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三年即公元687年闰正月初二(丁卯),朝廷封皇子(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成美为恒王,李隆基为楚王,李隆范为卫王,李隆业为赵王。
二月初五(己亥),太后武则天因为干旱避免在正殿上朝,并减少御膳。二月二十二(丙辰),突厥的阿史那骨笃禄等人入寇昌平,武则天命令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率领各军讨伐他们。
三月初一(乙丑),纳言韦思谦请求离职,武则天让他以太中大夫的身份致仕(退休)。
夏四月,太后武则天命令左相苏良嗣留守西京。当时尚方监裴匪躬检校(代理)西京宫苑的事务。他想要将苑中种植的蔬菜水果拿到市面出卖获利。苏良嗣说:“从前公仪休在鲁国为相,为了避免与百姓争利,还拔去自家的葵菜和辞退自家的织布妇女。从未听说过万乘君主去卖蔬菜水果的事。”裴匪躬这才作罢。
四月初八(辛丑),武则天追尊他长子(追谥为孝敬皇帝)李弘的妃子裴氏为哀皇后,葬于恭陵。五月二十(癸丑),她因为持续干旱,亲自过审囚犯,并命令九品以上京官上疏言事。
四月二十九(壬戌),武则天任命裴居道为纳言。五月初三(丙寅),她任命夏官侍郎京兆人张光辅为凤阁侍郎和同平章事。
凤阁侍郎兼同凤阁鸾台三品刘祎之私下跟凤阁舍人永年人贾大隐说:“太后既然废黜了昏君,另立明主,何必再临朝称制!不如归政给皇上,好安天下人的心。”贾大隐居然秘密把这话奏报给武则天。武则天很不高兴,跟身边侍从们说:“是我推荐他的,竟反过来背叛于我!”有人又诬告刘祎之接受归诚州都督孙万荣的黄金贿赂,还和许敬宗的妾私通。武则天于是命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对他立案审理。王本立向刘祎之宣示武则天的敕令,刘祎之说:“不经过凤阁鸾台,怎能称为敕令!”武则天勃然大怒,认为他这是抗拒朝廷制使。五月初七(庚午),她赐刘祎之在家自尽。刘祎之死时年五十七岁。
刘祎之是常州晋陵人。他祖父刘兴宗曾任南陈鄱阳王谘议参军;他父亲刘子翼善于吟咏讽诵,既有学问又有操行。隋大业初年,他出任秘书监;河东人柳顾言十分看重他。刘子翼性格耿直,目不容沙,朋僚有短处时,他总是当面折损。友人李伯药常说:“刘四虽然总是骂人,但人都不恨他。”贞观元年(627),朝廷下诏召刘子翼入京,但他因母亲年老坚决谢辞,唐太宗也就答应让他在家照顾母亲,为她送终。江南大使李袭誉嘉许他的至孝,总赠送他大米和布帛,并上表旌扬他的门闾,将他住的里弄改名为孝慈里。母亲去世后,他服完了整个丧期,然后才出任吴王府功曹,后来升迁为著作郎和弘文馆直学士,并参预修撰《晋书》,也因此加授朝散大夫。刘子翼死于永徽初年,唐高宗还派使者前往吊唁赠予,并派给他灵车送棺柩还乡。刘子翼留有文集二十卷。
刘祎之少年时就和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以文藻知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刘、孟、高、郭。他不久就与孟利贞等人一道在昭文馆当值。上元中年(675),他升迁左史兼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等人被召入禁中,共同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共千余卷。当时武则天又秘密命令他们参决政事,以分散宰相的大权。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北门学士”。刘祎之兄长刘懿之,当时任给事中,兄弟并居两省,成为一时美谈。
