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懂事,是敢于“麻烦别人” (言晓珍)

这些微思, 是绿叶的簌簌之声呀, 它们在我的心里欢悦地微笑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朋友A,最近因为她母亲的事情非常生气,沮丧地跑来跟我诉苦。

 

   我问她怎么了?

 

   她说,她母亲最近因为急性盲肠炎开刀,事前居然都没有告诉她。结果,都快出院了,她才从亲戚处得知消息,着急打电话过去询问,不料母亲却轻描淡写地说:

 

   “当时没有打电话给你,只是不希望你太担心,本来想也不是什么大手术,自己可以想办法处理,就不给你们添麻烦了!”

 

   站在朋友的角度换位思考,自己的母亲遇到动手术这样的大事,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自己,这种滋味应该是挺不好受的。

 

   说起A的母亲,我之前也曾不止一次地听她提起过。据说是一个非常独立能干的女强人,做起事来,井井有条,里外都是一把好手,并且还十分乐于助人。

 

   但A却从小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长大,一不小心,就会被批评指责,所以情感上与母亲有些疏离。

 

   很多像A的母亲那样,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人,因为习惯了强势的“大姐大”身份,通常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过得不好的样子,哪怕是自己的家人。

 

   因为害怕被耻笑,被怜悯,于是就无法去和他人分享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的人,会感觉自己很孤独。

 

为什么总是害怕去麻烦别人?

 

   武志红在他的新书《巨婴国》中曾指出:

 

   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其实,将关系中的动力,视为麻烦,这本身意味着,一个人在关系中经历过很深很深的失望,于是他知道,自己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这叫麻烦别人。

 

   深度的怕麻烦哲学,必然是在生命早期,在家中就建立的。

 

   正常的情形是,如父母心中有爱意和热情,他们会带着欢喜去满足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带着自信和一点理直气壮去要帮助、要爱。既然父母都喜欢这样做,那自然就不是对父母的侵扰了。

 

   但如父母的情绪多变,时常热情,时常冷淡,对孩子的好,都是努力做出来的,那么孩子即便事实上被满足了,仍会觉得像是伤害了父母一样,于是产生愧疚,以后尽可能地不去给父母添麻烦,由此形成怕麻烦哲学。

 

   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时常会产生内疚。这种内疚感是源于:对控制力的需求。

 

   孩子会感觉自己需要对所有事情负责,她想要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场合里感觉到力量和控制力。

 

   一方面,孩子出于对父母的爱和疼惜,会渐渐压抑自己的需求,在行为层面变得特别懂事。

 

   “要懂事,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麻烦别人!别人是不会平白无故来帮助我的,除非我能给他们带来显性的价值。我还不够好,我要更加努力。”这是他们内心的声音。

 

   另一方面,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通常也倾向于事事严于律己,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事实上,内心那种自己不够好的感觉,与自身优秀与否根本没有关系。

 

我婆婆就是一个资格感充足,内心豁达有爱,既能热心助人,也不怕去麻烦别人。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人缘却非常好,朋友也很多。

 

她总是很享受别人对她的帮助,认为这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也敢于理直气壮地去麻烦别人,从来没有丝毫的不安,也不会急于要还回去。所以,每一个和她在一起的人,都会感到很轻松,而且正能量满满的。

 

而类似朋友A的母亲那样优秀的高知女性,却常常碍于自己所谓的身份,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的链接。

 

如果去看她们的人际关系,视乎总会发现某种纵向的规律:我要高于你,或者你高于我。没有一种关系体验是“我不出众,但很平等”的合作关系。

 

关系中一旦失去优越体验,就会有一种“我没有价值”的感觉,就会有担心关系瞬间崩塌的恐惧产生。

 

只要是处于纵向关系中,无论你是在较高,还是较低位置的一方,都无法产生持久的归属感,因为付出与收取的不平衡,以及执着于胜负的竞争关系,都会让关系变得疏离。

 

而自卑以及资格感不足的问题,原本也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如果能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我们的生活自然就会轻松很多。

 

 

╰3

 

如何走出怕麻烦别人的心理怪圈?

 

   如果你的身边正好也有总是怕麻烦别人的家人或者朋友,请先不要急于去责怪他们。只要你带着爱与接纳去更深地看见,你将发现,在他们的回避与见外,客套与高冷,以及不愿麻烦别人的表像背后,实则是藏着一颗既敏感又善良的心。

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出“课题分离”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界限理论。

 

原则上,每个人只要能够认真完成自己的课题,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和忧愁也就随风而走了。

 

摆脱内疚感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真正了解这个事实:你无法控制他人的想法请你坚定而明确地告诉自己:如果你曾经因为拒绝父母把你不需要的东西给你,而被视为糟糕的孩子,这不是你能够控制的,这也不是你的错!

 

要摆脱怕麻烦别人的心理怪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尽量把“纵向”的人际关系模式,变为“横向”的人际互动模式。

 

著名婚姻和家庭心理治疗师,琳-洛特女士,就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给出的“横向与纵向人际关系对照表”,或许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实践的参考。只要经常就自己的言行,与表中提到的相关事项进行对照,自我检视,你将从中受益良多。

 

横向与纵向人际关系对照表

 

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日常言行,在人际互动中创造更多的合作,更少的竞争,不仅会帮助你感觉更好并做得更好,而且也会让关系中的其他人感觉更好。你将逐渐摆脱竞争的负面效果,学会尊重差异和多样性,并且与他人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最后,我想告诉你的是:关系都是“麻烦”出来的,勇于去“麻烦”别人才是关系产生的动力。

 

不用担心自己的主动行为会遭人嫌弃,因为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多数人都是乐意为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帮助的。

 

或许你并不知道,在很多情况下,助人行为常常会给自己带来“丰盛,有力量,有价值,受欢迎”等积极的心理感受,对付出者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

 

从现在开始,尝试大胆的去麻烦别人,同时也不要害怕被别人麻烦,你将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蓬勃开花I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微笑smile' 的评论 : 也不喜欢麻烦人, 可以自己做的, 就不麻烦别人了。 但有时需要, 还是可以试试问问对方。不必要涉及脸面, 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对方可以拒绝您,如对方因此嫌弃您, 那是他的问题。 您不必预设这种可能,也许对方很乐意帮助您呢。
微笑smile 发表评论于
人有脸面,担心被别人小看或嫌弃,所以就不想去麻烦人。。。。
柿子树 发表评论于
有道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