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那场决定命运的考试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7.11.14
 

四十年前那场决定命运的考试                                      

  12月1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40年前的这天,辽沈大地47.8万名(全国当年是570万)考生,踏着积雪走进刚刚恢复的高考考场,凭借自己的能力迎接命运的挑战。


 

  在人们心中,能够考入大学就预示着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拥有锦绣前程。而1977年的那场高考,不仅改变了部分年青人包括下乡青年和还乡青年的前途命运,更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更多的希望。1977年10月,中央作出恢复高考制度的决定,自此,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重新启动。消息传出后,满怀激情的青年们终于获得了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老三届”的高中生,到刚毕业的中学生,大家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时农村的孩子跳出农村的出路:一是考学,二是当兵。当兵不是一般的人能去的,一是身份,也就是家庭出身,贫下中农子女才有当兵资格;二是身体,要过体验关;三是名额有限制;四是即便当了兵,提不了干,那还是要退伍回农村。所以,唯一出路就是凭本领考学。

  1977年11月1日,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批转了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补充意见》,对招生对象条件、报名考试办法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此次考试既包括高校,又包括进修班和中专,考生可向所在单位申请报。为了照顾大龄考生,对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担任民办教师报考中师的,将年龄特别放宽到三十周岁。

1977年辽宁省高考分为文、理两类,11月5日至15日为全省高考报名时间。12月1日、2日两天为考试时间。

  由于辽宁省是大学和中专兼报,又加之积压了十一年的考生一起报考,所以这一年报考人数创出了辽宁省历史之最,报考人数有477939人,出现了叔侄、兄弟“同场竞技”的情况。全省城乡共设考点1522个,考场17378个。


从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到12月实施考试,前后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短时间内完成命题、印刷任务再分配到省市县,时间上十分紧张。加上当时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命题标准也不好统一,1977年高考的命题权就分配给各省自行负责了。为此,辽宁省当时紧急抽调了省教育学院研究室及省内各高、中等院校教师20余人迅速组成了命题组。命题组的成立和出题场所都是高度保密的,从确认成立命题组到出发中间只隔了一个晚上,然后命题组的教师们便被送到了远离市区的封闭命题地点——大伙房水库湖边宾馆,出题的基本范围,即不超过高二教材,程度多为容易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着重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当年考试分为文、理两类,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史地(历史和地理);理科加理化(物理和化学),命题组对涉及的七个科目各自出了两套试题,以备发生意外情况。二十多天后,试题在经过严格审核与数十次的校对后交付印刷。为确保印制过程的绝对保密,考卷由专车负责运输,并将印刷地点选在了当时的辽宁省第二监狱。


 

  1977年12月1日,伴着初冬的瑞雪,47.8万考生走进了改变一生命运的考场。按照辽宁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规定:12月1日考试科目为政治、理化或史地;12月2日,数学、语文。由于考生们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写出的考题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在史地试卷上有一题:“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有的考生答:“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还有的回答:“长矛、大刀、火箭、原子弹。”语文试卷有一题:“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的考生答:“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如此笑话,层出不穷。

那是多么尴尬、多么可悲的一幕!


今天来看,高考题是相当简单,如今的小学生都会答出比那时高中毕业生还高的成绩,但是,在那个几乎没有学校、没有学生、全民都没有文化教育的年代里,能够进入真正的考场而不交“白卷”,已经是相当不易了。对生活在“读书无用”、一切皆属政治生活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还能苛求什么吗?


 

  考试结束后,录取工作于1978年1月正式进行,共有121所高校计划在辽宁招生。由于此次考试为各省分别命题,因此大部分辽宁考生都被本省大学录取,另有极少考生考入外省大学。按照中央要求,为照顾年龄较大的考生,辽宁省又对成绩优秀的“老三届”(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补录,最终两次共录取新生10844人,录取比例为2.27%(全国为4.74%)。

2016年全国报考的人数940万,比1977年的570万人增加65%,而2016年录取人数达到772万人,比1977年的27万人增加2759.3%。录取率由1977年的4.74%,提高到82.15%,提高了78.01个百分点。



 

 

 



 

  我是那次高考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那时,我正在学校当老师,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不错的工作了。从小就没有考大学的概念,推荐为工农兵学员的都是下乡青年,我们还乡青年没有机会能够继续上学。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们在学校工作的年轻老师们反响不同,下乡青年积极努力复习,而我们还乡青年踌躇不决。后来我们几个还乡的年轻老师觉得不管怎样,有了这个机会应当参与,考不上也没什么损失,就在最后的时间里报了名。当时我还要带几十个孩子上课学习,根本没有复习的时间,只能凭着老底子参加考试。