仪凤二年(677),他转任朝议大夫和中书侍郎,兼任豫王府司马,不久就加授中大夫。刘祎之有个姐姐在宫中担任内职,天后武则天让她去探省母亲荣国夫人的疾病,刘祎之暗中也趁机去见了荣国夫人,结果因此被发配到巂州。几年后,武则天上表请求唐高宗李治召他回朝任中书舍人。他后来转为相王府司马,又升迁检校(代理)中书侍郎。唐高宗跟他说:“相王(即后来的唐睿宗李旦,最初名李轮)是朕的爱子。因为爱卿出身忠孝门第,所以让爱卿成为他的师范,只是希望他就像蓬生麻中那样,不扶自直罢了。”刘祎之居家非常孝敬友爱,广为士族称道,每次得到俸禄,他总是散给自己的亲属,唐高宗为此很看重他。武则天临朝后,对他非常亲信。当豫王李旦即位时,刘祎之参预了谋划,并因此官拜中书侍郎兼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临淮男。当时军国多事,所有的诏书敕令,都由刘祎之一人起草。他构思敏捷,诏敕总是立马写好。当武则天更改官名后,刘祎之成为凤阁侍郎和同凤阁鸾台三品。
当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因罪被贬为卫州司马。他前往宰相府申诉。内史骞味道跟他说:“这是皇太后决定的。”刘祎之跟房先敏说:“受到案件牵连改任官职,照例应该由臣下奏请。”武则天听说后,觉得骞味道好事归功自己,过失则推给君主,便将他贬为青州刺史。而刘祎之则相反,把好事归于君主,过错兜给自己,因此加授他为太中大夫,赐给百段布帛、一匹小马。她还因此给侍臣们说:“为臣的大体,在于彰扬君主的仁德。君主的仁德一旦发扬,难道不也是臣下的美事吗?而且君主是元首,臣下是股肱,君臣理应情同休戚,义均一体。从未听说过将手足的疾病转移到腹背,而还能得到一体的康健。骞味道缺乏赤胆忠心,已被朕屏退了。刘祎之竭忠奉上,情理可嘉。”纳言王德真回答说:“当年戴至德每有好事,总要归功于君主。”武则天说:“先帝总是称赞戴至德能这么做。到他去世时,还专门下制褒美崇扬他的事迹。为臣之道,没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他因此传名万代,这难道不美好吗!”
仪凤中年(678),吐蕃成为边患。唐高宗跟侍臣们说:“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朕近来集中精力在安抚上头,没有马上派兵诛灭。而戎狄豺狼,不知道感恩。对他们置之不理,则疆场日益惊骇;想法对付他们,又没听说有什么良好计策。你们应当极力谈论多种策略的得失,各尽所怀。”当时刘景仙、郭正一、皇甫文亮、杨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刘祎之时任中书舍人,回答说:"臣观察了自古以来的明王圣主,无不苦于夷狄的侵扰。吐蕃时不时扰乱边隅,行为如同禽兽。但即使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其实被他们侵凌,也不足为耻。还希望陛下放下万乘的威严,减少百姓的兵役劳役。“唐高宗很嘉许他的话。
刘祎之下狱时,唐睿宗曾为他上疏申辩。刘祎之的亲友都以为这下武则天一定会原宥他,私下向他道贺。刘祎之说:“我这下更是必死无疑了。太后临朝独断,威福任由自己。皇帝上表,只能徒然加速我的灾祸罢了。“刘祎之关在狱里时,曾上疏自我申诉。临终时,他洗沐完毕,神色自若,还让儿子执笔起草谢恩表章。他儿子悲痛欲绝,几乎不能书写。监刑者再三催促,刘祎之于是亲自拿来几张纸,援笔立成,词理非常恳切至诚,读过这一表章的人无不悲伤痛心。当时麟台郎郭翰和太子文学周思钧都感叹他的文笔。武则天得知后非常厌恶,当即将郭翰贬为巫州司法,将周思钧贬为播州司仓。唐睿宗复位后,因为刘祎之是他东宫府的旧僚,追赠他为中书令。这是后话。刘祎之有文集七十卷,流传于当时。
