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海外 特辑四《独孤九剑》第一季

曼舞飞絮的羁旅,小小的足迹漂泊在文字里,随心而来,随缘而去,随意而游,随喜而嬉,天地一痞。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7-07-12 总编:落日长河

书法: 周建煌

 

竹韵海外编委

 

竹韵清幽总编: 落日长河

 

竹韵海外编委:

 

顾           问: 熊  东  遨     乔  尚  明

 

主           编: 蒹      葭    

 

执 行 主 编: 华山论剑   忘    机   西     鹰

 

执行副主编: 曼      无

 

编          委:

 

忘      机          曼      无          L  i  l  y

西      鹰          香      韵          湖墅 STL

未      老          蒹      葭          华山论剑

潜  东 篱          刘 春  志          西门错马

思      豪          相看不厌         一公升眼泪

 

本期编辑:      西      鹰

   

本期图片:      来自网络  

 

 

 

 

竹韵海外诗词讲座系列
绝句创作之独孤九剑
 

 

主讲:忘机

作业评审:未老,相看不厌,一公升眼泪,刘春志

编辑:西鹰

 

前言

 

各位竹韵海外诗友大家好!首先欢迎所有新老朋友!我是忘机,受竹韵总编落日长河老师,主编蒹葭老师和华山论剑老师嘱托与大家分享探讨如何创作绝句,目的是和大家一起提高绝句乃至所有格律诗词的创作水平和鉴赏能力。本课程很多内容都是前人经验的引用总结,我只不过加上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竹韵诗友的例子。时间有限,难免挂一漏万,竹韵海外群藏龙卧虎,请各位诗词知音课后不吝批评指正。

 

所谓绝句,就是要删繁就简,婉曲回环,句绝而意不绝。如果说律诗是一寸长一寸强,绝句则是一寸短一寸险。本课程给各位诗友提供了绝句写作的门径,但绝不是捷径。

 

有人说可以让每一个有一定古文素养的人都能在半小时内成为一个全方位诗词高手,而且不用挥刀自宫。忘机却不认为有任何快速成为诗词“高手”的宝典。因为无论是律绝还是词,如果说各种写法是招式,那么诗人的境界,国学底蕴,文字功底和鉴赏水平才是内功。内功和招式,缺一不可。而内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

 

所以,本课程从绝句的构思,灵感,立意,结构,修辞,意象,写法,虚实,境界等诸多重要方面一起探讨绝句创作,同时附带介绍王士祯的渔阳十二法。本课程的内容不仅可以运用在绝句上,也可以运用到所有格律诗词上。

 

格律诗词的基础是格律,大家可以网上自己查询格律,本讲座不再累述。竹韵编委推荐的搜韵是非常好的诗词格律检查工具,请大家诗词定稿前务必自查,确保格律无误。

 

http://sou-yun.com/AnalyzePoem.aspx

 

 

 

绝句第一剑

构思式


 

 

我们竹韵诗友为什么要写绝句,因为我们有感而发,想要对人诉说。工程师想要述说时,会用专业的软件和硬件语言;音乐家会用旋律和节奏;而咱们诗人想要诉说时,则会用语言和意象。

 

绝句和所有格律诗词一样有三要素──意(情思)、象(意象)、言(语言)。构思的要义,就是立意、取象、出语,就是如何运用语言和意象,去表达情思。

 

意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一、以象尽意。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就是完全用意象表达。此时,诗是以语言,通过意象这个中介,间接抒发情怀。即以语言营造意象,以意象作为载体,寄托情思。

 

以象尽意:以象尽意的诗,其构思的要领,是以言造象,以象寓意。此时,语言是构造意象的材料,意象是寄托情思的载体。语言、意象、情思三要素的关系,在这里可用王翰的一句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来形容。即诗家用某种玉石(语言材料)制成夜光杯(意象),以夜光杯(意象)来承载葡萄美酒(情思和意境)。

 

 

 

 

以象尽意的诗,以客观物象寄意,物象在诗中居于中心地位,下面几首当代作品(不限于绝句)采用以象尽意的构思。

 

风卷泥尘拌晚餐,窝棚阴冷十人钻。

墙头彩绘中国梦,只在梦中心不寒。

   ──[当代]落日长河《与劳工共餐感怀》

 

墙头彩绘与风卷泥尘,窝棚阴冷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此寄托自己对民间疾苦的关怀,重点都落在合句。

 

岸柳影迢迢,兰篙似玉箫。

临湖惊鹳鹤,宿雨泣芭蕉。

月白风吹老,花黄路梦遥。

长亭初识后,再别是康桥。

   ──[当代]华山论剑《再别康桥》

 

诗人以岸柳,兰篙,湖畔鹳鹤,雨泣芭蕉等意象作铺垫,由于意象表达出的意境紧扣主题,转合写离愁别绪非常自然,情味,韵味,余味俱佳。

 

诗书清品与同齐,墨饱玄毫雨一犁。

偶作怒貎惊电掣,挟风飞过岭云西。

──[当代] 仲雍胄胤《题老师吴永龙夫子书法》

 

诗人二,三,四句采用博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借景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吴永龙夫子书法,诗同书法一样都雄浑有力,气势如虹.

