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长周末,我们一家去了一趟尼亚加拉大瀑布。大瀑布去过好几次了,去一趟不费事,2小时就到了。
大瀑布值得多次去看。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观赏大瀑布的感受是不同的。这次去幸运地看到了彩虹。
我们到达大瀑布时已经中午了。天气不太好,云迷雾锁,阴沉沉的。
从停车场出来,一眼就看见一座长长的建筑物。这是加拿大于1906年在尼亚加拉河上建立的第一座水电站,1974年关闭了,不再工作。据说,关于这座水电站还流传有Ghosts的故事。
1881年美国在尼亚加拉河上建成了第一座水电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水电站。美加两国建立水电站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发电,二是为了控制水流量,减小水流对瀑布悬崖的冲击,控制瀑布的后退速度。
快到尼亚加拉河边时,女儿发现一棵树很特别,外形像个动物,里边是空的。
我们来到尼亚加拉河边。伊利湖水顺着蜿蜒曲折的尼亚加拉河床,滚滚东流来到这里。
在图的右上角好像是条小船。镜头拉近一看,果真是。回家上网查了一下,这是一条有故事的小船。过两天我另开一帖讲它的故事。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宝地,美、加两国曾于1812年至1814年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定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从那时起,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一个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
沿着河边往东走,远远地看见尼亚加拉大瀑布了。
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尼亚加拉河道在这里横亘了一道石灰岩构成的断崖,滚滚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声及数里之外,场面震人心魄,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当时瀑布应该位于安大略湖的南岸,高度应在100米以上,声势之大,应远非今天所见瀑布之能比拟。
由于瀑布的常年冲蚀,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断坍塌,致使尼亚加拉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 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瀑布将完全消失。
为了挽救尼亚加拉瀑布,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
尼亚加拉这一奇迹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一大瀑布,把这一胜景介绍给了欧洲人。
这就是加拿大一侧的尼亚加拉瀑布!
碧水翻腾,云迷雾锁,一卷白绿两色丝帘挂在天边。
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游览尼亚加拉瀑布之后说,他看到的瀑布如此清灵,如此虚幻,而又如此辉煌的色彩,感到他自己象是腾空飞起,进入天堂……
19世纪法国文豪夏多布里昂来此,见瀑布似“十万急流”“汹涌似海”“闪烁千道彩虹”,霎时一腔心潮,突发从谷底观瀑之奇想。他攀附崖畔藤梯而下,结果跌落在裸岩上,摔折了左臂。
宽阔的尼亚加拉河水汇聚到狭窄的马蹄形瀑布,奔泻而下,激起冲天的水雾。
水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垂直跌落。
水声惊心动魄。
朦胧神秘的水汽。
载满旅客的游船驶向瀑布,犹如激流中飘动的一片红叶。
下午3点多钟,太阳从云层后边出来了。水雾在太阳的映照下,一道彩虹挂在尼亚加拉河上空,斜跨过彩虹桥——彩虹桥的名称应该就是这么来的吧。
尼亚加拉瀑布由3部分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马蹄型瀑布、美利坚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
加拿大一侧的大瀑布外表呈马蹄状,故称马蹄型瀑布。马蹄瀑布长约675米,落差56米。
美利坚瀑布在美国境内,落差处腾起的巨大水雾十分震撼;新娘面纱瀑布也在美国境内。瀑布长约320米,落差58米。由于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因此水流呈漩涡状落下,与垂直而下的大瀑布大异其趣。在美国境内看到的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侧面,在加拿大可以一览全貌。
几小时过去了,要往回走了,让我再看她一眼。
隆隆的水声,浩瀚的水汽,力与美的结晶,惟有天工可成——壮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再会,尼亚加拉瀑布,下次来欣赏你美妙的夜景,还有你在严寒冬季的宁静美!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