秋七月初五(丁卯),冀州上言说有雌鸡化为雄鸡。七月十三(乙亥),京师地震,据说广州下金雨。
七月三十(壬辰,《旧唐书》作八月。也许根据不同历法壬辰为八月初一;《新唐书》则说是八月壬子),武则天让地官尚书魏玄同检校(代理)纳言。
岭南的俚户(土著居民)按照旧例只交一半课税,而交趾都护刘延祐却要他们交纳全部课税。俚户不肯,刘延祐于是杀了他们的魁首。魁首的党羽交趾人李思慎(也作李嗣仙)等人因此起兵作乱,攻破安南府城,杀了刘延祐。桂州司马曹玄静带兵讨伐并杀了李思慎等人。
突厥的阿史那骨笃禄和阿史德元珍入寇朔州,朝廷派燕然道大总管黑齿常之出击,并任命左鹰扬大将军李多祚作为他的副将。他们在黄花堆击溃突厥,追杀了四十余里。突厥人全都逃散跑到漠北去了。李多祚世代都是酋长,因军功得以入宫宿卫。黑齿常之每次得到赏赐,全都分给将士。他曾有一匹骏马,被一个军士不小心损伤了。黑齿常之的部属请求鞭笞那个军士,黑齿常之说:“岂能因为私人的马匹去鞭笞官府的士兵!”最终并不追问。
九月十八(己卯),虢州人杨初成冒称郎将,伪造朝廷制令,在都市招募人员,说要到房州去迎接庐陵王复位。结果事情败露,杨初成被官府处死。
冬十月初九(庚子),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与突厥的阿史那骨笃禄和阿史德元珍开战,结果全军覆没,爨宝璧只带着几个随从骑马逃回。爨宝璧见到黑齿常之立功,便上表请求带兵去穷追余寇。朝廷下诏让他和黑齿常之商议,遥相声援。但爨宝璧想要独占首功,就不等黑齿常之,自己率领精卒一万三千人先行,出塞二千多里,去袭击突厥部落。到了那里后,他又先派人告知突厥人,让他们得以森严戒备。因此两军交战后,爨宝璧惨败。武则天杀了爨宝璧,并将阿史那骨笃禄改名为阿史那不卒禄。
同时,武则天命令魏玄同留守西京。
武承嗣又指使人诬陷施州刺史李孝逸,说李孝逸在前往益州任职的路上,曾经自己解释他名字里的“逸”字,说:“走绕的兔子,常在月中。月亮既然靠近昊天,就该有天子的福分。”十一月十八(戊寅),武则天因为李孝逸有功,免了他的死罪,将他除名,流放到儋州。李孝逸最终死在那里。
李孝逸是唐高祖李渊堂弟李神通的小儿子。他少年时就好学,能写文章,最初封为梁郡公。唐高宗末年,他任给事中,经过四迁后升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则天临朝时,他入宫出任左卫将军,得到武则天的亲信。光宅元年(684),徐敬业占据扬州作乱。武则天任命李孝逸为左玉钤卫大将军兼扬州行军大总管,督军讨伐徐敬业。李孝逸率军平定徐敬业反叛的事前面都已细说,这里就不赘述了。李孝逸因功进授镇军大将军,后转为左豹韬卫大将军,改封吴国公。李孝逸历来很有名望,从那以后时誉更重,武承嗣等人非常嫉妒他,因此多次在武则天面前诋毁李孝逸。垂拱二年(686),他被贬为施州刺史。唐睿宗景云初年,朝廷追赠他为益州大都督。这是后话。
太后武则天想派韦待价带兵出击吐蕃。凤阁侍郎韦方质上奏,请求依照旧制派一名御史监军。武则天说:“古代的明君派将出征,总是将外面的战事全盘托付给大将。近来听说御史监军,军中事无大小,都必须通过御史承禀。这一以下制上,并非是很好的办法。况且这样做怎能责成他们有功!”因此取消了御史从军的计划。十二月初二(壬辰),武则天任命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任命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为副手,出击吐蕃。
这年,全国饥荒严重,崤山以东和关内地区尤其严重。
要想知道武则天后来的情况,请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