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东巴文化纳西乐
(附视频)
纳西古乐在纳西族人民的生活里随处可见,婚丧嫁娶、起房寿辰、休闲娱乐都离不开它。
纳西古乐的内容主要有原始歌舞《热美磋(cuō)》、东巴音乐《白沙细乐》、纳西化了的地方乐音《洞经音乐》和具有代表性的纳西民间歌舞《谷气》、《纳西小调》等组成。其中最经典的是至今仍在丽江流行的两套大型古典乐曲,一是《白沙细乐》,一是《洞经音乐》。
《白沙细乐》是意译,纳西语称《簸时细梨》,它是纳西族古老的风俗性音乐。全曲分《序》、《一封书》、《美丽的云》、《公主哭》等十个乐章。各乐章之间有内在联系,也可独立演奏。尽管有的乐章已经失传,但还是被我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冀称为“音乐活化石”。
关于乐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元人遗音”,认为忽必烈南征大理路过丽江时,受到纳西族酋长的欢迎和协助,临别时,忽必烈把部分乐队和一些乐章送给酋长作为谢礼。因此还有人把此乐曲称为《别时谢礼》。
另一说为“创自民间”。
就乐曲本身而言,《白沙细乐》表现的是悲壮激烈、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内在感情,令人感伤,催人泪下,故此曲适合举行葬礼祭祀时演奏,称之为“安魂曲”。
《洞经音乐》俗称《纳西古乐》,是明清时期由内地传入边疆的汉族道教音乐,现云南的大理、巍山、楚雄、保山、建水、蒙自等地都有痕迹。但与丽江留存的《纳西古乐》相比,这里的乐曲更显得庄重和纯正,既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风韵,同时又带有纳西民族色彩,让人体味到一种玄妙、悠远、超然的意境,宛如天籁之音。
现在保留的乐章有《八卦》、《浪淘沙》、《山坡羊》、《水龙吟》等二十余首。
公元1986年,大研重建古乐会并开始在本地演出,受到外国游客和专家学者所喜爱,因此引起轰动。
公元1993年,丽江洞经乐团晋京演出,等到国内权威人士的高度赞扬。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何昌林断然认定,《八卦》就是失传已久的名曲、唐李隆基创作的《紫微八卦舞》的中心乐章;他还撰文说:“国宝埋藏在喜马拉雅云岭深处”。
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称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乐失求助于野”,这是对“中国音乐史是无声的乐史”的彻底否定。
《洞经音乐》被誉为“未被污染的中国严肃音乐”。
到公元1997年底,丽江古乐已经演出千余场,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听众无不叫绝。公元1995年,乐团赴英国献艺,震撼英伦;公元1997年,乐曲在香港艺术节上露面,成为国际乐坛的焦点。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