女儿后,为了维持笙歌宴饮的奢华日子,他只得不断替流行杂志及晚报如《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写散文、短篇小说赚取高额稿酬(据说稿费高至四千美元一篇)过活。他自我解嘲,说这些全是低俗作品,全是垃圾,说这是用粗制滥造的东西来换取时间好精心创作,遗憾的是自《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的《夜色温柔》并没有超过前者。
菲茨杰拉德尝过金钱和美女的好处与痛处,对他们又爱又恨,故写出这样的小说。一方面尽力嘲笑有钱人,一方面又渴望成功。一边自嘲,一边自怜。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这九个短篇分别是:《富家子》、《冬天的梦》、《宝宝派对》、《宽恕》、《贫儿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调解人》、《冷血与热血》、《理智之举》及《格雷琴眨四十次眼》。
菲茨 杰拉德的笔下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没有天马行空的魔幻,只有一抹淡淡的讽刺与荒诞,也许还能品尝到一点忧伤,却决不是悲催。他笔下的上个世纪20年代,是爵士年代 ,是美国的美金时代,纸醉金迷,那个时代 崇尚物质享受,认同财富决定身份。他笔下的年轻人要么是充满激情和美国梦、有冲劲和野心、向上攀爬的年轻人,要么便是寂寥和空虚“成功人士”。然而不管是哪种人,他的小说里都流露出看破世情的淡定,决非他自谦混稿酬的垃圾。
《富家子》:
到底爱或不爱,为什么若即若离,结果擦身而过,最后抱憾终身?
看他如何描述富人的:Let me tell you about the very rich.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you and me. They possess and enjoy early, and it does something to them, makes them soft where we are hard, and cynical where we are trustful, in a way that, unless you were born rich,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y think, deep in their hearts, that they are better than we are because we had to discover the compensations and refuges of life for ourselves. Even when they enter deep into our world or sink below us, they still think that they are better than we are. They are different.
怎么样,你同意这说法吗?反正当时是引起了社会的一阵讨论。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最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主人公密友的身份,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然而很多地方又干脆是第三人称。
《冬天的梦》
有点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前传。Dexter是个向上爬并且成功了的年轻人。他对Judy Jones的追求与放弃,跟他在网球上打败Mr. Hendrick 一样,金钱与成功并不能换来幸福。这个故事交织着现实与梦想,成功后一切也不过如此,曾经高不可攀的美人Judy Jones婚后也从神坛上走下来。
来段两人的对话:
“Who are you, anyhow?”
“I’m nobody,” he announced. “My career is largely a matter of futures.”
下面这句话出自文中第二章,最能体现主题:
He wanted not association with glittering things and glittering people – he wanted the glittering things themselves.
《宝宝派对》
这篇小说有点另类,但又不。总体上说,这九篇无不与菲茨杰拉德当时的生活有关。这篇小说写于1925年,首发于Hearst’s International第二期。当时菲氏女儿才4岁。文章开始没多久就有一段话可以看到后来的走势:A dozen mothers, and each one looking at nothing but her own child… and each mama going home thinking about the subtle superiority of her own child to every other child there.
《宽恕》
"There was once a priest with cold, watery eyes, who,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wept cold tears."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开头了,像要讲个童话,然而读下去,又不是,再读下去,又像。这篇的心理描写非常好,可以借鉴。
《贫儿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
故事结尾很有意思。
《调停人》
富家少妇如何学会脚踏实地的生活?这个调停人的身份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热血与冷血》
助人为乐,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颂歌?其实哪个社会都一样,标榜的都是相同的东西,人性都是相通的。
《理智之举》
这篇我喜欢,有点像《富家子》、《冬天的梦》的续篇。四月结束了,曾经的爱情(激情)再也不会重来。
爱情总是与物质有关吗?
