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心潮随房价起伏(回国笔记之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回国拜访亲友,会有人有意无意间提及自已的房产,我一辈子所生活在其中的工薪阶层圈子,这十来年出现了异数。暗地里替他们毛估估房产:有的熟人身价已近千万。回想几年前大家还是“脚碰脚”的户头,不免一时“自惭形秽”。

 

钱,对于我们老人其实已经“无所谓了”。但对于在国外生存打拼多年的年轻人,回国后看到同龄人如此容易“有钱”;况且他们倘若能立刻移民、那国内房产确实可以变成真金白银,到国外买大房子都不用贷款,国外同龄人所受到的心理冲击可能要大得多。当然,现在的形势又变了,要将房子卖出好价钱很难、甚至于出手都难,而要向国外汇出大笔款项更是难上加难。

 

生活在上海、北京一带,会听到好多那儿诡异的房价及其背后的财富故事。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其一,“京漂”的财富神话。十年前,亲戚家的孩子到北京谋生。小夫妻俩先是租房、名符其实的“京漂”。后来在通州买了房、虽不会因无房而“漂”走了、但却成了地道的北京“乡下人”,两人上下班各要化在路上三、四个小时,生活很不方便。要享用首都的公共资源、例如带小孩去个什么地方玩玩、殊属不易,我从家乡赶去看望也是难走得很。前年,一家几代人为了孙子上学倾其所有,贷款买了三环附近的连物业管理都没有的老公寓(还不是学区房)。没想到房价翻了一番,一不小心成了拥有六百万元固定资产的业主,去年这套老公寓又应声而落、降为五百万元多点。

 

其二,“海漂”的财富神话。老朋友的女儿在上海打拼多年,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后,可是小两口一直为房屋问题所困扰。也在前几年,全家几代人倾其所有、贷款买房。因为房价奇高,人在闹市上班、却只能买到上海远郊的航头镇去,总算结束了“海漂”生涯。没想到,近一二年航头镇的房价翻了一番再转弯,从原先的150万,到去年的400多万。老友夫妇每次赶到上海帮助料理家务,只能在女儿小小的两居室中忙碌。常向我慨叹:当时为何不胆大些、借钱多买一套!不是想赚大钱,而是可以改变目前相互干扰的窘境。现在,虽然房价又应声而落、降了一些,自已经济上也已经缓过气来,但贷款再买房或置换是想也不敢想了!

 

其三,“老头”的财富神话。以上的“京漂”“海漂”都属于“苦恼人的笑”,他们的房子是用来自已住的、贷款没有还清,社会的各项预期又很严峻,我看他们并不因此而轻松多少。而自已的一位老同学,则属于跟风后的烦恼。他一辈子不过是两袖清风的一介书生。没想到,已近花甲之年的他,由于机缘凑巧和跟着社会风气跑,几年之间拥有了两三套房、身价已是千万(当然包括债务)。有趣的是,老同学并不因此滿足、几次向我抱怨:孩子不听从他的判断、而听信广告宣传,去年买到的房,蚀掉了几十万(可能指的是价格涨幅不够理想)。明明老同学现在经济条件已经很好,但还是一昧省钱、为还清房贷保持着艰苦朴素。我几次忍不住劝他:想开点想开点,你还能活多少年?还要贷款买房乱折腾;房子再多再值钱,对你有啥用!

 

或许,以上评说他们的话都不得要领。他们只要回说一句话:房子总比纸币值钱!不过,我还要再加上一句,只要中国的资本项不对外开放,房子和纸币,说它值钱就值钱、说它不值钱就不值钱!对此,心态聚焦在房市上的百姓无法可想。

 

 

 

沧浪一羽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astlePines' 的评论 : 确实有这种情况。例如,多伦多的万锦等地区的华人房产,随房价起落而资产缩水。谢谢!
CastlePines 发表评论于
在美国的华人有百万的百分比也不少吧?通货膨胀使现在有的百万资产的变得希疏平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