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开启了调动与建设的新时代

《战狼》开启了调动与建设的新时代

 

《战狼》这部影片,其故事在某些人眼里是平庸的,粗糙的,甚至有人直接跳出来大骂“这是一部毫无人性、变态的鸡血剧”。但其一路高走屡创纪录的票房却时时令资本与电影人感到懊恼和错愕。

《战狼》的战绩又一次印证了那句话,好剧本好故事不等于好票房。观众为什么会对编剧眼里的好剧本好故事不买账?是因为编剧们忘了,观众是情感与情绪的集合体。情感可以被打动、触动和感动,而情绪则是需要调动的。《战狼》也许没有打动某些人的情感,但它绝对调动了所有观众的情绪。

《战狼》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水岭。它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代,即中国电影将进入一个调动与建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电影人非常有必要去重新思考,什么是电影?电影的功能是什么?电影应该如何运用?电影究竟为谁服务?

电影作为一个大众传媒工具,它对观众起的作用是一个由迎合和引导起步,最终走向调动和教化的逐级上升的过程。迎合和引导是吸引观众,是切入带领。调动和教化是发动观众,是塑造建设。

观众入场,其自主意识便开始削弱。观众的情感和情绪在光影交错之间,是被编导演操控的。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无意识群体,考验和检验的是编导自身的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价值观的作品,观众难有收获。如果一群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编导演把持了影视工业,那么走出影院的观众将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群体。

时下的影视题材充斥着偏狭的个人小情怀怀旧、无厘头的穿越、阴诡的后宫和不知所云的情感剧。一些篇幅巨长的家长里短,充斥着病态畸形的“三观”,输出的尽是“负能量”。一个忘情于自我感动的编导,只会对社会景观做一个简单肤浅的呈现与再现,向观众传递着虚无飘渺、似有实无的价值观。这样的作品对观众、对社会价值体系没有任何的建设作用。

电影必须要有建设。电影不是编导用来抒发个人小情感的工具。它是为大众服务的,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电影对社会价值体系必须发挥出应有的建设作用。迎合只是电影最初级也是最低级的作用。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不在于资本的雄厚,创作环境的自由,而在于编导的成熟,作品对价值体系的建设。而这,都是基于编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点,在中国的编导中没有任何体现。面对进口大片的挑战,中国编导们拿出的武器似乎只有报怨。这个现实暴露出的不是中国的观众有多垃圾,而是编导们对观众心理机制研究的不足,对群体气质的转型与大众情绪感知的迟钝。换句话说,就是编导自身的粗浅无知和不负责任。

情绪决定气质。而民众气质又是一国的国力及国情的体现。如今,中国的国力与国情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族群的气质正在发生质的改变。基于此,观众情绪和观影心理机制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编导没有认识到这个变化,那么他的作品根本无法赢得观众,只会被观众抛弃。

显然,《战狼》是因为准确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爆发点,才有了创纪录的票房。《战狼》告诉我们,故事可以粗糙,剧本可以平庸,懂得把握和调动观众的情绪,才是硬道理。那些不懂这个道理,把自己凌驾于观众之上的编导可以歇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