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兵工厂(16)化学军工 国之始祖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化学兵器工业的始祖

—巩县兵工分厂

    董洪贤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在家乡巩县又新建了一座兵工厂——巩县兵工分厂。

 

说到巩县兵工分厂,一定有人会说它是巩县兵工厂的分厂。如果这样理解,你就犯了经验主义。其实,巩县兵工分厂是建在巩县孝义镇与原巩县兵工厂毗邻的又一座现代化兵工厂,是不同于制造常规武器的巩县兵工厂而独立的制造化学武器的军工企业。可以说巩县兵工分厂是旧中国化学兵器工厂之第一和唯一,是中国化学兵器工业的始祖。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拥有了化学武器,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实战。在中国的近邻,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继德国之后,也拥有了化学武器,这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1931年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亡华的狼子野心暴露无遗。它全面占领东北后,掠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把东三省兵工厂改名为奉天造兵所,生产大量的枪炮弹药,为全面侵华准备了武器生产基地。同时在东北加紧赶造化学武器,拟对中国进行化学战争,以实现其对中国亡国灭种的罪恶计划。

 

日本帝国主义的举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高度重视,为了应对日本可能对中国发动化学战,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化学武器。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国民政府研究决定尽快建设化学兵工厂。

 

1932年春,蒋介石正式决定建立化学兵工厂。当年4月启动这一计划。即派兵工署专门委员、技术司司长吴钦烈和兵工专家董显光赴欧美考察,并负订购军用化学厂机器及罗织帮助建厂的技术人才之责。

 

派吴钦烈担当此任,在当时众多的兵工专家中,是最合适的人选。吴钦烈,字景直,1895年生,浙江诸暨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1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毕业。继而在美国安得拿炸药公司实习无烟药和苦味酸制造。后又转入芝加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主持浙江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化学工程科。1925年被派往欧洲考察工业,回国后,于1928年12月,任兵工研究委员会专任委员。1932年初,负责筹建军政部理化研究所。

 

吴钦烈的学历、经历和对化学工业工程极深的造诣,决定了他是担纲筹建化学兵工厂重任的不二人选。

 

吴钦烈领命后,于1932年5月和董显光赴欧美考察。四个月后,董显光先行返国销差,吴仍在美国考察,选定设计厂家,签订设计制造合同,确定聘请美国专家人选。至当年年底,吴钦烈在美工作全部完毕,各项合同签订后回国。

 

在美国设计制造的设备有:孟逊图化学工厂设计的硫酸厂;伊利湖化学公司设计的泪气厂、喷嚏气厂、泡肿气厂、烟罐装填厂、毒气弹装填厂及伟斯华哥公司设计的氯气厂等七厂。并确定了在美工作的化学顾问一名,安装时来华工作的各方面工程师五名。

 

设计、制造,按合同从1933年1月起,两年内全部完成。由在美工作的美国专家高斯负责监理。

 

吴钦烈回国后,于1932年12月又投入了考查选择厂址的工作,他一刻也没有休息,就奔波各地进行选址工作。12月底在考查途中,接军政部电令立即回京。

 

回到南京后,吴钦烈收到了军政部批转的蒋介石决定将化学兵工厂设在巩县兵工厂附近的指令,便马不停蹄,立即到巩县考查厂址。按照蒋介石的意图把厂址选在孝义镇石河道以西陇海铁路以南一带,和巩县兵工厂隔陇海铁路相望。

 

蒋介石为什么将化学兵工厂厂址选在巩县兵工厂附近,究其原因,一是时间紧迫,不容过多费时考查。二是考虑用巩县兵工厂生产的炮弹、手榴弹、航空炸弹弹体作为化学武器的载体,新建的化学兵工厂只需生产装填剂,不用再建载体工厂,这样既争取了时间,又节省了资金,事半功倍。其三,巩县兵工厂是全国最为先进的兵工厂,用它的产品作为载体生产化学武器,质量更有保证。巩县兵工分厂建成后,正是按起初蒋介石的设想,装填各种化学弹的金属弹体、引信等均有巩县兵工厂供应,按对外往来结算费用。

 

1933年1月,厂址选定,第一次征地308亩,用以厂房建设。后来又征地326亩,用以建设防毒面具厂和宿舍、医院、服务社等生活设施。征地地价标准是按完粮成数,把地分为一、二、三等。一等地为完粮十成者每亩地价70元;二等地为完粮八成者每亩地价56元;三等地为完粮六成者为每亩地价42元。青苗和附属物另算。

