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瑞金医院,有一片百十年未曾改变的建筑物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实在不知道为什么, 文化大革命革了那么多的“老名字”的命, 改革开放之后, 99%以上恢复了原名, 如今为套历史悠久, 编也编个老名字戴头上, 这所大名鼎鼎的广慈医院, 就是沿用了文革后期的革命名字“瑞金医院”,协和湘雅华西都改回原名了, 这家医院为何没有? 说革命吧, 分明还挺赞赏原来的“优良传统”。--转载者

(2017年09月19日14:01        解放日报

 

建筑历来被称为是凝固的历史
它承载见证着一段岁月乃至一个时代
即将走过百十年春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亦不例外
......
“双胞胎”楼的前生今世
 
近日,位于外科病房楼与普通病房综合大楼间的“小红楼”揭开了修缮时的“面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这栋如今被用作院史陈列馆的老建筑,聆听这家医院百十年来的故事。
 
如今的院史陈列馆独自矗立于瑞金医院内,然而在上世纪初,它还有另一个“双胞胎”,两座小楼环抱着斜45度后方的8舍,即被誉为中国“凡尔赛宫”的“中央大楼”。
   
瑞金医院院志办老师许善华介绍,瑞金医院原称广慈医院,在《1907-1932广慈医院25周年纪念》一书中记载道,院史陈列馆所在的建筑即原9舍,与另一栋7舍在初建时几乎一模一样,“两层小楼内所有病房都坐北朝南,开始命名分别为男病房与女病房,但在实际投入使用后,7舍用于收治中国患者,而9舍用于收治外籍患者。”
 
上世纪在法国发行的明信片上的“中央大楼”,被称为中国的“凡尔赛宫”。
 
1907年8月,在广慈医院负责床上用品制作的裁缝徐云生曾记录,“最初时,病员分住7舍、9舍,分头等、二、三等。
 
第一批病人来自徐家汇修院及学生。附近居民亦来院就诊,门诊医药等不要钱,住院费分二角、六角、一元和二元。”彼时的病房也有着明确规定,主任必须先去普通病房查房,然后才能去看头等、二等的患者,因此哪怕病房条件稍弱,患者照样可以得到最好医生的救治,旧照片上,躺在床上的患者笑容或许也能反映一二。(转载者注: 用毛泽东思想来做阶级分析的话, 这是《解放日报》在美化帝国主义,按照以前政治教科书, 教会是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急先锋, 首先是为外国老爷服务的, 然后才是中国的大官僚大买办大地主服务, 怎么可能先看普通病房??, 写到这我自己都笑了
 
左侧的“中央大楼”和中间的9舍(今院史陈列馆)都是广慈医院开院时最早的一批建筑。
 
走进院史陈列馆,当年的光景仍可见一斑,每间屋子的前后皆有回廊,阳光充足、宽敞静谧。许善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栋楼的背后曾有一座假山,后随着医院的改建,假山上的部分石头已散落,但也尚有一块被完整拆卸至医院的某个角落,“这或许是从开院至今最古老、最本色的见证。”跟随她的脚步,记者在老门诊大楼后风雨走廊边的花园中找到这些散落的石头,与旧照片中的形象基本吻合。许善华透露,下个月,这唯一没有更新、复制过的真迹将重新位归原址,让更多市民从中了解到百年岁月的历史。
 
近日刚刚修缮完毕的院史陈列馆。
 
 

“平民病房”的兴起

 
近瑞金二路的瑞金医院西北角上,有一幢排列整齐的五层大楼,80余年的风雨兼程中,它见证着医院大多数临床及医技科室的发展。现名2、3号楼的内科病房大楼,以前曾有着洋气的名字:圣味增爵楼(Saint Vincent,2舍)与圣路依士楼(Saint Louise,3舍),与“双胞胎”楼不同,在历史上,它们曾是鼎鼎有名的“平民病房”,同时也是解放前全院内唯一的高楼。
 
