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温家宝:你发的稿子很好

邓颖超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但在我眼里,邓颖超同志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妈妈,公开场合我也会称这位德才兼备的女性为“大姐”。

第一次到邓大姐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是1979年8月27日,采访邓副委员长会见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贡献的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最后一次是1992年7月18日,邓颖超的骨灰运往天津撒入海河。

邓大姐丧事期间,我拌着汗水、泪水、墨水写了五篇录音报道。从技术角度讲,这几个报道不难做,但是我还是碰到了几个棘手问题:一、新闻节目不可能完全罗列出邓颖超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丰功伟绩;二、“功高而不自满,位高而不自居”的邓颖超留下遗言:她去世后,丧事从简。为此,中宣部规定,新闻报道不写西花厅,不提吊唁,不讲遗体告别,不组织治丧活动,不邀请外地同志来京,不通知各国驻华使馆。这一连串的“不”让我无从下笔。

1992年7月12日,星期日,我背着沉重的录音设备赶到西花厅,准备写一条台湾张学良委托侄女张闾衡赠送花篮的简明新闻。

现场沉痛的气氛深深打动了我,我背着录音机与邓大姐的秘书、警卫、司机、护士、炊事员一起,站在遗像左侧守灵,那本是家属站的位置。默默凝望邓大姐的巨大遗像,那抹嘴角发自肺腑的微笑,仿佛在感谢各位来宾。干练的花白短发,既精神又潇洒,细边眼镜下透出的是睿智,凸显出她的人格魅力。

看到自发前来吊唁的群众络绎不绝,我早已沉痛的心情更加悲伤,难以言表。大姐身前没有儿女,可有千千万万的儿女在怀念她。

前来吊唁的群众中,生动事例很多。这样的场景只用一条程式化的简明新闻是交代不了的,全国人民不答应,我的良心也不答应。激动的心情促使我决定《新闻联播》一定要用音响来表现这条新闻。在写播音员连接词时,我想:邓颖超留下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将永垂千古。想到这,灵感突然而至。我找出1988年春节邓颖超对前来拜年的李鹏说的那段“共产党员所做的贡献是无止境的”话做结尾,让全国听众再回忆邓大姐的音容笑貌。

第二天,我又赶到西花厅,默默站在西侧,看见东侧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向西方打招呼。我下意识四周观望,没看见什么。他看我毫无反应,就径直走到我身边说:“你发的稿子很好,昨天我听了,今天早上又听一遍。”温主任的一句话,无异给了我一柄尚方宝剑。所以,1992年7月17日,在北京医院举行邓大姐遗体告别仪式和7月18日大姐的骨灰撒向海河后,我又连续发了两篇录音报道。除此之外,还分别给《午间半小时》和体育节目发了录音报道。《忠骨撒江河》那篇获得全国广播电视一等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