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报师恩常念念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山高水远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

2013年2月杪,我来到拉曼大学,开始为期4年半的博士研究生征程,为生命之钢淬火。在此期间,自惭菲薄才,误蒙老师恩。

和不少学生一样,第一次走进该校中华研究院PJ教学楼,多少有点失望。教学楼实在太简朴,离想象中的象牙塔相距甚远。只好用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聊以自慰。

事实上,拉曼大学中研院确实“有大师之谓”,藏龙卧虎,引领莘莘学子走向人生的桂玉之地。

首任院长何启良教授,学贯中西,平易近人。他身先士卒,带领我们师生,戮力承办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八届国际会议。通过参与这次国际盛会,学生们得到锻炼,增长了才干,也开阔了国际学术视野。会后,何院长吩咐我写篇会议综述,我写完发给他,他朱笔批阅后,推荐给北京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季刊)刊载。这篇学术综述,成为我读博期间见刊的第一篇双核心期刊论文。这样较有分量的学术记录,符合我负笈大马的整体利益。

被誉为“边陲的国学大师”的拿督林水檺教授,德高望重、学富五车、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平时与我们学生交谈,他总是笑眯眯的,有问必答,言必由衷,亲和力指数爆表。他著作等身,其中的《东来西往集》让我获益良多。读罢此书,我写了一篇读后感《世界那么大,何处不风华》,刊登在2015年中国的《东莞日报》上,表达了我对这位东南亚大儒和他著述的心悦诚服。

为了扩大知识面,我旁听了黄文斌副院长的大马华人研究课程,由此与他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黄老师学养湛深、工作勤奋、敬业爱岗、爱生如子。他主持的每月“读书会”让我们学生终身难忘。我2015年在一篇报纸文章《读书会,会读书》中,回顾了古今中外的“读书会”,其中写道:“‘读书会’在海外华人世界也有传承,纠偏了人们对海外华人重商轻文的刻板印象。例如,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6年前成立‘乐学读书会’,以阅读中华典籍,弘扬中华文化,分享中华美德为旨归,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顾问黄文斌教授每次都要驱车四百多公里,往返读书会现场。”

借得大海千江水,研为翰墨颂师恩。读博四年多,感谢和蔼可亲的张晓威院长、不苟言笑的郑文泉副院长、彪悍的前系主任陈中和、儒雅的课程主任陈明彪、友善的教学秘书陈玉贞等行政人员默默支援。感谢李树枝、潘筱蒨、黄丽丽、曾维龙、林志敏、杜忠全等教员的传道授业。在学生“马拉松”式的读书长跑中,各位老师始终相伴与陪跑,为人师表,堪称楷模。

淡看世事去似烟,铭记恩情存如血。获得博士学位,最最感谢系主任兼导师廖冰凌博士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兼副导师许文荣博士副教授的悉心栽培,他们学问精湛、师德高尚,既讲原则,又讲感情,令学生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遑遑四十载,书剑两无成。学生只有不断努力,才不至于宝山空回、愧听慧鸟语。也只有再接再厉,才能对得起老师的栽培!

见刊《中国报》2017年9月21日C1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