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起:我的大舅、二舅和母亲,其余的三位是他们的堂姐
--
我的祖上是满族正白旗,因此,我对满族旗人的习俗略知一二。
[旗人时尚]
伴随着一六四四年清兵入关,满族装束开始盛行。男子的服装主要以袍、褂、袄、衫、裤为主,服饰的式样、颜色、质地,便能够显示出男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长袍马褂是男人最常见的装束,与之相搭配的是布鞋和瓜皮帽。
而旗女的旗袍,从满洲早期直到民国时期历经了诸多的改良。早年的旗女穿长及脚面的旗装,外罩坎肩,搭配花盆底绣花鞋。旗女喜好梳盘头翅,两把头或旗髻,爱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新式旗袍的兴起,始于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开始流行。尽管新旗袍有着旧旗袍的影子,但款式有了全面的更新,它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与之相配的是长筒丝袜,平底绣花鞋或皮鞋。
我母亲从出生起,旗袍就是她唯一的装束。到了年节时分,母亲的祖母总会拿出一个珠宝盒,里面装着五光十色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翡翠,祖母会让所有的孙女们挑选,人手一样珠宝,拿到首饰店定做戒指。所有的堂兄姐妹还会一起逛北京东安市场,购买各种各样的丝绒胸花和头饰。
母亲穿着旗袍,在自家宅院里留影
[旗人饮食]
旗人的膳食未必昂贵,但却十分讲究。晨起,旗人先要洗漱,再沏一壶高碎高末茶,早餐前先饮茶,以清洁胃肠道里的秽气,他们把早茶叫作“冲龙沟”。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每日清晨,外婆沏茶是一件庄重且清幽的雅事。外婆总是将一套精致的翠玉茶具摆在八仙桌上,先用小茶勺把茉莉花茶放在茶壶中,冲上少许开水,稍后待茶香四溢时,再将茶壶中的水蓄满。茶水倒在玉杯中,茶叶沉在杯底,乳白色的茉莉花瓣却悄然飘浮在水面上,细品一口,齿颊生香。
左:我的外婆 右:我的太外婆
不同的季节,旗人要吃不同的食品,诸如:打春的薄饼、夏至的凉面、立秋的肉包、冬至的饺子。平日里,若是旗人家来了客人,必要叫餐馆送盒子菜。所谓盒子菜,是一种铜制的两到三层的提盒,打开盒盖,里面又有数个小盒子,每个小盒子里盛着不同的菜肴,底层盒子里装着薄饼,食用时,将各式炒菜卷在饼中,醇香可口。
旗人亦很喜欢甜点,其中尤以萨其马为甚。萨其马是一种以面粉加鸡蛋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味糕点。关于萨其马,民间有着各种传说,其中之一是,当年努尔哈赤远征时,有一位叫“萨其马”的将军带着妻子为他做点心,这种点心香甜且易于保留,适合于行军打仗,努尔哈赤对此大为赞赏,并将这种点心命名为萨其马。满族入京后,萨其马便成为深受民众喜食的糕点。
除此之外,旗人还喜欢多种酥皮糖馅的点心。大凡旗人家里,都有盛放点心的盒子。我外婆的点心盒是一个硃红刻花桃木盒,里面永远放着品种繁多的小点心。
[旗人礼节]
平日里,旗人相见,彼此问候的方式既不是握手更不是拥抱,而是请安。请安,有问好和问安的意思,而男女请安的姿势又有别。男人请安,先立正站好,然后左腿前屈,左手扶膝,右腿半蹲,右手下垂,腰板直,头正位,目平视;女人请安,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双腿稍弯曲,双手扶在左膝上。我从三岁开始,习得请安的礼节,大凡有亲戚朋友来府上拜访,与客人之间都是以请安互问互敬。
而下跪磕头,算是最大的礼数了,平时臣见了君,才行此礼。一般人家,只有到了年节时分,方行此礼。童年的记忆中,春节初一,跪拜行磕头礼,是一年之中最为郑重其事的时刻。地上铺着朱红绣花绒毯,首先全家磕头跪拜祖先,继而晚辈磕头跪拜长辈。
除此之外,还有打拱作揖,即二人相见,彼此拱手,直身或弯腰,同时寒暄。
[旗人教育]
满族旗人对教育非常重视,而且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男女一律平等接受教育,这让满族旗人家的女孩们受益匪浅。凡是家道殷实的旗人家里,大多设有私塾,男女同堂。孩子一般到了五岁左右,开始在私塾中接受蒙教。除了修习满文之外,亦读汉文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五经等,同时练习书法绘画。
我外公外婆年幼时,各家都长年设有私塾。雍正帝九世孙启功,年幼时,因家道破落,曾不得不在他的亲戚,即我外婆家的私塾借读。日后,启功先生成为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家。
启功书法
[旗人嗜好]
昔日的京城,就像一个游乐场,供八旗人尽情尽兴地游玩。旗人自从入京之后,很快被汉族文化同化,而且比汉人玩得更加有声有色。他们养鸟、养鱼、养鸽子、斗蟋蟀、骑马、放风筝,更高雅的玩法有:唱京戏、唱昆曲、绘画书法、下棋弹琴、鉴赏古董、收藏文物。满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民族,他们常常是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我外公关松房生前是中国著名的山水国画家,同时擅长书法,喜唱昆曲,精通古董鉴别。我外婆则喜欢文学、京戏和花卉绘画。而我的舅公奚啸伯曾是著名京剧大师,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并长年研习书法,功底颇深。
我的外公在家作画
时光清浅,光阴流转。满族旗人的旧事,虽已风干,但仍精致风雅。
--
欢迎光临:我的个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