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见闻(6)传承中华文明的加拿大人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传承中华文明的加拿大人

 

 

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说起甲骨文的境外收藏,最有名的应该是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其馆藏的甲骨文是我国境外最多、最完整的。说起这些珍品的捐献者,大家也许想不到,他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正宗加拿大人——孟席斯,中国人称他为“明教士”,他给自己起名“明义士”。     

 

                詹姆斯·孟席斯(1885~1957)是一位在中国传教多年的加拿大神学工作者,因热爱中国而成就了杰出的考古学家和甲骨文专家。他的四个儿女都在中国出生,而且成年后都返回中国辛勤工作过。尤其是1916年出生的次子阿瑟·孟席斯(1916~2010),是1976~1980年间的加拿大驻中国大使,为中加友谊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孟席斯1885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克林顿镇的一个基督教家庭。18岁时考入多伦多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受家庭影响,孟席斯在读大学时就踊跃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当时,多伦多大学经常邀请世界各地的传教士讲演。从中国归来的传教士的神奇经历令年轻的孟席斯着迷,到遥远的中国传播福音的想法不断涌现,他于是又进入多伦多大学的诺克斯神学院进修。1910年,孟席斯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世界的东方,在中国中原地带隶属彰德府的武安(安阳)传教。
 

初到中国的孟席斯,很快就对神秘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入乡随俗地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明义士。

 

明义士夫妇共生养4个儿女,他们都出生于中国安阳。由于自己的大儿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次子降临时,明义士也为其取中国名字“明明德”,还专门再取一个乳名“天宝”。这个“天赐的宝贝”就是后来的加拿大第二任驻华大使。

 

由于明义士慈眉善目、心地良善,所以他很快就和当地人混熟了。一天,当地小屯村的一个小孩偶然带领明义士在一堆沙土中发现了刻着古怪符号的骨片——甲骨文。看到这些神奇的东西,明义士当时就被迷住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明义士着迷似的往返于教会和小屯村之间,村民们都热情地称他为“明牧师”,并且不断帮助这位面目和善的洋牧师收集骨片,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为有着天书一般符号的骨片而操心着。

 

当时的明义士收入有限,只能从热心人手里收购一些不起眼的、价格便宜的甲骨碎片,但是其中不乏珍品。

 

为了深入研究甲骨文化,明义士曾几次托人从北平买来甲骨文的专业书籍,其中有刘鹗编写的《铁云藏龟》、罗振玉著的《殷墟书契》等。当时,乡亲们不断发现明义士用放大镜观察甲骨片上的字,时而翻书对照,时而陷入深思,那种认真劲让温饱不足的邻居们不可思议。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还真写成了《殷墟龟甲文字发掘的经过》的文章,发表在《东方杂志》上。

 

 

慢慢地,明义士甄别甲骨文有了名声,来找他鉴定和出售的人多了起来,他的甲骨收藏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安阳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以驻安阳长老会及其牧师的身份,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常出没于小屯,亲自收购,在外国人中所得甲骨最多。”据文献记载,1924年,小屯村民筑墙取土时发现了一坑甲骨,全部卖给了明义士;1926年,小屯村民张学献的菜园了发现了一坑甲骨,也被明义士收藏。

 

明义士一共在安阳待了14年,那么他究竟收藏了多少甲骨呢?

 

学者统计,至今为止,在中国一共出土各类甲骨15万多片,仅明义士一人收藏的就达3/1。甲骨学者胡厚义认定,明义士收藏的甲骨超过50000片。

 

随着甲骨研究的兴起,甲骨收藏的价值也水涨船高。据说,当时的一片甲骨,就能值白银二两。明义士有数量可观的收藏,可谓价值不菲。但孟席斯不愧是明义士,他不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他是一位为研究而收藏的学者。实际上,明义士把自己的藏品作为非卖品,其后代也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明义士的大部分收藏都留在中国,他离开中国后运回加拿大的6000多片甲骨和研究资料也都陆续捐赠给大学和博物馆。

 

因为二战的全面爆发,明义士因1936年返回加拿大休假而终止了在中国的传教和甲骨研究。不过,他的三个在中国出生的孩子还是延续了父亲的愿望。其女儿玛丽安和弗兰西斯在上世纪40年代分别作为联合国救济署大员和传教士在中国工作过。其儿子阿瑟·孟席斯是加拿大外交界德高望重的人物,其外交生涯长达40多年,是亚太事务专家,曾出任驻中国、澳大利亚、日本、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大使。这个“明明德”大使生涯的最重要一页是1976~1980年加拿大驻中国大使。

 

 

由于国民对西方传教士的误会,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明明德从未公开过自己在中国出生和传教士的家庭背景。他退休后,还为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设立中国研究奖学金不懈努力,推动加拿大博物馆的中国历史研究传承下去。至今,这一由孟席斯家庭赞助设立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中国研究奖学金只能提供给从中国来的研究人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001年,加拿大人阿瑟·孟席斯、中国名字“明明德”、乳名“天宝”的大外交家荣获了加拿大勋章。

 

据说这枚勋章还牵出了一段有趣的历史巧合:

1941年,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大批香港人四处逃难。当年8月,刚任职于加拿大外交部的阿瑟·孟席斯受命前往美国纽约迎接香港难民。难民中有一华人家庭,一儿一女两个孩子,男孩7岁,女儿不到3岁。当时是夜半时分,充满工作热情的阿瑟·孟席斯没有多想,抱起其中酣睡的女孩,麻利地下了船赶往加拿大火车。这个小姑娘就是后来荣任加拿大总督的伍冰枝。

 

    60年后,总督伍冰枝亲手把国家勋章戴在儿时曾亲密接触的阿瑟·孟席斯胸前,演绎了一篇唯美的童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