 

1933年7月1日,巩县化学厂筹备处在南京成立(在筹备处成立之前曾一度称作河南化学厂),借理化研究所房舍办公,任命吴钦烈兼任筹备处处长。同时在孝义镇成立建厂工程处。9月13日,巩县化学厂筹备处更名为石河兵工分厂筹备处。后于1934年5月更名为巩县兵工分厂筹备处。

 

1934年1月,由陇海铁路孝义站至厂区专用铁路完工后,便陆续动工兴建厂房,各项设备亦陆续从美国运回安装。10月15日筹备处由南京迁至孝义厂址办公。年底生产工厂全部竣工,设备安装相继完成。

 

 

1934.3.12日巩县兵工厂职工为纪念孙中山逝世而举行的植树活动

 

 

1935年1月,化学战剂各厂大部分开工试生产,仅方药厂和化学战剂弹填装厂延至1936年上半年开工生产。

 

另在1933年军政部决定建立的防毒面具厂,1934年底建成后奉军政部令并入巩县兵工分厂筹备处办理,由吴钦烈兼任主任。1936年2月,奉命将兵工署处长张郁岚单独筹建的防毒面具厂正式并入巩县兵工分厂,编为第九工场。

 

巩县兵工分厂的筹建费用(不含防毒面具厂)分两部分:向外国订购设备和来华人员费用共支付美金48万元(一美元合国币三元);用于征地、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辅助工程、铁路专用线等共支付国币150万元。

 

1936年1月,巩县兵工分厂全部建成。蒋介石任命吴钦烈为厂长。任命书全文如下: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

铨(二)字第2246号

兹任命吴钦烈为军政部巩县兵工分厂简任

      四级厂长  。

     此令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九日

委员长:蒋 OO

                                                       

1936年2月1日,巩县兵工分厂正式成立,吴钦烈正式就职厂长。厂总务处、工务处和其他各处处长及生产工场主任均有各方面的专家担任。计有:张辅良、胡、黄朝辉、杨伟、方志远、马绍援、黄泽蓉、潘祖培等。

 

巩县兵工分厂从决定筹建到建成全面投产,仅用了三年半时间。在建厂过程中,国民党当局把它作为国字头号工程来做。军政部和兵工署每月必须向蒋介石报告建设进度。很多重要问题都有蒋介石亲自过问解决。如蒋介石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1934年1月呈报的“筹设石河兵工分厂报告书”上批“军用化学厂建筑审核应迅速如期完毕,不得有误。蒋”。再如在1934年4月17日的报告上关于资金筹措的批示:“准在建设项下暂拨半数,余另筹。中正”。由于最高当局和蒋介石的重视,才使得巩县兵工分厂以如此快的速度建成投产。

 

蒋介石不仅听取书面报告,还在建设过程中和投产后于1934年10月、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三次到巩县兵工分厂工地现场考察,直接了解工程进度和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巩县兵工分厂的建立,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化学武器,对日本帝国主义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抗衡。其产品有三大类,即工业原料、化学战剂和防毒器材。共建设有十个制造厂,即硫酸厂、氯气厂、泪气厂、喷嚏气厂、泡肿气厂、烟罐装填厂、毒气弹装填厂、活性炭厂、面具厂、动力厂。

 

 1936年2月,将各制造厂改名为工场,并增设机修厂。分别为第一工场硫酸厂,代号“月”;第二工场电解食盐厂(氯气厂)代号“日”;第三工场炮弹装填厂,代号“天”;第四工场方药厂(泡肿气厂),代号“地”;第五工场锥药厂(喷嚏气厂),代号“玄”;第六工场圆药厂(催泪气厂),代号“黄”;第七工场烟雾罐装填厂,代号“宇”;第八工场活性炭厂,代号“洪”;第九工场防毒面具厂,代号“星”;第十工场动力厂;第十一工场机修厂。

 

