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茶叶,橡胶之旅(5) - 吉隆坡(Kuala Lumpur, Malaysia)

烹饪,摄影,旅行,经典美食,品质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877年,英国殖民者把橡胶从巴西,途经伦敦和斯里兰卡,引入新加坡。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橡胶种植在东南亚广泛传播开来。 马来西亚具有适合橡胶生长的土壤、气候、和尚未开发的土地。 1890年后,随着国际上对橡胶的需求大增,橡胶行业蓬勃发展。 多年来,锡和橡胶一直是马来西亚的出口支柱产业。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来西亚出口世界上一半的橡胶。 很多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人祖上都是被招来橡胶园做苦力的劳工,橡胶园主通常是欧洲人。 马来西亚曾经是最富有的英国殖民地。 独立后,很多橡胶园转到当地人手里。

近年来,随着橡胶价格的低落和激烈的竞争,很多橡胶园主被迫改行。 从1999年到2004年,大约20%的橡胶树被遗弃。 人们改种更容易赚钱的棕榈树。 由于缺少货源,有些马来西亚橡胶制造商不得不进口橡胶,马来西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进口国。

第十四天 巴生港(Port Klang)

巴生港位于首都吉隆坡东北23英里,是马来西亚的主要港口之一。 它有铁路和公路直通吉隆坡。 巴生港位于巴生河口,旁边有两个长长的海岛,可以停靠巨轮。

巴生港(Port Klang)始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893年,开始以英国总督Sir Frank Swettenham的名字命名为Port Swettenham。 当时马来亚铁路局调查研究发现巴生河口水深、安全、具备天然港的条件,于是投资兴建港口。 巴生港于1901年9月15日开始营业,但是由于疟疾泛滥,两个月后就被迫关闭。 随后在两次世界大战、1960、和1970年代,巴生港多次扩建,现在可以停靠传统和集装箱货船。

坐地铁从巴生港(Port Klang)到吉隆坡(Kuala Lumpur)大约45分钟。 车里遇见两个台湾中学男生和一个讲汉话的华人大妈。 一路狂拍风景。

街道规划得整整齐齐…





到处是密密麻麻的私家车,经济应该是蓬勃向上的。



这里像郊区里的高尚住宅区…

数不清的摩天大楼。



老城区后面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购物中心。







新城区的钢筋水泥。



我上次也见过右边那个蓝顶清真寺(Masjid Negara Mosque),它的屋顶像折叠扇一样,很特别。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 吉隆坡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体现殖民地传统和建筑风格的历史遗址、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 以及摩登地标性建筑。 殖民时期的建筑代表着城市的过去,繁忙的街道、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和现代都市化进展则代表着城市的未来。

中国城

1888年,英国殖民者在今天的中央艺术坊(Central Market)建立了一个肉食、水产市场。 由于交通方便,靠近巴士站和火车站,很受当地居民以及在锡矿打工的人们欢迎。 随后经过多次扩张,市场逐渐达到现代规模。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差点被拆掉,所幸当地文化保护单位出面周旋,授予其"Heritage Site"称号。 1985年,市场内部进行装修,外围扩展人行道和小贩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今天的中央艺术坊集餐饮、艺术品、手工艺品、和纪念品专卖店于一身。 面积非常大,有上下两层,密密麻麻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展品琳琅满目。 厕所在最后头,非常干净。 后门的保安领着我去找的。

中午在奶奶家传峇峇娘惹菜餐厅(Precious Old China)用餐,然后去中国城。

奶奶家传峇峇娘惹菜餐厅在中央艺术坊二楼的一个角落,装潢得古色古香,仿佛穿越回十八世纪的中国。 据说老板是土生华人,家族经营家私生意,从中国各地淘了不少宝贝,全部陈列在餐厅里。 这里接待过数不清的名人和政客。

从迪拜到斯里兰卡,不是西餐就是印度餐,我总算吃到可口的东西。 导游自豪地说这是南洋风味,在北京吃不到。 我不懂什么是南洋风味,只觉得像中餐。 同行的老美好像不习惯,人人只抢春卷吃,其它东西很少碰。 我没有拿到春卷,别的菜倒是吃了很多。 有人后来告诉我,可以免费向店家要春卷。