 

滚滚惊涛哮九州,奔腾万里不回头。

何时苍莽怜人愿,淘尽世间千古愁。

       ──[当代]蒹葭《黄河》

 

诗人也是起承写景铺垫,借黄河的奔腾气势抒发了自己的悲悯之心和为了人间疾苦对上天祷告。

 

何处霓虹夺晚霞?彩桥路尽是仙家。

甘霖更把秋霜洗,洒落加南一县花。

      ──[当代]忘机《丙申感恩节》

 

诗人以象尽意,借彩虹,甘霖,一县花描绘了一幅良辰美景,霓虹到甘霖则是意境上的进层,两者都暗喻造物主的恩典,从而非常自然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恩之情。

 

 

 

 

二、直言其意。就是直接用语言倾诉心中的情思,同时,运用若干意象,作辅助性的表达。

 

直言其意:诗的另一种构思方式是直言其意,就是用语言直接诉说心中的情思,同时以若干意象点缀其间,作辅助性的表达。

 

如果说,以象尽意的诗是以言造象,以象寓意,意象是语言与情思的中介,其意象对于诗意表达是决定性的,那么,直言其意的诗则是直接以言尽意,无须通过意象这个中介,意象只是点缀性的,对于情思的表达,其作用只是辅助性的。

 

如果说,以象尽意的诗的结构,可以用“葡萄美酒夜光杯”(以玉制杯,以杯盛酒)来形容,直言其意的诗的结构,则可用张志和《渔歌子》中的一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以水养鱼,以花装境)来形容。这里,“流水”指诗的语言,“鳜鱼”指诗的情思,“桃花”则指诗的意象。直言其意的诗,其以言尽意,犹如以水养鱼,让鳜鱼漫游于流水之中,而以桃花之象,从旁装点诗境。

 

试看两首古诗和一首绝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易水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黄土一堆龙脉延,迷汤换尽药依然。

君王不恤民生苦,覆辙萧萧在眼前。

──落日长河《过秦陵》

 

荆轲义无返顾,决心深入虎狼之国刺杀秦王,临行之时悲歌一曲;刘邦平叛归来,念天下初定,忠勇难求,于沛县故里引吭高歌;落日长河过秦陵时候则发出历代朝代更换而百姓依旧疾苦的感慨。

 

这都是直抒胸臆,坦陈情怀。而首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大风起兮云飞扬”“ 黄土一堆龙脉延,迷汤换尽药依然” 一类的意象组合,则是作为情怀的铺垫,气氛的烘托。

 

删去“风萧萧兮易水寒”,使《易水歌》只剩下“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删除“大风起兮云飞扬”,使《大风歌》只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两行,删除起承两句,使《过秦陵》只剩下 “君王不恤民生苦,覆辙萧萧在眼前”。其诗依然成立。

 

 

绝句第二剑

灵感式


 

 

绝句创作和其他艺术创造一样,需要灵感。我们竹韵诗人经常苦恼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获得创作灵感。

 

王昌龄之《诗格》写道。诗有三格:一日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日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日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在这里,诗人实际上指出了激活灵感的三种途径。

 

第一种方法是“生思”,就是我们竹韵诗友写不出时不要硬写,可暂且先放一下,让神思得到休息,养精蓄锐,在偶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

 

第二种方法是“感思”,就是在写诗时,大家多吟诵前人的名作佳句或相关题目之诗,以引发灵感。即读万卷书。

 

第三种方法是“取思”,就是建议各位诗人以积极的创作心态,从大自然和社会人生中去获取诗思的感发。即行万里路。

 

还有的时候,灵感也来自诗友间的互相讨论和激发。记得几个月前华山论剑大哥在文学城诗词论坛发起的夏来时诗词同题,各位海外诗友纷纷献上好玉,彼此激发灵感,创作了不少好诗词。

 

灵感,往往一现纵逝。要即时捕捉。就是说,如果一得佳句,便马上记录,那怕是只言片语。并尽早形成初稿,然后慢慢推敲、修改,使其合律。唐著名诗人李贺,人称“诗鬼”,其作诗善于捕捉灵感已成常势。 李贺诗歌的创作方式和过程尤为奇特,“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所作皆是自己所见所感,既是为情造文的表现,“遇所得,书投囊中。”也是其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遇所得”而不及时“ 书投囊中”,这灵感一消失,“所得”可能就再也记不起来了。再就是坚持及时修改整理,及暮归,足成。

 