圣味增爵楼(Saint Vincent,2舍)与圣路依士楼(Saint Louise,3舍曾是鼎鼎有名的“平民病房”,同时也是解放前全院内唯一的高楼。
 
1935年,2舍在原址同名老楼拆除基础上先行建成,斥资34.5万银元。当时媒体如此报道,“新楼为中国穷人住院,让法国医学技术为中国人服务。”开业时,2舍共300张床位,有骨科、手术室、结核病房等。
 
1940年,3舍也落成使用,虽然相隔5年竣工,但外观上几乎浑然一体。许善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站在2、3号楼的正中朝右侧每一层楼的棕色墙面望去,都有一个个圆形的舷窗,在其右上方还能看到一条细细的裂缝,这就是两栋楼的分水岭,由于建造年代不同,沉降后留下了几厘米的落差。”
 
哪怕病房条件稍弱,患者照样可以得到最好医生的救治。(转载者注: 此处又
来给帝国主义涂脂抹粉了优雅大气的)。
2舍由三家法国公司建造,内部布置则由当时上海的高级建筑专家、广慈医院医生与震旦大学医学院老师共同设计。与“高大上”的就医环境相比,就诊患者却十分“接地气”。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1936年广慈医院医疗业务情况表中发现,全年救治的6620名患者中,有一半以上为免费或半费患者(接二连三地, 莫非帝国主义分子不是那么坏? -转载者)。
 
解放后,在邝安堃、傅培彬、董方中等内、外科主任的带领下,瑞金开启了按主要病种收治患者的先河,也让各专科更为精细化、专业化。随着外科病房楼与普通病房综合大楼建成,如今2、3号楼内的外科、妇科、手术麻醉科等纷纷撤离,留出了更大空间给内科发展。现已93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科专家王振义从1948年毕业入院至今,与2、3舍共同成长了半个多世纪。如今,每周四他依然在2号楼5楼的血液科病房查房讨论病例,培养带教年轻医生。“清贫与寂寞是科学家最好的朋友。”正如他所说,一代又一代医者正在医院宁静一隅传承着医道医术,也将“平民病房”的初衷不断延续。
 
如今的2、3号楼面貌几乎未变。
 
 

院长办公室也曾是产科病房

 
如今漫步于瑞金医院内,除了院史陈列馆外,还有一栋红墙白瓦的法式建筑非常吸睛。这座8号楼如今为医院行政办公楼,但1922年成立至1991年的漫长岁月里,它都被用作产科病房。如今站在楼下抬头仰看,屋顶下依旧清晰地标注着中文与法文的“产科大楼Maternité”。
 
这座8号楼如今为医院行政办公楼,2006年,它被批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建成时,这座三层的产科病房共有床位约30张。许善华介绍,当时仅有1名医生配有若干助产士,在上世纪30年代初,年分娩量就达到近600例。
 
上世纪20年代的产科病房。
 
据1930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卷三记载,当时病房收费情况如下,“每日头等独居银六两,二等二人同居四两,三等三人同居二元,四等八九人同居一元,五等十人同居六角,普通四角,楼上三角,均有看护妇。如带人,每日膳费六角。另有产科室。贫妇亦可在院分娩。”
 
许善华笑着回忆,“如今的书记办公室曾是产科病房,院长办公室也曾是新生儿的婴儿室,不少市民如今再来看病,也还会逛到楼下追忆往事。”1957年,这里曾成功抢救了一名体重仅600克的超低体重儿,由于缺少配方奶,婴儿室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做好回收母乳的工作,不仅养活了早产儿,还将剩余的母乳匀给儿外科肠梗阻患儿,直到痊愈出院。“按照当时的医疗技术和条件,这几乎是创造了奇迹。”
 
如今的院长办公室也曾是新生儿的婴儿室,一侧为原婴儿室走廊。
 
几经修缮,如今的8号楼完整的保留了当时的风格和格局,2006年,它被批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从广慈医院到东方红医院,再到如今的瑞金医院,医院布局早已不是百十年前的模样,这些传承至今的建筑不仅是一道道靓丽风景,也让如今的医护人员能追溯历史,不忘初心。”许善华说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