中国城的主干道是茨厂街(Petaling Street)。 二十世纪初,吉隆坡充斥着在锡矿工作的广东人和客家人,工头是广东客家人叶亚来。 1870年,当地华人社区爆发内战,遭到英国殖民者无情的镇压。 很多建筑沦为废墟,锡矿也被水淹。 战后叶亚来号招中国移民重建吉隆坡,开发雪兰莪州土地。 他开设新矿、修建道路、恢复生产。 他鼓励马来人在吉隆坡近郊种植稻子和其它农作物。 他在Petaling Street开了家淀粉厂,把自家农场生产的谷物碾成淀粉。 厂区周围渐渐形成华人聚集的地方。

尽管处处感受得到中华文化,传统,和历史,中国城里也有印度人、孟加拉人、和马来人的生意,是消费者的天堂。 这里四处餐馆林立、人头涌涌。 各种商品从真货到仿品全部都找得到,价格低廉也可以杀价。 晚上还有夜市。

走去中国城,经过中央艺术坊门口的榴莲小贩。

杨梅小贩。



这里就是中国城了。



北方的糖炒栗子?











在中国城的很多地方都看见龙记摊位,应该很受欢迎。





从一个叫李霖泰菜市场的门进去,以为只是菜市场,结果是很深的巷子。











导游说这里有两个中国庙和一个印度庙。 我找到的关帝庙是当地最早的中式庙宇,还有一个更大的没有找到。 看见大门外有个女孩在作揖。

又是李霖泰菜市场。 这里跟刚才的好像不是同一个地方。







后来走晕了,一个老伯指给我回中央艺术坊的路。 这是步行街,左边的浅蓝色建筑是中央艺术坊。

吉隆坡的起源

1857年,Selangor王室命人在巴生谷(Klang Valley)开采锡矿,吉隆坡随之诞生于巴生河(Klang)和贡巴克河(Gombak)的汇集处。 Kuala Lumpur就是泥浆汇集处的意思。

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Square)

在早期,吉隆坡的华人和马来人住在巴生河东岸。 西岸是华侨领袖叶亚来的菜园。 1880年,雪兰莪州首府从巴生迁至吉隆坡。 英国总督决定政府机关和职员应该被安顿在巴生河西岸,以便与当地人搁离。 1882年,英国殖民者从叶亚来手里购得土地,取名Padang,然后在上面进行基础建设。 1892年,英国人又把Padang的大片土地改建成板球场。

1897年,英国殖民政府搬入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 整栋建筑混合印度与欧洲古典风格,是最有代表性的殖民时期地标。 这里曾经是州长办公室和最高法院,现在是马来西信息、通信、和文化部。

Padang位于政府办公楼前,经常被用于各种公开集会。 Padang曾经被租给皇家雪兰莪俱乐部(Royal Selangor Club)做为运动场所。 1987年又被收归国有。

1957年8月30日,英国国旗徐徐降落,马来西亚国旗第一次在Padang升起。 1957年8月31日,马来西亚在Merdeka Stadium宣告独立。

1989年10月, Padang改名为独立广场(Merdeka Square)。

苏丹阿都沙末大厦(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

广场上正在举办“2017我的国家展览(Expo Negaraku 2017)”。 左边是皇家雪兰莪俱乐部(Royal Selangor Club)。




双子塔(Petronas Towers)

马来西亚国油双子塔高1453英尺。 从1998年到2004年,双子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 直到今天,双子塔还是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楼。 双子塔与邻近的吉隆坡塔同为吉隆坡的地标及象征。

连接双子塔的空中走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过街天桥。 站在这里,可以俯瞰吉隆坡最繁华的景象。

双子塔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马来西亚的骄傲,是整个国家取得惊人成绩的象征。



导游没有说能直接上到塔顶,所以我就在里面的商店里乱逛。 早知道应该登顶看看。

这个超市特别干净。





好像购物最高只有6层,整座塔是88层。





回船的路上抓拍几张…






香料,茶叶,橡胶之旅系列:

第一站
迪拜
(Dubai, UAE)
第二站
孟买
(Mumbai, India)
第三站
泰姬陵和阿格拉古城堡
(Taj Mahal and Agra Fort, India)
第四站
科伦坡
(Colombo, Sri Lanka)
第五站
吉隆坡
(Kuala Lumpur, Malaysia)
第六站
新加坡
(Singapor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