综上所述,灵感现象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在写诗中起着突然触发、豁然有悟的作用。诗词创作是艺术修养与才智学养的综合运用,是灵感巧思、谋篇安排和运思表达等一系列精神活动。所以,诗词创作只有加强“积学”、“酌理”、“研阅”、“驯致”等方面素质的培养,灵感才会频频地扣动诗人的心弦。有人总结说:“积累好比补充营养,酝酿好比好比十月怀胎,运笔好比一朝分娩。”  这话不假,当我们通过知识的长期积累以后,一旦接触素材,来了灵感(即:明确立意),诗兴一发(即:情志倍增),就会云涌笔, 一气呵成一首好诗、好词,或一篇好文来。

 

 

 

绝句第三剑

立意式


 

 

所谓立意,就是你决定一首诗所要表现的情志。“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写一首诗首要的不是先考虑它的语言、格律等,而是必须先确定其立意。立意的高低、深浅、新旧,决定着诗的主题思想的深刻程度。同一题材,甚至同一具体事物,由于诗作者艺术修养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其结果,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效果。

 

林黛玉是大观园中的才女,其诗才不输于当时的进士举人。林黛玉作诗以立意为上,认为只要诗的立意高,那怕是平淡朴实的词句,也能营造出真情真意的诗境来。写诗不能一味地去堆砌文字、卖弄辞藻,这样会使诗有雕琢之痕。她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作诗之法,是以她推荐香菱学诗要先细读《王摩诘全集》一百首,接着熟读杜甫七律诗一两百首,再诵读李白绝句一两百首,有了这些诗藏于胸中,再回头看看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我觉得林黛玉的教学方法,不是先让学生钻研格律诗的写作技巧,而是先让她接受诗意的熏陶。

 

我们都知道唐代王维是田园派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林黛玉让香菱先阅读王维的诗,就是先让她在诗情画意中感受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神韵。杜甫的诗格律工整,林黛玉让香菱下一步去学杜甫的诗,是让她学会格律诗的基本功,进而登堂入室。再去诵读李白的诗,是学其文采飞扬,发挥想象力,增强诗句的气势。最后,林黛玉又让香菱读陶渊明、谢灵运的诗,其实就是重归自然,回到诗的本真当中,这样才能写出清丽脱俗的诗句来。

 

 

诗的立意,主要体现在五个字上,即:真、高、新、深、精。

 

(1)立意要真

 

所谓“真”,即是真情实感,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刘熙载在《诗概》中说:“诗可以几年不做,但不能一首不真”。

 

为母亲煎药

风清骨峻(当代)

 

小火守炉沸,收汤待有时。

儿心添一味,不让老娘知。

 

这首小诗写母爱非常感人。前两句写一个细节:为母亲煎药,水已沸了,开着小火,收汤还要等一会。第三句忽表心愿,为了母亲的病早日痊愈,儿愿将自己的心也添作一味药煎入其中。至此,前三句已经将全诗的意思表达完毕了。可是偏偏作者还要添上最后一句:儿将自己的心煎到药中,还不能让母亲知道。这就在更深的层面上表述了自己的情感。作为母亲,都是极为爱护自己的儿女的,宁可自己受苦,也都不愿让儿女为自己受累。如果让母亲知道,母亲怎会心安?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合情合理,使人感动。看似淡淡说来,却细致入微,一往情深。

 

当然,说是要真,却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去照搬实际生活,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提升,这样才会更有意味。

 

 

 

 

暗恋

文/Eragon (当代)

 

捉笔难描料是缘,如云勾勒水中天。

杨花著雨春销尽,剩缕游丝粘少年。

 

这首竹韵海外诗友的绝句感情真挚,描写少年情愫细腻到位。起句捉笔难描,猜想是缘分,正是暗恋心情。承句如云勾勒水中天非常雅致,转合以杨花雨后所剩游丝比少年情丝非常贴切。

 

谈到情诗,华山论剑大哥的几首绝句也是情真的典范,这里试举两例:

 

【七绝】无题

文/华山论剑

 

曾揽江南伞下行,于迷蒙处剩零丁。

平生未有悲欢事,所谓悲欢总是卿。

 

“平生未有悲欢事,所谓悲欢总是卿”,刻骨铭心,不过如此。

 

【七绝】无题

文/华山论剑

 

明月无情不照门,倾城一顾已销魂。

残碑更比人心软,镂刻经年尚有痕。

 

残碑本来已经很硬, 人心变幻莫测,竟然比残碑还硬,诗人之痴情,可见一斑。

 

 

(2)立意要高

 

所谓立意要高,就是说立意时,要从思想高度去进行诗作的立意。这就要求诗人站在时代的高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天,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结伴到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登上大雁塔,即景赋诗,除薛据的诗失传以外,其余四人的诗,都流传下来。诗题相同,诗人们的立意却大不一样。高适感到官卑职小,壮志难酬,因此,想四处寻游,露出了一点儿牢骚:

 

盛时惭阮步,未宦知周防。

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一向具有豪迈精神的岑参,这时却产生了佛理可以参悟,佛家可以崇奉,了悟佛理可以受用无穷,佛道可以相通的思想: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储光羲感觉宇宙空虚,佛法可通,塔势高峻,像人生的路途一样艰危:

 

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

岚另非大厦,久居亦已危。

 

杜甫则迥异于他的同伴们。他赞美塔势如何“跨苍穹”,逼近云霄。更可贵的是他对国事的深切关注,对沉迷酒色的唐玄宗含蓄讽刺。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他感到秦山“破碎”,昆仑“日晏”,危机四伏,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由此可见立意之高低,总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成正比的。

 

 

 

 

 

  (3)立意要新

 

所谓“新”,就是要出新,就是作者从思想高度去进行诗作的立意,在诗中表达的意是独特的,是别人没有过的。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 今人刘夜烽说:“清新莫拾人牙慧,别出心裁意自高”。同一件事物,从不同侧面去观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写与别人不同的意,才能出新,才能不落俗套。

 

【七绝】咏荷

文/湖墅STL  (当代)

 

君出淤泥独自清,人人赞尔洁高名。

孰知养育多辛苦,没有淤泥没有卿。

 

此绝名咏荷花实赞淤泥,诗人反其道而行之,立意新颖。

 

下面几首律词可谓旧瓶装新酒,合乎格律却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代屌丝言之一《屌丝的爱情》

文/南瓜饼子(当代)

 

自从那日遇姑娘,遂有身心很受伤。

无胆无才无办法,越追越远越慌张。

桃花依旧迷崔护,老爸仍然未李刚。

此夜爱情如酷吏,请君入瓮不商量。

 

“越追越远越慌张” 有张学友歌情网的味道。“桃花依旧迷崔护,老爸仍然未李刚“用典巧妙,尾联描写相思如被请君入瓮,堪称入木三分,相信不少读者有共鸣呵呵。

 

七律·上班路上偶得

文/未老(当代)

 

借得夏初骄日头,工班路上作闲游。

轻风桥下吹沙浪,乱石江边列白鸥。

步放长街唯有汗,词沉浅忆更无愁。

洋妞总戴遮阳镜,不与骚人对碧眸。

 

尾联传神。为何洋妞总戴着遮阳镜,原来诗人两眼电力四射哈哈。

 

虞美人 · 偶入硅谷私家跑车展示会小记

文/曼无(当代)

 

湾区富贵何时了?名驾知多少!草民昨日又兜风,艳遇不堪心跳上升中!

 

裁员浊浪今犹在,意气曾谁改!撒钞人几皱眉头,天使创研活水八方流!

 

这首词展现了高科技重镇美国硅谷的浮世绘,生动活波。

 

 

 

 

 (4)立意要深

 

所谓“深”,就是对主题的发掘要深入题材,不能只作表面描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以微见著,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浓郁的诗意及高超的艺术性。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要令人回味。文化艺术讲究的是有回味,有想象,如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细品,越品越有味道。作为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承载,诗也应具有这样的特点。如:

 

[唐] 杜牧  赠 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在《赠别》中不写人垂泪,写蜡烛垂泪,但虽然写蜡烛垂泪,人们读起来,会立即联想到此时写的已经不是蜡烛了,而是写人了。字面委婉,内心深情,余味不尽。

 

[唐] 黄巢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我若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令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与赵学海夜钓于南面

文/无语(当代)

 

故旧重逢心始甘,清波荡漾虎门南。

一壶陈酒谈锋劲,百尺浮桥钓兴酣。

月下渔人尚艰苦,水中龙族更何堪。

同为浊世求生客,网口倾开已过三。

 

无语老师此律立意非常深刻,老辣耐品。“月下渔人尚艰苦,水中龙族更何堪。”此二句尽显作者的悲悯情怀:月下的渔夫日子尚且这般艰苦,更何况水中的鱼虾呢?“渔人”与“龙族”互为对照,这世上,大家都不容易呢,都只是“浊世求生客”而已。情,是对众生的悲悯之情;味,满是生活的沧桑味。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份沉郁,夹着喟叹,愈嚼愈有味。

 

 

(5)立意要精

 

所谓立意要精,就是指立意要单纯集中,不可复杂多意。要做到一诗一意,防止“二意两出”。一首诗,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才能集中全诗文字把主题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如果一首诗中同时出现忧国忧民、孤高傲世、怀古忧思、思乡怀人等多种立意,这就让人头晕目眩,无所适从。这就要求立意时,必须选取和提炼最能反映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抓住由此激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以王维《渭城曲》为例:

 