《格雷琴四十次眨眼》
这篇跟贫儿马丁琼斯一个风格,有点搞。
《崩溃》 (The Crack-up)菲茨杰拉德
“In a real dark night of the soul it is always three o'clock in the morning day after day. ”
“在灵魂的漫漫黑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点。”
身为句子迷的我,被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
这篇散文是作者发自肺腑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剖析,写于1936年,去世前四年。它们分三期发表在《君子》杂志上。
菲茨杰拉德成名早、名气大、认识的人很多。他在社交方面有个非常突出的倾向:老是想让他自己、他的观念、他的命运跟他所结识的各个阶层的人保持一致。终于使他不堪重负,内心除了内省和自厌一无所剩。他每天都有大量的事需要处理,但是这些“他都只能勉强应付,既便在经营自己的天分时也是如此”——这是另一种可怕的“虚无”,或者说“虚耗。他一旦意识到这个,立刻发现自己举步维艰,前景极其暗淡。他的精神崩溃了。
菲茨杰拉德以这三篇文章剖析了自己的精神崩溃,菲茨杰拉德在文章中坦承自己的崩溃。并且指出医治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一次“决裂”,与社会责任决裂。这三篇文章发表之后,收到的是失望与震惊,在那个年代,没有谁敢于坦诚自己的失败。后人将其崩溃归因于那个年代的浮燥,而他自己则认为是成名过早。
现在看来,其实这三篇文章已经预示着“垮掉一代”的到来。他在这里写下的东西深藏着是下一代作家思想的萌芽。那种决裂的勇气,也是垮掉一代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彻底的决裂。也许因为太超前了,无人能理解。
《Lincoln in the Bardo》 by George Saunders
这是今年的畅销书。无奈没有读完便还了,没找到感觉,不敢乱下评论。
George Saunders 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这是他的第一部处女长篇小说。全文是死去亡灵的对话。林肯对死去儿子的爱及其他。我真没看完。我有强迫症,一般我不这样做。这不是我的风格。这书也不是我的风格。以后有时间再找他的短篇小说《十二月十日》来看看。
电影
这个月电影看得多。而且都是些恐怖血腥的,我好久不碰这类影片的,不知这又是什么鬼。看了就看了,还觉得挺不错。
《恐怖游轮》
作为豆瓣上排名第193位的电影,
开始简直不敢看,多年没有看过恐怖电影了。选择阳光灿烂的中午开始看,当我看到那个蒙着头的凶手就是JESS自己后,我就不再害怕了。
一次次的轮回。女主角那么孤独那么无助那么无奈那么累,找不到出口,只能一遍一遍的无奈循环下去,死循环。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电影,估计都是根据《土拨鼠的春天》演变而来的。这部电影又是在说什么呢?
见鬼了。我这几天跟西西弗斯有了密切关联。首先,打开新买的三册卷《加缪手记》,才发现《西西弗斯神话》是加缪写的一本散文。打算一读。
谁知道马上在这部电影里又遇到西西弗斯。这艘游轮名叫AEOLLIUS,这是位神仙,他就是西西弗斯的爸爸,电影由此引出了西西弗斯 。
电影中提到西西弗斯违背了与死神的诺言因此被罚,而电影里车祸后JESS遇到的那位司机,实际就是死神,在码头上,司机说:“我不会关计价器,你还会回来的,是吧。”JESS说,“是的,我保证。”但跟西西弗斯一样,她违背了对死神的诺言,她没有回来,她出海了。从此,她陷入死循环,永远终止。
她为什么背叛与死神的约定,为什么打不破这个死循环?因为她是一位母亲,有个自闭症的儿子,儿子生前她对他不耐烦,打骂他。如今自己和儿子都死去了,想再续母子缘,想弥补对儿子的亏欠,已经晚了。哪怕是无限的恶梦与炼狱,只要能再与儿子在一起,回到儿子身边爱护他,她甘愿受轮回之苦,所以她没有信守对死神的承诺。就是最简单也最浓烈的母爱,是那种偏执的、依赖的、生命中唯一的让JESS一次次轮回下去,永不得超生。
“你会回来的,是吗?”与其说是一种约定,不如说是一种恳求:忘掉过去,接受现实吧。这是对自己的劝慰,然而JESS听不进去,她无法拒绝重见儿子的诱惑,只要能再见儿子,哪怕重启噩梦、惩罚、杀戮、忏悔、生于死中,也在所不惜,只因她是位母亲。
《疾速特攻》 (John Wick 2)
硬动作片
步履蹒跚、走路内八字,一脸生无可念的邋遢大叔杀人记。本集又创记录,据专门网站统计共杀128人。
《猜火车2》
我以为以前看的是《猜火车》,我错了。我看的是《两杆大烟枪》。还是《两杆大烟枪》好看。
五部韩国老电影
一口气看了五部韩国电影,朴赞郁复仇三部曲、《斯托克》及《杀人回忆》。真好看。胆小鬼勿入。很久没看中国电影,不知中国电影与韩国电影彼此是个什么水平?
