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的迷雾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座一百多年前被〝英法联军〞烧毁的皇家园林,它的户籍名称叫〝圆明园〞。这片废墟在几代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都是一件挥之不去的奇耻大辱。在中国近代史上,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这一段国史对於大陆民众而言,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当你仔细翻阅中国近代史,你会不难发现:在这一段国史记叙中,有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如〝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攻打北京〞?〝战争的诱因又是什么〞?若将这段历史再延伸思考一下:令人茫然不解的还有:英法联军即然已经占领了北京,并占领了紫禁城,他们为什么还要〝火烧圆明园〞?这些历史疑惑教科书上的〝答案〞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按照历史教科书上的解释:〝火烧圆明园〞那是帝国主义本性所决定的野蛮行径。如果我们遵循教科书上的说法,那他们为什么不去火烧紫禁城呢?紫禁城是满清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这个王朝的中枢神经。紫禁城不仅是大内皇宫,那里更是皇权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讲:火烧紫禁城不是比烧圆明园更有震撼力吗?那样不是更加能让满清皇帝害怕,从而更好的增加和他们谈判的筹码吗?
还有就是英、法联军即然〝火烧圆明园〞了,为什么近在炽尺的另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却又毫发无损,安然无恙呢?如果我们将英、法联军的行为停留在烧杀抢的层面上来解释的话,这根本就解释不通!
出国之前,我曾在市园林局的古迹保护部门工作。我几乎翻遍了中国所有的历史教科书,关於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这段历史大都是语焉不详,最多也就用几个字小心翼翼的一掠而过,好象是害怕泄露了什么国家机密,以至后人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从那时开始,我就怀疑这其中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至於是什么?不知道!
二十多年前大陆曾拍摄过一部电影,片名就叫《火烧圆明园》在涉及到这一历史事件时也是讳莫如深,影片中的英、法联军莫明其妙的就把圆明园给烧了。看起来这一段国史档案中,有些段落真的已成为了史学界的忌区、、、、
如今:这些历史上的疑惑,就更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尤其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都在为金钱而忙碌,还有多少人可以有时间、有心情去欣赏历史,又有兴趣去挖拙历史的真相呢?官方说什么,就是什么,人云亦云。
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做个试验假痴假呆的冒充个官媒记者。然后你去北京的街头巷尾,针对上述的〝历史疑惑〞随高逐低的采访路人、采访官员、采访大学生、或去采访街道老太太,估计〝十有八九〞你得到的回答都是官话、套话以及标准正确的废话,人们往往不假思索的张嘴就来〝这是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野蛮行径。〞除此之外还会有经不起推敲的奉承,或充满〝正能量〞的吹捧。诸如〝落后了就会挨打,所以我们要听党的话,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
打开电视就是这-套,不厌其烦说这些令人厌腻的废话,说这些自己都不相信的屁话有意义吗?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这样〝假、大、空〞的语言表述在大陆很有市场,许多人说起这些假话来抛过来、掷过去都是十分等闲的事情。政府官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导致有些民众讲起这些自己都感到言不由衷的官话、套话都己经习惯成自然了。这与说谎话有区别吗?
现在我们回归到本文的主题:1860年英法联军为什么攻占北京?他们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非得要火烧圆明园呢?再就是:清政府入关后霸占了大明王朝的紫禁城。供皇家休闲的场所已有:中南海、北道、后海、景山、颐和园。为什么还要斥巨资给他们的皇帝再建一座圆明园呢?关於这些历史答案: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我想把它分为二部份进行解码:
首先讲述一下满清这个民族的特异性,在历史上满族八旗就是个山海关外的游牧民族。而所谓的八旗,就是八个部落。除了牧场、除了牛羊、除了部落间的争夺之外,他们对女人还有着一种进乎疯狂的喜爱。在关外时:即使他们的兄长或父亲死亡了,他们也不放过他们兄长或父亲的妻妾们,能用则用、绝不糟蹋〔满清第一武将多尔滚睡他的嫂子,也就是孝庄皇太后就是一例〕
说到女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於长期在关外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原因,大多数的满族女人都粗俗不堪,相貌丑陋。这可以从晚清的宫廷照片中得到印证。你看照片中清朝的〝皇后〞和〝皇妃〞,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她们就像是农家院里面喂猪的大嫂,或像市场地摊上卖假货的大妈。而关内的女人、特别是江南女子刚好与游牧部落的女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满清的大内记载上有个〝乾隆七下江南〞干什么去了?主要就是去泡妞。