 [唐]王维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集中和概括地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这首诗是对一较为复杂事件进行集中、概括而达到精炼、生动。抒发了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附录:渔阳第一法

 

渔阳,清王士祯是也。渔阳十二法给各位诗友提供了绝句写作的门径之一。前面讨论过,法无定法。无论是律绝还是词,如果说各种写法是招式,那么作者的境界,国学底蕴,文字功底和鉴赏水平才是内功。内功和招式,缺一不可。

 

第一法 作法:前两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例如:

 

高邮雨泊

王士祯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这里一二句起兴(秦邮指高邮)第三句用否定词“不见”转折,第四句紧接第三句,两句间为因果关系。(秦淮海即秦少游,高邮人)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通过对常见的春柳描写,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转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问得大妙,合句回答顺水推舟。绝句正是用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和感受,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引起他人的共鸣。

 

【七绝】五月柳

文/一公升眼泪(当代

 

新黄褪尽万丝斜,半绿枝头半着纱。

未识东风临夜岸,送将飞絮入谁家。

 

起承写景,转句用未识巧妙引入东风,所以合句“送将飞絮入谁家”非常自然。

 

【七绝】

文/朱荻(当代)

 

纤尘未染自含娇,冉冉心香隔水遥。

不与凡花开一处,知君思虑正如潮。

 

转句不与凡花开一处,不仅烘托出荷花之高洁,更表明作者以荷花自比,是对方(君)的真正知音,可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五绝】石溪同窗聚会有感

文/忘机(当代)

 

廿年真似电,两鬓已微霜。

不变石溪路,翩翩外卖郎。

 

石溪:指纽约州大石溪分校。

 

虽然二十年斗转星移人已变老,转句不变二字,表明了作者和同窗的初心,没有忘记过去艰辛而快乐的岁月。

 

 

 

 

渔阳第一法作业及评委点评

竹韵评委:一公升眼泪,未老,忘机

 

1.【七绝】丙申孟秋杂感

文/吴瑾

 

炎凉世态最寒心,白璧明珠易受侵。

不必从今皆冷眼,七弦总有一知音。

 

编委:好绝! 这首七绝以议论起承,转句以不必连接,显示了作者的心胸,结句非常自然,全诗境界高远,读罢精神为之一振,

 

 

2.【七绝】荷蛙拜蝉

文/刘志春

 

蛙坐荷盘学拜禅,频敲鱼鼓动河川。

锦鳞不晓其真意,一跃龙门出水烟。

 

编委:好绝! 生动有趣,起句扣诗题,承句自然形象,转句用不晓连接,引出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出水烟"略为晦涩,如果形容跳龙门溅起的水雾,改为起如何?

 

3.【七绝· 菊】

文/曼无

 

金钩舒卷美人愁,敢与霜风斗到秋。

巾帼不须抛媚眼,南山自有雁回头。

 

编委: 好绝!起承转合流畅。不足处:首句"愁"与承句''敢''"斗"意蕴有点不太切合。试用"美而柔"?既写出菊亦刚亦柔之美态,也利用反差凸显韧性。承句霜风即秋风,与秋叠了,且菊本秋天放,用"到"则喻菊在夏或之前开放。''到''换''满''?便合理了。雁回头与菊花稍显勉强。

 

4.【七绝】采槟榔

文/石末

 

儿时梦里采槟榔,今遇槟榔在异乡。

小妹不知何处去,老夫空慕少年郎。

 

编委:整体自然流畅。转结略嫌有崔护影子,据实发兴好。

 

5.【七绝】游屈子祠遇雨

文/老夫子

 

楚韵已随汨水沉,游人谁解老臣心?

上苍不肯忘诗意,鼓荡悲风过莽林。

 

编委:好绝!见功力,起承转合完美老到。不肯转得妙,而后的结句也就自然。首句''已''出律,犯孤平,可改为平声字如相。

 

 

绝句第四剑

结构式(起承转合)


 

 

一. 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的结构和章法。“起”是起因,即诗文的开头;“承”是过程;“转”是转折或结果;“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注释: 舂chōng容:舒缓从容。(承要自然舒缓。)渊水:深潭,深潭之水。(合不宜浅白,一眼见到底,要留有余味。)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以顺畅自然舒缓为妙,承后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乘;合即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寻味,或启遐想,以有力取胜。

 

 

二、起承

 

绝句的首句就是起,起是开始、发端。第二句承,为首句做补充,或者再推进一点等等。下面介绍绝句五种起的方法。

 

1、扣诗题

 

峨眉山月歌

文/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首句扣题词"峨眉山"和"月",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次句境中即有人,为下半部分写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作铺垫。

 

七绝 . 竹林七咏其二

文/落日长河(当代)

 

竹林甘作守门奴,书枕苔阶酒一壶。

老眼不分财与色,来人只问有诗无?

