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滋味

喜欢写作,欣赏美好,选择真诚,用心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故乡的滋味  之一:北京

/雨后阳光

 

故乡的滋味,在心底盘绕多年,犹如陈年老酒,日子越长,酒香越浓。酒不醉人人自醉,夜深人静泪沾巾。

 

我的第一故乡在北京。老北京小吃有十三绝: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可在我记忆中,萦绕不去的是老北京酸奶和冰糖葫芦。最爱的是大肚子瓶装老北京酸奶。夏天,酷热炎炎,放学后在大院的小买部来瓶冰镇酸奶,拿到手里,一丝清凉已浸入心田。吸管""地一声,捅破瓶口的封纸,迫不及待地吸入浓浓的,滑滑的,凉凉的酸奶,那种爽心的回味至今记得。是火热的北京在我心里的滋味。

 

冬天呢,冰糖葫芦是最爱。街角裹着军大衣,戴着军大帽的大叔,总是笑容可掬。他的冰糖葫芦插在用棍子支撑的草堆上。我喜欢挑个大的,冰糖亮亮的厚厚的那种。开始吃的时候,总先舔几口,让甜蜜的味道滋润一下,再半个半个地把山楂咬到嘴里。先甜后酸,暖心。这是寒冷的北京在我心里的滋味。

 

今天订了明年开春回京的机票了。故乡的滋味在心里挥不去。只想留住。似一口香浓的美酒,伴我左右。

 

 

 

 

故乡的滋味  之二:上海

/雨后阳光

 

故乡是什么?只是一片土地,一份成长的经历吗?故乡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感情,一份思念。在那里有你的记忆,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亲朋挚友。故乡是游子的寄托。

 

我的第二故乡是上海吧。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期在那里渡过。上海这个魔都,在我心里也是魔一样的情节。每一朵花,都有发芽,含苞,绽放的周期。十几岁的女孩,是发芽,含苞的时期吧。上海的魔力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我的整个中学六年都住校。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学。我们每周六回家,周日晚上返校。学校有点军事化管理。记得第一次周日返校时,我们宿舍的八个女生,不知是谁第一个发出:"嘤嘤"的哭声,一下子大家都哭了起来。十一,二岁的孩子,刚离家独立生活,哪有不想家的。我们的宿舍管理员是一位很瘦的中年老师。我至今记得她的样子和说话的语气,有点像电影里的嬷嬷。她把手电筒从门上的玻璃窗照进来,然后敲敲门说:别哭了,当你们毕业之后,你们一定会为自己能在上中读书而自豪的!这话,我至今记得。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们吃的是大锅饭。八人一桌,轮流值日分饭。吃得饱,但是,总嘴馋。电影《青春万岁》很多场景是在我们学校拍的。其中有个食堂分饭的镜头,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回忆学校的伙食,记忆最清楚的,是校门口老大爷推着小车卖的油墩子。老大爷把葱丝,萝卜丝,鸡蛋,虾皮等等好几样东西用面粉裹起来,放在一个铜制的磨具里,然后一起放到滚烫的油锅中,刺啦一声,一会表面的一层就会变成金黄色,几分钟,黄灿灿的油墩子就好了。好香!现在的人怕三高,不会再吃这些油炸食品了。而我们那个时候,为了吃个油墩子,得要想好多办法,弄到出门条,才能溜出学校,打一次牙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还想和老同学们一起吃一次油墩子。故乡的滋味是最美同学情。

 

上海的小吃有太多:蝴蝶酥,青团子,小笼包。。。说不完,忘不掉。那是地地道道的花样年华的滋味。

 

写这篇文章时,耳边一直放着一首送给老同学的歌:回到那年。学校的一幕一幕就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那年我们一起清晨出操,一起读书,一起吃饭,一起爬墙,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做梦。我们就像村里一起长大的孩子,在村前老槐树下嬉戏欢笑过,长大后各自高飞,可总有一天,我们会约好一起回到老槐树下,再好好重温油墩子的滋味。

 

 

 

 

故乡的滋味  之二:上海

/雪缘

 

故乡是什么?只是一片土地,一份成长的经历吗?故乡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感情,一份思念。在那里有你的记忆,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亲朋挚友。故乡是游子的寄托。

 

我的第二故乡是上海吧。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期在那里渡过。上海这个魔都,在我心里也是魔一样的情节。每一朵花,都有发芽,含苞,绽放的周期。十几岁的女孩,是发芽,含苞的时期吧。上海的魔力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我的整个中学六年都住校。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学。我们每周六回家,周日晚上返校。学校有点军事化管理。记得第一次周日返校时,我们宿舍的八个女生,不知是谁第一个发出:"嘤嘤"的哭声,一下子大家都哭了起来。十一,二岁的孩子,刚离家独立生活,哪有不想家的。我们的宿舍管理员是一位很瘦的中年老师。我至今记得她的样子和说话的语气,有点像电影里的嬷嬷。她把手电筒从门上的玻璃窗照进来,然后敲敲门说:别哭了,当你们毕业之后,你们一定会为自己能在上中读书而自豪的!这话,我至今记得。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们吃的是大锅饭。八人一桌,轮流值日分饭。吃得饱,但是,总嘴馋。电影《青春万岁》很多场景是在我们学校拍的。其中有个食堂分饭的镜头,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回忆学校的伙食,记忆最清楚的,是校门口老大爷推着小车卖的油墩子。老大爷把葱丝,萝卜丝,鸡蛋,虾皮等等好几样东西用面粉裹起来,放在一个铜制的磨具里,然后一起放到滚烫的油锅中,刺啦一声,一会表面的一层就会变成金黄色,几分钟,黄灿灿的油墩子就好了。好香!现在的人怕三高,不会再吃这些油炸食品了。而我们那个时候,为了吃个油墩子,得要想好多办法,弄到出门条,才能溜出学校,打一次牙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还想和老同学们一起吃一次油墩子。故乡的滋味是最美同学情。

 

上海的小吃有太多:蝴蝶酥,青团子,小笼包。。。说不完,忘不掉。那是地地道道的花样年华的滋味。

 

写这篇文章时,耳边一直放着一首送给老同学的歌:回到那年。学校的一幕一幕就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那年我们一起清晨出操,一起读书,一起吃饭,一起爬墙,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做梦。我们就像村里一起长大的孩子,在村前老槐树下嬉戏欢笑过,长大后各自高飞,可总有一天,我们会约好一起回到老槐树下,再好好重温油墩子的滋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