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3:红螺寺,不得不说的叹息

若水上仁堪养性 敏思椽笔自陶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回国聚会3:红螺寺,不得不说的叹息》

若敏

看到刀刀摄影师拍摄的红螺寺秋天的银杏树,颇为心动。金黄色的叶片随风起舞,将大地铺就了最美的色彩。红墙蓝匾黑窗是背景。银杏树叶的黄是温暖的,美丽而欢快,令人向往。

(网络照片)

不知为什么,对银杏树的黄色一见钟情。刚刚到美国,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工作,校园里有一棵大银杏树,每到秋天,黄叶悬挂在枝头,翘首期盼,微凉的秋风一吹,黄叶就婀娜多姿地飞舞飘落。每年都会在树下合影。搬到亚特兰大后,在河边公园里发现了一棵大银杏树,与母亲一起坐在铺满黄叶的树下聊天,天南海北,亲密无间,我们望着恰河上的小船,那一刻安详静谧,仿佛时光停下了脚步,真美。如今,物是人非,又到秋季,脑海里美好的画面闪现。

这次回北京参加高中聚会,还没有到深秋。自然看不到北京最美的秋色。上午在雁栖湖观景,因为领导要检查,停车场关闭,我们不得不离开。刚刚开到路口,就看到红螺寺的指示招牌只有3公里,很近,赶快问敏妹,红螺寺如何?敏妹的回答,颇让我吃惊,她说,路过红螺寺很多次,可是从来都没进去过。我便提到了红螺寺的银杏树,由此,敏妹就转向朝红螺寺开去。

下车后,得知可以微信扫描买票,价钱不菲。中国大陆微信支付十分方便,二维码一扫,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一点不得不佩服。大约是周间的缘故,红螺寺的游人不多,红螺寺的牌坊刚刚刷过油漆,看起来很新。

红螺寺景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区55公里,景区总面积800公顷。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传说,俗称“红螺寺”)。“御竹林”、“雌雄银杏”、“紫藤寄松”被称为红螺寺三绝景。

(照壁后面是御竹林)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御竹林”。山门前的这片竹林据说是元代云山禅师所栽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怀柔县志》记载:清康熙32年(公元1694年)圣驾红螺寺降香,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身边的官员清点竹子的数量为613株,临走前叮嘱寺内的僧人和当地的官员要对竹林善加保护,以便他常来观赏,后来人们就称这片竹林为“御竹林”。竹林郁郁葱葱,可是竹林里摆上熊猫的雕塑,让人有出戏的感觉。

 

往前走,有一个红螺泉,并不大,却有一个红螺仙女的雕塑,加上附加的一些人文景观,比如两个巨大的红螺,设计上缺乏美感,在佛教的园林里,有点格格不入。我拍照时,刻意避开这尊雕像,这种人为的加工,其实打破了佛教寺庙应有的氛围。我想到京都和奈良的寺庙,那种园林设计应该是保护古迹所要借鉴的,而不是这种随意添加一些不恰当的人为风景。

走过红螺泉,有阶梯通向红螺寺的主建筑群。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它背倚红螺山,南临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古树参天。红螺寺处于红螺山山前的千亩苍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的画卷。

据说红螺寺建于东晋年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园林,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的说法,自古便是北京地区拜佛祈福的圣地。红螺寺分为两部分,一为大殿附近的红螺寺主寺区和五百罗汉林,另一片是山顶的观音庙。传说观音庙求子极为灵验,红螺寺求姻缘特别灵验。所以,寺庙里烟雾缭绕,不少人在烧香拜佛。

走上台阶进门,是我心想之,心念之的古雌雄银杏树。他们坐落在大雄宝殿前,东边的雌树清秀矮小些,西边的雄树高大粗壮,这棵雄的银杏树,树龄在1100年以上,树高30多米,整个树的围度达到7米之多,虽逾千年但生机不减。每年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不见果实,而雌树每年春天不见花开秋天却果实累累,人们觉得它们象天作一双、珠联璧合的夫妻,所以也称他们为夫妻树。