满族人在与大明王朝作战时,他们对居住在山海关、古北口一带的汉族人实施抢劫、杀人、放火、奸淫妇女,甚至强抢汉人的妻女做他们的性奴。入关之后做了统治者,转瞬间身分的转变,行为方式也需随之而转变。无论是政治上的统治需求,还是防止汉人的反抗,都不能再如此有恃无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住了满清的那些好色之徒,这是一方面。
而另一方面:按照满清王朝的祖训,为保证旗人的所谓血统纯正,清皇室的成员都必须遵循〝满汉不通婚〞的祖制。关於这点就是皇帝也是不能违背的。并且在紫禁域内也有规矩,内阁中枢的六部大臣分为〝满族大臣〞和〝汉族大臣〞之分,汉女不仅不能与旗人通婚,并且汉女也是不能进宫的。然而这样一来,皇上若是再想奸淫汉族的美女就难了。而且皇帝贵为天子,还不能轻易的出宫。你不能总以工作为借口七下江南吧。
那么:有什么折衷的方式?或者说有什么变通的办法呢?在即不违背〝祖制〞的前题下,同时还可以满足皇帝想奸淫汉族女子的欲望。於是满族政权的内务府就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为满足皇帝的淫欲,要在距离紫禁城不能太远的地方,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一个(天上人间夜总会)名为皇帝办公,实为皇家妓院的园子。这就是满清政府为什么要建造圆明园的真实原因。圆明园建筑完工之后,满清的内务府便在全国寻觅美女,进行选秀〔英法联军攻进圆明园的时候,园内关禁着数百名汉族美女〕
就是在这种淫荡念头的支配下,万恶的清朝政府竞不顾汉族百姓的疾苦,倾全国之力大兴土木,他们在北京西北的万泉山附近,建造起一个仅仅是为了满足清王朝皇帝淫欲的皇家妓院,这就是建筑圆明园立项的由来。那些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汉家美女〔特别是江南美女〕送到京城之后,都被封藏在圆明园内,供最无耻、最好色的满清皇帝玩弄。在所有满清皇帝之中,咸丰这个家伙是最无能、最荒谬、也是最不地道的一个东西。
前面叙述了圆明园建立的背景和动机,下面就谈谈圆明园被焚毁的经历。这其中的原因,说出来都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居然是咸丰皇帝为了他自己的皇威,为了他自己的虚荣的虚荣,就因为外国使节不肯向他下跪磕头这样的小事,最后由咸丰下令:由那个叫僧格林欣的八旗军将领执行,拘禁、虐杀了英法外交官。〔拘押地就在他寻欢作乐的圆明园〕这就是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导火索。
据史料记载:当时英法外交使节到北京要求和清政府谈判。议题是要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北京建立大使馆〞以及建立经贸关系,希望中国政府〝开放长江通商口岸〞。英、法使节提出的这些条件,无论清政府同意或不同意都不是导致后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重点,当时双方出现的争端焦点主要是〝英、法两国使节在觐见我天朝的咸丰皇帝时,必须要对大清皇帝行跪拜之礼〞这是当时双方争执的焦点,也是外国使节不肯让步的关键。
咸丰皇帝和他的大臣们认为:我大清是天邦大国,是世界的中心,大清朝的皇帝为天下共主,而其它的蛮夷国家则都是〝年年进贡、岁岁称臣〞的藩属国。即然如此:那蛮夷之国的使节见到我大清皇帝就必须下跪磕头,以示万邦来朝之礼。清王朝内阁六部之一的礼部,要求英、法使节不仅要磕头,还必须是满清标准的三跪九叩,弯腰度数不够的不算。满清政府这一无理要求,若用今天的外交辞令解释就叫违背最起码的外交准则。英、法使节认为屡次受到了戏弄、甚至是污辱因而坚持不退让,双方谈判陷入了僵局。
后来清政府根据〝擒贼先擒王〞的传统计谋,计划在谈判时诱擒英国使节团领头的巴夏礼,期望巴夏礼就擒之后,英、法使团群龙无首,这样使节团必定自乱。於是按照事先的部署,清政府派出武将憎格林沁,在通州拘捕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这些外交官押送到京城之后,就关押在咸丰皇帝寻欢作乐的圆明园。酷刑毒打、投入茅厕、受尽非人的折磨。
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官根据(维也纳公约)都享有外交豁免权。我们不说世界范围,就说中国的历朝历代,那也从来都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在千年前就已经是通行法则了。况且人家英法使节是来大清王朝跟你商讨建使馆和做买卖事宜的。就因为叩头的问题和怡亲王谈不拢,皇帝就派僧格林沁去〝讨逆〞五花大绑的把人家捆绑来,然后由僧格林沁强行按着英国人巴夏礼的头,让他给咸丰皇帝磕了几个响头,满足了大清皇帝那井底之蛙的梦想:咸丰终於杨眉吐气一回,终於看见洋人磕头了。
被憎格林沁捆绑起来的使团成员有39人,都被关押在了圆明园。后来有21人被虐待致死。据幸存者的回忆说:那21个人死得都非常惨,他们双手被反捆扔在茅厕,整日下跪,手腕处被皮绳勒得生出蛆虫。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3天死去,另一位法国使节蛆虫爬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最后他也疯了、、还有一个幸存者居然在狱中数蛆来着,他说一天可繁殖100多只蛆虫、、、《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4天死去,尸体在茅厕里放置2天后被扔到荒郊野外、、、、
