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好久不读小说了,刚看这本Oprah book club推荐的,非常赞”。这本书An American Marriage是两个月前刚出版的,我就从图书馆借来读了读。
小说开始,是住在亚特兰大的一对小夫妇去路易斯安那的小城看望公公婆婆,晚上不顾公公婆婆的挽留,住在一家旅馆里。丈夫告诉妻子一个家庭秘密,公公并不是他的亲爹。妻子对丈夫一直瞒着她有点不满意,又为了别的小事,两个人发生了争执。妻子喊了声“11月17号”,丈夫只好不说话了,因为11月17号是他俩相遇的日子,两人约好,吵架时一喊这个日子,17分钟内两人都不许说话,让双方平静下来。闲着没事,丈夫干脆到二楼制冰机去拿冰块。走廊里遇到一个和他母亲年纪差不多的白人妇女,一只胳膊有伤,就帮她端着冰桶,一路聊着到了她房间,帮她开门开窗,顺便修了漏水的厕所,走时发现门把手有点松,告诉她要小心。
半夜,小夫妻睡得正香。忽然房门被踢开,丈夫被警察抓了起来,罪名是强奸了那个妇女。尽管妻子作证丈夫一直在她身边,但是那个妇女一口咬定罪犯是丈夫,丈夫被判了12年徒刑。
可是这时妻子发现怀孕了,监狱里的丈夫说,"You can't have it",怎么办?这时候妻子最大的依靠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和好朋友Andre,他也是丈夫大学同学和哥们儿,小两口当年是通过他认识的。妻子转学去他们那个大学之前,其实有一段不为人知的黑暗往事。
一开始小两口频繁鸿雁传书,妻子也常来监狱探望,三年后丈夫的母亲去世,后两年妻子再也不来了也不再写信,但是并没有和丈夫离婚,每个月仍旧给丈夫寄钱,同时也不断地让律师接着打官司争取平反。
进监狱不久,丈夫的狱室转进来一个老犯人,丈夫发现他其实是自己的亲身父亲,老犯人当然处处罩着儿子。
五年过去了,经过律师不懈的努力,丈夫被证实误判,终于放出来了。他回到自己的小家,房子大门的锁并没有换,他可以用5年前的钥匙开门进去,这预示妻子还会接受他?
这时候妻子已经和Andre同居两年,这一天Andre为她戴上戒指、向她求婚。三人世界将如何保持平衡?妻子到底何去何从?
这个小说很诱人,读之前我对它的情节一无所知,故事的展开和事情的发展让我一直想看下去,每天晚上勤奋读书,到餐馆里吃饭都后悔忘了带Kindle,在手机上接着读。最近听了几本有声书,听书省眼睛,可是很被动,一不小心会走神。读书更主动,可以随时查字典。再说手拿一本Kindle的形象也挺好的,让孩子看到妈妈没有成天抱手机。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以前不知道的社会。里面的大部分人物是黑人,既有公公这样爱家庭爱妻子爱继子的三好男人,岳父这样聪明又会赚钱的成功人士,又展示了更多的问题:16岁就生孩子的婆婆,狗熊摘棒子一样不断爱上新女人的Andre的爸爸,好几个单身妈妈,黑人男性容易被抓进监狱,等等。和《山里人的挽歌》(Hillbilly Elegy)刻画了穷白人的生活,或者《被驱逐者》(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报道了住不起房子的人一样,这本书让我们对一个遥远的不熟悉的群体增加了了解。
书名叫“美国婚姻”,这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其实更反映了人性,人是很难熬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的,不管在不在美国,不管是不是黑人,比如那些海归人士。查了一下,印第安人离婚率最高45%,白人黑人在中间,37%和42%,亚裔的人离婚率最低,只有17%,我好奇是不是印度人的配对结婚最稳定,给这个低离婚率贡献最大?不过那谁说婚姻就像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一开始我被情节吸引,somehow把这本书当真的事件来读,所以当我觉得有些内容不可信、或找不到带入感,就比较失望。比如我觉得对每个人物的心理特征抓得不是很准,丈夫出狱后偶遇高中女同学颠鸾倒凤36小时没有给他爸爸打个电话我觉得不是很可信,当然,我是说不打电话那部分。
这本书在goodreads上评4.1,亚马逊上4.3。当然评分不能完全说明书的质量,比如内容偏颇很不严谨的the China Study和Malcolm Gladwell写的那些被少爷称作“pseodoscience”的书都是评分高而且极为流行的。
告诉朋友我看完《美国婚姻》了,朋友说,“你好快,我还在一半。”不着急,你看完了咱们再讨论,以书会友,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