我围着两棵银杏树转了一圈,想象着秋天的美景。这一带还有些一些古刹的韵味。解放后红螺寺一度被易为学校,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于1972年被拆毁,集中存放在殿内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经等尽数丢失,文物保护区大部分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红螺寺景区是从1990年开始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设,逐步修复修缮了殿堂、罗汉园、观音寺等,大雄宝殿也是后来再建的,好在银杏树还是原装。

在大雄宝殿后三圣殿前的院落西侧,是“红螺三绝景”之一的紫藤寄松。这景是一棵平顶松和两口藤萝构成,这棵平顶松高约6米,枝分九杈,两棵碗口粗的藤萝如龙盘玉柱一样爬满了整个枝头,而且松藤并茂形成了一把天然的巨伞,遮荫面积近300平米。每年5月初,满架的藤萝花就象一串串的紫玛瑙坠满整个枝头,如一片紫色的祥云浮在殿宇之间,浓郁的花香飘满整个寺院。9月份已经看不到紫藤,围绕着紫藤寄松,是红色的祈福布条,密密麻麻,很难看到藤松的全貌。元代《红螺山大明寺碑中》曾记载:“微风夜听金锒铛,诸天卫法藤萝旁”,此景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俗话说:“藤缠松,松难生”,而红螺寺中的松藤却和睦相处了800多年,藤不离松,松不辞藤。紫藤寄松没有被破坏,十分幸运。只是祈福的红条,如果有专门的地方置放,而不是围着树,是否看起来更和谐一些?

我没有再往山上走,在大殿的背面看到的一尊观音雕像,让我有些失望。与安详平和的观音像不同,无论色彩和表情,都让人无法接受。我很难理解红螺寺的人工造景,拼凑密度,不求美感,令人遗憾。

红螺寺佛家苑林应该独具古朴、庄严的禅境之美。茂林修竹,珍花异卉,松柏翠竹掩映下的红墙绿瓦与苑林融溶合一。红螺寺独占地理风水之妙,具足自然环境之美,可如今眼前红螺寺里的一些雕像,画蛇添足,让人不解。古建筑寺庙蘊涵累積了很多前人的智慧和审美观,呈現出一種高雅和幽靜的氛围,從中體會到建築代表一個文化集大成的表現。如果需要重建殿堂和塑像,也应该考虑周全。让真正懂得美学设计的人而为,这种人为的添加,破坏了原来红螺寺应有的美感。

由此,想到曾去过的罗马、巴黎和爱丁堡,把新城建筑在古城外面,保护老城应有的风范。看到修复中的红螺寺,不由得想起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古城所付出的努力。

1948年底。建筑学家梁思成将他亲手绘制的《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地图上标出北平城重要古建筑的位置,他强调:北平为世界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双。2个月后,北平和平解放,城内的古建筑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这些古建筑基本保持了清末的原样,堪称最美古都。他曾提议,在北京周边建立新城,然而被否决。

4年之后的1952年,北京这座有3000余年建城史,86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始被陆续拆除。城中那些承载着历史,历经数百年炮火巍然不倒的建筑,却在拆除中永远消失了。中华门,1417年建,1959年拆。地安门,1420年建,1954年拆。崇文门,1436年建,1965年拆。东直门,1439年建,1969年拆。还有气魄宏大举世无双的北京古城墙,也被毁灭殆尽。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个相应的地名,依稀提醒着当世的人们,这里曾经伫立着一个宏伟的城楼。

梁思成,为了保护古建筑不惜以死相谏,但仍挡不住行政命令的推进。几近绝望的梁思成跪抱城砖,仰望苍穹,悲声痛诉:“在北京城市改建过程中,对于文物建筑的那样粗暴无情,使我无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他无助地抱憾: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可悲的是,50年后的今天,城市早已淹没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甚至连梁思成故居也被拆除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1930年到1945年间,梁、林夫妇走遍了国内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被世界认识,并加以保护的。我在2016年去山西看过应县木塔,非常震撼。保护得不错。1942年梁思成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因此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称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宗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的贡献,功不可没。

