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意义——对康定斯基的感悟(下)

讲文明,讲礼貌,爱艺术,谈幽默
(个人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复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古根海姆艺术馆曾经的主任,Thomas Messer写过一本介绍康定斯基的专著,按他在书里赞誉的意思,康定斯基的才华像是一把天才的折扇。在二十世纪初期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康定斯基向世人一段一段地将自身多彩的扇面依次展现开来。不过,当这折扇划开到最后的节段时,我就看不懂了,因为这里涉及到了抽象,一个始终让人心存疑惑的领域。

 

所有的艺术都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显示技能技巧的和 表现意识想象的。对于架上绘画,显示技能技巧的类型,常用的说法叫写实。在西方,自古以来写实派所遵从的艺术理念,基本上是源自柏拉图的美学理论, 即艺术就是对真实形态的模仿,尽管柏拉图对什么是自然的真实形态还有进一步的说辞,但唯物精准是最让人喜闻乐见的。所以,十九世纪以前的艺术家,基本都把提高技巧为成就自己的第一要务,而艺术作品的好坏就是以对所临摹物体的相似度为主要衡量指标。那些显示技能的艺术就是努力追求一种真实“再现”的效果(representation)。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科技的发展和哲学的演变,使得艺术家们重新对艺术的目的进行了审视,当时正在流行的尼采对思变的艺术无疑是一种启蒙。虚无主义的美学观念使得像康定斯基这样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识到,这世界上没有一个艺术的主宰,艺术或美是发自个人内心的意愿,这就应了那句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古谚(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由此看出,艺术是一种很复杂的意识实现过程,艺术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对自然或上意的“再现”,它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感情,进行一种交流,留下一种认知或情绪,这种认知或情绪也许是欢快,也许是悲哀。而所选择的艺术形式不过是传递讯息的载体,呈现出来的东西可以是美也可以是别的什么东西。为了达到呈现自己想象的目的,艺术家就要强调自己内心认可的那些要点,同时也忽略一些支节。这时候,艺术追求的效果就不是“再现”了,而是热衷于“表现”了(expression)。当艺术家觉得通过这种方式还是不够过瘾,还是存在有形的支节干扰想要表达的意识纯度,他就会干脆把具象形式完全抽离,只留下精神概念。至于观众是不是有这么高的觉悟,艺术家就暂时顾及不了这许多了。

 

康定斯基花过很多时间思考有关形态的问题。他认为,至少在原则上,没有一种趋向形态的方式是具有天生的优越,任何艺术家的创作方式通常都是可取的、合适的。因此具象写实并不比抽象高大上,但两者都会流俗堕落。对于前者来说,过于拘泥外在的细节形象就是流俗;对于后者则是把自身简化为纯粹的装饰。康定斯基对视觉形态表现方式的深入探索,使他最终得出了“艺术王国和自然王国是分开的两套系统”这样的结论,而这刚好与差不多是同时期的荷兰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的理念不谋而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对抽象的领悟能力,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们对抽象的金融概念货币的痴迷了,比如一个落魄之人买了彩票中了大奖,当他看到发布的中奖数字与自己手中彩票上出现的数字完全一样时,当他看到屏幕上出现的中奖数额超过两千万美金时,那种狂喜至极的心情和举动我们都能想象和理解,这是因为我们明白那组抽象乏味的数字后面隐带的舒服享受和快乐,而原始部落的人对这样的表现只会感觉到莫名其妙。再比如,当我们听到一首优美熟悉的乐曲,就会引发一种心中的感触,有可能是沉迷是陶醉或是舒畅。很显然,音乐就是一种没有客观实体的抽象艺术,而康定斯基一开始的设想,也是希望把抽象绘画变成画布上面的音乐。但是可惜,我脑力不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到目前为止我还一直体验不到那种画里蕴含着的玄妙。

 