先说说导演朴赞郁
朴赞郁毕业于韩国西江大学哲学系,热爱电影,事实上他是由影评人转行成为导演的,非科班出身。没想到这也可以当导演?!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巨大的观片量,让他的电影语言极具个人风格,加上他是一名B级片与cult片影迷,所以出自他之手的电影总是那样压抑变态,不按常理出牌。
初看时,有惊艳的感觉,故事构思、拍摄、音乐表现都不俗。然而,全部看完后,又有些审美(丑)疲劳?以前觉得中国以张艺谋莫言等为代表的电影文学为迎合西方猎奇的心态而故意展示中国北方农村的愚昧、凶残、色情,没想到韩国人也变态,虐不了别人便虐自己,但是呢,所有的凶残之起因全是脉脉柔情,又令人感慨,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要复仇》
开启观看韩国电影的第一部。这是导演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风格最突出,场景最血腥惨烈的一部。一切都从聋哑人RYU想给得肾病的姐姐换肾开始,到最后两个男人要报仇。电影中的拍摄手法很经典:例如以绚丽的色彩来渲染阴森压抑的气氛。影片进展缓慢,大都采用固定镜头,画面内以人物调度为主,而正是种外在的静止和内容的暴力之间的反差,使得电影无论是影像或叙述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张力。极度血腥是我观后的第一感受,有很多地方我不忍直视,有些地方我干脆取下耳机不听,血腥、肮脏、色情、压抑到极致,全是社会最底层小人物之间的搏杀。所有这些元素都足以令这部影片震撼人心。影片也因“无尽的绝望”和“真实的恐怖”受到质疑,但朴赞郁创意求新的精神却让他在韩国电影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残忍中透着温情。RYU是为了姐姐不得已绑架老板的女儿想索赎金好救姐姐一命,却害死了老板东劲的女儿。RYU在电梯里捂着伤口滴下的血,偷偷握住死去女友的手;工厂老板东劲,与妻子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与女儿相依为命,他痛失爱女后,卖掉房子卖掉工厂,一心只为女儿复仇。一环扣一环,却是冤冤相报,个个死得惨烈。
看完后好久,突然想到,这两个想复仇的男人都是在了却心愿后才死的。唉,也算让我心安。
《老男孩》 —— 男人不要做长舌妇,不然最后舌头不保。
如果你莫名其妙地被人私自囚禁十五年,是什么感觉,会不会发疯。如果你莫名其妙地被放了出来,你想做什么?
没错。复仇。找出是谁关的你,为什么要关你。
故事就这样展开了。一个原本微胖、酗酒、喝醉酒会撒酒疯、没什么出息的中年男人在女儿 生日那天被人关了起来,一关就是十五年。出来后,成了一个冷酷杀手。活吞章鱼、铁锤拔牙、穿破耳膜、甚至剪刀割舌等暴虐场面一次次冲击你麻木的神经。你以为导演就靠这些来赚票房?看到最后,简单的复仇引出对爱情、伦理、生命的思考,是如此深沉和厚重。
我们以为是吴大秀在复仇,要找出谁关他的。却原来,是别人在向他复仇。仇人李有真对他说:你太笨了。你一开始就犯了错。你不该问为什么要关你,而应该问为什么要放你?!
最后实在是太悲惨不忍直视。
李有真问:“我们明知不可相爱而相爱,你们做得到吗?”
吴大秀的答复:“虽然我是个禽兽,难道我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
这部电影改编自Garon Tsuchiya和Nobuaki Minegishi所创作的日本漫画日本同名漫画,夺得第5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当年的评委会主席是同样推崇暴力美学的昆汀·塔伦蒂诺,或许这也是本片获奖的一个因素。美国著名黑人导演SPIKE LEE于2013年翻拍该片时,许多影星拒绝了该片,也许是题材的禁忌。
电影中著名的长镜头走廊打斗那段戏的拍摄用了三天的时间。为了使得结果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长镜头,没有任何后期的编辑加工,完全是一个镜头拍摄到底,场景中唯一一处用了CGI技术的是男主被一把刀从后背插了进去。
我是个考据狂,看完后上网了解与电影相关的资料:
“你笑,整个世界都陪着你笑;你哭,只有你一个人自己哭。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 Weep and you weep alone.” 出自美国诗人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的《孤独》。
监狱墙上挂着的那幅画名叫The Man of Sorrows,作者是詹姆斯.恩索尔,一位比利时画家。
电影的一开场便能深深吸引住观众,电影的结局我无法接受。
《亲切的金子》 ——东方快车式的复仇
这部电影相较前两部,没那么血腥,也许是看了前两部,麻木了?情节有些拖沓,90分钟的片长就够了,导演为了炫技,硬是拉长到120分钟。太过强调宗教,atonement, redemption,还好没有跌入善恶二元原罪与救赎的俗套。
《斯托克》
朴赞郁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演员阵容强大,妮可·基德曼,马修·古迪俊男靓女联袂演出。
个人觉得太过做作。不如他上面三部电影好,也许是连看三部这样的影片,神经麻木且不耐烦了。
Sometimes you need to do something bad to stop doing something worse.
也许吧。
《杀人回忆》
跟韩国同事聊刚看过的复仇三部曲,她向我推荐了这部电影。上网一查,豆瓣评分高达8.6,看完果然不错,个人觉得跟《老男孩》不分伯仲。不恐怖、不算血腥,很写实。在看完上面四部电影后仍觉得好,说明这部电影是真的好。
导演奉俊昊因为2003年拍摄的这部电影在电影界赢得一席地位。演员金相庆很帅。
总之,本月看电影多过看书。从今后,重点转为短篇小说的阅读。七月旅游回来后重点读女作家Flannery O'Connor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