古建筑一定不能毁于战争,这是梁思成始终如一的想法。抗战末期,梁思成向美国驻重庆办事处联络官布朗森上校说明了保护日本京都、奈良古建筑的重要性,他说:“上校先生,要是从我个人的感情出发,想到四万万中国人蒙受的深重灾难,我是恨不得马上炸沉日本四岛的。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的责任感,让我马上冷静下来。日本的古建筑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我图上所标注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法隆寺,那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最终美军听从了梁思成的建议,在对日本进行大轰炸时,有意避开那些古城,使得奈良的古建筑得意完整保存,直到如今。

梁思成虽然保护了日本的古建筑,对自己中国的古建筑却无可奈何,无法一一保全,只能看到它们一个个地变成一堆瓦砾。

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说:“北京没有毁于战争,没有毁于革命,而是毁于建设。”美国前总统卡特说:“我们有能力建无数座纽约曼哈顿,但永远没有能力建第二个北京。”德国历史学家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曾经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也不会再有了。”

林徽因曾斥责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你们真把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了,充其量也是假古董。”据统计,我国目前人造仿古景观投资已超过一万亿元以上,然而这些建筑,就如梁思成夫妇所说,充其量不过是假古董。如果能够按照原样复制,也无可厚非,如果别出新裁,画蛇添足,缺乏美学讲究,就有些过分,不如不建。

拆除真古董,建造假古董,无论世人怎么评说,那些承载着悠悠岁月的美好再也回不来了。岁月沧桑,物换星移,它们曾经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直到被拆毁的那一刻。想到这些,不仅扼腕叹息。而红螺寺里的假古董,让我有不得不说的遗憾。

感谢敏妹的陪伴,完成了北京之行的另外一个心愿。我应该不会再去红螺寺,想到那尊观音的塑像和画蛇添足的建筑,就有些不自在。也许与想象中的落差太大,作为北京周边的名刹,如此修复,有些意外。

(参考了网上的资料和照片)

 

茵茵梦湖 发表评论于
红墙映着蓝天,北京的秋天真美!
若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下次去逛逛!谢谢推荐!
若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谢谢评论!
若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枕寒流' 的评论 :

后来,我们爬了旁边的山,感觉很好。
若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来也匆匆London' 的评论 :

空气好!环境美!
若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玩儿闹一辈子' 的评论 :

谢谢评论。
若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ikeOZ' 的评论 :

有道理。确实有不少游人围着雕塑照相。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若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匡吉' 的评论 :

谢谢评论!
若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定哥' 的评论 :

果然淡定!谢谢评论!
若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临时上网' 的评论 :

谢谢评论!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前两年我回国去京西碧云寺和卧佛寺转悠了一下,还是那些从小就熟悉的古老建筑,还是那些几个人合抱的苍松翠柏,看得心里安宁踏实。保持古建筑的原态是对中华文物的起码尊重。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确实。 一些人造景观突兀拙劣。
枕寒流 发表评论于
十几年前去过红螺寺。和楼主感受一样,环境清幽,古刹庄严但人造景观不忍卒睹。我们全家头一天晚上入住古刹门旁的旅社。第二天早上,太阳刚刚升起,我一出门,就呼吸上带着雾气的新鲜空气。没到开门时间,我们就上了山。走在山上的石板路上,我整个人都沐浴在清凉的薄雾中。是雾若雨,好不惬意!回去吃早饭时,头发还沾着露珠呢。这份独特的记忆至今难忘,永留心中。
来也匆匆London 发表评论于
即便不是“原装”也很享受那么美的环境,看来怀柔是个好去处:)
玩儿闹一辈子 发表评论于
哎,两故宫都放铜牛了!纯粹就是瞎货货
mikeOZ 发表评论于
这样的场景在国内随处可见!当年把旧物拆了的没有受过人文教育的一代人现在在中国的各行各业领导岗位上。

一直在国内生活不会有什么感觉, 出来看了就应了一句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匡吉 发表评论于
感觉中国的建筑景点相似度很高,看多了有审美疲劳
淡定哥 发表评论于
新古董过一千年也会变成老古董,何必纠结
临时上网 发表评论于
画蛇添足,假古董,人造景观。。。岂止红螺寺!回国旅游,常常遗憾于此。
登录后才可评论.