既然如此,这样的抽象绘画艺术对于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也许,那是告诉我们这世界上还是有人在做纯粹的追求吧。当然,纯粹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高尚,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那是一种矫情,一种造作。可是,又有谁知道呢,以后它会不会也促生出一种人类新的认知进化?这让我想起几天前看到网上传来的一段话,人生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康定斯基的秋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等等看看' 的评论 : 谢谢。难得有这样的认同。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来晚了,看你的更新。第一段Thomas Messer说得太独到精准全面了,康定斯基的画就是如他所描述的那般真切和形象。他早期的画作可能基本偏向于你所说的显示技能技巧的写实派,但可能除非是真正的行家,可以从各种细微处看到每幅画的不同和不同画家之间的不同,不然,他可能也就湮没在群星中而不那么耀眼了,幸运的是他正巧处在了那样一个变革的年代,而他自身的背景,他所受的教育和文化底蕴也在之后他的画里发挥了隐性的稳定的作用。
他的画,浓烈而不张扬,抽象却又若隐若现,他所想表达的思想就在那一幅幅的画作里隐隐闪现,就如一个个灵魂一般,感谢那个变化的时代和他随心走的大胆,可以在而立之年毅然放下已有的事业,重新开始启航出发,天赋异禀,天道酬勤,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金子,必定发光。
再谢蒙山人的好文,特别高兴看到城里有博主会将康定斯基作为文章的主角来写,太惊喜了。几乎你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同感,最后一段,很美。感谢!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不敢当,豆干兄谦虚了,明日定当上门学习。:)
豆腐干 发表评论于
听老兄谈艺术,真是一种享受。到底是行家。我也有过一些对艺术的思考,业余的,不知老兄是否愿意一读?然后批评几句?我明天贴上博客。谢谢!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G_Rainbow' 的评论 : 您在这方面造诣很深啊。我以前真没仔细想过书法的现代演化问题。不知道只是在范围上扩展一些形式上增多一些,能不能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就是那种打破现有思维维度的突破。把中国元素放到现代艺术流派中,王广义蔡国强他们做了一些事情,但在历史上站不不站得住脚,他们的位置是什么,还很不好说。
不过传统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真没几个能借用西方理念做出创新,令人称道的,除了上面那两位,样板戏算是做了点尝试,刘海粟也做了点尝试,都不能算是突破。 可能还要等新的哲学家出世吧。
谢谢您带来的思考。
G_Rainbow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越吃越蒙山人' 的评论 :
关于东西方对比的那段很好。
我一直有种想法就是,如果说古典美学理论我们落后于西方(如你总结的原因),那么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画便是东方哲学(如道,禅宗)可以发挥应用的极好领域!比如说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把它的极富禅意的笔触空间运势理解成某种“抽象”画的元素完全是可能的,由此更近一步扩充康定斯基的“点,线和面”的理论,加入带有禅意的空间曲线,不是很有意义吗?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遍野无尘' 的评论 :谢谢你的留言,看来您是个认真的人,那我就用认真的态度回复一下。

你说得有些道理,有些辨证唯物主义的味道。我也同意如果是极端的抽象,完全没有了形态,没人能懂,就失去了意义。不过失去的可能是现实意义。就像我文中最后说的,它以后有没有意义,还真不好说。退一步说,艺术就一定要有意义吗?艺术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个哲学问题了,有人说艺术可以没有目的,不需要意义。波洛克的滴彩画就没有形态,开始大家也看不出意义,结果后来火得不行,不知道算是艺术的堕落还是升华。康定斯基践行他的抽象想法之初,也是怕大家看不明白,所以还是留下不少具象形态给大家一个缓冲,后来他就完全用色彩表现一切了。他想验证色彩对心理的影响。结论肯定是说不明白。几十年后,才有人做了科学意义上的色彩测试,那是看大脑中光感神经元对不同颜色光的波长的接受和反应,来观察大脑的反作用。所以绝对的抽象有没有意义不好说。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流行过的那个故事,艺术家把一张空白画布挂在了展厅,起名为《美丽的草场》。别人看来不解,就问他,哪有草啊?艺术家说,被牛都吃光了。那也没见牛啊?艺术家狡辩,草都没了,牛还留在这里干嘛?这笑话把抽象艺术描绘成行为艺术了。