巩县兵工分厂的建设,自始至终都是极其保密的。厂名从河南化学厂、巩县化学厂、石河兵工分厂、巩县兵工分厂几经变更,完全是为了保密的需要。最后确定为巩县兵工分厂也是为了混淆视听,有意让人误认为是巩县兵工厂的分厂。九个制造厂的名字,对外一律用代号:天、地、玄、黄、宇、洪、日、月、星。这些取自中国少儿启蒙读本《千字文》开篇的用字,作为厂名同样是为了保密。为了保密,在建厂房时,建筑物外边全部用高于其两米以上的竹笆或荆笆遮蔽起来。在陇海铁路石河道桥南侧,用五米高的竹笆挡起来,以防止外人和火车上的旅客窥视建筑工地。

 

尽管保密工作很扎实,但化学兵工厂在建设过程中还是被日本略有觉察。随之便有日本浪人和假扮和尚的日本探子在孝义一带活动,刺探秘密、伺机破坏。

 

日本人的出现,引起了巩县兵工分厂筹备处和巩县兵工厂的高度警惕。两厂立即向兵工署报告:“孝义为兵工重镇,国脉所寄,际兹险局,得失安危,影响至巨。而两厂工人近万,居民亦分列其间,日本浪人,时有所现,宵小之辈,亦非偶见。奸匪匿迹,在所不免。表面虽若无其事,而实则隐忧弥深。为谋防患于未然计……。理合签请鉴核示遵,实为公便。”

 

鉴于此严峻形势,蒋介石于1935年初下令成立巩洛警备司令部,由祝绍周任司令。主要任务是负责孝义两个兵工厂的安全。

 

巩洛警备司令部成立后,祝绍周立即成立了孝义防室,指挥官为郑耀初,专负巩县兵工两厂的安全防范之责。

 

由于中国当时的化学工业极其幼稚,国内专家匮乏,巩县兵工分厂的设计安装全部聘请美国专家完成。除美国专家高斯被聘为驻美化学顾问外,还有6名美国专家受聘来华工作。这些专家是:哈克义、白伟德、麦思歌、思普灵、过更生、艾师德。这些美籍专家对巩县兵工分厂的建设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甚至生命,以高超过硬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姿态,使得工程如期完成或提前完成,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了一座现代化化学兵工厂。其中氯气厂专家哈克义来厂工作四个多月后,于1933年12月25日耶诞节当日病逝在孝义工地。美方派工程师艾师德接替哈克义,直到1935年7月完成回国。

 

美国专家帮助中国建设巩县兵工分厂,是中美两国共同抗衡日本的历史见证,也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2006年9月,已故美国专家思普灵之女,八十多岁高龄的白蒂女士,携一子一女,从美国俄亥俄州来到巩义,寻访她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了却她父亲临终前交代她一定要替他到中国孝义走走看看的遗愿。

 

白蒂女士起初把她父亲在华工作地误作山西省孝义市。几经周折,在山西无功而返。后又通过在美国俄亥俄州讲学的青岛大学教授曹安娜女士,托其查找。曹安娜教授从思普灵留下的老照片中发现思普灵可能是在河南巩县工作,经与巩义方面联系,终于使白蒂母子如愿以偿。

 

白蒂带着他父亲当年拍摄的照片实地察看,一一对照。可惜当年热火朝天的工地,巍巍壮观的厂房,已被座座高楼和片片商场、学校所代替。能和照片对上号的只剩下一条通往石河道的铁路专用线,就这也足以令白蒂母子们高兴万分。她们在这个巩县兵工分厂唯一的遗址上拍摄了很多照片,恋恋不舍,久久不肯离去。可怜这一巩县兵工分厂唯一的遗址也于2008年被彻底拆除,今天巩县兵工分厂在巩义已经没有任何遗迹了。

 

1936年巩县兵工分厂处于试生产阶段,主要产品有:方药航空炸弹,每枚重15公斤,年产2170枚;圆药发烟罐,燃烧时间5.5分钟,年产1045枚;锥药手榴弹,年产2390枚;圆药手榴弹,年产8425枚。

 

1937年,转入正常生产。全年计划产量为圆锥药烟罐和手榴弹11万枚;圆锥药82毫米迫击炮炮弹2万发;圆锥药75毫米山炮炮弹5000发;方药航空炸弹1万枚;方药75毫米山炮炮弹5000发。

 