消息传来:英、法两国的政府被彻底激怒,为了报复残暴不仁的满清政府,为给那些被拘禁和虐杀的外交官复仇,英、法两国的议会在听取18位幸存者的证词证言之后,均批准了对华宣战的议案,并迅速组建起了5000人的渡海远征军,这就是1860年秋天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动机和起因。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事件,西方公使不向皇帝磕头,这与中国人民有何相干?咸丰皇帝为了他个人所认为的屈辱,而不惜残杀英法外交官,最后却是以国家的利益及国民的生命为代价。而结果呢?除使他本人遭受到更大的屈辱之外,还使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最终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领土,那是满清王朝为了所谓的〝以夷制夷〞而向俄罗斯付出的代价。这样惨痛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在中国 近代史上,这是一场代价最为昂贵的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最为无聊的战争。
1860年的秋天:当满清朝的咸丰皇帝闻讯:英、法的远征军已经在天津港登陆,沿途大清朝憎格林沁部的3万蒙古骑兵抵挡不住,一路溃不成军。当咸丰得知洋鬼子己经距京城不远后,如惊弓之鸟的他从圆明园苍皇出逃,一路跑到距离京城几百公里之外的满清的另一座行宫,承德避暑山庄。
1860年10月18日英军第一师3500人在英国专使额尔金的指挥下占领了紫禁城,随即这老鬼子下令贴出告示:要放火焚烧关押他们外交官的圆明园。为那些死不瞑目的外交官复仇。史料记载大火燃烧了好几天,在热河避难的咸丰听到圆明园被焚毁的噩耗之后,当场口吐鲜血,一年不到就死於避暑山庄。
据史料披露:占领北京后英国人额尔金表示:必须要给清王朝一个惨痛的教训。我们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外交人员是在圆明园内被虐待而死,所以必须要烧了这个园子。额尔金在张贴的告示上说:任何人,无论贵贱,都要为自己的欺诈行为受到惩罚,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对中国皇帝的惩罚。与此无关的人员不受此行动影响,唯清政府为其行为负责。这就是本文开宗明义提出的疑惑?为什么英、法联军占领了紫禁城没有焚烧?为什么距圆明园举步之遥的颐和园也安然无恙?而却偏偏跟圆明园过不去的答案。
对於荒淫无度的满清皇帝来说,圆明园被焚毁是他个人的屈辱。如今咸丰皇帝的屈辱被说成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圆明园成了人民和国家屈辱的象征,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例证,真是天大的笑话。真为这个民族叹息!当然圆明园的被焚毁无疑是历史悲剧。但是比起中国在那场战争中所丧失的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咸丰皇帝的圆明园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今天官媒奉旨向孩子们灌输这么一个观念:中国在近代史上,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受人欺负的国家。历史真的是这么无辜吗?不错:在近代史上满清政府的确是扮演过受气包的角色,但是在历史的某些时刻,这个满族政权也扮演过加害者的角色。或者说扮演过该打、找打、欠打的角色。
曾几何时:圆明园这个中国曾经最大的房地产。这个曾经的满清皇家妓院。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了中国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当要对年轻人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时候,当局就要把这一段〝巧妙包装〞后的历史拿出来,让年轻的孩子们温故知新一番。
将这片废墟贴上〝爱国主义〞的标签,不仅能将现实社会矛盾的焦点向对外仇恨转移。同时这样做还能激起年轻人狂热的民族情绪,能让〝圆明园废墟〞在政府的〝维稳〞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就叫做废物利用!这也就是真相为什么不能告诉民众的真实原因。
今天当我们义愤填膺的谴责〝英、法联军的暴行〞时,却忽略或选择性的忘记了满清政府〝酷刑残杀英法外交官〞这样一个事实。今天当我们愤怒谴责日本政府修改〝历史教科书〞之际,反躬自责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教科书〞又有多少是真实的?人家愿意怎么写,毕竟是人家的内政。最重要的是写好自己的,让子孙后代都了解历史,弄清楚历史的真相。
说到求实、求真、你可以看看今天那些〝姓党〞的中国官方媒体:每天除了溜须拍马、粉饰太平外,除了讲些装大尾巴狼的官话、套话、废话之外,它还有真的吗?除了日期是真的,剩下的连它妈的天气预报都是假的。
只要到了需要转移社会矛盾的时候,就把所谓的屈辱史搬出来,只要把民族主义一抬出来,社会立刻就会群情激动。殊不知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搞不好就后患无穷。曾在德国多年后任凤凰卫视评论员的邱震海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距圆,只有一步之遥。笔者高度的认同这句话。
我知道这样表述,一定会招来〝爱国偾青〞的狂吠。可难道这不是事实吗?今天当局对圆明园的大肆渲染和对英、法联军放火报复的愤怒谴责,与对国土沦丧的只字不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圣人的这句话,不仅适用於指责别人,同样它也适用於对照自己。
今天当官的带头重演〝指鹿为马〞的闹剧。有大官人甚至像患过〝大脑炎后遗症〞似的自言自语,肉麻虚假的话,张嘴就能冒出来。满大街的溅民都在欢呼《皇帝的新衣》媒体姓党、听党指挥,官媒就是这样传授着虚伪、传授着不诚实、这就是中国的政治现实,让正常人闭嘴,让谄媚的人上台。人人都戴着一幅假面具。圆明园:我为你叹息!我为你哭泣!也为这个开不了民智的民族叹息!愿天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