 

长河老师的这首七绝家喻户晓,也是扣题词起,开门见山。

 

 

2、就题意

 

宿建德江

文/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的起句虽无"宿建德江"字样,但"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加上"日暮",就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既切合题意,另外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3、写景起

 

江南春

文/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江南一派迷人的春光尽现眼前。

 

 

4、抒情起

 

除夜

文/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即除夕之夜。"旅馆寒灯独不眠",高适写此诗时正流落他乡,客居旅馆,孤对寒灯,彻夜不眠。此时此刻,一阵凄凉之感涌上心头。诗的头一句就为"客心"的"凄然"准备了条件。

 

 

 

 

5、叙事起

 

故人

文/落日长河(当代)

 

沅水滩头访远亲,多情姑嫂喜迎宾。

卅年风雨容难辨,唯有芦花似故人。

 

沅水在湖南境内。

 

落日长河的这首绝句以叙事起头,诗人去沅水滩头探访远亲,受到了多年未见的姑嫂的热情欢迎。为转结物是人非感叹做铺垫。

 

 

6、议论起

 

【七绝】刘基庙题壁

文/仲雍胄胤(当代)

 

丹台独善古来难,往事能禁扼腕叹?

千仞苍松如有意,止须冷眼看萧韩。

 

吴瑾的这首绝句则是以议论起,开门见山点明独善其身神仙都难,这么有智慧的刘基,萧何也不例外。后面几句都是围绕这个主题。

 

怎样的起才算好?我们在今后的讲座中会深入讨论。这里先开个头。从意境上说,一种起是“高唱”,调子高,不平庸,一种是“极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一种是“突兀”,像“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即出人意外。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南北朝:谢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与一般记述行旅的诗作不同。诗人不从交代本事入手,而是劈头便将汹涌而来的诗情喷薄吐出。首二句境界阔大,,气势非凡。“大江流日夜”写出了舟行在水天茫茫之际,惟有以江流为伴的旅思,其中不无王命急宣、昼夜兼程的况味。“客心悲未央”则突如其来将无尽的悲感推出。这两句一写物象,一写人情,两者本不相涉,作者把它们同时组合在诗篇的发端处,却使之产生了一种张力,一种若无却有此呼彼应的联系。在这里,滔滔不息的江流构成了“外景”,激荡不已的客心则构成了“内景”。一内一外互相生发又互相映衬,突出了诗人风波失所的主要感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的基调。五代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构想和此诗相近,就传统的表现手法说,李词用的是“比”,这首诗用的是“兴”,“兴”较之“比”常具有更直接的感发性和涵咏回味的象征意蕴。诗一开头就以壮观的画面和强烈的激情形成先声夺人的磅礴气势。

 


 

 

 

二、转

 

绝句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 下面介绍五种转法。

 

 

1、向前进一层转

 

向前进一层转是指在起承的基础上,作纵深发展,最后完成变化。

 

【七绝】丙申感恩节

文/忘机(当代)

 

何处霓虹夺晚霞?彩桥路尽是仙家。

甘霖更把秋霜洗,洒落加南一县花。

 

拙绝起承写彩虹,转句“甘霖更把秋霜洗”,也是进一层转,晚霞已经美不胜收,彩虹更夺人眼目;甘霖则不仅夺人眼目,而且洗尽秋霜,滋润万物也包括人心,如此一转,诗的气象和境界就出来了。

 

 

2、向侧面推开一层转

 

向侧面推开一层转是指先叉开原有的话题,向侧面推开一步,迂回一下,最后再回到原有的话题。

 

江南逢李龟年

文/杜甫(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的首句说岐王宅里,二句说崔九堂前,诗人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往昔的深情怀念。这都与李龟年有关,第三句突然推开,说到江南好风景,看似离题万里,可是第四句还是回到了原有的话题。可视为向侧面推开一层转。

 

 

 

 

3、向反面逆转

 

向反面逆转是指三四句的观点、角度、方向或态势向一二句相反的方向变化。有颠覆、批判、悖离的意味。

 

七绝

文/翦伯赞(当代)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镝,箭头,亦指箭。

 

诗的前两句指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战争,似在赞美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后两句是指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第三句笔锋逆转,客观地肯定了和亲政策的意义,变相地批判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翦伯赞认为,汉武时的抗匈之战,虽然千古留名,但劳民伤财,不如昭君和亲来得效果好。可视为向反面逆转。

 

 

4、由写景转抒情

 

这是绝句最普遍的类型,主要有两种转法。一是明联式,二是暗联式。所谓"明联",就是转句与前面的句子有明显的联系。而"暗联"则与此相反,转句与前面的句子没有明显的联系,但凭借共同表达的主题这种关系实现转折。

 

(1)明联式

 

