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儿子络绎不绝地收到全美各大学来函,有东岸藤校、西岸名校,还有许多从来没听说过的学校,无不热情洋溢地邀请儿子申请他们大学,并且附上了精美的校园生活画册、各种漂亮的统计数据等等招生资料。不少大学还打电话上门,通常是在傍晚,由声音甜美的女生打来,如同老朋友似地问候儿子,关切地询问他申请大学的意向。
11年级的儿子已成了各大学眼里的小鲜肉,这是因为他优秀的学业成绩、傲人的课外活动成就、近乎完美的PSAT分数、英俊挺拔的外形……可惜这只是我的臆想,事实上这是大学“欲纵故擒”的把戏,先对高中生们展开低眉俯首攻势,巴不得网罗天下所有高中生,然后再横眉冷对地拒之门外。拒绝申请人对大学来说是一桩只赚不赔的生意,庞大的申请人数量是最有效的降低录取率的保证,录取率能低到笑傲江湖,又有一笔笔申请费源源不断地进账,何乐而不为呢。
美国大学究竟能赚取多少申请费?一家机构专门对此做了研究,列出全美600所公私立大学的申请费收入最新“富豪排行榜“,金额数目是这么得来的:每所大学总申请人数减去录取人数乘以申请费,大学的申请费一般50到80美元(不包括报送SAT或ACT分数的11到12美元费用)。哈佛大学此项收入近3百万美元,够可观的吧?却连前五名都没有进入。前五名全部都在加州,排名一到五依次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南加州大学。
UCLA独占鳌头的进款数目为$5,369,840,为何能如此惊人?且看去年的申请人数:119,000,令人乍舌,据说打破了美国大学申请历史记录,而录取率是18%,也就是说有将近十万名学生充当了录取率的分母,并且白白“进贡”了银子,可以断言其中许多是根本没机会入学的申请。
众多学生撒网打鱼,或叫万箭齐发,申请大学数目太多,因为对能进哪所大学心里没数。另外,超过600所大学采用的Common Application(共同申请)标准化申请表格,也让学生们比较容易申请多所大学。难怪乎现在有一个新词,叫做“大学申请膨胀”,膨胀率年年高升。
那家机构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醒家长和学生们好好了解大学情况,别做浪费时间和金钱的申请。就算不在乎钱的父母,总该在乎孩子被拒落榜的痛苦吧。
通常申请大学的策略是分三梯次:reach(冲刺校)2-3所,target(目标校)2-3所,safety(保底校)2-3所,超出这些数字就没什么意义了,当然除非想一试自己囊括名校的本事。
每年总有“被八所藤校全部录取”的新闻牛人,羡煞多少父母。我却吃着酸葡萄教导儿子,那是策略不佳的结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