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封公开信看北大物理系老师的诙谐风格

Even on a grey winter day with skies so dark that you
fear the sun will never rise again, you forgive Paris.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最近微信疯传的一篇北大物理系老师公开信其实是很多年前写的,不知为什么突然引发轰动,大概里面用的词句很有特色,让人莞尔一笑。我仔细读了一下,发现里面确实有北大物理系老教授诙谐的影子,不会是有人伪造的一封信。这位教授还是当年教我们那个年级电动力学的老师。

我们那一年级应该说非常幸运,授课老师都是大名鼎鼎的教授。赵凯华主任亲自上课讲电磁学,林纯镇讲经典力学(或称理论力学),钟锡华教光学,曾谨言授量子力学,章立源讲热力学。这些教授讲课风格各有其亮点,相通的是内容高深但让人感到亲切,严肃外表下潜藏着的幽默,多年之后还记忆犹新。

开头提到的那封信是俞允强教授写的,给我们那一级讲电动力学之后又授课多年。信中指出学生的学习状稳步下降。俞教授留学意大利,给我们上课时回国不久,印象中很潇洒,诙谐还谈不上。要讲逗乐的事,还得说教光学的钟锡华和量子力学的曾谨言教授。

八十年代初政治思想还很守旧,钟锡华上课时说到“红太阳为什么没有光芒”,下面的学生想到的不是太阳光的散射,而是钟老师竟然这么大胆。曾谨言的名言最多,比如他告诫学生:“大家不要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对付过去就行了”。林纯镇讲力学提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并没有急于发表,紧接着来了一句:“如果他中途得了什么病,坚持不住的话……”。


钟老师讲光学爱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讲衍射时他说,为什么男低音比女高音听得清楚,因为女高音的高频短波衍射效应不显著。龚镇雄老师讲实验误差时举例农贸市场的小贩,秤重的误差不是偶然误差,而是系统误差,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两个概念。当时在物理楼的旁边有一个农贸市场,很多人都被坑过。

章立源教授外表严肃,但也经常语出惊人,比如说某助教脾气不好,突然冒出一句,那是更年期的缘故,要知道那个年代还很少有人注意更年期的问题。其实他自己也有更年期的问题,有一次上课时,课堂上有人在下面小声说话,老先生非常气愤,停下不讲了。

我们这一级本科毕业后很多人都CUSPEA出来了,没能听到杨泽森讲的高等量子力学(俗称高量),这是物理系研究生的必修课。杨先生授课也有许多趣闻,比如,“你们不要问这个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很多人都想到了”。杨先生说话声音不大,有一次问“大家说我说话声是不是太小?要音箱吗?”后排有学生说:“老师您问什么?”

最后摘录几段俞教授公开信的内容:

这次电动力学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近30%。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最后定了23份不及格。作为多年的教师我自然知道,要把这矛盾完全掩盖起来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我认真地想了,觉得还是把矛盾暴露出来为好,因为它不是偶然的个例。

从这次考试看,学生最终对电动力学掌握情况之糟很惊人。这里不宜讨论细节。但是只看象第一道这样的题目(考题纸附上)就很触目惊心。全题16分,125人的平均得分仅为9分。这局面实在足以让老师吐血!

为什么今年暴露得特别尖锐,我也不甚明其所以然。上面讲到的考出国未必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为此请你们先研究一下:一,我的教学是否有重大缺陷,二,考题是否过难或过偏。这两方面发现问题请直告我。如若没有重大问题,那么该认真研究了:背后深刻的毛病出在哪儿?

象我这样经历长而且已背上不少好名声的教师在捅这矛盾时也仍因方方面面的原因而十分犹豫。但是这次我决心以经历和名声为“资本”,来作此一搏。若由此能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我将把它看作退休前我对工作了40余年的物理系的最后贡献。
小兔三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ys254' 的评论 : 都是难忘的回忆,还有教我们固体物理的尹道乐先生,原子物理钴六十实验的带课老师虽有健康补助但是谁都不愿意做的教学任务。俞老师的广义相对论我也没上,当时选的固体物理专业。谢谢临帖,祝好!
cys25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兔三屋' 的评论 :
谢谢师兄回复。
我们当年是因为六四以后限制四年级学生出国留学,所以三年级不得不把时间都花在申请上,结果我电动,统计,和量子三门课都没学好。

没上过俞允强老师的课,记得他教过广义相对论?我这里还留着一本他写的叫“广义相对论引论”的小册子?

我们的电磁学和光学都是钟锡华老师教的,曾谨言教量子力学,龚镇雄教力学试验。赵凯华老师当时已是半隐退状态,不过那时他是奥物队的领队,所以还算熟悉。

玻尔兹曼是因为抑郁症自杀的吧?这个现代医学也没什么办法。
小兔三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mjlmj' 的评论 : 问候前辈,您们经历过的环境变迁太大了,后人无法比拟。我也不理解如今的年轻一代为什么不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条件
lmjlmj 发表评论于
俞允强当年留校,可是个英俊帅哥,日后和我们年级一位同学喜结良缘。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
小兔三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ys254' 的评论 : 八十年代初我们能学好电动力学是因为既没有电动玩具也不能自由换美元报考托福。玻尔兹曼和埃伦费斯特的悲剧纯属偶然巧合,那时要是有现代医学的发达不至于让两位天才早逝。谢谢留言!
小兔三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谢谢留言!不知别的学科如何,我们这行做报告的人开头都要讲一个笑话,不幽默都不行。与这些大师相处久了可以发现他们确实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多,表述出来时就与常人不同,幽默感是自然的,没有扭捏做作之嫌。
cys254 发表评论于
俺当年也是因为忙着准备考托考寄,电动学得一塌糊涂,期中考了六十几分。

说到幽默,让俺想起了这个

Ludwig Boltzman, who spent much of his life studying statistical mechanics, died in 1906, by his own hand. Paul Ehrenfest, carrying on the work, died similarly in 1933. Now it is our turn to study statistical mechanics. Perhaps it will be wise to approach the subject cautiously.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我就喜欢幽默,出来后玩不起来了,文化不同,没人乐。英国人喜欢幽默,我儿子从小就喜欢black humour, 相信他以后跟他爸一样,得哪乐哪。中国人需要幽默!
小兔三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lueflame' 的评论 : 还觉得不够?再加几条。
曾训:重要的发现往往不是来自逻辑思维。
再过三十年,你对某些问题或许能一知半解。
物理楼有间办公室,考前教授让学生到444房间答疑,堂下轰然,先生说:大家不要迷信数字!
blueflame 发表评论于
不觉得幽默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