江楼旧感 / 江楼感旧

文/赵嘏(唐)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头两句写登楼所见,水天一色,空阔无边,但内心却感觉空虚。转句"同来望月人何处",其中的"望月"在词语上照应了次句的"月光如水";"同来人何处"引出了下句"风景依稀似去年",因为"物是人非",加重了对人的思念。这里的转也可以说做到了承上启下。

 

 

(2)暗联式

 

采莲子

文/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一二句写的是采莲女子喜欢上英俊少年而任凭小船漂流的情景,转句进一步写采莲女的大胆调情举动。"隔水抛莲子"引发了下句"半日羞"。诗的前后两半把少女情窦初开的表情与动作描写得维妙维肖,但却统一于"釆莲女的可爱动人"。

 

 

5、由抒情转写景

 

江阴浮远堂

文/戴复古(宋)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南宋小朝庭偏安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则沦陷敌手。作者登浮远堂下瞰时,已感到江流万里,愁也万里。转句"无山遮望眼"是前两句的"下瞰大江流"、"堂前万里愁"的隐含前提相关;而"最苦"又引出了下句景物,"淮南极目尽神州"。即而北望时,看到淮水以北已山河破碎,心里更加难受。

 

 

 

 

三、合

 

就是指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结有多种,择举六法:

1、就题作结

 

过许州

文/沈德潜(清)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陂,即池塘,罨,捕取。

 

过许州时,诗人身处绵延百里的柳荫道中,沿途碧青的池水,翠绿的垂杨,周围一片绿色,他甚至觉得连自己的胡须、眉毛也被这美好的景色染绿了,这使他感到十分赏心悦目。而一路知了的欢快叫声,更增添了他的愉悦之情,使他非常轻松地在不知不觉中过了许州。

 

【七绝】青山莫愁

文/潜东篱(当代)

 

又梦家乡旧酒楼,堂前老櫈故人留。

愿君别后书千纸,只写青山莫写愁。

 

起句写景,承句睹物思人,写思乡怀人之情第一次加倍, 转句别后书千纸再加倍,合句只写青山莫写愁第三次加倍,情味,韵味,余味俱佳。这首小绝乃加倍和层进的典范!

 

 

2、以景作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文/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的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色彩明快的送别画面。

 

 

3、以情作结

 

别老母

文/黄景仁(清)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搴帷,撩起帷幕。

 

诗人常年奔渡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为了生计,不得不作别老母,离家远行。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绪,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顿时愁情如潮、悲痛难忍,一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结句发岀:"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短短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

 

 

4、以理作结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文/朱熹(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给人一种清澈明朗的感觉。第三句诗里突出了一个"清"字,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向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通过塘水清澈,阐述了这样一条哲理: 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得来的。

 

 

 

 

5、祈使作结

 

示儿

文/陆游(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作品感情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位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了。他在临终前,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示儿》诗。三四句更是他一生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临死时仍不忘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6、询问作结

 

【七绝】情诗系列

文/华山论剑(当代)

 

下平一先

 

隔风消息已从前,玉腕轻松是那天。

我念君时如偶遇,君应思我若当年?

 

 下平二萧

 

 别我殷勤一梦遥,恨无消息到今朝。

他年若有重逢日,知在兰溪第几桥?

 

华山论剑的情诗清丽狂放,于旷达中见痴情。这两首都是询问作结,结的韵长,情长。

 

 

四、例外情况

 

绝句和律诗不一样,确有无起承转合的情况。如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是杜诗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再如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如此。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二联对仗,无起承和转合关系。

 

诗无定法。起承转合,只是格律诗的基本章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格律诗,以上所述是其中较有明显共性的方面。明代学者李东阳【麓堂诗话】云:"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诗是创作,必须具有独创性,必须是千变万化。而真正的好诗,看的是气象,境界和意蕴,不拘成法,无法无我,法我两忘。而这是和诗人的胸襟,学问和底蕴分不开的。

 

 

 

 

附录:渔阳第二法

 

第二法 作法:前两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例如:

 

王士祯: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桥:虎山脚下的虎山桥是光福通向东渚、镇湖的陆上必由之路,太湖水从西崦湖经过虎山桥流向木渎、苏城,它是水源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光福每年年初梅花绽放之际,人们都坐船经虎山桥至我国梅花基地之一的“香雪海”、“玄墓山”、“潭东”一带观赏。

 

邓尉:即邓尉山,在苏州城西南三十公里,以“香雪海”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

 

这里前两句作者写虎山桥,转句用“却”字连接,作者的此行的真正目的乃是去邓尉山香雪海赏梅,却因雨受阻,结句以景虚化。

 

【七绝】咏马

文/一公升眼泪

 

乌鬃金辔赤蹄环,千里追风一夜间。

愿为将军阵前死,不思三尺木围栏。

 

前两句描写千里马的形象和速度,转句愿字连接,是更进一层转,借马歌咏“士为知己者死”。全诗起承转合意脉顺畅。可谓句绝而意不绝。

 

【七绝】漢魂

文/王武

 

风声袭远杀声回,马踏匈奴作土灰。

冰雪难消皇漢血,河山记取一枝梅。

 

前两句写汉军将士抗击匈奴,描绘了疆场厮杀的生动画面。转句用“难“字连接,用冰雪衬托将士的热血,再把热血比作梅花留传千古,可谓画龙点睛!