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初冬,日军已占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巩县兵工分厂已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11月16日夜,巩县兵工分厂接到了兵工署急电:“要急如星火,将全部机器星夜拆除装车,转汉运川。”当即,厂长吴钦烈召开全厂主要干部会议,商议搬迁方案。次日全厂员工便投入了紧张的拆迁工作。稍后又在汉口、宜昌、万县、重庆分段设转运办事处,并派员在重庆、泸县等地选择厂址。当年12月勘定泸县罗汉场附近的高坝为新厂址,1938年2月全厂机料8000余吨全部运到新址。

 

由于抗战前线急需防毒面具和烟雾罐,在搬迁途中紧急复工。1938年3月,征用泸县小市体仁堂建立防毒面具制造工厂,10月恢复生产。当年7月在重庆南岸大佛寺搭临时工棚,赶制2公斤烟雾罐,任务完成后,将设备搬迁至高坝新址。

 

1938年2月巩县兵工分厂在泸县新厂工程处成立。第一宗征地1682亩,建筑工程陆续开工。4月16日,接军政部兵工署命令改厂名为 “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三工厂。”是年底,各工场建成恢复生产。1939年11月启用“洽庐东斋”代名。

 

第二十三工厂时期,组织机构设秘书处、总务处、工务处、会计处和职工医院。工务处下设第一至第九工场,主要产品与巩县时期相同。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里,第二十三工厂在大后方得以长足发展,先后收购接收和新建了一些单位。

 

1939年11月,收购泸县济和公司水力发电厂;1939年12月接收应用化学研究所设在万县的开封实验工场。

1941年10月收购设在重庆江北的汉中制革厂。

1942年在昆明马街建立昆明分厂,1943年12月出品黄磷、赤磷。

1946年4月接收第四十二工厂,成立第二十三工厂遵义保管处。

1947年8月,接收应用化学研究所在泸县狮子岩的房地产和物资。

1948年8月,接收第一军械总库第五分库旦沟、河坝及纳溪县天仙洞的库房和物资。

1949年4月,奉令接收第二十六工厂在长寿县的部分,8月1日改名为第二十三工厂第一分厂,生产氯酸钾和钾桐炸药。

 

第二十三工厂厂名于1949年8月改为“国防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二十三兵工厂”,简称“第二十三兵工厂”。因为军政部改为国防部,兵工署取消,设立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由该部管辖各兵工厂,所以厂名随之变更。

 

1949年11月29日,泸州解放在即,国民党反动派的驻厂稽查队和警卫队企图炸毁工厂,要挟工厂主管人员。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工人们组成的护厂队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稽查队和警卫队的头头看到工人力量强大,且国民党大势已去,便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向厂方索要3000元钱和一批医药用品后,带领官兵撤逃。至此第二十三兵工厂回到了工人手中。12月3日,解放军占领泸州,工厂完好无损被解放军接收。

 

第二十三兵工厂被共产党接收后,留用了全部工人、技术人员和厂各级领导,使其直接跨入了为新中国国防建设服务的行列。1950年第二十三兵工厂更名为“泸州化工厂”,成为新中国当时唯一的一座化学兵工厂。

 

经过60多年的历程,泸州化工厂已发展壮大成了一个生产军民两用产品的现代化大型化工企业。它的产品运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多年来泸州化工厂是全国同行业的第一纳税大户,四川省各大企业的第一纳税大户。

 

如今,泸州化工厂经过重组改制,已组建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化学公司”。一个坐落在祖国大西南长江边上的企业为何取名为“北方化学公司”呢?该公司领导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我们公司是在祖国北方的巩县诞生和成长的,从黄河之滨到长江沿岸,我们的根在北方,取“北方”这个名字,是要让我们的后人了解过去,不忘根本。

 

(编者按:我设置博客的初衷是介绍自我、宣传自我,故从不转载别人的文章。这次从昆明返回家乡小住期间,从地方刊物《文化巩义》上发现有文章介绍巩县兵工厂,很专业,让人喜爱有加。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作者董洪贤先生,是我市文化局退休干部,在职时曾牵头走访收集巩县兵工厂的史实,掌握大量巩县兵工厂的第一手史料,堪称专家。尽管董先生业专于精,但对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请求还是来者不拒,十分热情,将自己精心整理的资料无私奉献。有感于董先生的慷慨,现将他没有来得及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转载在鄙人的博客中,以飨读者。)

 

大洋彼岸洋插队 发表评论于
感谢捧场!所见略同!
yuentin 发表评论于
精英,精英!這才是國家的精英,民族的精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