考试前一天晚上,北风刮,雪花飞,我一个人在学校值班,屋子里很冷,冻得浑身瑟瑟发抖,一晚上也没睡好觉。第二天早早起来,踏着积雪,向十几里远的海城奔去,参加那场决定命运的考试。
1978年的春节不同于往年,瑞雪丰年,那样欢乐、祥和。在人们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时,传来了录取的消息,海城是在发出录取通知书前先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在中共海城县委门前的围墙上,用大红纸书写的录取名单。在辽宁大学后面的录取名单上,我看到了一个幸运儿的名字,仿佛是在梦幻之中。命运终于向我打开了大门……

 

 


 
 

  冬闱铺就人生路,一世依乘顺水船。回首1977年的那一场高考,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中遇到的一次极其幸运的机会,它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无数“七七级”学子的命运,并成为我们终生铭记的人生转折点,同时也在社会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更让“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印入每个人的心中。





 
相关博客:


        七七级同学现状

       
 
        七七年高考追记(一) 

     
七七年高考追记(二)  

     
七七年高考追记(三)  

     
七七年高考追记(四)  
    
     
77级、78级大学生的异同 

     
某省1977年语文高考试卷  

     
77年辽宁高考状元,一家五兄弟同年入大学  

     
珍贵文物—77级高考试题 

     
1977年高考录取通知书 

     
     
1949-2014年参加高考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

      
北京市1977年高考准考证

       
77级准考证,录取通知书及语文试题复印件14件   

       
几坛77/78高考专辑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对每个大学生费用预算
 
77级上学的第一天
 
1977年辽宁恢复高考
77级和78级高考扩招

关于77级高考体检身体及在校生录取分数之我见
1977年—1988年各省录高考取分数线
 
77级北京考生高考录取标准
高考录取分数与地域
77级高考是先报志愿再考试,还是先考试然后根据成绩报志愿?
 
北京市1977年高考准考证
1949年-2014年参加高考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 
 

1977年高考录取通知书
77级准考证,录取通知书及语文试题复印件

1977,别样高考

高考1977(3)---小小花絮,'范进中举 '(全文完)  
高考19772)——学雷锋的故事和化简
高考1977 1 --- 只要是真考,咱就谁都不求了!
 
难忘1977年高考(下)
难忘1977年高考(上)
77年考大学
务实小民 发表评论于
忆往昔峥嵘岁月,无限感慨!
是信号,是号角,也是指挥棒!提到非常高的历史地位都不过分。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唐山故乡' 的评论 : 谢谢!
没想到扩招那么多。
唐山故乡 发表评论于
回“老生常谈12 ”,计划招生和扩招走读的数字(21万/6.3万)是多年前看到的,印象非常深刻。今天应你要求专门上网搜索,虽没有找到原先的,但也查到一个出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28/07/30115524_667099298.shtml
原文:“就此,全国各地高校都扩大了招生名额,本科扩招2.3万人,大专扩招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
40年前,我们系就扩招了很多走读同学,而一些朋友在扩招之前被录取到中专,反而失去了进高校的机会。
另附一条史料:“1977年江苏高考分为二轮考试(因为参加人数太多了,30多万人报名)。
初试时间是1977年11月28日-29日(初试淘汰了20多万人)。 正式考试时间是1977年12月23日-25日,其中23-24日考通常科目(政治、语、数、理化),25日考加试科目”。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50434026130130725.html
我感谢邓小平,他的决定改变了我们个人的命运,改变了我们民族的命运。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唐山故乡' 的评论 :
谢谢跟读。
首批招收21万及走读6.3万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数据,来源是哪里?
唐山故乡 发表评论于
感谢“老生常谈12”多年来提供高质量的博文。同意lxyz的观点,570万仅是参加复试的考生人数,仅参加初试而没有复试的考生并未有计算在内。66-77共十二届毕业生再加上跳级的,参加初试的学子必定远超570万,估计1200万是要有的。官方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数字,忌讳莫深。77级最初入取的21万还包括了中专院校学生,两个月后又扩招了6.3万走读生,基本都是重点院校。半年后的78级,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高考,分数已经出来。江苏省政府通知高中恢复高三这个年级,应届生回校再读一年,腾出名额以供往届学生。故77、78二级年龄段基本相同。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锦西' 的评论 : 又见锦西葫芦岛老乡。
老乡也是77级的?
锦西 发表评论于
怀念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连坏蛋都玩儿明的。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xyz' 的评论 :
我们没有初试,但是必须参加秋收劳动,晚上打场到2点钟。我还看场,防止粮食被偷。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Rosaline' 的评论 :
我准考证也考完就扔了。
lxyz 发表评论于
喔,2000万!
lxyz 发表评论于
其实570万还是指最后参加正式考试的。因为大多数地方都有一个初试,只有通过了才能参加最后的复试,既正式高考。所以那年实际报名的人达2000千万。
Rosaline 发表评论于
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准考证走出考场就扔了,试题全不记得了。当时只是知道乡村生活已经抛在身后去了。人生得意的是,今天自己的孩子多幸运!
qun0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生常谈12' 的评论 : 好啊,我一定拜读你“过去时光”栏目下的博文。祝福!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你老爸比你更关心你的前途。可能那时你有工作,没在知青点吧?!