 

【七绝】题图赠友

文/忘机

 

佳眉谷里赏花人, 清韵常闻便胜春。

却道容颜非本相, 只缘生命是吾真。

 

起承叙述友人爱赏花,更爱诗词。转句以“却” 字连接向反面逆转,花,诗,容颜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风而逝,只有主耶稣才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存到永远(笔者和友人都是基督徒)。

 

 

渔阳第二法作业及评委点评

竹韵评委:刘春志,相看不厌,忘机

 

1.【七绝】黄瓜

文/华山论剑

 

一藤一蔓绕枝爬,小刺新鲜带顶花。

纵使涉黄无口辩,脱袍凉拌喜餐家。

 

编委:合律。符合渔阳二法,前二句开门见山,顺题,用藤蔓爬,小刺,带顶花,等几个活鲜动作,向读者展示了黄瓜的生动形象,然后”纵使”二字,笔锋一转,用拟人手法高超的勾勒了黄瓜被剥衣凉伴的景象,用词极其夸张而又属实,尤其涉黄与脱袍的无缝衔接,令人拍案叫绝,咏物之佳作!

 

2.【七绝】架上紫葡萄

文/朱荻

 

紫玉新成一串香,攀藤绕叶欲高藏。

风光却被偷窥去,早有顽童架下忙。

 

编委:合律。也使用了渔阳二法,前二句扣题写实,其中首二句的尾字,香,欲高藏几个字颇为巧妙,为三句之反转做了绝好的铺垫,然后第三句“风光却被偷窥去”,“风光”二字承上,“却”字转,四句“早有”承结,一气呵成,作者文字功底相当老到,也是一篇咏物佳作!

 

3.【七绝】丁酉夏夜感怀

文/吴瑾

 

离群闲赋遣情何,岂奈流光半载过。

愁绪暗随青草长,一帘风雨锁烟萝。

 

编委:合律好绝! 议论抒情破题感怀起,转句抒情转写景,以青草长喻愁绪滋长非常妙,结句虚化,意蕴含蓄绵长。

 

4.【七绝】竹帚

文/曼无

 

侧出幽篁若隐哀, 一怀虚澹世徘徊。

知怜受病潇湘骨, 净扫前尘后事来。

 

编委:尽管没有转动连接词,不属渔阳二法,却是佳作!前二句亦叙亦议刻画竹帚之形象,第三之知怜有暗转之作用,由前二句之写竹帚之隐哀世徘徊之形象,过渡到写竹之前尘后事,如潇湘二妃之病骨竹泪,深化对竹帚身世之哀怜,也是咏物佳作!

 

5.【七绝】背影

文/蒹葭 

 

落日衔山秋水远,古钟明月绕城移。

却看背影踟蹰去,眸泪伤怀几个知?

 

编委:合律。写景起兴,几个镜头由落日衔山,到古钟明月,不仅有空间角度的变幻,还有时间的流动,由黄昏落日一直到明月绕城,颇费心思地渲染营造了氛围,然后却看二字一转,镜头对准背影,反问抒情结束,深情好绝。“几个”,可酌,有点分散注意力,似不如干脆用“谁个”。

 

6.【七绝】寄友人

文/刘春志

 

卅六辞亲壮岁游,泊心停棹圣劳洲。

执樽却念家山事,风雨轩前思不休。

 

注:圣劳州,指圣劳伦斯河中陆地,即蒙特利尔。

 

编委:合律。基本符合第二法。叙事起,反向转,抒情结。微瑕之处首句开首便是卅六,接着又说壮岁,浪废词了,尾联思不休平实了些,缺点余味,总的来说不错,认认真真的学了,规规矩矩的写了,该赞!

 

7.【七绝】刻石

文/紫云

 

物华唯美不论虫,玉质冰心笔下同。

但得闲情陪日月,镂山琢水镌清风。

 

编委:合律。也达标,前二句扣题描述起,“但得”二字由写物转抒情,结句更进一步,就题之刻石又喻示了刻石者镌清风之胸怀,整体不错,美中不足是用词过挤,意象颇近,如日月,山水,清风等,未能进一步拓展开。

 

8.【七绝】春深别友人

文/刘春志

 

一去卅年风月老,三巡酣酌友相亲。

怎堪挥别秾华落,独做天涯羁旅人。

 

编委:合律合渔二法。叙事起,也点题别友人,怎堪暗转抒情,独做二字意味强烈,也是别友情深佳作!

 

 

书法: 周建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