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我学习自己做装修用了15年,其实是截止到我自己修完了“适本堂”,初次上文学城发帖显摆的时候。在那之后,我又换了房,开始了规模更大的装修,其新旧变化比前几次大多了,还一边修一边上网来秀,一连四年,发帖近200篇。如果算到现在,就是23年了。
在回顾了过程之后,还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成为“汗滴男”、善于DIY的必要条件?当我刚刚在网上出道,备受赞扬时,就有人问:请讲讲怎么样才能成为如此“汗滴”?我一直记得这个问题,留到如今才来回答。我反躬自问,认真求解,思考后归根结底,应该是这几点:
(2010年装修“傲博庐”时,把餐厅与厨房交换场地,旧餐厅变成了新厨房。其难点在于拆墙与家庭厅打通,并重新铺排全部水电线路。)
首先,人和人在先天基因或性格禀赋上,是有区别的。所谓“汗滴”者,可能本来就手巧(这是对物的实现和执行能力),或者具备对空间的想象力和规划力,或者对色彩搭配感觉敏锐。这多少有点类似于有人擅绘画,有人能书法,有人长于音乐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先天条件有不同,从而各人的长处和短处也不同,并因此而形成各人的兴趣和意愿。兴趣就是动力,有钱难买愿意。有人是摄影发烧友,有人是收藏迷恋者,皆出于兴趣和意愿,这是深入钻研、登堂入室的必要前提。兴趣和意愿发端于天性,又不完全依赖于先天条件。只要有兴趣,就能遇困难不烦,有挫折不退,越有挑战性,越能显才华,甚至弥补先天不足,把短处化为长处。遵循着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就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出自己的优长。
(2010年,旧厨房变成了新餐厅。其难点在于扩大两个窗户,并重新砌砖。)
其次,是个态度问题。作为知识分子或白领,不要看不起体力劳动。有的朋友从农村一路奋斗成为了海外的知识精英,却最不肯自己解决房子里的维修问题。其道理是我的时间值钱,能挣来钱雇人做,为什么自己干?如果能放下身段,改变心态,不怕劳其筋骨,不鄙薄技术工作,就除了能解决问题,还会感到乐在其中。我修房要自己动手,要边住边修,就必须吃苦耐劳,抛弃养尊处优。在修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外的困难,会面对无尽的烦恼,这时重要的一是乐观的心态,二是解决的能力。有问题解决它就是了,烦恼又有何益处?我们连文革、插队那样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的困难还在话下吗?当然这并不是真的要重吃二遍苦,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日后享受成果,不妨暂时吃苦耐劳。
(2010年,家庭厅新旧对比。此房间与厨房联通,重做了墙、壁炉和地板。)
第三,也需要借助适当的环境,有实际的需求和客观条件。我当年在国内时,无房无产,没有修房的条件和需求,也就发挥不出来可能存在的潜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如果没有出国,是肯定绝对永远不会变成这样的工匠的。现在国内的高层公寓住宅和人力资源条件,也与海外特别是北美的民居条件不同。在北美,很多普通人家居住在低层独立屋中,需要维修的工作量较大,技术难度不高,雇工价格昂贵,学习途径便利,工具材料易得,社会风气也鼓励自己动手。这种种客观条件,都更便于使人变得手巧能干起来,只不过是干多干少,程度上的差别而已。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原本手巧并有动手意愿者,到了北美这样的环境中,又得到了有房有园这样的“良材”,那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过把瘾,大展雄才了。我的好几个移民朋友,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2010年,客厅的新旧对比。此房间在承重墙上扩大了入口,左墙内缩3英尺,让位给浴室。)
第四,还需要有点聪明劲儿,也就是善于学习。这个学习与当学生时的读书略有不同,是一种更广泛更切实的体验和领悟。民间俗话说:有些人,看一眼就会,甚至不用看琢磨就能会;有些人你给他掰开了揉碎了讲,手把手教他也不会。我所说的聪明劲儿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学习包括多种途径,比如在看样板房和开放屋时,留心体会流行趋势和吸收优点;在雇工装修时,从旁留心,偷师学艺;在购买材料时,向店员和商品的说明书请教;现在更流行的是上网搜寻有关的视频和文字,既直观又便利。作为原本就是读书人的海外学子,我劝人们不妨或买或借英文的装修书来学习,保证是权威的正途,而且更为系统而全面。我不是理工科,却是读书人,还工农都干过,这种学习的优势,使我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提高,弥补缺陷,把短处化为了长处。
对照以上几点,诸位“汗滴”的同道者可有会心乎?见别人显摆成果而心生羡慕者,可愿意入此门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