我老爸也比我更踏实更高兴,毕竟我不到20岁,对人生体会没那么深。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昨天我还和老妈电话聊天谈77年高考的事,不想这就到了40周年纪念日了。记得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倒不觉着啥,而我老爸特激动,可能他曾经以为,世代读书人家的女儿再无机会上大学了吧。身为老共产党员的老爸说:“共产党没有治住你。” 我至今记着这句话。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另类思考者' 的评论 : 这不一恍,就到了爷爷辈了,可是当年那一幕还是像在昨天,极其清晰。
另类思考者 发表评论于
忆往昔峥嵘岁月,无限感慨。
谢谢好文。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qun0' 的评论 :
谢谢留言。我是辽宁考生,两篇作文都写了,其中在沸腾的日子里写得和你的内容一样。
在栏目“过去时光”下,还有20余篇77级高考的博客。
qun0 发表评论于
看到你这一篇好亲切。你是辽宁的考生吗?
我把我在农夫博客里的留言搬到这里。

我们公社当时有上千人参加高考,考上的只有几个人。录取通知书发到生产队,春节后有人才给捎给我。还好没有丢失。春节前以为没有考上,所以年也没过好。当时分数也没有公布,都是暗箱作业。

我还记得语文作文题我选了“在那沸腾的日子里”。我写了庆祝粉碎四人帮和拥护华主席的场面。但其它的考题大都不记得了。

我77年初中毕业下乡。我爸单位有两个下乡的知青点。新建的点在昌图比较远,大家都往那里挤,因为以后会有机会招工回城。老的青年点在沈阳郊区苏家屯区,当时点里还有68届的下乡青年,招工回城的机会很小。我去了苏家屯区。

我大概8月下乡,10月中下旬得到高考信息,我请假回到了沈阳市的家开始复习。记得招生简章发到我妈妈的学校的第一天,我妈妈下班前就借了回家给我看,并向学校保证第二天早上归还。我从黄昏直到第二天早晨一个字一个字的把整个招生简章都抄了下来。

考试当天要早晨坐火车从沈阳去苏家屯赶考。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应该提前一天去住旅馆。当天夜里下大雪。我妈妈因担心下大雪火车不通一宿未眠。她早晨两点多就起来给我包饺子。我吃完饺子,不到四点就出发了。太早公共汽车还没有开始营业呢。我徒步走到了沈阳站赶六点多的火车。这是能在8点考试前赶到考场的最后一班火车了。到了火车站,我有点傻眼,站台上已经人山人海,大约有几千人吧。不记得是从齐齐哈尔还是从哈尔滨还是从长春来的特快列车,在沈阳站经停三分钟。列车进站还没有停稳,大家就象疯了一样往上挤。我很幸运挤了上去。但是有好多人没有那么幸运。最后的情形有点像最近看到印度人坐火车的壮观景色。但是那是滴水成冰的东北,而且是特快列车,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没有办法,工作人员只好强行把车门外的人往下拽。站台上有好多人开始哭了。列车在沈阳站晚点了40多分钟后终于缓缓启动,那些被抛下的考生,渐渐变小,模糊,最后消失。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永远的失去这个高考的机会。也许以后永远的失去了升学的机会。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高斯曼' 的评论 :
你读到我的前一篇文章?
我五姥爷在沈铁干了一辈子。
高斯曼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把我带回了那个冬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