至于齐白石的说法,很有意思。白石老人也算是难得世出的奇人了,他的似与不似的画法,应该是达到了表现主义的境界,但和抽象应该还不是一回事。完全不似,至少还有具象。多年以前我和国内业界人士探讨过类似的话题,比如说从唐宋传演下来的泼墨泼彩画法算不算是抽象,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是不是比塞尚要早了很多高明很多?这样的问题有思考比较的必要,但其实还都是停留在表象,隐含在下面的是美学哲学的理论问题,。我以前有文章里说过,华夏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化进程中,产生了灿烂的实用文明,但没能归纳总结出一套能解释自然运作规律的抽象理论体系,这里面缺少什么呢?缺少的是思辩和哲学。抽象、逻辑和哲学这样的理解现代文明根基概念的词汇,我们都是从日语中原封不动借用过来的。我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也许我们的文化中产生出来了碰巧的结果,但那些不是systematic的,没有哲学理论在背后的支撑。比如我在这文章里说的尼采的理论对康定斯基的启发,就是因为以前的艺术都是围绕服从于一种秩序,不管那秩序是来自上帝也好或者来自自然形态也好,只有这样一种美学体系。尼采把上帝搬走了,说艺术是人的意愿人自己的perception,所以艺术家可以以自己内心的向往来表达,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理论飞跃,中国那时的艺术家后面没有这样的东西,他们的风格都是自我的感悟进化,属于是一种造化。就像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别人问他的哲学信仰是来自哪里,他没有,就说我的哲学是从自己的皮肤里熬出来的,这就粗糙肤浅了许多,至少是没有系统化。

啰哩啰嗦说了不少,再次感谢你的观点表达。
遍野无尘 发表评论于
抽象和形态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如果极端的抽象,脱离了形态,很多人看不懂,只有作者自己能理解。就失去了艺术的价值。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堪称经典。他的所谓不似就是“太抽象”的另一种说法。太似束缚了人们的想象了。太不似(太抽象)会让人们的想象无从着手/眼, 对别人没有感染力,等于什么都没有。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谢谢光临。
豆腐干 发表评论于
篇篇有质量,跟着读,有收获。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ilverbug' 的评论 : 完全同意。康定斯基色彩对心理的影响理论,当时是没有什么科学的手段验证的,基本上是受了佛氏思想的影响。谢谢银虫。
silverbug 发表评论于
一个尼采,一个弗洛伊德,这两人的哲思和理念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初期的艺术发展。
关于对抽象艺术的理解,那完全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究竟康定斯基在作画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哪一首乐曲、哪一段旋律,或者他在画作里留下了什么样的音乐符号,除非他自己指出,否则很难有人能够确切地读懂。 抽象艺术留给观者更为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从具象走向抽象是理念上的一次升华。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G_Rainbow' 的评论 : 很有见地,谢谢留言。
G_Rainbow 发表评论于
难得见到城里有评论康定斯基的博文,谢谢!
关于抽象艺术中色彩和型态(FORM)的理论论述,康定斯基不仅是第一人,也是至今没有被超越的(本人观点,可商榷)。现代人对抽象艺术的误解(或不理解)多半是历史的原因:立体派是最后一个具有比较全面的理论基础的艺术派别,后来的超现实,达达派以及二战后产生的众多的派别就过于功利而再没有时间去琢磨什么理论基础了,结果是自康定斯基以来近一百年的空白。希望这个现象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得以改善。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风水纵横' 的评论 : 解释得到位,谢谢。
康定斯基还是有点谨慎,不敢走得太过,保留了一些具象的痕迹,要是看波洛克的,简直不可理喻。难怪他被诊断是精神分裂。
风水纵横 发表评论于
含糊或曖昧即為抽象化的特徵之一 ,删除了不重要的细节。秋是一个秋的色彩和重叠的倒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